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貪戀名利是身敗跡象

作 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

來 源:正和島

前段時間,我在話劇《Club外傳之創業七十二遍》中客串了一個私董會教練的角色,自己演自己的工作,算是本色出演。

該劇是中國首部創業者社群話劇,講述了一個企業傢俱樂部裡11位會員的故事,劇本融入了過去兩年中國商界很多重要的事件原型,不少角色都是破產、跑路、猝死甚至自殺的企業家,劇情演繹得讓現場觀眾唏噓不已。

這部兩個半小時的話劇其中有一幕是“私董會”,把現實中長達數小時私董會討論和解決一個商業困局的故事,濃縮成30分鐘在劇場上呈現出來。

演出結束後我想,如果那些商業悲劇中的主角,早幾年就有一個自己的私董會小組,能有一群誠實、正直的夥伴定期給予冷靜的提醒;早幾年能好好讀《道德經》,瞭解追求生命內在品質遠比追求名利更重要的道理,也許就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為什麼這兩年出問題的企業家這麼多?很多人都歸咎於所謂的經濟下行,但這並非主因。

經營上冒險激進、過度追求別人眼中的成功,在企業戰略上豪賭,甚至不惜拼上自己的身心健康,才是出問題的真正原因。

曾經的創業板首富賈躍亭,據說剛剛在美國申請破產。當年樂視集團的產業佈局,涉及影視生態、大屏生態、手機生態、體育生態、雲生態、汽車生態、金融業等,任何一個生態做成了都是上千億規模。老賈的口號是“為夢想窒息”,不幸一語成讖,現金流斷裂,事業窒息而亡。

這兩年總是聽到不幸的消息。前段時間在倫敦因病猝死的先鋒集團創始人張振新,去年年初還坐擁千億資產,躊躇滿志地佈局P2P和數字貨幣;還有80後創業明星毛侃侃、47歲的EMBA創辦人崔巍、42歲的比特易創始人惠軼….這些年輕企業家的英年早逝,真應該引起企業家群體的反思。

企業家應該如何定義個人的成功?是一味把企業做大做強嗎?是個人資產不斷增加、財富排名不斷向前嗎?是知名度越來越大、在朋友圈中越來越有面子嗎?真的有必要為了名利而犧牲身心健康嗎?

真正成功的企業家,早已看淡了名利。“面子是給狗吃的!”這是任正非對於聲名的態度。“我們不追求大、不追求強,我們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這是阿里巴巴對企業成功的態度。

也許很多人會說“他們成功了所以才能看淡,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我想說的是,正是因為看淡了,他們才能成功。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終局的成敗其實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戰略選擇、價值觀選擇、思想選擇!

《道德經》第44章就是告誡領導者應該如何選擇: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解讀>>

聲名與生命比哪一個更親?生命與財貨比哪一個更重?得到名利與喪失生命相比,哪個更有害?

過分愛慕身外之物,必定會有很大的耗費;總想著佔有更多,必定導致慘重的損失。

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

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透了許多事情,並把道理寫的明明白白,可聽話照做的人從來都是少之又少,今天還是這樣。老子也明白這點,所以他才會說“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是事物的本質,名、利只是本質的附庸。如果捨棄本質而追求附庸,那求的是鏡中月、水中花,到頭一場空。企業存在的本質是為客戶創造價值,財富和知名度只是創造價值的結果,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出來混,遲早都要還的。一位企業經營者,如果只是熱衷於追求個人財富和知名度,而不願在創造客戶價值、夯實經營管理能力等方面下笨功夫、真功夫,早晚有一天會遭到市場的懲罰,終將自取其辱、甚至身敗名裂。

知足,是剋制自己對名利的貪婪,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知止,是有明確的原則和邊界,不斷完善自己的“不為清單”。能把握住這兩點,才勉強算得上一位有智慧的領導者!

排版| 陳博宇 審校| 葉開甫主編| 葉正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