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積極的孩子走得更遠

最近和朋友聊天,我們又說到了"要不要逼孩子"的話題。

他說,"爸媽從小對我嚴格管教,但凡考試不是第一名,我都要被罵。可是我這個人真的沒有毅力,沒人管就不想幹。全靠爸媽管著,我才上了好大學,能夠從事高科技領域的工作。"

這位朋友的困惑很有代表性:既然我從中受益,難道我不該繼續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嗎?

人工智能時代,積極的孩子走得更遠 | 你還在破壞他的內驅力嗎?

一方面,有很多聲音告訴我們要尊重孩子,另一方面,是不管不成才的既有經驗,這個矛盾的困局,到底怎麼解?

說實話,這個局面比較複雜。這裡面至少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動力從何而來,二是它是否適應未來。

(一)"沒有毅力"的背後

表面看起來,因為沒有毅力,所以孩子需要父母管著。上升到"沒有毅力"這樣的人格評價有失偏頗,更客觀的講,孩子是沒有動力。而這個局面的成因,和父母的嚴格管教脫不開關係。

來看朋友這個案例。用他的話說,我那麼努力學習,就是為了避免被打被罵。這是典型的恐懼驅動——因為害怕某件事,所以去努力。

人工智能時代,積極的孩子走得更遠 | 你還在破壞他的內驅力嗎?

但是恐懼驅動有個特點:一旦外在的恐懼事件消失了,那麼內在的動力也就沒有了。所以他上了大學之後,就不像原來那麼投入了。

不僅如此,恐懼驅動還有個副作用,就是會剝奪孩子內心的力量感。

當孩子被父母責罵的時候,他的內心會非常痛苦,會覺得"我好失敗,好糟糕......"

這樣的低人格評價,會讓孩子努力地想要對抗,以擺脫糟糕的自我感受。可與此同時,這樣的自我認知已經深種在孩子的心裡。被打罵長大的孩子,即便成績好,對學習能力很自信,但是在很多方面卻充滿自卑。

就像朋友所說的,"我一直想換個行業,可是我不敢。我想了很多年,始終無法邁出那一步……"

人工智能時代,積極的孩子走得更遠 | 你還在破壞他的內驅力嗎?

被打罵長大的孩子,心中充滿恐懼,一想到有失敗的可能,他就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他所逃避的,不是現實的失敗本身,而是失敗之後即將面臨的父母的打罵。童年的陰影,藏在他心中並沒有離去……

或許你會說,"這是極端案例,我管得緊一點,逼孩子學習,卻未必要打罵啊!"來看看心理學關於驅動力的研究吧。

(二)內驅力與獎懲之間的關係

我們對孩子的嚴格管教,通常可以歸入兩類方法——獎勵和懲罰。父母溫和提醒無效之後,常常緊接著會有嘮叨、擺臉色、指責等,都可以歸入懲罰這一類,它們都會讓孩子產生負面感受。

那麼,獎勵和懲罰會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嗎?

愛德華·德西(Edward L. Deci),他是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積極性研究方面的權威。他有個很著名的實驗,發現物質獎勵會對一個人的積極性造成負面的影響

人工智能時代,積極的孩子走得更遠 | 你還在破壞他的內驅力嗎?

實驗[1]中有兩組大學生,實驗組和對照組,他們被要求完成有趣的立體積木拼圖。實驗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實驗都包含有休息時間,這段時間學生可以自由活動。

如果他們在自由活動時也主動玩拼圖,那麼說明他們對拼圖本身有興趣。德西用休息時主動玩拼圖的時間長短,來衡量一個人對拼圖感興趣的程度。

在第一個階段,兩組都沒有獎勵。在第二個階段,實驗組的學生被告知,每完成一次拼圖可以獲得1美元獎勵,而對照組依然沒有獎勵。到了第三個階段,兩個組又回到了沒有獎勵的狀態,這時候變化就發生了。

引入獎勵之後,實驗組學生對拼圖本身的興趣就被破壞了。雖然他們在第二階段的休息時間中玩拼圖的時間增長了,但是在第三階段的休息時間中玩拼圖的時間減少了很多,甚至低於第一階段的數據。

人工智能時代,積極的孩子走得更遠 | 你還在破壞他的內驅力嗎?

對於懲罰類的措施也是一樣的。在獎懲措施面前,孩子的內在驅動力(簡稱內驅力)被破壞,轉而被外部的獎懲措施所控制[1][2]。這就是為什麼父母不管孩子就不動,這是孩子缺乏內驅力的表現。

那麼,在孩子學習這件事上,我們能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呢?管他有沒有內驅力,我逼著他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就行!

很遺憾,人工智能時代的特徵決定了,用考上好大學這個結果為導向而逼孩子學習,無視孩子的內驅力,是很難行得通的。

(三)人工智能時代,是終身學習的時代

回到開頭的問題:"既然我媽用逼的方式讓我上了好大學,找到了安穩的工作,那為什麼我不應該像我媽那樣去對待孩子呢?"

要看清楚這個問題,還需要結合時代的特徵才行。

在父母的那個時代,一份工作可以做到老;在我們的這個時代,一份工作可以安穩多少年?再到孩子將來生活的人工智能時代,又是什麼樣子呢?

人工智能時代,積極的孩子走得更遠 | 你還在破壞他的內驅力嗎?

電腦圍棋程序AlphoGo 從業餘棋手的水平到擊敗世界第一的人類棋手,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

前不久,《Nature》上又刊登了人工智能程序AlphaStar的最新進展。在《星際爭霸2》的歐洲服務器上9萬名玩家中,AlphaStar排名進入前0.15%,也就是說,它已經超越了99.8%的活躍玩家。

人工智能程序的發展到底會有多快,我們很難預測。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越來越多的工作種類會被機器人所取代。

人工智能時代,積極的孩子走得更遠 | 你還在破壞他的內驅力嗎?

能夠一份工作做到老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了。人工智能時代,註定是終身學習的時代

如果我們一味用獎懲等方式去管孩子,讓外部刺激成為他的主導,孩子就失去了對學習本身的興趣。那麼,當外部刺激消失的時候,他要靠什麼繼續?當他人到中年需要換崗位的時候,年邁的父母還能繼續管嗎?

(四)關注孩子的內驅力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時代,我們需要關注孩子的內驅力。

丹尼爾·平克(Denail Pink),是美國暢銷書作家、記者、主持人。他在《驅動力》一書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積極心理學方面的很多進展,也闡述瞭如何激發一個人的內驅力——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內驅力所需的核心不是獎懲措施,而是自主、精通和目的[3]。

人工智能時代,積極的孩子走得更遠 | 你還在破壞他的內驅力嗎?

說實話,英文翻譯過來的文字常常令人感到彆扭。我們用大白話的方式,在家庭教育範疇內解釋一下。

自主(autonomy):就是自我管理。比如,作業什麼時候做,怎麼做,由孩子自己決定。創造這樣的環境,可以滿足孩子內在的掌控感。這是提高孩子積極性的重要方式。

精通(mastery):就是把事情做好的感覺。這是在滿足孩子內在的成就感

在這一點上,我們仍然要注重放手,讓孩子自己想辦法,給他自由探索的空間。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要注意幫助的界限。

這一點在我往期的文章中專門寫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心理學:你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

如果你拿不準,可以問問自己:

這件事做成了,孩子會覺得成功屬於自己呢,還是屬於爸爸媽媽呢?

目的(purpose):就是明白自己所做的事,屬於哪張更大的藍圖。這是在滿足孩子內在的價值感。除了興趣之外,價值感是激活一個人內在積極性的又一個重要的途徑。

人工智能時代,積極的孩子走得更遠 | 你還在破壞他的內驅力嗎?

就像德西在他的TED演講中所強調的,你需要關注的不是如何激勵孩子,而是如何創造一個適當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能發展出他自己的積極性

[2]。

我們所創造的家庭環境,是否允許孩子自主管理,讓他滿足他的掌控感?是否允許孩子自由探索,讓他獲得自己的成就感?是否給孩子更寬廣的視角,讓他找到自己的價值感?

[1]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我決定論), en.wikipedia.org

[2] "Promoting Motivation, Health, and Excellence", Edward L. Deci, TED演講,2012年8月

[3] 丹尼爾·平克,《驅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