歷史上哪些皇帝比較能打仗呢?你怎麼看?

用戶50035732909


我國古代的法家經典著作《韓非子》中有“自相矛盾”、“鄭人買履”、“諱疾忌醫”等著名的寓言故事,該書的編者利用這些故事,生動地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讀來既栩栩如生,又包含哲理。比如書中寫道:“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意思是說,雄雞報時、狸貓捉鼠,讓它們各司其職,發揮長處,這樣才能物盡其用,提高辦事效率。

這句話當然是以動物來喻指人,說明有不同特長的人應該從事不同的職業。舉例來說,身強力壯、統兵有方者,應該領軍征戰,保家衛國;而智謀出眾、治國有術者,則可以處理政務、出謀劃策。皇帝作為我國古代地位最高的存在,也各有特長,如書畫雙絕的宋徽宗、辭藻華麗的南唐後主。

那麼,中國歷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都有誰呢?

皇帝和打仗,在歷史上並非是十分常見的一種組合,因為大部分的帝王都是常年在皇宮之內處理政務,如果有戰事發生,只需要在朝堂之上調兵遣將即可。不過,我國古代也有許多御駕親征的例子,另一方面,許多開國之君也都是靠著自己領軍作戰,逐漸取得天下的。

在這裡,我們排除一些雖然在“武功”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自己幾乎沒有帶兵作戰的君主,如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他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主要是委派王翦、王賁等將領作戰;此外,派遣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北擊匈奴的漢武帝自己也並沒有率兵出征,和匈奴鐵騎刀兵相向。所以,他們顯然不屬於會打仗的皇帝。

按照時間順序,我們先來說說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劉秀。和他的先祖漢高祖劉邦相比,劉秀統一天下的難度或許要更大,原因在於,說起劉邦帳下的出色將領,人們會脫口而出韓信、樊噲等戰功赫赫的名帥名將,但劉秀手下的雲臺二十八將,可能加在一起也不如韓信的知名度高,在劉秀征伐天下的過程中,他自己才稱得上功不可沒。

劉秀在宛城起兵,很快聯合綠林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又親率千餘騎兵為前鋒,在昆陽之戰中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最終憑藉萬餘兵馬將王莽的主力部隊消滅,加速了新朝的覆滅。新朝被更始政權代替後,劉秀在河北發展壯大,一舉攻入關中,隨後,劉秀以此為根基,相繼攻滅了許多的割據勢力,統一天下,成就了東漢。

東漢末年,梟雄曹操的出現一度讓天下呈現統一的態勢,他年少勵志為將,精通韜略兵法,在征伐天下的過程中,他為父報仇攻下徐州十餘座城池,攻打張繡取得宛城、攻打呂布使得猛將殞命,又在官渡之戰中以弱勝強,擊敗了雄踞河北的袁紹。

河北平定後,曹操北伐烏桓,安置匈奴,又西征韓遂、馬超,奪得西涼之地,再加上從張魯手中奪走漢中,這些戰爭曹操都親身參與,常常自己投入戰場拼殺。最終,用一個統一安定的北方為自己戎馬倥傯的半生畫上了有些遺憾的句號,連蜀漢丞相諸葛亮都在《後出師表》中誇讚他道:“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

唐太宗李世民當然是歷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之一,他從小文武雙全,十七歲就曾從軍解救被突厥圍困的隋煬帝,後來,李世民在跟隨父親鎮守山西的過程中又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隋朝末年,天下豪傑紛紛掀起叛亂,李世民力主起兵,很快攻入長安,此後,他又南征北戰,為唐朝統一不遺餘力,立下了顯赫的戰功。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本就是將領出身,他的軍事實力自然不容小覷。早在後漢時期,趙匡胤便投奔大將郭威,並得到了賞識,郭威稱帝后,趙匡胤進一步被重用。世宗柴榮之時,趙匡胤統領禁軍,時常跟隨柴榮征討四方,在攻打契丹、北漢時,趙匡胤曾經勇猛作戰,保護柴榮,此後更是大勝南唐,取得了卓著功勳。

除此之外,消滅南宋的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北討建立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發動靖難之役奪取政權,又五次北征掃清北方威脅的成祖朱棣、三次親征噶爾丹,安定西域和草原的清聖祖康熙帝等等也都是我國曆史上很會打仗的皇帝,他們憑藉自己的領兵作戰開疆拓土,穩定了王朝的統治,也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文蹤旅跡


說到古代的皇帝,大家能夠想要的都是他們治國理政的能力,而且很多帝王都是在這方面比較突出,畢竟皇帝作為最高的統治者,基本上很少能夠親自來到戰場上指揮作戰,就是所謂的皇帝親征很多時候也都是皇帝露個臉而已,但是很多開國皇帝都是征戰四方的武將獲得了天下,這樣在古代能夠打仗的皇帝,基本上是一個王朝的建立者,或者二代帝王身上,要說到古代最能夠打仗的帝王,一定是唐太宗李世民了,這個我們偉大的毛主席都說過: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所以李世民的能力絕對是這些皇帝中軍事能力最強的一個了。

那麼李世民的軍事能力如何呢?如果大家熟悉隋唐的小說的話,一定能夠說出李世民的軍功,簡單的說就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的軍功無人能及,也是這樣的軍功讓他在軍隊中有著極高的威望,甚至建立了一套忠於他的謀臣武將,最後能夠奪權成功,與他的軍功以及謀臣武將是分不開的,李世民在李淵從太原起兵之後,與李建成各自帶領一路軍隊殺向長安城,在唐朝奪取長安的行動中,李世民和李建成的軍功在這時是不相上下的,而在唐朝建立之後,李建成作為太子坐鎮長安,李世民負責關中西部的割據勢力,而李元吉負責大本營山西等地,不過這個時候能夠看到李世民的指揮藝術還不是那麼成熟,在攻打薛舉的戰鬥中失利,按照史書的說法就是李世民生病了,最後是劉文靜指揮的作戰,但是這裡最大的可能就是劉文靜做了替罪羊,但是後面李世民消滅了薛舉的兒子薛仁杲(薛舉病死了),平定了隴西,讓唐朝沒有了後顧之憂,然後李元吉丟掉了山西,李世民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最重要的就是虎牢關之戰直接消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兩個唐朝自大的割據對手,最後就是重創了竇建德餘部劉黑闥,而在李世民稱帝之後,也是親征高句麗的,雖然重創了對手,但是自身損失也很大,也算是得不償失了,也就是說李世民幫助唐朝解決了幾個最大的威脅,並且打下了唐朝一半的江山。

除了李世民之外,其他打仗很厲害的帝王,我們這裡僅僅列舉那些被認可的王朝的皇帝,像十六國的皇帝以及五代十國中“十國”的皇帝們,也就不再這裡列舉了,在這些被認可的王朝中(不包括被追封的帝王,如曹操和司馬懿等等),軍事能力突出打仗厲害的帝王按照時間順序還有光武帝劉秀、南朝宋武帝劉裕、南齊高帝蕭道成、南陳武帝陳霸先、隋煬帝楊廣、後梁朱溫、後唐莊宗李存勖、後晉高祖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的人)、後漢高祖劉知遠以及後周太祖郭威以及武帝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明成祖朱棣、明武宗朱厚照,最後康熙也勉強可以(親征噶爾丹),當然還有很多皇帝的武功非常突出,像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武帝打敗匈奴,不過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依靠著手下的武將王翦王賁父子以及衛青、霍去病等人才能夠建立赫赫軍功,但是他們不曾親自帶兵征戰,所以不算是會打仗的皇帝。

那麼下面就對這些帝王簡單的闡述一下他們的軍功,一些不太出名的帝王也就簡單的介紹一下了,光武帝劉秀是東漢的建立者,雖然是劉邦的後人,不過祖上的爵位傳到劉秀這裡只能夠在家務農了,而他重新建立漢朝的難度並不比老祖宗劉邦輕鬆,可能很多人認為劉秀能夠統一天下主要靠著手下的“雲臺二十八將”,這一點沒有什麼問題,關鍵是這也不能夠抹殺劉秀的優秀的軍事能力,在剛剛起兵的時候,劉秀就貢獻了一個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鬥,也就是昆陽之戰,最後在新朝滅亡之後,在河北的起家過程中劉秀也是消滅了各路諸侯,當然這個時候已經有了優秀的武將輔佐了,但是劉秀的軍事能力不容小覷。

宋武帝劉裕也是劉邦的後人,年少家貧,後面參加東晉的北府軍不斷地成長起來,先後帶兵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並且消滅南燕、後秦等國,甚至北伐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在稱帝之後打算親自北伐,但是卻因病沒有成行,如果歷史給他機會的話,也許真的能夠統一天下了。

南齊的蕭道成,也是武將出身,公元442年蕭道成率領偏軍討伐沔北蠻部,444年討伐北魏,452年征討仇池國,攻克蘭皋戍、武興戍,465年東征,一日破敵十二壘平定了叛亂等等;陳霸選也是武將出身,最突出的軍功就是帶兵平定了侯景之亂;而楊廣的話,在隋朝建立之後討伐南陳,楊廣是最高統帥,也曾經親征高句麗(這裡說楊廣能打仗,其實比較牽強,畢竟消滅南陳他僅僅是名義上的最高統帥)。

後梁太祖朱溫最早參見了黃巢的起義,後面歸附唐軍鎮壓黃巢軍,成為唐朝的宣武軍節度使,先後參與唐滅大齊之戰、黃巢陳州之戰,甚至平定蔡州;而後唐莊宗李存勖24歲擔任河東節度使和晉王,曾經帶兵援救潞州大破梁軍,驍勇善戰,長於謀略,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最後建立後唐政權;而石敬瑭少年時期就喜歡兵法,得到了李嗣源的器重,讓他統領精銳騎兵“左射軍”,石敬瑭除了救過李存勖之外,也多次救過岳父李嗣源,經常衝鋒陷陣,戰功卓著,在李從珂繼位後成為河東節度使,最後由於被皇帝猜忌,起兵造反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獲得支持,建立後晉政權。而劉知遠最早是李嗣源的手下軍卒,因為兩次救助石敬瑭,得到石敬瑭的重用,最後做到檢校司空、侍衛馬步都指揮使、點檢隨駕六軍諸衛事、許州節度使、朱州節度使、檢校太傅、河東節度使等職;而郭威也是少年參軍,十八歲參軍成為“牙兵”,郭威幫助劉知遠稱帝有功,升戳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劉知遠病逝後郭威成為輔政大臣,官拜樞密使,掌管全國軍隊,曾經帶兵消滅李守貞造反,並且北伐打敗契丹,不過卻因為君主的猜忌,最後起兵建立了後周政權。

後周武帝柴榮是郭威的外甥,因為郭威的兒子全部被殺,柴榮成為郭威養子,後漢建立之後柴榮被任命為左監門衛大將軍,後面成為天雄牙內指揮使、領貴州刺史、檢校右僕射,後周建立之後,柴榮擔任鎮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即位後整頓軍務,先後擊敗後蜀、三徵南唐奪取了南唐長江以北的大片國土,最後親征遼國,在奪取了三關三州之後生病,最後病逝,曾立下“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願望,可惜上天僅僅給他六年的時間,如果歷史能夠給他機會的話,也就不會有後面趙匡胤的事情了,當然也正是因為有著柴榮打下的良好的基礎,讓能夠讓宋朝的統一那麼順利。

宋太祖趙匡胤,曾經是後周的重要武將,在高平之戰以及後周攻打南唐的戰鬥中立下大功,最後成為忠武軍節度使,在柴榮病逝前將他提升為殿前都點檢,後面的事情大家可能都知道了,利用契丹入侵的“假消息”,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而忽必烈在蒙哥的時候負責攻打南宋的重任,同時滅掉了大理國,並且最後出兵擊敗了弟弟阿里不哥登上大汗寶座,最後建立元朝。朱元璋的起家就是大頭兵一個,參加紅巾軍逐漸成長起來,並且帶兵攻下了滁州、和縣等地,在郭子興病逝後,成為左副元帥,帶兵攻佔了集慶路,改成了應天府,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城,後面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建立了明朝,並且趕走了蒙古了,按照毛主席的觀點,朱元璋在皇帝中軍事能力僅次於李世民,這是極高的評價了。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任帝王,在明朝建立之後封為燕王,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蒙古,在建文帝的時候發動了靖難之役,最終奪取了皇權,而康熙僅僅有著一個親征噶爾丹的舉動,雖然勝利了,但是軍事能力並不算突出,但是在皇帝中間,也是為數不多有著統兵作戰的帝王了。

最後要說一說明武宗朱厚照,這位皇帝從小就喜歡騎射,當然歷史對於他的評價不高,不過朱厚照的軍事能力也是不錯的,曾經長駐宣府,自封為大將軍,並且大敗蒙古小王子,取得了應州大捷,並且親手斬殺敵人,而且在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也就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如果是生活在明朝初年的話,一定會是一個好將領的,當然歷史對於他的評價是不一的。


語說漫談


歷史上比較能打的皇帝還是不少的,不僅中國有,國外也有比如拿破崙就是一位比較能打仗的皇帝。像中國就有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這些都是馬上天子,都是上馬能打天下,下馬能治理國家的偉大君王。今天就來說一說被譽為天可汗的李世民是怎樣幫助李唐王朝奪取天下的。

隋朝末年烽煙四起,隋煬帝楊廣自從三徵高句麗受挫後就一蹶不振躲到江都後就不問世事,整天沉迷酒色。這時隋朝各地群雄並起逐鹿中原,李淵也乘勢起兵,一路勢如破竹攻佔長安。之後隋煬帝被宇文化及弒殺,李淵在長安登基建國號為唐,正是開啟了李唐王朝殲滅群雄,一通天下的開端。


在李唐王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李世民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李唐建立後周圍遍佈著許多勁敵:北有劉武周、梁師都,都有王世充、竇建德,南有蕭銑、林士弘、沈法興......

武德二年三月,劉武周進攻幷州,作為幷州總管的李元吉把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太原給弄丟了。同時竇建德也在河北攻城略地,劉武周橫掃河東,李唐王朝可謂是全線告急。這個時候無人不避其鋒芒不敢出兵,只有李世民站了出來決心挽回河東的危局。李世民趁黃河結冰率大軍西渡與宋金剛對峙,採取堅守營壘,拒不出戰的策略,來消耗宋金剛的糧食和銳氣,等劉武周斷糧一舉被李世民擊潰。

要說最為著名的一戰還是虎牢關之戰,一役擒兩王平定河南河北。擊敗劉武周後,李世民開始把目光瞄準了王世充,這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李世民多次身先士卒瀕臨險境。最後王世充逐漸不支死守洛陽,於是向竇建德求和。竇建德大兵壓境,李世民的部將都要求暫避其鋒芒,退守新安。李世民力排眾議堅持認為現在是消滅王世充的最佳機會,等到洛陽之圍一解將會更加不好打。於是李世民據守虎牢關,以三千玄甲軍大破竇建德十萬大軍,竇建德兵敗被擒,王世充眼看求援無望也出城投降。

在之後又重創竇建德舊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登基後又征伐給了隋煬帝大苦頭的高句麗,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隊,為後來滅亡高句麗打下了基礎。李世民一生征戰,為大唐的建立和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毛主席評價:“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讀史鑑往


hello我是囡囡,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關注,點贊,轉發哦,比心❤

毛爺爺說過一句話,整個中國古代最會打仗的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能得到軍事奇才毛爺爺的認可的,其軍事能力可見一般。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其父親就是唐高祖李淵。李淵的家是隋朝的貴族,世代承襲爵位,而且他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親姐妹,所以李淵和隋煬帝是表兄弟。李淵的老婆是北周竇皇后的後代,兩人生了四個兒子,分別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三子李元霸早夭。李淵的幾個兒子當中,李世民是綜合實力最優秀的,他自幼習武,善於騎射,性格堅毅,做事英明武斷。



隋末農民起義頻發,隋朝政權岌岌可危。多方勢力趁亂世崛起,而李世民十六歲就參軍,多年軍營生涯的摸爬滾打和血腥廝殺,讓他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實力和威望,這時他勸自己的父親李淵,不如也加入農民起義,直接揭竿起義,建立自己的政權。



而李淵又是比較佛系的一個人,雖有心想奪權但是又不具備軍事作戰能力,但他深知自己的二子李世民從小習武,十六歲開始帶兵打仗,於是承諾只要李世民能推翻隋朝建立政權,自己就封他做太子。

李世民本人也是難得的軍事天才,帶兵打仗不在話下,很快便攻入長安。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為了鞏固統治,他先後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然在後來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親兄弟,逼父親退位。這也算是本人歷史上的一個汙點。但唐太宗在位時期清正廉明,虛懷納諫,從諫如流,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也算是將功補過了吧。

我是囡囡,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關注,點贊,轉發哦,比心❤


囡囡讀史


如果成吉思算中國皇帝應排第一;秦皇漢武唐宗無宋祖;明洪武、永樂攆著北元跑。滿清得國僥倖(曾文正公幕僚原言)康熙定三藩平臺算內戰,唯一算得上功績的是攜蒙古而歸用之亦防之,所謂的十全老人戰功就不足掛齒了。

另!大明思宗烈皇帝雖是亡國之君,但不南渡,不乞和,死社稷!崩於煤山以發覆面、以血書之任賊分屍勿傷百姓,可為末帝楷模。(明史為滿清巽,且烈皇帝其時已火燒眉睫,內憂外患與民國蔣公處境相仿,烈帝死後哭之者寡奉新朝者眾,可見頻換輔臣情理之中)


荒井胡桃


一般來說,歷代開國的皇帝都比較能打,畢竟江山是打下來的,開國皇帝很多都是自己也帶兵打仗,不能打的早被人消滅了。這其中還要分,有些是戰略眼光好,比如劉邦,有些是戰術指揮能力強,少數兩者兼顧的,就比較少了,典型代表是李世民。


不沉的經遠


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歐洲三大戰神都是皇帝。中國的政治太早熟,即使開國皇帝只要局勢稍定就不會御駕親征。全是調兵遣將,運籌帷幄的本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