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有多厲害?它真的在幾千年的歷史上戰勝了所有外來的侵略者嗎?

蔣鐸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如果在地球這個星球上找一個文明史方面與中國最為相似的國家,那麼這個國家非伊朗莫屬。

伊朗歷史悠久,其最早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始於約公元前2700年的埃蘭文明,只不過由於埃蘭文明是在兩河地區的蘇美爾文明影響下產生,所以並未列入四大原生文明。

單以文明悠久這一點來說,伊朗甚至超過華夏文明,因為公元前2700年左右正是我國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屬於半信史時代。

伊朗的地緣結構可以分為四大部分:埃蘭、米底、波斯、帕提亞。如下圖所示:

1、伊朗西南部的埃蘭文明最早興起,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

  • 古埃蘭時期(約公元前2700-前1600年)

  • 中埃蘭時期(約公元前1400-前1100年)

  • 新埃蘭時期(約公元前800-前600年)

由於埃蘭與兩河流域接壤,所以不斷與兩河流域的城邦爭霸,公元前2006年,埃蘭人征服蘇美爾人的烏爾第三王朝,從此使創造人類最早文明的蘇美爾人永遠的成為了歷史。

埃蘭時期伊朗最著名的首都是蘇薩,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曾說:

誰佔有了蘇薩的財富,誰就可以和宙斯鬥富。

可見當時伊朗埃蘭文明的發達程度。

埃蘭文明終結了蘇美爾文明,但最終卻被兩河地區的亞述帝國所滅,這一年是公元前639年,從此埃蘭文明結束。

2、米底王國

埃蘭文明結束之後,其北部的米底王國興起。

米底王國興起之後,與兩河地區的新巴比倫王國聯合,推翻了亞述帝國的統治,之後,伊朗的米底王國、兩河地區的新巴比倫王國、小亞細亞的呂底亞王國成為中東三強。

3、波斯第一帝國

波斯的核心區位於伊朗的南部,但波斯人卻屬於雅利安人,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不斷進入伊朗地區。

至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滅米底王國,建立了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此時我國處於春秋時期)。

波斯帝國在第三位君主大流士一世時期,向西征服了兩河地區和古埃及地區、小亞細亞地區,向東進入印度河地區,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的帝國,其版圖面積達到了695萬平方公里,這一數字300年後我國的漢王朝也沒有達到。

4、帕提亞帝國

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帝國所征服,不過亞歷山大去世後,其帝國一分為三,波斯地區被希臘化的塞琉古王朝統治。

公元前247年,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人崛起驅逐了塞琉古王朝,建立了帕提亞帝國,我國曆史上稱其為“安息帝國”。

至此,伊朗地區的四大板塊全部登場,並全部建立了帶有自身標籤的大帝國。

5、波斯第二帝國

最能代表伊朗地區的仍然是波斯人。

公元224年,帕提亞帝國一個總督的兒子波斯人阿爾達希爾一世起兵推翻帕提亞帝國,建立了薩珊王朝,史稱波斯第二帝國。

伊朗地區從波斯第一帝國經帕提亞帝國,再到波斯第二帝國,與地中海對岸的希臘人、羅馬人的戰爭從未停歇,時間長達千年。

在這長達千年的時間裡,伊朗人將波斯這一名稱變成了整個中東的地緣標籤,直到阿拉伯人的崛起。

6、伊朗地區的伊斯蘭化和波斯第三帝國

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國崛起。

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滅波斯帝國薩珊王朝,這一次與亞歷山大帝國滅波斯不同,阿拉伯人永久的改變了波斯人的信仰——從拜火教變成了伊斯蘭教。

但波斯人並未真正屈服,波斯人最終選擇了伊斯蘭教的少數派——什葉派作為國教,這一選擇始於波斯第三帝國——薩非王朝(薩法維王朝)。

公元1258年,阿拉伯帝國被蒙古帝國滅了之後,伊斯蘭世界分分合合,最終演變為突厥人的奧斯曼帝國和波斯人的薩非王朝雙雄並立。

奧斯曼帝國是遜尼派,薩非波斯是什葉派,這一局面也奠定了今日中東伊斯蘭世界的地緣格局,所不同的只是,曾被奧斯曼帝國所統治的阿拉伯人在一戰後全部獨立了。

7、伊朗在信仰上的選擇,其實可以看作伊斯蘭教的伊朗化。

伊朗人不是阿拉伯人,他們只是選擇了伊斯蘭教,伊朗人以祖上的波斯文明為榮。

伊朗官方語言是波斯語,而不是阿拉伯語。伊朗人認為阿拉伯人粗魯,文化落後。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也確實如此,當波斯文明全盛之時,阿拉伯人不過是阿拉伯半島的遊牧民族。

伊朗的地緣格局其實遠比中國複雜,中東自古是帝國和英雄崛起和角逐之地,也是戰亂和屠殺之所。伊朗人能在數千年中一直延續至今,確實不容易,雖然不能說它擊敗了所有的敵人,但不管外來勢力如何入侵,伊朗卻始終屹立不倒,至今仍是中東最大的三大地緣力量。


心向青山


歷史上,伊朗多次建立強大帝國,屹立於世界之林。熟悉伊朗歷史的人都知道,伊朗古稱“波斯”(1935年改稱伊朗),伊朗的主體民族是波斯人。在歷史上,波斯人曾數次建立了強大的王朝,多次屹立於世界強者之林。在上古時期,波斯人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阿什康尼王朝(安息)、薩珊王朝等;在中古時期,波斯人建立了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等;在近代早期,波斯人建立了薩法維王朝等。這些波斯人建立的王朝,都具備國力雄厚、疆域遼闊、軍事力量強大的特點,被後世泛稱為“波斯帝國”,或者“伊朗帝國”。熟悉伊朗歷史的人都知道,伊朗古稱“波斯”(1935年改稱伊朗),伊朗的主體民族是波斯人。在歷史上,波斯人曾數次建立了強大的王朝,多次屹立於世界強者之林。在上古時期,波斯人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阿什康尼王朝(安息)、薩珊王朝等;在中古時期,波斯人建立了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等;在近代早期,波斯人建立了薩法維王朝等。這些波斯人建立的王朝,都具備國力雄厚、疆域遼闊、軍事力量強大的特點,被後世泛稱為“波斯帝國”,或者“伊朗帝國”。波斯也多次被外敵征服,但是被征服之後,卻總能夠蓄勢待發,很快實現國家的復興。公元前330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進行東征,滅亡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然而亞歷山大的帝國並沒有持續太久,很快就在波斯人和安息人的攻勢下瓦解了;公元651年,異軍突起的阿拉伯迅猛擴張,滅亡了波斯薩珊王朝,然而波斯“其國雖亡,其天下卻未亡”,很快就在阿拉伯的東部疆域上,建立了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等新興強權,實現了“波斯帝國的復興”。此後波斯又有幾次亡國,但都無一例外快速實現了復國。總的來說,多次被外敵征服,又多次打敗外敵、復興國家的曲折歷史。


伍子君


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說,那片土地,仍然還是那片土地,但是土地的擁有者,5000多年以來卻歷經變遷從未有定數。

1.其統治者從原來的土著人,到雅利安人,再到突厥人再到最終的伊斯蘭,更不用說中間還有阿富汗人統治幾十年。其中,突厥人應該是統治這片土地最長的民族。而突厥人,不過是在公元8世紀至9世紀的薩曼王朝時期才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定居。

2.區域人群的宗教信仰總體來說是穩定的,從公元6世紀的阿拉伯王朝開始到現在基本上都在伊斯蘭教的光輝普照之下。從這個角度上講,從未被佔領,勉強說得過去。只是在薩珊王朝時期,伊斯蘭教被打壓比較嚴重,景教是當時的國教。

3.如果籠統來講,”伊朗打敗了所有入侵者“這句話水分不小,相反,從公元前3200年開始,在這片土地上,數得上名字的統治王朝有十七個,有多達5次,王朝的建立者都是外來軍隊,還有多次王朝是由外來軍隊的部將所建立。

綜上所述,“伊朗打敗了所有外來侵略者”這句話,似乎並不成立!

下面是我自己做的一份伊朗歷史簡表,請自行參考:



尚丹丹


按時間順序排列:

mjR4Hj〗

一。希波戰爭。公元前500年—前449年。

(一)。戰爭的性質:波斯對捍衛自己獨立的古希臘諸城邦(都市國家)進行的征服性戰爭。

(二)。戰爭概述:

1。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里亞(位於埃維亞島)舉行起義(米利都人起義得到小亞細亞諸城邦的支持)反對波斯統治,是希波戰爭的起因。

2。公元前492年波斯王馬多尼烏斯入侵希臘,僅佔領色雷斯後失利。

3。公元前490年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第二次入侵希臘,在馬拉松會戰中大敗而歸。

4。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率波軍第三次出征希臘。普拉塔亞一戰,希臘都市國家聯軍(約6萬人)擊潰波斯陸軍(7—8萬人)。幾乎同時,波斯艦隊在米卡萊角戰中失利。

整個戰爭以波斯的失敗告終。

(三)。評論:

希波戰爭的入選在於:

1。希波戰爭是亞洲與歐洲之間的第一場規模大、時間長的戰爭。

2。戰敗的結局完全改變了伊朗人的命運。否則,佔據今天整個西亞和北非的說不定是他們而非阿拉伯人。

3。對於發展戰術和組建軍隊,希波戰爭意義重大。希臘軍隊創造的方陣是早期著名的戰鬥隊形之一。並最早體會到保障戰鬥隊形最要害部位——翼側的必要性。


二。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146年。

(一)。戰爭的性質:古羅馬與迦太基先爭奪西西里,後爭奪地中海整個西部地區統治權的侵略戰爭。因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故名布匿戰爭。

(二)。戰爭概述:布匿戰爭共三次。

1。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241年)。這次戰爭的主要起因是為爭奪西西里。公元前241年,羅馬艦隊在埃加迪群島附近的交戰中獲大勝(參見埃加迪群島海戰),決定了戰局,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

2。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前201年)。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戰役中羅馬軍隊(約7萬人)被漢尼拔軍隊(5萬人)包周,被全殲。這次勝利後,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但在公元前202年的決定性的扎馬戰役中迦太基人戰敗,並失去地中海的統治。

3。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前146年)。迦太基戰敗於努米底亞王國後,羅馬發動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6年,羅馬人衝進迦太基城,將之夷為平地。存在了400年的迦太基被滅國。

(三)。評論:

布匿戰爭的入選理由是:

1。它不僅時間跨度大,作戰地域廣,而且它奠定了白種人侵略擴張主義的萌芽。之前,古羅馬進行的戰爭主要是城市之間的部落內鬥,而此戰則是白種人首次與外種族以爭奪土地和資源為目的的生死衝突。它發展了白種人向西(阿拉伯半島)~向南(非洲)的擴張信心和戰略企圖,是十字軍東征和1500年起的西歐殖民世界的預演。

2。造就了世界歷史上的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古羅馬帝國。


三。阿拉伯人的征服戰爭。公元634—730年。

(一)。戰爭的性質:阿拉伯帝國形成後(參見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哈里發為了擴大其統治範圍,以“傳播伊斯蘭教”和“展開反對異教徒的聖戰”為藉口,強行吞併西亞、北非和西南歐大片領土的戰爭。

(二)。戰爭概述: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634—656年)從征服拜占庭和伊朗開始。阿拉伯人在637年6月1日在卡迭西亞會戰中獲得大勝,爾後輕而易舉攻取伊朗國都克特西亞。阿拉伯軍連連戰勝伊朗軍隊,奪佔摩蘇爾和訥哈萬德城,從此伊朗併入阿拉伯哈里發國版圖。640—641年,阿拉伯軍長趨直入佔領埃及。641年佔領上美索不達米亞,642年9月,根據同亞歷山大城當局訂約不戰約定而進據該城。爾後於642年攻佔昔蘭尼加,從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643年攻佔利比亞,647年奪取拜占庭的非洲領地。661年,倭馬亞王朝以敘利亞為基地建立橫跨歐、亞、非的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

2。第二階段(從七世紀末至八世紀三十年代),阿拉伯人繼續征討外高加索、中亞細亞、伊朗東部和小亞細亞,甚至達於歐洲邊界。705—715年阿拉伯軍隊戰勝中國軍隊及其同盟者,鞏固了哈里發在中亞細亞的統治。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印度河下游地區)。他們的軍隊不超過6000人,但連續擊敗印度人以後,將穆爾坦以北的印度河谷地併入阿拉伯帝國。732年阿拉伯軍隊同查理·馬特統率的法蘭克軍隊舉行會戰,結果敗於法蘭克人。迫使阿拉伯退出高盧,暫時停止向歐洲的進軍。但仍長期佔領西班牙和葡萄牙。

(三)。評論:

1。 阿拉伯的對外征服,加速了阿拉伯社會封建化的進程,建立了以哈里發國為首的、神權專制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由於阿拉伯的征戰,阿拉伯的宗教——伊斯蘭教,在各個被征服國家得到了傳播。

2。阿拉伯軍所到之處,掠奪大量財物(金、銀、綢緞)、馬匹和牲畜。豐富的物質財富的積累為以後抵擋十字軍東征起到了一定作用。

3。阿拉伯對歐洲的侵略。造成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直接對立。兩者間的對抗延續了1000多年。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矛盾衝突。

eMZWRx〗

四。十字軍遠征。1096—1270年。

(一)。戰爭的性質:西歐封建主發動的掠奪經濟發達的近東國家的侵略戰爭。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誌,故稱“十字軍”。

(二)。戰爭概述:十字軍大規模東征(主要是陸路)共進行過八次。 在這裡只作簡述,以免篇幅過長。第一~四~六次東征歐洲人取得了重大勝利,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塞浦路斯王國等幾個十字軍國家。其他東征都以失敗告終,歐洲人只掠奪了大量財富,但未能實現佔領土地的願望。十字軍遠征中最有影響的恐怕得算是第三次,埃及蘇丹撒拉丁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大決戰被拍成了電影,我記得5~6歲時看過,片名就叫《撒拉丁》。片中那宏大的戰爭場面我到現在還不能忘記。

(三)。 評論:

十字軍遠征的意義不在於它通過戰爭強行加強了東西方的文化~經濟交流。我個人的看法是:戰爭的平局,使歐洲人發現他們很難向西拓展阿拉伯半島和向南經營北非大陸。使他們產生了從其它方向搜尋並獲取利益的思想,於是憑藉先進的科學技術,有了哥倫布的發現新大陸,有了歐洲人從1500年起對整個非洲~美洲以及印度和東南亞的瘋狂殖民史。


五。英法百年戰爭。公元1337—1453年。

(一)。戰爭的性質: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抗,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二)。戰爭概述:

1。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英軍先在斯呂斯海戰(1340)~後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擊敗法軍,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佈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2。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

3。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迫使法國於1420年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4。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法國人民進行了游擊戰,領導這場鬥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三)。 評論:

雖然這場戰爭的延續時間是一個吸引點,但無論從其規模和影響看,都排不進世界戰爭史的前二十位,似乎不應入選。但在 看來,人們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即英國藉此確立了對歐洲大陸的基本戰略——歐陸平衡戰略。

英國是孤懸在歐陸之外的島國,由於沒有領土和歐洲小國接壤,無法對它們施加地緣政治影響,因此擠身歐陸成為它的早期發展目標。但在法國的敗退,使英國認識到它無法在歐洲大陸取得立足點,但它又不甘心放棄對歐洲的影響,於是它在保持對歐陸的相對獨立性的同時,努力防止歐陸上出現一國獨大的情況。因為出現了此種情況時,歐洲將臣服於一箇中心國家,而英國將失去對歐洲的影響力,從而被歐陸國家所徹底孤立。

在這個戰略下。英國聯合普魯士~俄羅斯~奧匈帝國粉碎了拿破崙稱霸歐洲的企圖;聯合法國~美國等阻止了德國統一歐洲的夢想;俄羅斯在與土爾其帝國交戰,以打開向南的海上通道時,英國也是極力阻撓。而當前,英國則是藉助美國,來全力降低以法~德為首的歐盟的影響,儘管它自身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已不情願的加入了歐盟。


--------------------------------------------------------------------------------


-- 發佈時間:2005-9-9 7:00:00


--


六。蒙古人的西征。1200——1300年。

(一)。戰爭的性質:遊牧民族掠奪財富和人口的血腥戰爭。(據說成吉思汗曾說過:“人類最大的幸福在勝利之中:征服你的敵人,追逐他們,奪取他們的財產,使他們的愛人流淚,騎他們的馬,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女兒。”)

(二)。戰爭概述:

戰爭持續了幾代人。

1。早期征服。1219至1221年,成吉思汗佔領了花刺子模。居民們被大批屠殺,只有熟練工匠倖免於死,被送往蒙古。之後在中東和印度取得驚人的勝利。接著轉而向北進攻高加索,在那裡打敗了格魯吉亞人。隨後,繼續向烏克蘭挺進,1223年,打垮了數量上佔絕對優勢的80O00俄羅斯軍人。

2。蒙古帝國時期。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繼位為大汗。在位期間(1229-1241年)繼續對歐洲征戰。1237年秋,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兵15萬進攻俄羅斯中部各公國。1240年夏佔領了俄羅斯古都基輔。1241年進入波蘭和匈牙利,在西里西亞的利格尼茲,大敗德意志軍3萬人。然後,穿過冰封的多瑙河,佔領薩格勒布,最後到達亞得里亞海岸。至此,蒙古軍隊控制了從亞得利亞海到日本海的歐亞大陸廣大地區。

3。忽必烈在戰勝宋朝後,又發動了新的戰爭,從陸路侵略印度支那和緬甸。

1258年橫掃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但是,在巴勒斯坦的阿因扎魯特(敘利亞發源地),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重大轉折。1260年,埃及馬木魯克軍隊在那裡大敗蒙古人。失敗的原因是,1259年,蒙哥大汙的去世使團結的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這次戰役挽救了伊斯蘭教世界,標誌著蒙古帝國衰亡的開端。

(三)。 評論:

蒙古各部落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不過100萬人,這最多隻能為成吉思汗提供出12500O名軍人。然而就是這樣少的一支軍隊卻征服了半個世界。難怪侍奉忽必烈17年的馬可·波羅這樣寫道:忽必烈是“從我們的祖先亞當到現在,人世間前所未有的最強大的統治者,他擁有的臣民最多,土地最廣闊,財富最充裕。”然而人口稀少也帶來了問題:蒙古人發現他們無法保住已經征服的地區。因此,他們一旦從馬上下來,在征服的地區居住,就很容易被同化。在這方面,蒙古人與阿拉伯人迥然不同:阿拉伯人擁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這一語言和信仰為屬國人民所樂於採用,併成為帝國統一的強有力的紐帶。蒙古人沒有阿拉伯人先進,絲毫不具備這種優勢。恰恰相反,蒙古人採用了比他們更先進的屬國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從而喪失了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其帝國創立後不久即崩潰的根本原因。

蒙古帝國的興衰揭示了一個國家人口數量及質量的重要性。我國現在變成了“世界工廠”,正是因為擁有了大量高~低質量的勞動力(前者為大學畢業生,後者則是民工),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並吸引了鉅額外資的投入。當然我國農村城市化的道路還很漫長,這裡就不做討論了。


七。拿破崙欲稱霸歐洲大陸的戰爭。1799—1815年。

(一)。戰爭的性質:法國資產階級為了在歐洲建立法國的政治和經濟霸權,同英國爭奪貿易和殖民地的領先地位,以及兼併新的領土而進行的戰爭。

(二)。戰爭概述:

1。1800年6月14日,在馬倫哥交戰中,拿破崙擊敗奧軍(參見馬倫哥戰役)。同年12月,莫羅將軍統率的法軍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戰勝奧軍迫使奧地利退出戰爭。但是,法西聯合艦隊在特拉法加海戰(1805)中的失敗,使拿破崙不能在不列顛島登陸。

2。俄國對法國在歐洲的擴張深感不安,儘管同英國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國的結盟建議。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1805年9月底,拿破崙將法軍22萬人在萊茵河一線展開。法軍乘同盟軍分散之機,前出到奧多瑙河集團軍的後方,並在烏爾姆戰役(1805)中將其擊潰。抵達戰區的俄軍陷入困境。俄軍司令官庫圖佐夫巧妙地實施機動,才使其軍隊免遭合圍。但是在奧斯特里茨戰役(1805)中,俄奧聯軍遭到失敗。奧地利遂退出戰爭。但俄國拒絕與法國媾和。

3。1806年9月,英國、俄國、普魯士和瑞典結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4日,在耶拿—奧厄斯泰特戰役(1806)中,法軍擊潰了普軍。在最初的大規模的普烏圖斯克會戰(1806)中,拿破崙未能圍殲俄軍。但是,拿破崙在1807年6月14日的弗裡德蘭一戰中獲勝,繼而前出到俄國邊境。1807年7月,在季利濟特締結了法俄和法普和約。俄國參加了大陸封鎖,並於1807年10月對英宣戰。締結季利濟特和約後,拿破崙實際上控制了整個西歐和中歐。

4。1807年,法軍經西班牙開進葡萄牙。佔領比力牛斯半島。

5。1811年,一個幅員遼闊的拿破崙帝國在連續不斷的侵略戰爭中形成。帝國居民計有7100萬。

6。1812年拿破崙徵募了60萬軍隊,調集了1372門火炮,遠征俄國。但在俄國徹底慘敗。之後儘管法軍在德累斯頓戰役(1813)勝利,並未改變其不利的戰略地位。萊比錫戰役(1813),法軍敗北,爾後開始向萊茵河對岸撤退。1814年初,同盟軍攻入法國,3月30日,進入巴黎(參見巴黎戰役)。拿破崙在退位詔書上簽字,被放逐到厄爾巴島。

7。1815拿破崙復辟。維也納會議參加國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俄國、大不列顛,奧地利和普魯土等),決定出動70萬軍隊同拿破崙作戰。1815年6月18日,在滑鐵盧戰役(拿破崙戰爭的最後一役)中,法軍遭到徹底失敗。7月6日,同盟軍進佔巴黎。拿破崙再次退位。

(三)。 評論:

拿破崙戰爭決定了十九世紀前半期軍事學術發展的基本趨勢。正是拿破崙天才的大師級的戰役指揮藝術,使法軍幾乎席捲了整個歐陸。但在戰略上,他確是一個矮人。

拿破崙的錯位就在於他以一國之力攻擊強大於自己的敵對集團。從而在基本戰略方針上發生了錯誤。

從這一點上講,無論是拿破崙還是後來的希特勒在戰略的制定上比起中國人來都差一大截:

1。我國的戰國時代,其情形非常類似於一戰~二戰及拿破崙時期的歐洲。東有齊,北有晉,南有楚等老牌強國。但新崛起的秦理智的採取了遠交近攻~各個擊破之術,從而完成了統一。如果秦同時與六國交戰的話,則恐怕就是另一個結局了。

2。這裡要重點提一下毛澤東主席。在國內大革命時期,無論是共產國際還是在上海的黨中央,都把中國鬥爭的焦點放在了城市,只相信工人階級,結果面對著強大的反動軍隊,數次起義均以失敗告終。獨有毛主席認識到了最廣泛的團結農民的重要性,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成功之路。可以說當時唯有毛主席認清了敵友,從而在革命的道路上取得了先機。

3。當前,能在戰略上與中國蓖美的只有美國人。

(1)。美國與同種族的西歐國家結成盟友。充分利用西歐北拒斯拉夫人,向東則阻擋阿拉伯伊斯蘭勢利的擴張。

(2)。在中東與以色列結盟。利用這把插入阿拉伯半島的尖刀,在局部造成長期的衝突,從而削弱伊斯蘭勢利並藉機控制石油資源。

(3)。在亞洲,通過在東盟~阿富汗~日本的駐軍,形成對中國的包圍,竭制中國的軍事影響。

(4)。近期又有插手格魯吉亞,進而控制中亞和合圍俄羅斯的企圖。

可以說美國從最早的門羅主義到現在的利用地區小國合圍區域性大國的戰略部署是十分成功的,值得我們加以研究並相應的做出反制措施來。

dl6d9I〗

八。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

(一)。戰爭的性質:德國為重新瓜分世界,與英~法爭奪殖民地、勢力範圍和投資場所,為奴役其他民族而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

(二)。戰爭概述:

對於一戰和下面要提到的二戰,大家已熟的不能再熟了。 只提供幾個圖表和數字來做一小結。見文末的附表一和附表二。

總之,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其造成的社會後果及其規模,即參戰國之多,軍隊之眾,戰線之長(2500—4000公里)、戰鬥之激烈,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裝鬥爭不僅在陸地和海洋進行,而且發展到空中。還使用了化學殺傷兵器。戰火波及歐洲,亞洲和非洲。捲入世界大戰國家的人口占地球人口的2/3以上。1917年1月,兩個集團的軍隊有3700萬人,德意志同盟國家動員了2300餘萬人,協約國動員了2750萬人,其中包括近600萬殖民地國家的居民。大戰期間,被擊斃和因傷致死的總計950萬人,負傷的有2000萬人。

(三)。 評論:

1。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的影響最為巨大。戰前,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受到嚴重挑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表明,歐洲僅靠自己的力量甚至不能解決歐洲自身的問題。歐洲需要美國、日本、英國的海外領地和其他國家的參與,需要它們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的支援,才能最後定出戰爭勝負。

2。北美洲通過一戰正式登上世界舞臺的中心。取代歐洲經濟統治地位的是美國。美國的工廠在戰時極大需求的推動下,迅速地發展起來。在1913年至1920年間,美國的製造業產量增長了22%,到1929年,美國的工業產量至少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42%,大於包括蘇聯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的產量。美國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九。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

(一)。戰爭的性質:全世界民主力量與妄圖稱霸、奴役世界的法西斯主義之間展開的一場殊死搏鬥。

(二)。戰爭概述:

這場大戰是迄今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它歷時六年,先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五分之四的人口捲入戰爭的漩渦,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1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1億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1.3萬億美元,佔交戰國國民收入的60%~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

(三)。 評論:

1。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破了近代以來形成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係格局。二戰的結果是,德、意戰敗,英、法削弱,整個歐洲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歐洲列強主宰世界政治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2。第二次世界大戰顯示了經濟的決定性作用。反法西斯同盟國之所以獲勝,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經濟實力遠遠超過法西斯軸心國。因此有遠見的政治家由此看到,強國之本首先在於發展科技和經濟。國家的安全和它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已不單純決定於軍事力量的大小,而是要看綜合國力的強弱。政治家們愈來愈重視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而廣大人民在經歷困苦的戰爭年代之後,強烈要求把戰爭中發展起來的科技用於發展經濟,改善生活。這樣,發展經濟和保衛和平就成為戰後世界的主要潮流。

3。德國的失敗教訓值得好好總結。做為新興起的勢利,怎樣與已存在的老牌國家甚至是利益集團抗爭,的確是一門學問。德國之路表明,單純依靠軍事力量蠻幹是行不通的。我中華文明欲復興並打破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需要國家領導層充分發揮政治智慧,找到一條可行之路。

Q83MTb〗

十。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7日。

(一)。戰爭的性質: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的軍事打擊。

(二)。戰爭概述:

1。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開始了。美軍首先對伊拉克進行了持續38天的空中行動。成千上萬的飛機和導彈對伊拉克的軍事目標(機場、 導彈陣地、指揮與控制中心、化學和核武器工廠、儲存設施等) 進行了猛烈的轟炸。多國部隊空軍已經完全獲得了空中優勢。300多架伊軍飛機被擊落, 另有許多飛機被炸燬在掩體中。

2。薩達姆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共有4個軍、兩個坦克師、7個機械化和摩托化步兵師和12個步兵師。共有54.5萬軍隊,裝備4200輛坦克、2800輛裝甲運兵車、3100門火炮和160架直升機。多國部隊的組成包括50萬美國人、2萬敘利亞人、3.5萬埃及人、4萬沙特阿拉伯人、3.5萬英國人、1萬法國人、 7000科威特人、1000加拿大人,還有其它國家的1.68萬軍隊。

空中打擊後,2月24日美軍的地面部隊出擊。他們進行了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直升機攻擊。4000人乘直升機飛行60英里進入伊拉克境內。之後用了僅僅100小時的地面作戰,伊軍即完全潰敗了。海灣戰爭地面作戰階段取得的戰績令人瞠目。伊軍戰俘高達80000至100000人,3700輛坦克和大量的伊拉克大炮及人員運兵車被摧毀。伊軍42個師被擊敗。美軍只有79人在地面作戰中死亡:28人被“飛毛腿”導彈炸死,23人死於空中戰役。

3。地面戰役為何如此成功?美軍對此總結的經驗是:

戰爭全過程中,連續不斷的空襲使伊軍從心理上受到震撼,使他們斷糧、斷水、斷通信聯絡,缺醫少藥,士氣低落。多國部隊空軍共飛行了11萬架次。

空陸一體作戰理論的應用及美軍在高科技軍事建軍方面的成功。

薩達姆對形勢錯誤的估計,認為美國不會大規模出兵,美國人民不會支持戰爭。


另送中國十大最慘烈戰爭


第十名:南麻、臨朐戰役


1947年10月,華東野戰軍與國民黨軍在南麻、臨朐發生激戰。連續進攻十天,未能攻克兩地,傷亡達五萬多人,殲敵僅二萬多人,被迫撤退。


第九名:廣昌戰役


1934年4月,在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紅一方面軍一、三、五、九軍團在江西廣昌地區築壘阻擊國民黨軍進攻。苦戰18天,被迫放棄廣昌,傷亡5093人,殲敵僅2626人,其中紅三軍團傷亡2705人,約佔全軍團總人數的四分之一。


第八名:西府戰役


1948年4月,西北野戰軍向寶雞發動進攻,連克數城,初期大勝。但國民黨軍迅速組織反擊,解放軍反陷入重圍之中。後轉戰一千餘里,突出重圍,弄得極為狼狽。此戰殲敵二萬,自身傷亡一萬五千。


第七名:第一次四平戰役


1946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與國民黨軍進行保衛四平之戰。堅守一月,殲敵一萬,自損八千,被迫後撤,被國民黨軍追了上千裡,一直攆過鬆花江。


第六名:血戰湘江


1934年11月,中央紅軍長征轉移,與國民黨軍在湘江邊展開激戰。經六天血戰,紅軍衝過湘江脫險,但此戰損兵三萬餘人,全軍從長征開始的八萬六千減至不足三萬,損失慘重,而殲敵僅七千餘人,幾遭全軍覆滅之險。


第五名:五次戰役轉移階段之戰


1951 年5月,抗美援朝五次戰役進攻殲敵階段完成後,志願軍參戰各兵團開始向北轉移。因過於輕敵,掩護計劃不周密,遭到美軍的快速反擊,一時陷入被敵分割包圍之中。後主力部隊脫險,但三兵團六十軍第一八零師損失大半,幾乎覆滅。整個戰役殲敵八萬二千,中朝方損失八萬五千,其中志願軍損失七萬五千。僅轉移階段失蹤就達二萬多人,後證實其中一萬七千餘人被俘。其餘估計在戰地死亡。


第四名:兵敗懷玉山


1934年末,方誌敏率紅十軍團北上抗日,在江西懷玉山遭國民黨軍幾十個團的圍攻,最後彈盡糧絕,遭到潰滅。全軍2萬多人僅千人突出重圍,方誌敏和軍團長劉疇西被俘犧牲。


第三名:皖南事變


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及2個縱隊在皖南地區遭國民黨軍8個師圍攻,經10天戰鬥,全軍九千餘人除二千餘人突圍外,餘全部陣亡或被俘。軍長葉挺被俘,政委項英犧牲。


第二名:西路軍之戰


1936年末,紅軍四方面軍部隊為執行寧夏戰役計劃渡過黃河西征,組成西路軍。在幾個月的轉戰中,遭優勢的青海軍閥馬家軍圍攻,因戰略錯誤,苦戰不脫,最後全軍覆滅。全軍二萬一千餘人中,一萬餘人戰死,六千餘人被俘,餘下大部逃散,最後衝到新疆的僅四百餘人。


第一名:金門戰役


1949年10月,第三野戰軍十兵團二十八軍對金門發起進攻。因戰役發起過於倉促,渡船被毀,後援不濟,苦戰三天後,全部主攻部隊共9086人,除數人渡海逃回外,全部犧牲或被俘,是解放軍戰史上成建制覆滅的最慘烈之戰。


用戶2004591095859


7月29日,特朗普罕見的在推特上宣稱伊朗難以對付,而作為回應,數小時後伊朗外長扎裡夫發推點名回應特朗普稱,“數千年來,伊朗戰勝了每一個外國侵略者”。在伊朗的歷史上,真的如扎裡夫所說,戰勝過每一個外國侵略者麼?



伊朗人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左右,而到公元前7世紀,亞述帝國就對伊朗高原進行了第一次大入侵,但這場入侵反而促使伊朗各部落團結起來,完成了第一次統一。



到公元前550年,第一個波斯帝國建立,但這個盛極一時的波斯帝國在公元前334年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人的文化也不可避免的“被希臘化”,是為波斯第一次被征服,建立波斯第一帝國的居魯士大帝。

之後好不容易迴歸波斯本土血統的帕提亞帝國,由於帕提亞末代君主阿爾達班五世與羅馬的對抗而受到嚴重削弱,無力抵抗一位名叫阿爾達希爾的地方領主,而被奪去了王位和性命。直到薩珊王朝取而代之,而薩珊王朝作為第二個波斯帝國卻不敵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最終在公元651年滅國,波斯人的文化同樣不可避免的“被伊斯蘭化”,是為波斯第二次被征服,阿拉伯帝國的入侵讓波斯徹底伊斯蘭化。



到公元874年,擁有古波斯人血統的伊斯瑪儀·本·艾哈邁德建立了薩曼王朝,但卻在公元999年被伊斯蘭化的突厥人滅國,是為塞爾柱突厥帝國;之後又被來自中亞地區的花剌子模征服,再然後蒙古人、突厥人、土庫曼人也先後征服波斯,直到公元1501年,以土庫曼人和阿塞拜疆人為主體的什葉派勢力才建立了伊朗史上第一個什葉派王朝,即薩菲王朝。



但到1722年,薩菲王朝終結於阿富汗人之手,之後又是各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甚至連西方列強都開始參與到瓜分伊朗的隊伍中,到20世紀初甚至被英、俄劃分的勢力範圍一分為二,直到1925年,在美國的支持下,巴列維王朝才將伊朗再次統一起來。



從上面可以看出在伊朗的歷史上在文化上兩次被入侵者清洗,現在的這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則是阿拉伯帝國入侵的結果,伊朗外長的“數千年來,伊朗戰勝了每一個外國侵略者”這句話完全就是吹牛,伊朗在幾千年的歷史上曾經多次被外來侵略者征服。


想喝點257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 伊朗是文明古國, 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斯坦接壤,西北與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裡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七。

公元前550年,就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

早在公元前3200年–前639年在現今伊朗的西南部就出現了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明埃蘭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東岸。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係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世紀至前六世紀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亞述所滅。

在公元前678年 - 前550年,米底擊敗周圍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是一個以古波斯地區為中心的王國,是中亞的印歐人種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體。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攻滅新亞述帝國,領土面積最大時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他們隸屬印歐語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區定落的民族。亞述帝國曾入侵伊朗高原,試圖征服。但是亞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聯合,從而形成了米底國家。公元前553年居魯士大帝起兵反叛米底,並於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國。

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波斯部落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於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推翻米底王國的統治,建立了第一個波斯帝國,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國力達到鼎盛,其疆土東起蔥嶺、西至巴爾幹半島、北逾高加索山脈、南抵埃塞俄比亞,國土面積約達7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包括70個民族共1800萬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波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東侵,征服波斯全境。

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47年亞歷山大大帝在波斯積極推行“希臘化”的殖民統治。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其部將塞琉古奪得帝國東部廣大地區,並於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中國古稱條支。塞琉西王國全盛時,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安息帝國建立,它發源於現今的伊朗東北的當時叫帕提亞的地區,在米特里達梯一世統治的極盛時期包括現今小亞細亞東部、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伊朗高原、阿富汗、阿姆河以南的大呼羅珊和今印度河以西的巴基斯坦,與古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塞琉西亞附近。兩個帝國之間經常戰爭。同時帕提亞帝國與一世紀之後建立的貴霜帝國也是戰事頻傳。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和都城泰西封分別在116年、164年—165年、197年—198年屢次被羅馬軍團攻佔而國力衰竭,造成了三世紀初期的諸侯割據。

公元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並殺死國王,於226年正式建立薩珊王朝(依蘭沙赫爾),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再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王朝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在260年俘虜過羅馬皇帝瓦勒良。但是薩珊王朝所屬的美索不達米亞及其底格里斯河畔右岸的都城泰西封也在283年、297年、361年三次被羅馬軍隊攻佔。

薩珊王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個等級。基督教中天主教一度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王朝對臣民的稅額較重,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同時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的軍隊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馴象等。

公元651年—公元874年混亂的薩珊王朝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拜火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750年後,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地方首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人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馬蒙之後,阿拔斯王朝因軍事實力衰落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期間波斯土地上先後出現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齊亞爾王朝、阿拉菲德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古爾王朝、塞爾柱帝國、花拉子模;塞爾柱帝國的建築師於1042年在伊斯法汗城興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禮拜五清真寺。

塞爾柱烏古思人在12世紀末期失去波斯的控制權,並由來自鹹海的阿姆河下游三角洲的另一伊朗語民族所建的花剌子模沙王朝所取代。

1194年,花拉子模沙王朝的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塞爾柱帝國,繼而攻佔伊朗高原。120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最終攻佔波西斯。1212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喀喇汗王朝,繼而統治全部中亞河中地區。121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古爾王朝。

公元874年,古波斯人薩曼家族的成員伊斯瑪儀·本·艾哈邁德(892~907在位)以布哈拉為首都,正式稱“埃米爾”,創立了薩曼王朝,名義上仍承認阿巴斯王朝哈里發的宗主權,但實際僅向哈里發奉獻貢物,報告軍務。他效法古波斯與哈里發宮廷建立了統一的行政和軍事制度,確立了王朝與轄地的隸屬關係。薩曼家族原本信奉拜火教,此時已經皈依了伊斯蘭教。薩曼王朝的幾代君主勵精圖治,一度把疆域擴張到費爾干納以及更遠的地方。由於薩曼王朝強大的影響力,中亞許多突厥人遊牧部落紛紛進入波斯帝國內定居生活,此外伊斯蘭教在中亞廣泛流行,從而開啟了中亞突厥人伊斯蘭化的進程。薩曼王朝疆域最大時包括中亞、波斯大部分、阿富汗斯坦等地。

公元962年,薩曼王朝的一名突厥近衛軍將領在國內建立了伽色尼王朝,公元999年,伽色尼王朝聯合中亞另一個突厥帝國——喀喇汗王朝滅了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取而代之,繼承了薩曼王朝的大部分領土。11世紀中期,另外一個突厥部落——烏古思人由中亞興起,推翻了伽色尼王朝統治,並先後征服巴格達、敘利亞、拜占庭帝國,建立起一個東起中亞、西至博斯普魯斯海峽,包括波斯在內的塞爾柱帝國,但帝國不久即告分裂。12世紀末,花剌子模奪取波斯東北部,13世紀初佔領波斯全境。它統治的疆域還包括伊拉克、阿富汗斯坦等地區。

成吉思汗於1219年率軍西侵,先後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亞細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地,殺死花剌子模皇帝,掠奪大量財物後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二次侵略花剌子模,殺死皇帝后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再次率兵佔據波斯並建立以波斯為中心的伊利汗國。此後,蒙古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並任用波斯人為行政官吏。

隨著伊爾汗國的逐漸衰落,當時的波斯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據之中。突厥族皇帝帖木兒在奪取中亞地區後於1380年至1393年征服波斯全境,繼而侵佔伊拉克,並攻打印度。1405年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統治範圍只限於中亞河中地區和波斯東部,但15世紀帖木兒帝國的文化藝術相當繁榮

隨著帖木兒王朝在波斯統治的衰落,兩個由土庫曼人建立的王朝開始強大,他們分別是黑羊王朝與白羊王朝,兩個王朝發源於土耳其東部、阿塞拜疆以及波斯西北部地區。其中黑羊王朝在30、40年代實力較強,但隨後被更為強大的白羊王朝擊敗,白羊王朝在烏宗·哈桑的帶領下,一度統一了波斯的大部分地區。

白羊王朝時期,一個名為薩菲社團的什葉派社團在波斯西北十分活躍,這個社團的成員多為土庫曼人與阿塞拜疆人。他們的首領有著古波斯貴族的頭銜,趁白羊王朝動亂之際於1502年推翻其統治,建立了薩非帝國。此後國力逐步強大,極盛時版圖包括阿富汗斯坦的坎大哈、赫拉特。薩非帝國與奧斯曼帝國曾長期進行戰爭。薩非帝國是伊朗歷史上第一個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朝代,對什葉派在波斯的發揮壯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紀末,薩非帝國日漸衰落。1722年,阿富汗人吉爾扎伊部落在馬赫穆德的領導下,攻佔薩非帝國首、都伊斯法汗,並自立為皇帝

1736年,來自波斯霍拉桑地區的突厥部落首領納迪爾率軍把阿富汗人逐出波斯,並以馬什哈德為首都建立阿夫沙爾王朝。經過數年戰爭,阿夫沙爾王朝版圖一度東至阿富汗斯坦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達,北接裡海,南瀕波斯灣。1747年,納迪爾皇帝死後,其兒孫為爭奪王位而爆發內戰,各路諸侯紛紛稱王,其中卡里姆汗以設拉子為首都建立了贊德王朝。經過多年戰爭,贊德王朝佔據了除霍拉桑及以東地區以外的阿夫沙爾王朝的土地。1779年卡里姆汗死後,贊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贊德王朝和阿夫沙爾王朝先後被愷加王朝所滅。

愷加王朝

愷加王朝建於1779年,由突厥人建立,首次定都德黑蘭。愷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強加緊在伊朗的爭奪。1801年俄國兼併格魯吉亞;英國同伊朗三次戰爭導致伊朗割地賠款及承認阿富汗斯坦獨立。此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訂立了不平等條約。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殘暴,多次發生人民起義。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

1921年2月21日,禮薩·汗上校發動軍事政變,佔據德黑蘭,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維王朝,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1941年禮薩·汗遜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巴列維執政時期,美國為了獲得伊朗的石油及保持在中東的利益,大力扶持巴列維王朝,伊朗強大的軍力儼然成為波斯灣地區的警察。

在1951年4月28日,伊朗伊斯蘭議會以79票贊成、12票反對提名摩薩臺為首相,穆罕默德·摩薩臺1951年至1953年間出任民選的伊朗首相,但在1953年被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的政變推翻。摩薩臺是一位作家、行政官員、律師、議員和政治家,具有王室和貴族背景。他在任伊朗首相期間實施漸進式的社會改革,包括推行失業補償金制度、立例規定僱主向患病或受傷的員工提供福利、以及解放佃農,令他們不再受地主強制勞役。此外,他又規定地主貢獻租金收益的20%到一個基金,用以資助一些比如興建公共浴堂、農村住房和害蟲防治等的市政發展項目。 其在首相任內最矚目的舉動: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

在英國軍情六處要求下,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時任總統摩薩臺,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臺,導致部分伊朗人不滿。

1963年巴列維國王宣佈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另外,還簽下了在伊朗的美國軍事人員可以享受治外法權,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審判,而是交給美國處理。伊斯蘭教宗教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對,巴列維國王逮捕了霍梅尼,最後於1964年11月4日將霍梅尼強行驅逐出境。1979年,宗教領袖阿亞圖拉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1979年1月16日,國王禮薩·巴列維被迫出國“長期度假”,委任沙普爾·巴赫蒂亞爾組織內閣。2月1日,霍梅尼結束長達15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蘭,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度,成立伊斯蘭臨時革命政府。2月11日霍梅尼任命馬赫迪·巴扎爾甘為伊朗總理正式接管政權,巴列維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佈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10月,伊朗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憤而佔領美國使館,扣留使館人員,史稱伊朗人質危機,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在美國與蘇聯支援大量武器下與伊朗進行兩伊戰爭,直到1988年8月20日停火,伊朗受損不少,但伊拉克更被這場戰爭拖得民窮財盡。戰爭期間,1988年美軍護衛艦在波斯灣被伊朗封鎖海峽的水雷炸傷,即派企業號航母戰鬥群報復,炸燬伊朗的錫裡石油鑽井平臺,擊沉伊朗喬森號導彈巡邏艇。

1997年當選的溫和派哈塔米總統致力於改革,同時向西方釋放出和解訊號。可惜由於美國入侵阿富汗與伊拉克,從東西兩面威脅伊朗的國家安全,並用邪惡軸心這樣的字眼攻訐伊朗,哈塔米的和解政策在伊朗國內漸漸不受歡迎,受到保守派抨擊。和解進程在2005年內賈德當選之後戛然而止。!





時間的車輪


說到伊朗,先說一個大國!眾所周知美國在二戰結束後參與和發動了很多場戰爭,並且憑藉著絕對的軍事實力美國往往是指哪打哪。不管是非洲的利比亞等國,還是中東的伊拉克等國,美軍的實力就從來都沒有慫過。

那麼既然美軍的實力這麼強,為何在面對伊朗時卻遲遲不願動手呢?眾所周知,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和伊朗的口水仗就沒停過。先是美國製裁伊朗的石油,然後是伊朗擊落美軍的無人機,再後來是美國空軍出發前被取消命令,在很多人看來,美國與伊朗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

其實如果瞭解伊朗軍隊實力的人就知道,美國是不可能與伊朗真正爆發戰爭的,畢竟現如今伊朗的實力和當年號稱世界軍事實力的伊拉克軍隊可不同。據瞭解,伊朗軍隊實力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來自其盟友的支持,比如俄羅斯等國在國際上就是支持伊朗的。

朗軍隊現役人數超過了50萬,擁有眾多先進的裝備武器,這已經是準軍事大國的配置了。而伊朗軍隊的第三部分的軍事實力則是來自伊朗的核能力了,雖然沒有跡象表面伊朗有核武器了,但是誰也不敢否認伊朗有造核武器的能力。也正是因為有著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底牌,所以雖然美國的軍事實力很強,但是伊朗也沒有怕過美軍。比如在2016年時,伊朗就曾扣壓過16名美軍士兵。雖然伊朗最後釋放了這些美軍士兵,但是卻在網上公佈了美國士兵抱頭下跪和道歉求原諒的視頻,讓美軍大感丟臉的同時也無可奈何。估計當今世界除了伊朗外,也沒有其他國家敢讓美軍士兵下跪了。至於說伊朗的是不是逢戰必勝有待考證哈!


生活點滴哥


伊朗-不斷對外征伐又不斷被人征服的歷史


古伊朗

青銅器時代兩河流域的一支逐漸在伊朗西南部靠近波斯灣的低地地區建立部落,稱之為埃蘭。埃蘭存續時間比較長,從前2700年左右直到前600年左右,與前639年被亞述滅國。埃蘭人的部分部落與米迪亞人的部落開始融合。

米迪亞人-古亞歐草原部落的一支,前700左右進入伊朗高原,逐漸定居,建立眾多部落,米迪亞人是第一批進入伊朗高原定居的。期間前600年前後亞述人入侵,米迪亞各部落聯合打敗亞述人,後建立國家-米迪亞。

也就是從前600年前後,古希臘人稱呼伊朗高原的人出現波斯一詞,波斯人的概念逐漸形成。

前553年米迪亞國王的女婿居魯士二世推翻國王,建立阿契美尼德帝國。居魯士二世被其後的伊朗人尊為國父。

從正本清源的角度波斯的正源即阿契美尼德王朝-即波斯第一帝國。

阿契美尼德在前553年到前334年,西征小亞細亞,北進中亞,徵巴比倫,再徵古埃及,甚至一度讓古埃及變成自己一個省,前521年跨過開博爾山口東征印度河流域,其後征馬其頓、古希臘。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領土疆域最大的帝國。祖上確實闊氣過。

後馬其頓逐漸強大,其中亞歷山大大帝的部屬塞琉古一世征服波斯地區。

其後波斯東部遊牧部落帕提亞人(可能是米迪亞的遠支、後進入波斯高原)開始崛起。與古羅馬帝國、貴霜帝國不斷征戰,後建立帕提亞帝國,或稱安息帝國。其後的幾百年不斷和老對手的戰爭以及內部部落的割據,分裂、征服不斷上演。

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貴族(阿契美尼德王朝後裔)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推翻帝國,於226年建立薩珊王朝,史稱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在632年起始被阿拉伯軍隊攻擊,在651年滅亡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唐朝中國,請求唐高宗救兵抗擊阿拉伯人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今阿富汗斯坦錫斯坦一帶於661年建立波斯督護府,但到663年終為阿拉伯人所滅。阿拉伯帝國開始統治波斯。

中世紀

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後。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佔領波斯各地。

阿拉伯帝國的貴族阿巴斯王朝開始統治波斯,而波斯人人多勢眾,則在地方首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阿巴斯王朝採用比較寬仁的統治,在這期間波斯文化也得到了發展。

後阿巴斯王朝因軍事實力衰落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阿拉伯人、波斯人、草原部落走馬燈似的輪番上場,波斯這塊土地上先後出現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齊亞爾王朝、阿拉菲德王朝、白益王朝、加茲尼王朝、古爾王朝、塞爾柱王朝、花拉子模王朝。

1219年,蒙古帝國大汗鐵木真親率十萬大軍武力入侵征服花剌子模,並屠滅了花剌子模的三十個城市,後波斯地區均被大蒙古國(1206年—1259年)及後繼的伊利汗國(1256年–1335年)統治。

鐵木真的孫子旭烈兀先後滅掉波斯及周邊若干王朝,正式建立大旭烈兀汗國。1295年大旭烈兀汗國的君主合贊汗最終皈依伊斯蘭教。

突厥人開始在中亞興起,建立帖木兒帖木兒帝國,1381年到1467年波斯成帖木兒帝國一部分。帖木爾死後不久,波斯先後被突厥人的另一支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所統治。

近世紀

在被帖木兒征服後,波斯人的一支信仰什葉派的貴族與當時崛起的白羊王朝合作,開始共同打擊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反悔屢次戰爭。

1502年什葉派的貴族伊斯邁爾年打敗白羊王朝,被擁立為波斯“沙赫”(Shah,波斯語皇帝),建立薩法維帝國,並宣佈什葉派為國教,命令臣民尊奉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教義,從此開始了薩法維帝國在波斯的統治(波斯第三帝國)。

後多年征戰與中亞草原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奧斯曼帝國,並與之為敵幾百年。

被歐洲殖民

1722年俄國的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帝國入侵薩法維帝國,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法維帝國滅亡。後波斯均由突厥人建立的阿夫沙爾王朝、贊德王朝和卡扎爾王朝統治。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被北面的俄羅斯帝國和東面以英屬印度為基地的大英帝國所蠶食,其領土中分出了大英帝國勢力範圍的巴林、阿富汗斯坦的一部分,和俄羅斯帝國勢力的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英俄兩國在此的戰略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3]

1925年12月禮薩·汗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而直到冷戰期間,英國及蘇聯還一直對波斯保持影響力。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國名在國際上更為伊朗。

1979年,宗教領袖阿亞圖拉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幾千年過去了,從第一個建立王朝的米迪亞開始,波斯人擴張、征服,被消滅,被征服,再度崛起。似乎輪番重複著歷史。亞歐大陸的不同民族來了、走了,期間波斯人和其他民族不斷融合。波斯文化依舊頑強的生存下來。甚至改變了信仰、改變了文字。而現在的伊朗人依舊頑強的生存在這塊高原上。


水土平成


伊朗古稱波斯波斯

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推翻米底王國的統治,建立了第一個波斯帝國,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國力達到鼎盛,其疆土東起蔥嶺、西至巴爾幹半島、北逾高加索山脈、南抵埃塞俄比亞,國土面積約達7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包括70個民族共1800萬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波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東侵,征服波斯全境。 時間: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47年

亞歷山大大帝在波斯積極推行“希臘化”的殖民統治。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其部將塞琉古奪得帝國東部廣大地區,並於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中國古稱條支。塞琉西王國全盛時,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時間: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

阿薩息斯王朝又稱帕提亞帝國、安息帝國等,發源於今天的伊朗東北的當時叫帕提亞的地區,在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7—前138年)統治的極盛時期包括今天小亞細亞東部、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伊朗高原、阿富汗、阿姆河以南的大呼羅珊和今印度河以西的巴基斯坦,與古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塞琉西亞附近。兩個帝國之間經常戰爭。同時帕提亞帝國與一世紀之後建立的貴霜帝國也是戰事頻傳。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和都城泰西封分別在116年、164年—165年、197年—198年屢次被羅馬軍團攻佔而國力衰竭,造成了三世紀初期的諸侯割據。 時間:公元224年—公元651年

公元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並殺死國王,於226年正式建立薩珊王朝(依蘭沙赫爾),首都泰西封。

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再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王朝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在260年俘虜過羅馬皇帝瓦勒良。但是薩珊王朝所屬的美索不達米亞及其底格里斯河畔右岸的都城泰西封也在283年、297年、361年三次被羅馬軍隊攻佔。

薩珊王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個等級。基督教中天主教一度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王朝對臣民的稅額較重,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同時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的軍隊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太行山上小谷堆


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塞爾住帝國,伊兒汗國,塞流注帝國,帖木兒汗國都算征服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