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_Terrific


李鴻章是晚清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慈禧太后對他非常倚重。

李鴻章去德國有個背景,就是前一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慘敗,他去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後,就被當成替罪羊免職,正趕上1896年俄國邀請,慈禧太后就把李鴻章派出去,既是公差也是避避風頭。李鴻章在俄國呆了一個多月,6月13日到達柏林, 雖然只呆了半個多月,但李鴻章對德國還是有了更深的認識 。


看到德國工業的先進,再想想自己國家的落後,想想自己簽訂《馬關條約》的屈辱,怎能不仰天長嘆。他的思緒回到了……


一、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開展了洋務運動,雖然小有成就,奈何制度不變,可嘆可嘆。

19世紀上半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為了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對外擴張,先是在中國東南海域騷擾,進而發動了鴉片戰爭,中國的大門被打開,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列強蜂擁而至。

鴉片戰爭之前,想我大清朝自詡為"天朝上國",視其他國家為蠻夷,盲目排外。可是西方的船堅炮利,把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我作為晚清重臣,拋棄了狂妄自大的陳腐觀念,於是有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

洋務派先後創辦了三十多所新式學校,還選送了幾批留學生、進修生出國深造,為近代中國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科技人才,而且在洋務運動的誘導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了。

雖然部分上層人物和有識之士認識到了中國的落後,但是大部分老百姓依然還在沉睡。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中國正被世界越拋越遠。屢屢戰敗,屢屢求和,可嘆可嘆。

工業革命改變世界,歐亞大陸,德國崛起,英法強勢,俄國和奧匈在跟進,日本崛起,意大利統一,美洲大陸美國一枝獨秀。遍觀世界,中國一枝獨秀固守封建。悲哀盡頭是心死,心死的盡頭是啥?國家無人,我也只能推著殘軀奔走,指望繼續補鍋。


到了德國後,更覺自慚形穢。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進入了“電氣時代”。


80年代德國人卡爾·弗裡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製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他們的強大成了我大清朝的夢魘,災難,落後的中國成了他們的心頭好。

這種國際背景下,中國的鄰邦和邊疆地區遭到侵略者更加嚴重的蠶食鯨吞。當時中國邊疆出現新危機:美日對臺灣的侵略、俄英對新疆的侵略、英對西藏的侵略等,1883—1885年法國侵略中國,挑起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

三、1894年,日本又發動了對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我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 。

弱國無外交,我死乞白賴,賠款一點一點往下拉,如果大清強大,至於我毫無尊嚴地和日本談,還捱了一槍,依然還慶幸給中國省下一億兩白銀。


而日本則利用鉅額戰爭賠款瘋狂擴充軍備,使自己擠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 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列強以開設銀行、強迫貸款、投資鐵路、開礦設廠等方式,對中國加劇經濟侵略,並強佔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可憐我大清朝,被帝國主義國家割的體無完膚。

俾斯麥的一聲問候,把我的思緒拉回到現實,面對積重難返的大清朝,我這個行將就木的人,除了口吐老血,我還能做些什麼呢?

我不知道的是,回國後,又代表國家簽訂更屈辱的《辛丑條約》,這一回,終於要了我的老命。


歷史逸事


處在不同年齡階段,同一個人所思考的問題是有很大不同的,李鴻章也不例外。

年輕時,李鴻章用心讀書,意在考取功名;

中年時,李鴻章平定起義,意在升官進爵;

老年時,李鴻章處心積慮,真正希望自己能夠為國立功、為民謀福。

晚清的半壁江山,李鴻章老年時期,主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對於自己人生的總結與反思,尤其在甲午戰爭失敗後。

簽訂《馬關條約》後,李鴻章投置閒散

在日本哄嚇詐騙之下,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條約的簽訂,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浪,反對與日議和的百姓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回想簽約過程,李鴻章感覺徹頭徹尾就是奇恥大辱,李鴻章發下毒誓:餘生再也不跨上日本領土一步。

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壽,舉行慶典,李鴻章將海軍軍費挪作慶典費用;

《馬關條約》賠款日本2億兩白銀。

全國上上下下、各界民眾都把怒火指向李鴻章,李鴻章成為十足的清政府替罪鬼。

簽完《馬關條約》後,回到國內,清政府解除了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

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長達25年,說撤職就撤職,李鴻章立即無權無職。

想到李鴻章為了大清王朝兢兢業業幾十年,就這樣閒居家中,慈禧太后覺得有點過意不去。

慈禧太后希望李鴻章能夠做點事情,以解除心中的煩悶。恰好這時候,俄國送來請帖。

祝賀沙皇加冕,帶著棺材訪歐

1896年春天,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邀請清政府派使臣參加。

因為不久之前,沙俄牽頭聯合三國,成功阻止了日本佔領遼東半島。清政府對沙俄感激不盡。

慈禧太后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安排李鴻章作為頭等專使,代表清政府前往俄國,祝賀沙皇尼古拉二世。

李鴻章歐洲之行就從俄國開始,接下來將要訪問英法荷比德等歐洲國家。

這一年李鴻章已經是73歲高齡,當時人到七十古來稀。

擔心自己訪問途中發生不測,李鴻章命人用金絲楠木打造了一口棺材,派人抬著,跟隨自己出訪歐洲。

訪問了俄英法荷比等國家後,1896年6月,李鴻章到達了德國。

德國是這次訪問的最後一站,也是李鴻章最期待、打算最用心考察的一站。

德國所見所聞,李鴻章驚訝不已

德軍司令官親自等候在火車站,迎接李鴻章。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親自接見了李鴻章,李鴻章十分感動。

德國外交官陪同李鴻章參觀了德國很多地方、很多廠房以及醫院。

民眾生活

當時的德國已經開始使用電燈照明。

在民眾家中,李鴻章看見了吊在屋頂的電燈。夜晚,德國民眾家中亮如白晝。

李鴻章在民眾家中看見有線電話,並現場與德皇威廉二世進行了通話。

城市交通

德國的城市與城市之間,已經貫通了鐵軌與火車,遠距離交通非常便捷。

醫療科技

令李鴻章感到萬分神奇的事情是,德國醫生能用X射線機器拍攝照片,鑽進人體骨頭縫隙中的子彈,都能夠看得比較清楚。

鋼鐵生產

參觀德國鋼鐵製造廠的時候,遠遠望去,大片大片鋼板從機器中被推出來、一根一根鋼管從機器中被吐出來,李鴻章驚訝不已。

軍工製造

在德國兵工廠,李鴻章親眼目睹了堅硬的鋼鐵被製造成優良的武器。

成品倉庫裡,大炮排列得整整齊齊,令人望而生畏。

威武軍隊

德國在兩處向李鴻章展示了德國軍隊。

一處在火車站,迎接李鴻章的德國軍隊站立在道路兩旁;另一處是德國皇宮前面的廣場上,德皇威廉二世陪同李鴻章檢閱儀仗隊。

李鴻章所看見的德國軍隊威武壯觀、隊列整齊劃一、步伐高度一致,士兵手中的武器鋥明瓦亮,鋼槍前端的尖刀閃著寒光。

從國家領導人的角度看,這樣的軍隊,令人十分羨慕。

李鴻章到德國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拜訪“鐵血宰相”俾斯麥。

會見俾斯麥,心生感慨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經評價說: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德國人讚揚過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

對於這兩點稱讚,李鴻章記得很牢,所以,到了德國,他一定要拜訪真正的俾斯麥。

與德國俾斯麥相見的時候,雙方重點交流了兩個方面內容。

第一個方面:

李鴻章問俾斯麥:如果有一個人,他的君王無論什麼都聽別人的,朝廷的中樞要員都來挾持這個君王,這個人當如之何?

俾斯麥良久曰:

與婦人孺子共事,無如何矣。

很顯然,李鴻章問題中指的君王就是光緒皇帝。

俾斯麥思考之後回答,與婦女以及懦弱的人共事,是不會有作為的。

俾斯麥的話語中充滿鐵血風味,與他的“鐵血宰相”形象完全吻合。

第二個方面:

李鴻章當面請教俾斯麥:何以強國?

俾斯麥告訴他:

以練兵為基礎,兵貴在精而不在多,五萬足矣。

聽了俾斯麥對兩個問題的回答,李鴻章感慨良多,他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很多值得反省。

接受德國贈禮,帶上一尊大炮回國

與俾斯麥交談後,李鴻章覺得俾斯麥十分友善、十分真誠,於是,開口提出一個要求:能否贈送一尊克虜伯大炮給清朝?

這個要求正合俾斯麥心意,因為德國希望中國認可克虜伯大炮,希望中國從德國購買克虜伯大炮。

帶上德國贈送的一尊克虜伯大炮,李鴻章回國了。

看到國內現狀,李鴻章仰天長嘆

德國的方方面面都給李鴻章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回到國內,看看眼前的現實,李鴻章仰天長嘆。

一嘆:20多年的民用工業收效微乎其微

從1873年興辦“輪船招商局”開始,23年時間內李鴻章創辦了一系列民用工業企業,可是,中國的民眾生活幾乎沒有改善。

老百姓晚上仍然點油燈;

運輸物品仍然以畜力、人力為主,農村獨輪車還是最主要的運輸工具;

紙質信件仍然是中國百姓最主要的通信方式;

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可以看見的工廠實在太少。

與德國相比,中國落後實在太多。

李鴻章一嘆:中國百姓生活何時能夠獲得改善?!

二嘆:30多年的軍用工業毀於一場戰爭

從1865年開始,李鴻章主持了一系列軍事工業的建設,製造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建設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培養了一批優秀軍官,如鄧世昌等。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雖有英勇戰鬥,但是,最終敗局十分慘淡。

黃海海戰從9月17日12點50分打響,至下午5點半結束。

短短4個多小時,李鴻章苦心經營30年的洋務運動的自強成果,幾乎全部灰飛煙滅。

威海衛之戰,日軍對清朝海軍斬草除根。

李鴻章將剩餘的海軍4個營、步兵40個營、騎兵8個營、水雷兵2個營,以及148顆水雷和26艘艦艇,全部部署在威海衛軍港重要位置。

1895年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攻佔了威海衛海軍基地,將北洋艦隊徹底摧毀。

小小日本竟然能夠將龐大的清朝打得體無完膚。

李鴻章十分傷感地說:“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

李鴻章二嘆:30年的軍事建設徹底消失,清朝還用什麼守衛國門?!

三嘆:已經73,想要挽回以前的損失,真是難上加難!

回想自己走過的歷程,幾十年來,嘔心瀝血、夜以繼日,為的就是改善百姓生活,提高國防力量。

事實上,創建新式學堂、興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所有的努力,既沒有改善百姓生活,也沒有固守國門。

僅僅經過一次戰爭,所有的成果全部化為灰燼。

李鴻章心酸難過,免不了仰天長嘆。

自己親自簽訂的《馬關條約》賠得傾國蕩產,餘生只能看著條約興嘆。

德國俾斯麥不但沒有對外賠款,還能讓德國強大無敵。

李鴻章心有不甘,渴望挽回自己簽訂《馬關條約》造成的損失。

可是,自己已經73歲,更要命的是現在已經無職無權,憑什麼去掙回損失呢?

欲哭無淚、求天不應的李鴻章只能仰天長嘆!

李鴻章三嘆:想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蒼生做點貢獻,實在太難!

李鴻章仰天長嘆之後不久,清政府再次重用李鴻章。這是機會呢?還是厄運呢?

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吐血而死

八國聯軍的進攻,迫使清政府又想起來李鴻章。

1900年6月,清廷再次任命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是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

慈禧特別發了一道詔令:“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

吸取了甲午戰爭之後的教訓,李鴻章乘輪船到達上海,以身體不適為理由,拖延時間,駐足觀望。

李鴻章以前車為鑑,不想再次成為替罪羊。

逃亡途中的慈禧太后不停催促李鴻章,儘快北上與八國聯軍交涉。

《馬關條約》的恥辱還沒有洗雪,又要擬定新的賣國條約,李鴻章心結難解,終於大病加身,咳血不止。

為了國家,帶著病體的李鴻章,強忍著身心兩個方面的疼痛,再次與洋人艱難談判。

即使睡到病床上,李鴻章還在絞盡腦汁,指揮手下官員與八國聯軍討價還價,將賠款從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千萬兩白銀。

擺脫不掉“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鴻章咬緊牙關、強忍淚水簽訂了《辛丑條約》。

簽完條約,回到家中,李鴻章大口大塊吐血。

帶著自責、愧疚、遺恨,李鴻章離開了人間,享年78歲。

慈禧太后用“再造玄黃之人”給李鴻章蓋棺定論。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仰天長嘆!

李鴻章一嘆:禪精竭慮發展民用工業20多年,最後收效微乎其微!

李鴻章二嘆:嘔心瀝血打造軍用工業30多年,一場戰爭將所有成果化為灰燼!

李鴻章三嘆:想要為國立功、為民造福,實在是難上加難!

(圖片選自網絡)


岳飛的飛


1896年,73歲高齡的李鴻章帶著自己的棺材,進行了長達190天的訪問之旅,期間訪問俄國、德國、荷蘭等八個國家,橫跨三大洋,行程9萬多里,尤其是在德國,李鴻章憑藉自己高大的身軀、雍容的氣質、坦率的談吐,受到了比俄國更為隆重的禮遇,規格之高,絕對不亞於國家元首級別,就連李鴻章喜歡抽的雪茄盒喜歡聽的畫眉鳥,德國都事先安排妥當。

這次出訪德國,李鴻章按理來說應該是春風得意,可是在使團離開德國時,李鴻章卻是一臉惆悵,幾度唉聲嘆氣,這又是為何?

還原當時的場景……

1986年6月14日,李鴻章見到了德皇威廉二世,並遞上頌詞,裡面寫的大致就是對德國幫助中國訓練軍隊、購械鑄船的感激之語,15日參加了德國在行宮的國宴,之後就開始進入正題。

威廉二世邀請李鴻章參觀自己的軍隊,並前往漢堡拜訪了前首相俾斯麥,這次與俾斯麥的談話也被記錄下來。

李鴻章:“久仰您的大名,看到您本人,覺得您更偉大。”

俾斯麥:“我也很高興能招待一個建立偉大功勳的總督。”

李鴻章:“哪裡能和閣下相比。”

隨後李鴻章談到30年前的普魯士戰勝奧地利,但是俾斯麥聲稱自己已經老了,不談這個(心想看武器去吧!這才是威廉二世交代的任務)

兩人隨後也是一邊走一邊寒暄,畢竟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直到李鴻章說了一個讓俾斯麥感興趣的話題。

李鴻章:“怎樣才能在中國(大清)進行改革?我們那裡改革,政府和國家每次都給我製造困難和障礙,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俾斯麥一針見血道:“反朝廷自然不行,如果決策者和您站在一邊,你自然可以放手去幹!如果不是,那您就別折騰了。”隨後說到我們國家也是一樣。

隨後李鴻章又提到自己國家人多,但是缺少訓練有素的軍隊,俾斯麥說軍隊不需要多,有5萬精兵足夠,但是不能分化,必須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樣才能調動。

李鴻章參觀德國軍隊、兵工廠

一番話下來李鴻章似乎得到了自己需要尋找(甲午戰爭失敗)的答案,二人之後終於來到德國的兵工廠,李鴻章走進大門的那一刻,發現俾斯麥之前說的那些其實都是che犢子,李鴻章看見德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武器製造,當時跟隨的官員介紹德國的鋼鐵產量已經達到400多萬噸,可憐大清連德國的皮毛都挨不上,自己精心打理的製造局連清兵的子彈都供應不足。

一眼望去,全是大炮,數十個車間,分工明確,各式各樣的先進武器,李鴻章笑著稱道:“如果能給我這樣的武器裝備,甲午戰爭日本人連岸都上不了!”確實,德國在當時軍事實力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

除此之外,李鴻章還參觀了德國的軍隊,還被德國的高科技X射線照出臉頰上的一顆子彈,李鴻章清晰的看見自己的骨頭,簡直不敢相信,這要是回去說給慈禧太后聽,怕是如何也不會相信。

李鴻章感慨頗多

最後使團離開德國,李鴻章想起滿清的閉關鎖國,想想乾隆當年拒絕西方國家的先進武器,還要求人家叩首跪拜,李鴻章心裡也不知是何種感慨。

因為德國的刻意安排(當時多個國家知道李鴻章要訪問自己國家時,都希望這個亞洲大國能夠大量購買自己國家的軍火,尤其是當時的英國和德國),讓李鴻章這次看見幾乎是世界最先進的武器,不由得感慨萬千。


貓眼觀史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後去了一趟德國,他獲得了德國上下的隆重接待。可是李鴻章回國後,德國就後悔了,以至於最終在“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帶頭攻打中國。這是怎麼回事呢?

(李鴻章畫像)

甲午戰爭結束,李鴻章代表清朝,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以後,出了一次國。他先是去了俄國,接著又去了德國,最後去了英法美等國家。

李鴻章當時已經70多歲的高齡,他在出訪這些國家的時候,傳出了很多故事。比如說,李鴻章在出使過程中,由於用不慣西餐的刀叉,就用手抓。西方國家配餐的人看見了,也不好意思用刀叉,也跟著李鴻章用守抓。

再比如,李鴻章因為年紀大了,在美國的時候,實在吃不下西餐了,於是,他就讓廚師把西餐的原料和蔬菜一起,煮了一鍋。一時間香氣撲鼻,引得美國人胃口大開。美國人忙問是什麼菜?李鴻章說這叫“雜碎”。於是,一道叫“李鴻章雜碎”的菜,就在美國流行了。

這裡講的這些故事,實際上是中國餐飲文化的魅力,征服了西方國家。這也表明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過,這些故事,就當時來說,不過是清朝人的一種意淫而已。實際上,李鴻章當時去西方“周遊列國”,他的心情絕沒有這麼好。

李鴻章第一站去的是俄國。他是去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不過,這只是他表面的目的,真實的目的是因為當時清朝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日本把遼東半島割去了。這件事遭到了俄國、德國和法國的干涉,日本不得不把遼東半島還給清朝。

因為俄國等國家的干涉,使得李鴻章、翁同龢、張之洞等朝中重臣都傾向於聯合俄國,對抗步步緊逼的日本。李鴻章此次俄國之行的目的,就是想聯合俄國。

(沙皇尼古拉二世)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只是清朝的一廂情願。俄國與德國、法國聯合,阻止日本獲得遼東半島,其實是為了俄國自己在遠東的利益,為了他們在清朝的勢力範圍不受影響。

也就是在李鴻章的這一次俄國之行中,李鴻章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在這個條約裡,清朝同意俄國把西伯利亞的鐵路修到清朝的黑龍江、吉林,一直到達海參崴。同時,東北的口岸對俄國兵船開放。

這個條約,實際上把清朝整個東北地區,都變成了俄國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為了對付群狼,把老虎引進來了。想想沙皇俄國在那時候,已經先後割佔了清朝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李鴻章為了抵抗日本這個更兇惡的敵人,也只能吃這樣的啞巴虧。

接著,李鴻章離開俄國,去了德國。

李鴻章在德國,得到了異乎尋常的超規格接待。德皇夫婦擺設國宴,隆重接待李鴻章,德國首相、外交大臣,也對他輪番給予隆重接待,稱呼李鴻章為“副王”。而且德國還專門讓李鴻章參觀了軍事操演等等。

李鴻章在德國獲得的隆重接待,遭到了英法等國報紙的嘲笑,說德國對清朝過於熱情。英法報紙的嘲笑,實際上也點出了德國的真實目的。畢竟當時西方各國紛紛在清朝獲得了利益,劃定了勢力範圍。尤其是英國、法國、俄國,早已獲得了不少好處,而德國作為歐洲新崛起的國家,在清朝還沒有得到足夠的利益。德國對李鴻章一行如此重視,顯然想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希望清朝能大量採購德國軍火,二是希望德國能夠在清朝謀取更多的利益。

(俾斯麥畫像)

德國為此,還專門安排了為德國的統一建立了不朽功勳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與李鴻章會面。李鴻章當時也有一個綽號,叫做“東方俾斯麥”。但真正的俾斯麥實現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而李鴻章卻被迫和西方列強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割地賠款。不過,德國人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因此對李鴻章有了這樣超規格的接待。

只是,德國的目的似乎並沒有達到,李鴻章並沒有和德國簽訂任何條約,也沒有采購德國的軍火。

李鴻章德國之行結束,後來回國後,他本人也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猜忌。慈禧讓他去遙遠的兩廣地區擔任總督,似乎已經遠離了權力中心。德國也對這一次對李鴻章的隆重接待和過分親熱感到後悔。於是採取了和英法等國一樣的做法,用炮火打開清朝的國門。

四年後,德國組織了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逼迫清朝簽訂了《辛丑條約》,在清朝獲得不小的利益。

(參考資料:《李鴻章的德國之行》《李鴻章傳》)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1896年,李鴻章不僅僅訪問了德國,還訪問了俄、德、荷、比、法、英、美、加 8 個國家。1896年3月28日,李鴻章從上海出發,歷時190天,直到10月3日才回到天津,整整半年多的時間。可以說李鴻章在這一年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見的市面比當時清政府任何一個人都要廣。所以,經過這次環球旅行,回國後的李鴻章,再看到清政府與歐美列強之間的差距,忍不住一聲長嘆!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在戰鬥中全軍覆滅。1895年,當時的李鴻章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去日本談判,與日本簽訂了喪國辱權的《馬關條約》,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和譴責。清政府於是革去了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留了一個文華殿大學士的虛名頭銜,一直閒居在家,感覺無所事事。由於“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日本在東北的勢力日益膨脹,這讓沙俄感到不安。1896年5月2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趁加冕典禮的機會向清政府發出邀請,希望清政府能派官員參加此次盛會。其實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清政府參加加冕典禮,而是討論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李鴻章當時在家裡閒著沒事幹,加上他是親俄派,當沙俄發出邀請,李鴻章順理成章的成為出使沙俄的最佳人選。所以,清政府決定派使團赴俄,順便訪問英、法、德、美等國家。1896年,李鴻章74歲已經到了垂暮之年,家人擔心他這一去就回不來了,於是準備了一副楠木棺材與其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

李鴻章的第一站是俄國,1896年6月3日在訪問期間與俄國秘密簽訂了《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史稱《中俄密約》。李鴻章結束了俄國的訪問,開始了德國之行。1896年6月13日,從他進入德國國境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比俄國更為隆重的接待,李鴻章享受到了國王級待遇,皇家衛隊護送,規格之高,前所未有。由於當時的德國是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李鴻章在德國訪問期間,真正見識到了什麼叫工業強國。在德國訪問時他不僅僅訪問了德國皇宮,還見到了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並與其合影,兩人會面被國際新聞大肆報道。

此外,李鴻章當時還參觀了世界聞名的克虜伯鑄鋼廠。逗留期間李鴻章在比頓夫人莊園德國人展示了馬克沁機槍,這種機槍最快射速達600發/分,讓李鴻章目瞪口呆,接連感嘆:“太快了,太快了!”當時李鴻章也希望清政府能擁有這樣威力巨大的武器,在得知其造價高達30英鎊以後,李鴻章又感嘆:“太貴了,太貴了!”1896年的英鎊與白銀比價為1英鎊:6.25兩白銀。馬克沁機槍每分鐘大約會花掉1.5鎊,對於捉衿見肘的清政府來說,這種武器的確很燒錢。至於李鴻章後來買了多少挺馬克沁機槍,不清楚。

不過,李鴻章訪問這麼多國家,收穫最大的就是德國。在他訪問德國以後,就見識到了德國的強大。再看看當時的清政府,國家貧窮落後,總是被外國欺負,想到這裡,李鴻章忍不住仰天長嘆!所以,在訪問德國以後,李鴻章就主張清政府效仿德國,建立一支新式軍。後來,李鴻章等人推舉袁世凱建立了新式軍,李鴻章功不可沒。雖然,新式軍創建時間有些晚,沒有為清朝續命,但是卻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後來,袁世凱掌握新軍,兵不血刃逼迫清朝皇帝退位,這也是李鴻章的功勞啊!


謀士說


其實,李鴻章在1896年到歐洲並不是只到了德國,在190天的全球訪問中,李鴻章先後到達俄、德、英、法、美等八個國家,這八個國家裡面有五個是後來的八國聯軍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李鴻章走到每個國家都會仰天長嘆一番,這裡面的原因是深刻的。

李鴻章是晚清十分重要的人物,從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一直到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一直活躍在清政府的權力中樞,是清朝公認的非常有能力的一個人,然而,其主導的洋務運動與北洋水師,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尤其是北洋水師,更是全軍覆沒,1895年李鴻章更是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來,舉國震憤,都罵李鴻章是賣國賊,少年不知李鴻章,中年方知李中堂,李鴻章也不容易,雖然他把自己比作是裱糊匠,實際也是重要的舵手之一。

清政府是一個思變的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勵精圖治,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啟洋務運動,這次和日本的失敗,又讓清廷覺得應該向西方學習,可能也是出於避避風頭的意思,已經73歲的李鴻章,作為出訪使團的代表。

所謂深刻學習西方,也不過是再一次增加武器訂單而已。

很多人都說這次出訪,俾斯麥對李鴻章熱嘲冷諷,其實這是不準確的,李鴻章當時雖然在清廷名聲很臭,但這次出訪是帶著訂單來的,西方人一向講究客戶就是上帝,因此對李鴻章一行是禮遇有加,為了能讓李鴻章從德國下單,德國人費盡了心思。

在德期間,李鴻章被安排在柏林最豪華的凱撒大旅館,並且德國外部大臣、船政大臣、相國等人都相繼設宴款待,後來俾斯麥也以最高的規格接待了李鴻章。

除此之外,李鴻章還同德皇一起檢閱了德軍演習,這應該是李鴻章這輩子見到的最厲害的部隊了,看到德國軍隊訓練有素,李鴻章“不覺失聲長嘆”:“苟使臣有此軍十營, 於願足矣, 況更多多益善, 尚何么麼小醜之足為華患哉!”

這就是李鴻章仰天長嘆的原因,從這一句話也能看出一二,首先是洋務運動的挫敗感,洋務運動三十年,結果一事無成,所謂師夷長技,根本就沒有學到一技之長;其次是甲午戰爭的失落感,想到自己在馬關談判時遭遇的羞辱,假如清國要是有德國這樣的軍隊,還會讓東洋小丑如此嘚瑟嗎?

李鴻章回國後,主張再次訓練新軍,因此,袁世凱在天津小站開始訓練新軍,實際上李鴻章的這聲嘆息是白嘆息,依然沒有走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怪圈,清政府想要再次富強,必須通過更深層次的,全面的變得,只有全社會都進步了,清廷也能夠與時俱進,清王朝才有機會續命,隨即兩年後的戊戌變法失敗;四年後的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一敗塗地;八年後的日俄戰爭,在中國的地盤上,我們“恪守中立”;當然,武昌起義時,李鴻章早就與世長辭,有幸沒有看到國破山河。

清政府從來都不缺乏機會,缺乏的是如何去把握機會。


史論縱橫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臨死之際,寫下了這首絕命詩。這位74歲的老人出生時,大清帝國的輝煌日薄西山,他的一生為大清奉獻了一切,死時帝國卻迴天無力風雨飄搖,這位老人的一生不是委屈求全,苟延殘喘的一生,而是奮起反抗外來侵略的一生,可惜時不在我,幾個人的努力是救不了腐朽沒落的清政府。


一 訪歐前夕

李鴻章是清朝末期最有權勢的幾名大臣之一。面對外來侵略開始了強軍求富的洋務運動。一手創建了北洋水師。在1895年6月23日,日本艦隊在豐島發動突然襲擊,甲午戰爭的爆發,北洋海軍與日本海軍主力在黃海大東溝遭遇隨後發生激戰,由於日本的突襲加上北洋艦隊彈藥不足,中國軍隊損失慘重。曾經如日中天的亞洲第一艦隊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自詡天朝上國的大清朝輸給了日本這個蕞爾小國蠻夷之地,全國上下一片譁然。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簽訂《馬關條約》後,李鴻章從日本回國,很多人對他進行指責,最後迫於國內巨大的輿論壓力,李鴻章被免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的職務,最後只留下了個大學士的虛銜。別奪權後的李鴻章在北京賢良寺生活。


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面對甲午海戰的失敗痛心不已,多年的心血毀於一旦。他心有不甘,但也十分不解。日本同樣被列強入侵,而且國小勢微,為何在甲午海戰中取得如此勝利,大清為何又敗得如此徹底。為了給時日不多的大清國找一條可行之路,1896年3月28日,李鴻章拖著病軀開始了他的訪歐之旅。

二 清德之差

當時的德國在威廉一世和二世還有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德國結束了多年的分裂狀態,進行了軍事改革,健全了普魯士的軍隊制度,頒佈瞭如《疾病社會保險法》《工傷事故保險法》等等各項福利性質的法律。建立了最早的社會福利體系,緩和了統一後帶來的社會矛盾。而且在19世紀中末期,很多今天我們熟知的德國企業紛紛出現,如蒂森克虜伯、西門子、奔馳、寶馬等等。無數科學家工程師從世界各地來到了德國。德國還發現的魯爾區,這裡不僅有豐富的煤炭,還臨近多瑙河,水資源豐富,水運便利,為德國的工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德國的的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德國隊6歲兒童實行強制性的八年義務教育,在19世界80年代初等教育的普及率達到了百分之百,打破了教育的貴族化,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權利,而且實行了雙軌制的教育體系,學生一半時間學習,一半時間在工廠實習,有針對性的培育了各行各業的人才,學生一畢業就是熟練地工人,這些舉措極大地提高的德國的工業水平,讓德國有了完善的工業體系,德國的工業迅速的發展起來,當時的德國時世界第三大工業強國,工業生產值佔到了世界的15%,鋼鐵產量達到了世界的40%。

反觀清朝,當時清朝皇帝徒有其名,大權落在了慈禧太后的手中,慈禧太后毫無進取之心,一心享樂。北洋海軍的軍費都拿來修了頤和園。八旗子弟都爛到骨子裡了,根本毫無戰鬥力,全靠新練得幾支新軍撐著,雖然有三十多家軍工企業,打造的槍械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各級官吏欺上瞞下,貪汙腐敗一年槍械的產量只有1500餘。國外各國列強環視,國內地主階級鼠目寸光,直看眼前利益。不僅如此全國的文盲率達到了95%以上。近現代人才可以說是根本沒有。中國在1867年到1905年參加了多次世博會,展品無外乎綢緞、茶葉、絲綢和純銀打造的挖耳勺。而其他國家的展品都是飛機、大炮等新式武器或者是工業的機床等等。如此大的差距,在腐朽的清政府面前如同天塹無法逾越。

三 仰天長嘆

李鴻章的訪歐之旅,第二站才是德國,李鴻章當時在清朝負責外交,曾多次進口德國機器和裝備,所以當時的德國十分歡迎李鴻章的到來,想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為李鴻章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德軍總司令去車站迎接李鴻章,這也讓李鴻章十分感動。

德國皇帝親自接待了李鴻章,並且邀請他參觀了閱兵儀式,當時德國的軍隊尤其是陸軍經過德國政府的治理,陸軍制度十分嚴密,裝備非常精良軍隊,而且經過了多次戰爭,軍人的戰鬥力十分的強悍,在當時德國陸軍有世界第一陸軍的稱號很多國家在近現代革命中都效仿德國的建制,購買德國武器,聘用德國的顧問。李鴻章看到德國人的軍隊如此威武不禁感嘆,如果有十個營,甲午海戰就不會輸了。俾斯麥還帶著李鴻章去拍攝X射線,李鴻章還看到了左眼下的子彈(在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時被日本殺手襲擊,子彈沒有取出),李鴻章歎為觀止,不敢想象德國科技發達如斯。

任何人看到如此差距都會長嘆吧,大清落後世界太多了,國家糜爛至此,已經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了,必須是推翻清政府,才能破而後立,重換新天了。李鴻章身為大清重臣,知道這個結果可能無法改變。大清國運氣若游絲,華夏大地龍氣四起,群雄逐鹿必將出現,這將是一個亂世。可嘆我八萬裡神州大地硝煙瀰漫,可嘆四萬萬華夏子民將流離失所。可嘆帝國列強虎視眈眈亡我之心不死,可嘆我神州子民愚昧不堪,可嘆我大清群臣庸碌無能,可嘆我軍隊軟弱不堪啊。

李鴻章其一生都在為了富國強軍奮鬥,但是他只是停留在器物上面,落後的根本原因是落後的封建制度,李鴻章自己身為地主階級無法去改變這個制度,於是所做的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沙上建塔,鏡花水月自欺欺人罷了。如李鴻章自己說他的一生就是一個糊裱匠,做的事都是隻有個樣子。可是如此境地怪他嗎?殺岳飛怪秦檜嗎?都是棋子罷了。


阿阿阿偉


作為一位頑強扛起晚清“洋務運動”大業,亦為一堆不平等條約“扛鍋”的近代“紅人”,晚清重臣李鴻章晚年一樁出名的風光大事,就是1896年出使歐美列國:從是年3月28日自上海出發起,73歲的李鴻章先赴俄國參加新沙皇的加冕典禮,而後又陸續訪問德法英美各國,幾乎把西方列強“串”了一遍。

特別在此行的重要一站:德國,對李鴻章的熱情接待,更到了極度認真細緻的程度:德國人提前通過各種渠道,獲知李鴻章的各種喜好,甚至連李鴻章喜歡抽的雪茄煙牌子與玩鳥的嗜好,都弄得一清二楚。然後一一週到安排。李鴻章的住處,也被安排到柏林最豪華的凱撒酒店,衣食住行“供張華美”。歐洲工業強國招待大清李中堂,那是真“給面兒”。

但在相關的史料裡,享盡禮遇的李鴻章,真實的心情卻沒想象中好,甚至還有“仰天長嘆”的形容。為何會這樣?就得先從他一次突然“失態”說起:閱兵秋操。

閱兵秋操,即1896年6月20日,李鴻章出席的檢閱德國皇家衛隊的儀式。這場隆重閱兵典禮上,李鴻章被安排坐在緊挨德皇威廉二世的“虎皮座”上,為讓李鴻章看得清楚,德皇還特意下令軍隊拉近表演距離,虎皮椅上的李鴻章,也把兇悍德軍各種嫻熟的戰術動作看了個滿眼,接著突然衝著德皇一句“失聲長嘆”:苟使臣有此軍十營,餘願足矣——中國如果有十營這樣的精兵,我這輩子值了!

以外交場合來說,李鴻章的這一通長嘆,著實有些失態。可眼前德國兵彪悍善戰的一幕,卻實實在在戳他的心窩子:李鴻章也是帶兵出身,心肝寶貝似的淮軍,放在之前的甲午戰場上,卻被日本人用刺刀活活攆過鴨綠江,一路給人當運輸大隊長。哪怕有眼前德軍一半的戰鬥力,《馬關條約》又怎會籤成這熊樣?瞧見“別人家的兵”,李鴻章又怎能不嘆?

其實,德國這一行,如此“刺激”到李鴻章的,當然不止幾個德國皇家衛兵。期間的李鴻章,不但成了第一個接受X光射線檢查的中國人,還參觀了德國各大軍工企業,哪怕時間有限,也要拼命把人家的生產管理看清楚。德國絕對的工業優勢,也被他看得清楚,聯想到彼時清王朝的慘淡現狀,又怎能不心中長嘆?

而他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拜會親手締造德國統一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常以“東方俾斯麥”自居的李鴻章,這次終於見到年長自己八歲的真俾斯麥。在俾斯麥的居所裡,兩位老人互相問候身體狀況,熟悉熱情得彷彿老友。甚至李鴻章還吐出了一句百感交集的心裡話:“僕於三十年來,務欲警醒敝國之人,俾克同於貴國,乃仍弱不可支,赧顏滋甚”——強國無望,我慚愧啊!

當然,好不容易見著一次俾斯麥,李鴻章不能只訴衷腸,也得討辦法——詢問中國自強的辦法。俾斯麥的回答,也十分簡單粗暴:“以練兵為立國之基”。而且不用多練,就練精兵,“一國之兵,不必逾五萬,特年必以少為貴,技擊必以精為貴”。有四五萬這樣的兵,中國就能強大了。

但對於大清當時來說,別說練四五萬,就算練一個營,那都是談何容易?何況,大清的毛病,又何止是練兵甚至軍工的事兒?俾斯麥的話擲地有聲,可對於李鴻章來說,那真是做不到啊!

比起這巨大的差距,同樣讓李鴻章嘆息的,應該還有談判桌上,“熱情”的德國人,露出的兇狠獠牙。

李鴻章在德國得到的熱情接待,常被近代史好些專家大書特書,用以形容這位“東方俾斯麥”強大的國際威望。但事實是,人家夾帶著私貨呢。比如李鴻章參觀德國軍工企業時,德國人眼巴巴盼著李鴻章多下些訂單,做成些大買賣。誰知李鴻章看了一圈,鏰子沒掏就飄然離開。好些德國人也就幡然變臉,甚至還在報紙上把李鴻章奚落一頓。

而且李鴻章此行,更重要的外交使命,就是要和德國達成一系列合作:此時大清剛被日本胖揍,也得到了德國“干涉還遼”的支持,急需發展和德國的關係。在李鴻章看來,比起英法列強來,德國是“德無所圖”的好夥伴,更該親近親近。可熱情招待李鴻章的德國人,到了談判桌上就胃口大開,不但一口拒絕了李鴻章調整關稅的正當要求,甚至還提出了在中國沿海“建海軍基地”的無理條件,結結實實給李鴻章一盆冷水。

當時的李鴻章,除了在談判桌上含糊其辭,用“將近一切力量將這個諒解達成”之類的言語拖延,又能怎麼辦呢?多年奔走洋務的他顯然已感受到,1896年,也是德國對外政策的分水嶺,兵強馬壯的他們,正加入到瘋搶殖民地的行列。繼日本之後,又一條新的惡狼正向中國撲來。

而李鴻章,就是知道,又能做什麼呢?唯一能做的,就是拖著老邁之軀,繼續“出訪”之路。接下來能做的,就是在幾年後的庚子國難裡,再度忍辱北上。辛丑條約的談判桌上,他面前磨刀霍霍的“列強”們,好些都是1896年時,曾熱情接待他的“熟人”。這,又會是什麼心情?

這一切,縱是李鴻章不嘆,多少後人看過,又是一聲嘆息: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那一代中國人的自強探索,那弱國無外交的憤懣,都在李鴻章“出洋”的鮮花掌聲背後,投下濃濃的陰影,一百多年後,依然值得已站起來的中國人,警鐘長鳴!

參考資料:《李傅相歷聘歐美記》、胡凱《十九世紀中國人眼中的德國形象》、董叢林《刀鋒下的外交》


我們愛歷史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也,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晚清歷史人物。

他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也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讚譽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更被當時的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其為“東方俾斯麥”。

在1896年時,73歲的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出國,先是拜訪沙俄,然後去英國、法國、荷蘭德國等等國家。

在拜訪德國時,李鴻章看到一個跟大清帝國完全不一樣,而且是工業化發展在當時來說是最為完善的國度,所以他會仰天長嘆。

當時的德國,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度呢?

1896年的德國,其國內大部份地區已經開始使用電燈照明,民眾生活得比較幸福、輕鬆、悠閒、富有。當時,李鴻章在老百姓家中看到有線電話機。內心感慨良多的他,現場與德皇威廉二世進行了通話。

1896年的德國,其國內的城市與城市之間,已經有鐵軌與火車通行了,使得遠距離的交通變得非常便捷。這一切,讓李鴻章感到驚訝不已。

當時,讓李鴻章感到萬分神奇,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德國醫生能用X射線機器拍攝照片來為病人治病,不管是骨折,還是被子彈入體都能夠看到清楚。

參觀德國鋼鐵製造廠之時,李鴻章看到一片片大塊鋼板從機器中被推出來、一根一根鋼管從機器中被吐出來,並得知年產量可達到400萬噸。他一想到大清朝那渣一般的鋼鐵生產能力,內心就驚訝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那時候,最為讓李鴻章感到震驚的德國的軍工廠,因為一眼望去那些軍工廠裡面全是大炮,數十個車間,分工明確,生產著各式各樣的先進武器。成品倉庫裡,大炮排列得整整齊齊,令人望而生畏。

同時,李鴻章震撼於威武壯觀、隊列整齊劃一、步伐高度一致的德國軍隊,既激動又害怕地看著德國士兵們手中鋥明瓦亮,前端的尖刀閃著寒光的槍支。

可李鴻章一想到當時非常貧窮落後,戰亂不斷,被列強侵略欺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大清帝國,不由得仰天長嘆,感嘆自己已老,無法再為大清帝國和老百姓遮風擋雨了。

再一個,李鴻章也在反省自己,為總結人生而仰天長嘆,因為他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創辦了洋務運動,經歷了甲午戰爭等,更代表過清朝簽訂下《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劍動天下


李鴻章是晚清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慈禧太后對他非常倚重,但他也有過大的挫折,去德國時就是低谷期。

雖然只呆了半個多月,但李鴻章對德國還是有了更深的認識,接下來,悅史君就給大家談談李鴻章的見聞。

李鴻章去德國有個背景,就是前一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慘敗,他去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後,就被當成替罪羊免職,正趕上1896年俄國邀請,慈禧太后就把李鴻章派出去,既是公差也是避避風頭。

李鴻章在俄國呆了一個多月,6月13日到達柏林,德國人想讓他大采購,接待方面非常隆重,但李鴻章做不了主,只能顧左右而言他了。

16日,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把軍隊拉出來給李鴻章開眼,李鴻章非常羨慕,認為有此訓練和裝備,甲午戰爭或許是另外一種結局。

17日,李鴻章見到了德國前宰相奧托·馮·俾斯麥,雖然此時的俾斯麥也已經靠邊站,但對李鴻章來說卻是意義非凡。

李鴻章是外國人很喜歡打交道的一箇中國人,外號就是中國的俾斯麥,他和俾斯麥見面後,向他討教振興中國的建議,但俾斯麥從德國的角度來談,讓李鴻章興趣索然。

7月4日,李鴻章離開德國,接著又去了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到10月才回國。

李鴻章不是一個保守的人,洋務運動他就是主力,這次出訪給了他更多的震撼,私下裡的欣賞是肯定有的,畢竟差距是很明顯的,但仰天長嘆,悅史君覺得只是網絡杜撰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鴻章因甲午戰爭之恥,簽約之後發誓不去日本,這次回國途徑日本橫濱時,不僅堅決不肯上岸,連日本小船都不坐,最後靠著一塊木板換了船。

李鴻章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但他這份骨氣,悅史君認為,是個大丈夫!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