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总动员》的三个思考:如何寻求共识、做出决策,勇敢做自己

摘要:“抛开过去,做自己”七个字无疑是这次皮克斯想要贯穿本片的核心精神。但是回到现实,我认为做自己、甚至生涯、职涯转换跑道前,有三个重要的问题可以先问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玩具总动员》的三个思考:如何寻求共识、做出决策,勇敢做自己

说实在的,这是我第一次到电影院看玩具总动员系列、也是全家带着三岁半的儿子去电影院看的第二次电影(第一次是阿拉丁)。

虽然阿拉丁是真人拍摄、威尔史密斯的rap也挺热闹的,不过相比起来《玩具总动员4》是一部娱乐性完全不输、而且探讨层面更多的电影。相较于传统迪士尼路线的剧情、皮克斯的电影都会包含比较多一层的人生哲学进去,甚至去碰触取舍、无奈、选择等现实层面。(比如另一部电影脑筋急转弯)

本集故事描述随着Andy长大去上大学、玩具们辗转进驻的第二任主人女孩邦尼(Bonnie) 的玩具房。而邦尼可能因为身为女孩的关系、比起男牛仔胡迪、比较喜欢女牛仔翠西。被冷落、开始怀疑人生的胡迪,透过暗中协助害怕去幼稚园上学的Bonnie用免洗叉子做成玩具“Forky”(叉子先生) 、而重新找到“保护女主人心爱玩具”的使命。叉子先生在一家外出旅行途中不慎逃脱、被二手店的玩具绑架,而胡迪一行人为了女主人邦尼而前去营救Forky的冒险故事。

《玩具总动员》的三个思考:如何寻求共识、做出决策,勇敢做自己

本片很适合跟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一起观赏。以下我捡取三个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价值观沟通:用对方的框架说服他

叉子先生(Forky) 刚开始的时候非常不能接受自己“变成一个玩具”的新身份,不断的强调“I'm trash!”,跑回去睡垃圾桶、甚至最后“跳车逃逸”,直接开启整个冒险营救的主线剧情、甚至最后导致胡迪的离开(投奔自由)。

在前面这几幕里,胡迪一直企图用“你不是垃圾了、当玩具很好”的观念纠正对方、而叉子则是不断回呛“我才不要当玩具!我是垃圾!”。

直到最后阴错阳差胡迪开始问对方:“当垃圾有什么好?”的时候,才意外的引出对方说“那种温暖、被拥抱”的感觉,胡迪这才大喊:“Bonnie抱着你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啊!”而叉子才说:“是吗?原来我是Bonnie的垃圾吗?那她不能没有我!我们赶快去找她!”

很多人说沟通就是要寻求共识,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每个人因为家庭环境、求学背景、文化特色的不同,看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样,用专门的术语来讲叫做不同的“框架”。

的确、沟通的目标之一是“寻求共识”,但是“本位主义”常常会让我们不自觉的企图用“强迫对方接受我的观点”的方法来达成,效果常常是适得其反。

以这一幕的情景来讲,如果想达成的效果是“让叉子回到Bonnie身边”,那么不管是以玩具的角度来看“去做主人心爱的玩具”、或是从垃圾的角度来看“去做主人心爱的垃圾”,都可以达到一样的目标,不一定非要对方接受你的观点不可。

沟通的三大目的之一就是:用双方不同框架(价值观)都能接受的不同解释去达成一致共识。

《玩具总动员》的三个思考:如何寻求共识、做出决策,勇敢做自己

二、迂回策略

这集里面巴斯光年比较居于配角的位置,整片里面他的口头禅就是“listen to your inner voice”。

每当碰到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他就会按一下自己胸口的按钮,用“玩具内建语音句子”来给自己提示。

当然在电影里面每次的指示都“刚好有不错的结果”,但我必须得说:无论是“永远只用几个口袋的原则”当作决策工具、或是真的巴斯的口头禅的字面意思一样、靠内心的声音(inner voice)这样的直觉决策的话,恐怕会面对不小的风险。

《玩具总动员》的三个思考:如何寻求共识、做出决策,勇敢做自己

如何决策、甚至是如何在情势不明的状况下决策是一门蛮不容易的学问。不过,即便巴斯光年的“翻牌法”不适合用来决策,却很适合用来激发灵感、或在脑筋卡住的时候提供不同的角度思考。而市面上还真的有这样的道具可以使用。

有一本书叫做《不整理的人生魔法》,作者Tim Harford在书中提到:1975年,音乐人布莱恩・伊诺(Brian Eno )和视觉艺术家彼得・施密特(Peter Schmidt)制作了一幅7厘米宽9厘米长的卡片,装在一个黑色的盒子里。每张卡片上写着一句话,提供一个稀奇古怪的主意,像是:“像园丁一样思考”、“说些陈词滥调”、“这样真的结束了吗?”等等,有的时候让你听从直觉、有的时候让你和直觉作对或者鼓励你义无反顾做下去。

《玩具总动员》的三个思考:如何寻求共识、做出决策,勇敢做自己

三、抛开过去,勇敢做自己

“抛开过去,做自己”七个字无疑是这次皮克斯想要贯穿本片的核心精神。当然,鼓励孩子们追求人生的梦想很重要,只不过,毕竟玩具不用吃喝就可以活、除了不能被人类发现自己会动会说话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生存危机”、因此“做自己”的现实成本不高。

虽然我们无从确定胡迪在为爱投奔自由前是否已经充分考量面对野外生活的风险(感觉上比较像一个脑热的决定),但是回到现实,我认为做自己、甚至生涯、职涯转换跑道前,有三个重要的问题可以先问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1. 充分评估机会与风险了吗?

人类有“美化新机会、丑化旧状况”的倾向。有两个方法可以让我们避免过于极端而单一化的思考:第一个是跳出角色、扮演客观第三者:把自己的状况变成“你的朋友的状况”,然后你来给他建议。第二个是运用“六顶思考帽”,从正面、负面、执行面、事实面、感情直觉面、其他替代选项面六个方向来思考。

《玩具总动员》的三个思考:如何寻求共识、做出决策,勇敢做自己

2. 在这里该挖的宝都挖完了吗?

这是专业经理人的建议,转换跑道前务必确认自己把在现职该学会、能提升的部分都已经吸收完毕了。

即便“做自己”的概念太过于理想化,不过不管怎么说,在已经有一个谋生技能、可以承受风险的情况下,“抛开过去、勇于尝试”是一个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增加竞争力的好心态。

《玩具总动员》的三个思考:如何寻求共识、做出决策,勇敢做自己

结语:

最后用胡迪对着公主娃娃讲的一句话跟大家分享:“如果你一直待在那个橱子里,你永远不会知道。”

在可以接受风险的情况下,勇敢的去尝试未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