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做“生命工程”來抓!梅州這樣織牢地質災害防範“安全網”

梅州市是地質環境比較脆弱、地質災害多發易發的地區,全市1.58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中,地質災害易發區就佔95%。目前全市共有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1448處,其中威脅100人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51處。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中,崩塌944處、滑坡454處、地面塌陷48處、地裂縫2處,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口33844人,受威脅財產9.94億元。此外,還有削坡建房80017處,涉及常住人口約317002人,由於面廣量大、致災風險高,地質災害防治形勢非常嚴峻。

近年來,我市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生命工程”來抓,一方面通過規範農村國土空間規劃和建房用地管理,堅決堵住存在邊坡安全風險的削坡建房新增量,另一方面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實施綜合整治,降低了一批削坡建房邊坡安全風險,探索出“政府引導、部門聯動、以獎代補、群眾參與、防治並舉、綜合施策”的防治模式,克服山區地質脆弱難題,充分尊重自然規則,降低消除安全隱患,將災難擋在生命防線之外,用科學規劃可持續發展道路。

■ 本版撰文 楊敏

率先印發三年行動方案 科學系統地整治削坡建房

梅州依山建房、削坡建房現象普遍。山地、丘陵地形佔全市總面積的80%,平原面積僅佔13%。受用地客觀條件限制和客家人傳統思想觀念影響,許多村民都選擇依山建房或通過採取切削山坡方式在平整出的土地上建設房屋。由於削坡建房形成的高陡邊坡,大多數都沒有支護、排水等護坡設施,遇到強降雨容易引發邊坡崩塌、滑坡等災害。

2003年至2019年全市發生的地質災害4601起中,有77起發生傷亡事件,其中73起是由削坡建房誘發的地質災害造成的。特別是近十年來發生傷亡的43起地質災害(造成51人死亡)絕大多數是由於削坡建房沒有護坡措施所致。其中2016年受開汛早、汛期長、雨量大、颱風暴雨多等因素影響,全市發生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8起,都是削坡建房戶,共造成14人死亡,死亡人數佔全省63.6%,居全省第一。

慘烈的傷亡教訓,嚴峻的地質環境,給我市政府、人民敲下警鐘。2016年,地質災害最嚴重的五華縣率先開啟了地質災害三年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為系統解決地質災害問題,五華縣於2017年聘請核工業二九〇研究所專業調查隊伍對地質災害及削坡建房進行摸底調查,全面積極開展削坡建房綜合整治和隱患點搬遷治理,夯實地質災害防治基礎。

2017年,梅州市委、市政府制訂出臺了《梅州市削坡建房綜合整治工作方案(2017—2019年)》,針對削坡建房存在的安全風險隱患,全市鋪開整治工作,成立了削坡建房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鎖定存量,嚴控增量,分類管理,有序清理”的工作思路,要求各縣(市、區)採取措施,嚴控增量,對存量削坡建房進行整治,降低安全風險,同時全面實行網格化管理,加強風險防控,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市委書記陳敏,市長張愛軍和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副書記黃文沐多次召開會議、作出批示或專題調研解決工作中的存在問題,全力推進削坡建房綜合整治工作。

政府出臺獎補政策 村民提高安全意識積極參與治理

“根據核工業二九〇研究所專業調查隊伍調查,我縣削坡建房風險點37028戶,佔全市的46%,其中高風險削坡建房戶有3174戶(含重大風險2056戶),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仍十分嚴峻,任重道遠。”五華縣自然資源局地環站站長劉廣廉介紹。“政府出臺獎補政策,鼓勵群眾治理房屋邊坡。”記者在五華縣看到,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住戶門口都釘上了“地質災害網格化管理明示牌”,上面清楚告示村民在連續強降雨期間,削坡建房戶要“不住上堂住下堂”、“不住一樓住二樓”。房屋周邊常檢查,發現邊坡掉土,裂縫等異常情況,及時撤離並報告,保證人身安全。明示牌還標識了巡查監測責任人、村、鎮包戶責任人的姓名及電話號碼。幾乎每家每戶,都收到了政府發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手冊。

当做“生命工程”来抓!梅州这样织牢地质灾害防范“安全网”

在五華縣,村民在鎮村幹部的動員下,主動對屋後削坡進行相應整治加固,減少地質災害影響。(楊敏攝)

轉水鎮下潭村村民何煥清在老屋原址下降了幾米修建了新屋,導致屋後坡頭過高,非常危險。在村幹部的勸導下,他按照削坡建房工程治理標準,建築了7米水泥牆,設置排水口和排水渠,有效降低了地質災害風險。何煥清告訴記者:“鎮裡村裡的幹部來了一遍又一遍,告訴我屋後十幾米的邊坡非常危險。我非常理解村幹部的擔憂,也意識到削坡建房的風險,所以花費了很大的心血進行工程整治。”在鎮村幹部的動員宣傳下,很多村民對削坡建房誘發的地質災害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不少經調查隊評估的隱患住戶,都已經進行了邊坡治理。

記者走訪看到,農戶們根據邊坡的高度和坡面與房屋的距離等情況,有條件地採取削坡減載+完善截排水溝削坡整治或削坡整治+坡面防護的工程治理等方法。而新建的住房,更是嚴格遵循了安全規範,將坡面進行階梯式處理,並留足了空間。幾年的整治,成效明顯。

高危區域實行避險搬遷 綜合施策安置群眾共建新家園

在平遠縣上舉鎮八社村虎踞村民小組,29戶人家集體搬離了原來山體崩塌災害易發區,在安全平坦的空地上建起了一棟棟小樓。如今從新虎踞村走過,小樓門前的蔬菜茂盛,果實累累,籃球場、休息亭、健身器材等公共基礎設備齊全,村民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和樂的日子。村裡的老人謝菊香告訴記者:“以前的老房子在山裡頭,下雨的時候已經塌了兩次了,一次我還在睡覺時隔壁房間塌了,一次是我出村子後塌了。”老奶奶言語中一次次地感激政府,讓她離開了危險的房子,還住上這麼好的新房子。

当做“生命工程”来抓!梅州这样织牢地质灾害防范“安全网”

籃球場、休息亭、健身器材等公共基礎設備齊全,因地質災害整村搬遷的平遠縣上舉鎮虎踞村村民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和樂的日子。(鍾小豐 攝)

2016年,在整體搬遷前,虎踞村民所在聚居地曾發生過房屋倒塌、人員傷亡的較嚴重災害。強降雨時村民房屋邊坡土體下部出現小規模崩塌、坡腳冒水等現象。為消除安全隱患,當地政府與自然資源部門多次協商溝通,提出了整村搬遷建議。“村民定大事,政府做服務”,上舉鎮相關負責人曹鋒玫介紹,為了讓村民更深刻認識到地質災害的風險,鎮村幹部多次召集村民開會做動員工作,併成立了村級理事會,讓村民自主表決通過了搬遷事宜。

“最開始資金存在很大缺口,削坡建房戶對自身所受安全威脅也是認識不足。”見證了整個搬遷過程的平遠縣自然資源局謝立新介紹:“虎踞村的搬遷再建,克服了很多困難,不僅獲得了省自然資源廳的地質災害專項資金,還充分地利用了美麗鄉村建設、拆舊復墾、貼息貸款等惠民政策,通過政府扶持、村民自籌、共謀共建的方式,最後才變成一個安全、生態、宜居的自然村。”如今,獲得拆舊復墾項目資金的虎踞村,正打算再統一加蓋一層樓,共同向更富足的生活進發。

当做“生命工程”来抓!梅州这样织牢地质灾害防范“安全网”

村民謝菊香搬離了地質災害風險區,和家人一起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新房子。她對自己的新家感到很滿意。(鍾小豐攝)

近三年來,我市各縣(市、區)按照突出重點、先急後緩、分步實施、分類整治的原則,優先對危險程度最高的住戶和村莊進行搬遷處理。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削坡建房綜合整治3983處。其中,採取避險搬遷措施的就有305處。

完善群測群防體系

在災害面前為群眾築起生命防線

“幸好村幹部千交代萬交代,要不然我真的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今年6月11日傍晚,我市興寧市葉塘鎮三變村村民羅建中的房屋因受山體滑坡的泥石擠壓發生倒塌,所幸當地鎮村幹部多次勸解,阻止其冒險進入房屋,才未發生人員傷亡。在這場連續強降水中,當地鎮村幹部連日來加強值班值守,到山洪、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點巡查監管,提前防禦可能發生的災害,對73戶、150多名村民進行安全轉移。

当做“生命工程”来抓!梅州这样织牢地质灾害防范“安全网”

在五華縣轉水鎮,地質災害預警發出後,鎮村幹部到轄區內地質災害掛點戶處通知村民做好抗禦強降雨防範地質災害工作。

葉塘鎮三變村事件,獲得了社會廣泛關注和點贊,但這只是每年臺風、強降雨天氣梅州群測群防體系的一個縮影。在災害面前,各級政府與幹部為村民築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線。

“每年,我市縣市區均編制年度汛期地災防治預案,合理確定各鎮的縣重點地災點,組織工作人員到重點地災點進行核實,根據實際需變更的進行了變更。在制度上強化網格化管理,確保重點地災點有單位管、有責任人抓。”,梅州市自然資源局地環站站長黃堅介紹:“自然資源局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依託地質災害預警平臺,與氣象部門聯動,當達到氣象風險等級四級以上時,通過手機、固話,就向相關管理人員、受威脅的群眾發出地質災害預警信息,提醒相關管理人員和群眾提前做好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確保人員的安全。”

当做“生命工程”来抓!梅州这样织牢地质灾害防范“安全网”

2019 年6 月11 日傍晚,興寧市葉塘鎮三變村村民的房屋因受山體滑坡的泥石擠壓發生倒塌,在災害預警和當地村幹部的極力勸導下,村民在倒塌前未返回屋內,避免了被埋風險。(鍾思婷攝)

“每一次強降雨到來之前,村幹部就紛紛出動勸導處於地質災害危險區的村民‘走親戚’”五華轉水鎮自然資源工作分管負責人陳文鋒感嘆:“每一次三級以上的災害預警,基層幹部全員戒備,甚至取消休假,到家家戶戶巡查情況,勸導群眾轉移高危地災點。每次遭受災害,最早深入災情一線進行搶險救災的依然是基層幹部。”地質災害預警期間,各級自然資源工作人員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地災應急分隊人員24小時待命,各相關人員通信24小時保持暢通,同時還緊緊依靠鎮村,進行分片負責,構建了市、縣、鎮、村四級群測群防網絡。保證做到在暴雨來臨之際,每一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群眾都能及時收到預警信號做出正確的避險措施,將每一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