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澳洲水鼠学会猎杀毒蟾蜍,精准剖腹专吃“无毒肝脏”

  澳洲大陆由于处于长期隔离的状态,所以也一直很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侵害。野猫、兔子、狐狸、蔗蟾蜍在那里肆意泛滥,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控制办法。在这些来势汹汹外来物种的逼迫下,澳洲很多本土原生动物纷纷灭绝。

  不过最新发布在《澳大利亚哺乳动物》的一项研究表明,毒蟾蜍泛滥成灾且在向西澳大利亚进军的2年里,澳大利亚的水鼠已演化成蟾蜍“开膛手”,可以精确地将蔗蟾蜍开膛破肚,仅食其无毒肝脏。

自学成才?澳洲水鼠学会猎杀毒蟾蜍,精准剖腹专吃“无毒肝脏”

过上“水獭”生活的澳洲水鼠

  澳大利亚水鼠(Rakali),也叫澳洲河鼠、澳洲水鼠,是鼠科水鼠属下一种夜行性淡水哺乳动物,成年体长(含尾长)50厘米左右,体重在1公斤左右。广泛分布于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塔斯马尼亚州、南澳大利亚州、西澳大利亚州西南部的湖泊或河流河口交界处。

  

自学成才?澳洲水鼠学会猎杀毒蟾蜍,精准剖腹专吃“无毒肝脏”

自学成才?澳洲水鼠学会猎杀毒蟾蜍,精准剖腹专吃“无毒肝脏”

  澳洲水鼠是澳大利亚鲜为人知的本土啮齿动物之一,其外形上有几分像水獭的样子。不过澳洲是没有水獭的,而澳洲水鼠这种鼠类也在到达澳大利亚后才逐渐适应半水栖生活,之后趾间还进化出了蹼。并且它们一改植食性,以各种鱼虾、贝类、小型哺乳类、鸟类等为食(偶尔也能吃植物根系),过上了“水獭”的生活。在上世纪澳洲兴起的皮草产业时,因有柔软和防水性能优秀的皮毛,以及被视为破坏河堤的害兽,曾遭到大量捕杀,不过现已得到保护。

澳洲现有15亿只“毒蟾蜍”!

  在澳洲泛滥的“毒蟾蜍”为甘蔗蟾蜍,又名海蟾蜍、蔗蟾,或美洲巨蟾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蟾蜍,其皮肤里腮腺可以产生剧毒素(bufotoxin),只要一点点就能让许多动物丧命。在1935年从美洲引进澳洲,肩负着为东北沿海地区蔗农解决甲虫吃甘蔗的问题。当时派到甘蔗地“除虫”的蔗蟾蜍是101只。

自学成才?澳洲水鼠学会猎杀毒蟾蜍,精准剖腹专吃“无毒肝脏”

自学成才?澳洲水鼠学会猎杀毒蟾蜍,精准剖腹专吃“无毒肝脏”

  没想甘蔗蟾蜍适应及繁殖能力超强,到处蹦蹦跳跳,从澳洲东北沿海开始跋山涉水,它们一年迁徙60公里。靠着身上的毒液,沿途路上对它们下手的各种动物纷纷遭殃。许多本地物种由于食用甘蔗蟾蜍,如北部的鹌鹑、黄斑鸟等在某些情况下局部灭绝。根据数据显示,澳洲现在全国蔗蟾蜍已经超过15亿只。

谁干的好事?

  甘蔗蟾蜍在2012年时蔓延到西澳大利亚州金伯利地区,导致捕食动物数量暴跌,当地鳄鱼和蜥蜴数量大减。不过在2014年,墨尔本大学的生物学家帕罗特(Marissa Parrot)发现了一条溪流漂浮着许多蔗蟾蜍的尸体。甚至每天早上都能看到5只蔗蟾蜍的尸体,胸腹部都有一道相同的切口,就像是手术刀的切口。

自学成才?澳洲水鼠学会猎杀毒蟾蜍,精准剖腹专吃“无毒肝脏”

自学成才?澳洲水鼠学会猎杀毒蟾蜍,精准剖腹专吃“无毒肝脏”

自学成才?澳洲水鼠学会猎杀毒蟾蜍,精准剖腹专吃“无毒肝脏”

  随后验尸分析表明,体型较大的蔗蟾蜍中,心脏和肝脏已被移走,胆囊(含有毒胆汁盐)被整齐地移到胸腔外。而中等体型蔗蟾蜍中,除了去除心脏和肝脏外,还有一条腿或两条腿的皮被扒下,腿肉被吃掉(蔗蟾蜍的皮有毒,肉无毒)。这研究发现让帕罗特大感兴趣,于是她在河流里安装了摄像机,随后拍到了澳洲水鼠捕食蔗蟾蜍的画面。

“自学成才”变身蟾蜍“开膛手”!

  根据观察,澳洲水鼠在短短15天内在小河附近捕杀了近1800多只甘蔗蟾蜍。根据观测统计,绝大多数甘蔗蟾蜍(94%)为中等体型;3.5%的甘蔗蟾蜍很小(小于4厘米长),只有2.5%的甘蔗蟾蜍体长大于10厘米。尽管显示水鼠捕杀的中型蔗蟾蜍更为普遍,但是发现甘蔗蟾蜍尸体标本中有四分之三的体长都超过10厘米。

  

自学成才?澳洲水鼠学会猎杀毒蟾蜍,精准剖腹专吃“无毒肝脏”

自学成才?澳洲水鼠学会猎杀毒蟾蜍,精准剖腹专吃“无毒肝脏”

  目前团队还不清楚,澳洲水鼠究竟是沿用了猎食澳洲本土青蛙的技能,还是演化“发现并掌握”了安全食用蔗蟾蜍的本领,不过团队偏向于它们是“自学成才”的。

  另外迄今尚无文献记载可以专门针对大蟾蜍的啮齿动物,似乎只有西澳的水鼠会,但是无论如何,团队希望其他地区的水鼠也能学会这种本领,从而帮助抑制蔗蟾蜍在澳洲的泛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