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_Terrific


李鸿章是晚清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慈禧太后对他非常倚重。

李鸿章去德国有个背景,就是前一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他去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后,就被当成替罪羊免职,正赶上1896年俄国邀请,慈禧太后就把李鸿章派出去,既是公差也是避避风头。李鸿章在俄国呆了一个多月,6月13日到达柏林, 虽然只呆了半个多月,但李鸿章对德国还是有了更深的认识 。


看到德国工业的先进,再想想自己国家的落后,想想自己签订《马关条约》的屈辱,怎能不仰天长叹。他的思绪回到了……


一、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开展了洋务运动,虽然小有成就,奈何制度不变,可叹可叹。

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先是在中国东南海域骚扰,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列强蜂拥而至。

鸦片战争之前,想我大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蛮夷,盲目排外。可是西方的船坚炮利,把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我作为晚清重臣,抛弃了狂妄自大的陈腐观念,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还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科技人才,而且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虽然部分上层人物和有识之士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但是大部分老百姓依然还在沉睡。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中国正被世界越抛越远。屡屡战败,屡屡求和,可叹可叹。

工业革命改变世界,欧亚大陆,德国崛起,英法强势,俄国和奥匈在跟进,日本崛起,意大利统一,美洲大陆美国一枝独秀。遍观世界,中国一枝独秀固守封建。悲哀尽头是心死,心死的尽头是啥?国家无人,我也只能推着残躯奔走,指望继续补锅。


到了德国后,更觉自惭形秽。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进入了“电气时代”。


80年代德国人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他们的强大成了我大清朝的梦魇,灾难,落后的中国成了他们的心头好。

这种国际背景下,中国的邻邦和边疆地区遭到侵略者更加严重的蚕食鲸吞。当时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美日对台湾的侵略、俄英对新疆的侵略、英对西藏的侵略等,1883—1885年法国侵略中国,挑起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三、1894年,日本又发动了对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我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

弱国无外交,我死乞白赖,赔款一点一点往下拉,如果大清强大,至于我毫无尊严地和日本谈,还挨了一枪,依然还庆幸给中国省下一亿两白银。


而日本则利用巨额战争赔款疯狂扩充军备,使自己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以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对中国加剧经济侵略,并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可怜我大清朝,被帝国主义国家割的体无完肤。

俾斯麦的一声问候,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面对积重难返的大清朝,我这个行将就木的人,除了口吐老血,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不知道的是,回国后,又代表国家签订更屈辱的《辛丑条约》,这一回,终于要了我的老命。


历史逸事


处在不同年龄阶段,同一个人所思考的问题是有很大不同的,李鸿章也不例外。

年轻时,李鸿章用心读书,意在考取功名;

中年时,李鸿章平定起义,意在升官进爵;

老年时,李鸿章处心积虑,真正希望自己能够为国立功、为民谋福。

晚清的半壁江山,李鸿章老年时期,主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对于自己人生的总结与反思,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后。

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投置闲散

在日本哄吓诈骗之下,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的签订,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浪,反对与日议和的百姓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回想签约过程,李鸿章感觉彻头彻尾就是奇耻大辱,李鸿章发下毒誓:余生再也不跨上日本领土一步。

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举行庆典,李鸿章将海军军费挪作庆典费用;

《马关条约》赔款日本2亿两白银。

全国上上下下、各界民众都把怒火指向李鸿章,李鸿章成为十足的清政府替罪鬼。

签完《马关条约》后,回到国内,清政府解除了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

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长达25年,说撤职就撤职,李鸿章立即无权无职。

想到李鸿章为了大清王朝兢兢业业几十年,就这样闲居家中,慈禧太后觉得有点过意不去。

慈禧太后希望李鸿章能够做点事情,以解除心中的烦闷。恰好这时候,俄国送来请帖。

祝贺沙皇加冕,带着棺材访欧

1896年春天,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邀请清政府派使臣参加。

因为不久之前,沙俄牵头联合三国,成功阻止了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清政府对沙俄感激不尽。

慈禧太后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安排李鸿章作为头等专使,代表清政府前往俄国,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

李鸿章欧洲之行就从俄国开始,接下来将要访问英法荷比德等欧洲国家。

这一年李鸿章已经是73岁高龄,当时人到七十古来稀。

担心自己访问途中发生不测,李鸿章命人用金丝楠木打造了一口棺材,派人抬着,跟随自己出访欧洲。

访问了俄英法荷比等国家后,1896年6月,李鸿章到达了德国。

德国是这次访问的最后一站,也是李鸿章最期待、打算最用心考察的一站。

德国所见所闻,李鸿章惊讶不已

德军司令官亲自等候在火车站,迎接李鸿章。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接见了李鸿章,李鸿章十分感动。

德国外交官陪同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很多地方、很多厂房以及医院。

民众生活

当时的德国已经开始使用电灯照明。

在民众家中,李鸿章看见了吊在屋顶的电灯。夜晚,德国民众家中亮如白昼。

李鸿章在民众家中看见有线电话,并现场与德皇威廉二世进行了通话。

城市交通

德国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贯通了铁轨与火车,远距离交通非常便捷。

医疗科技

令李鸿章感到万分神奇的事情是,德国医生能用X射线机器拍摄照片,钻进人体骨头缝隙中的子弹,都能够看得比较清楚。

钢铁生产

参观德国钢铁制造厂的时候,远远望去,大片大片钢板从机器中被推出来、一根一根钢管从机器中被吐出来,李鸿章惊讶不已。

军工制造

在德国兵工厂,李鸿章亲眼目睹了坚硬的钢铁被制造成优良的武器。

成品仓库里,大炮排列得整整齐齐,令人望而生畏。

威武军队

德国在两处向李鸿章展示了德国军队。

一处在火车站,迎接李鸿章的德国军队站立在道路两旁;另一处是德国皇宫前面的广场上,德皇威廉二世陪同李鸿章检阅仪仗队。

李鸿章所看见的德国军队威武壮观、队列整齐划一、步伐高度一致,士兵手中的武器锃明瓦亮,钢枪前端的尖刀闪着寒光。

从国家领导人的角度看,这样的军队,令人十分羡慕。

李鸿章到德国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拜访“铁血宰相”俾斯麦。

会见俾斯麦,心生感慨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经评价说: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德国人赞扬过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

对于这两点称赞,李鸿章记得很牢,所以,到了德国,他一定要拜访真正的俾斯麦。

与德国俾斯麦相见的时候,双方重点交流了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个方面:

李鸿章问俾斯麦:如果有一个人,他的君王无论什么都听别人的,朝廷的中枢要员都来挟持这个君王,这个人当如之何?

俾斯麦良久曰:

与妇人孺子共事,无如何矣。

很显然,李鸿章问题中指的君王就是光绪皇帝。

俾斯麦思考之后回答,与妇女以及懦弱的人共事,是不会有作为的。

俾斯麦的话语中充满铁血风味,与他的“铁血宰相”形象完全吻合。

第二个方面:

李鸿章当面请教俾斯麦:何以强国?

俾斯麦告诉他:

以练兵为基础,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五万足矣。

听了俾斯麦对两个问题的回答,李鸿章感慨良多,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很多值得反省。

接受德国赠礼,带上一尊大炮回国

与俾斯麦交谈后,李鸿章觉得俾斯麦十分友善、十分真诚,于是,开口提出一个要求:能否赠送一尊克虏伯大炮给清朝?

这个要求正合俾斯麦心意,因为德国希望中国认可克虏伯大炮,希望中国从德国购买克虏伯大炮。

带上德国赠送的一尊克虏伯大炮,李鸿章回国了。

看到国内现状,李鸿章仰天长叹

德国的方方面面都给李鸿章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回到国内,看看眼前的现实,李鸿章仰天长叹。

一叹:20多年的民用工业收效微乎其微

从1873年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始,23年时间内李鸿章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企业,可是,中国的民众生活几乎没有改善。

老百姓晚上仍然点油灯;

运输物品仍然以畜力、人力为主,农村独轮车还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

纸质信件仍然是中国百姓最主要的通信方式;

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可以看见的工厂实在太少。

与德国相比,中国落后实在太多。

李鸿章一叹:中国百姓生活何时能够获得改善?!

二叹:30多年的军用工业毁于一场战争

从1865年开始,李鸿章主持了一系列军事工业的建设,制造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建设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培养了一批优秀军官,如邓世昌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虽有英勇战斗,但是,最终败局十分惨淡。

黄海海战从9月17日12点50分打响,至下午5点半结束。

短短4个多小时,李鸿章苦心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的自强成果,几乎全部灰飞烟灭。

威海卫之战,日军对清朝海军斩草除根。

李鸿章将剩余的海军4个营、步兵40个营、骑兵8个营、水雷兵2个营,以及148颗水雷和26艘舰艇,全部部署在威海卫军港重要位置。

1895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攻占了威海卫海军基地,将北洋舰队彻底摧毁。

小小日本竟然能够将庞大的清朝打得体无完肤。

李鸿章十分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二叹:30年的军事建设彻底消失,清朝还用什么守卫国门?!

三叹:已经73,想要挽回以前的损失,真是难上加难!

回想自己走过的历程,几十年来,呕心沥血、夜以继日,为的就是改善百姓生活,提高国防力量。

事实上,创建新式学堂、兴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所有的努力,既没有改善百姓生活,也没有固守国门。

仅仅经过一次战争,所有的成果全部化为灰烬。

李鸿章心酸难过,免不了仰天长叹。

自己亲自签订的《马关条约》赔得倾国荡产,余生只能看着条约兴叹。

德国俾斯麦不但没有对外赔款,还能让德国强大无敌。

李鸿章心有不甘,渴望挽回自己签订《马关条约》造成的损失。

可是,自己已经73岁,更要命的是现在已经无职无权,凭什么去挣回损失呢?

欲哭无泪、求天不应的李鸿章只能仰天长叹!

李鸿章三叹:想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苍生做点贡献,实在太难!

李鸿章仰天长叹之后不久,清政府再次重用李鸿章。这是机会呢?还是厄运呢?

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吐血而死

八国联军的进攻,迫使清政府又想起来李鸿章。

1900年6月,清廷再次任命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是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

慈禧特别发了一道诏令:“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吸取了甲午战争之后的教训,李鸿章乘轮船到达上海,以身体不适为理由,拖延时间,驻足观望。

李鸿章以前车为鉴,不想再次成为替罪羊。

逃亡途中的慈禧太后不停催促李鸿章,尽快北上与八国联军交涉。

《马关条约》的耻辱还没有洗雪,又要拟定新的卖国条约,李鸿章心结难解,终于大病加身,咳血不止。

为了国家,带着病体的李鸿章,强忍着身心两个方面的疼痛,再次与洋人艰难谈判。

即使睡到病床上,李鸿章还在绞尽脑汁,指挥手下官员与八国联军讨价还价,将赔款从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千万两白银。

摆脱不掉“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咬紧牙关、强忍泪水签订了《辛丑条约》。

签完条约,回到家中,李鸿章大口大块吐血。

带着自责、愧疚、遗恨,李鸿章离开了人间,享年78岁。

慈禧太后用“再造玄黄之人”给李鸿章盖棺定论。

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仰天长叹!

李鸿章一叹:禅精竭虑发展民用工业20多年,最后收效微乎其微!

李鸿章二叹:呕心沥血打造军用工业30多年,一场战争将所有成果化为灰烬!

李鸿章三叹:想要为国立功、为民造福,实在是难上加难!

(图片选自网络)


岳飞的飞


1896年,73岁高龄的李鸿章带着自己的棺材,进行了长达190天的访问之旅,期间访问俄国、德国、荷兰等八个国家,横跨三大洋,行程9万多里,尤其是在德国,李鸿章凭借自己高大的身躯、雍容的气质、坦率的谈吐,受到了比俄国更为隆重的礼遇,规格之高,绝对不亚于国家元首级别,就连李鸿章喜欢抽的雪茄盒喜欢听的画眉鸟,德国都事先安排妥当。

这次出访德国,李鸿章按理来说应该是春风得意,可是在使团离开德国时,李鸿章却是一脸惆怅,几度唉声叹气,这又是为何?

还原当时的场景……

1986年6月14日,李鸿章见到了德皇威廉二世,并递上颂词,里面写的大致就是对德国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的感激之语,15日参加了德国在行宫的国宴,之后就开始进入正题。

威廉二世邀请李鸿章参观自己的军队,并前往汉堡拜访了前首相俾斯麦,这次与俾斯麦的谈话也被记录下来。

李鸿章:“久仰您的大名,看到您本人,觉得您更伟大。”

俾斯麦:“我也很高兴能招待一个建立伟大功勋的总督。”

李鸿章:“哪里能和阁下相比。”

随后李鸿章谈到30年前的普鲁士战胜奥地利,但是俾斯麦声称自己已经老了,不谈这个(心想看武器去吧!这才是威廉二世交代的任务)

两人随后也是一边走一边寒暄,毕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直到李鸿章说了一个让俾斯麦感兴趣的话题。

李鸿章:“怎样才能在中国(大清)进行改革?我们那里改革,政府和国家每次都给我制造困难和障碍,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俾斯麦一针见血道:“反朝廷自然不行,如果决策者和您站在一边,你自然可以放手去干!如果不是,那您就别折腾了。”随后说到我们国家也是一样。

随后李鸿章又提到自己国家人多,但是缺少训练有素的军队,俾斯麦说军队不需要多,有5万精兵足够,但是不能分化,必须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才能调动。

李鸿章参观德国军队、兵工厂

一番话下来李鸿章似乎得到了自己需要寻找(甲午战争失败)的答案,二人之后终于来到德国的兵工厂,李鸿章走进大门的那一刻,发现俾斯麦之前说的那些其实都是che犊子,李鸿章看见德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武器制造,当时跟随的官员介绍德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400多万吨,可怜大清连德国的皮毛都挨不上,自己精心打理的制造局连清兵的子弹都供应不足。

一眼望去,全是大炮,数十个车间,分工明确,各式各样的先进武器,李鸿章笑着称道:“如果能给我这样的武器装备,甲午战争日本人连岸都上不了!”确实,德国在当时军事实力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参观了德国的军队,还被德国的高科技X射线照出脸颊上的一颗子弹,李鸿章清晰的看见自己的骨头,简直不敢相信,这要是回去说给慈禧太后听,怕是如何也不会相信。

李鸿章感慨颇多

最后使团离开德国,李鸿章想起满清的闭关锁国,想想乾隆当年拒绝西方国家的先进武器,还要求人家叩首跪拜,李鸿章心里也不知是何种感慨。

因为德国的刻意安排(当时多个国家知道李鸿章要访问自己国家时,都希望这个亚洲大国能够大量购买自己国家的军火,尤其是当时的英国和德国),让李鸿章这次看见几乎是世界最先进的武器,不由得感慨万千。


猫眼观史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去了一趟德国,他获得了德国上下的隆重接待。可是李鸿章回国后,德国就后悔了,以至于最终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带头攻打中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鸿章画像)

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代表清朝,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以后,出了一次国。他先是去了俄国,接着又去了德国,最后去了英法美等国家。

李鸿章当时已经70多岁的高龄,他在出访这些国家的时候,传出了很多故事。比如说,李鸿章在出使过程中,由于用不惯西餐的刀叉,就用手抓。西方国家配餐的人看见了,也不好意思用刀叉,也跟着李鸿章用守抓。

再比如,李鸿章因为年纪大了,在美国的时候,实在吃不下西餐了,于是,他就让厨师把西餐的原料和蔬菜一起,煮了一锅。一时间香气扑鼻,引得美国人胃口大开。美国人忙问是什么菜?李鸿章说这叫“杂碎”。于是,一道叫“李鸿章杂碎”的菜,就在美国流行了。

这里讲的这些故事,实际上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魅力,征服了西方国家。这也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过,这些故事,就当时来说,不过是清朝人的一种意淫而已。实际上,李鸿章当时去西方“周游列国”,他的心情绝没有这么好。

李鸿章第一站去的是俄国。他是去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不过,这只是他表面的目的,真实的目的是因为当时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日本把辽东半岛割去了。这件事遭到了俄国、德国和法国的干涉,日本不得不把辽东半岛还给清朝。

因为俄国等国家的干涉,使得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等朝中重臣都倾向于联合俄国,对抗步步紧逼的日本。李鸿章此次俄国之行的目的,就是想联合俄国。

(沙皇尼古拉二世)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清朝的一厢情愿。俄国与德国、法国联合,阻止日本获得辽东半岛,其实是为了俄国自己在远东的利益,为了他们在清朝的势力范围不受影响。

也就是在李鸿章的这一次俄国之行中,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在这个条约里,清朝同意俄国把西伯利亚的铁路修到清朝的黑龙江、吉林,一直到达海参崴。同时,东北的口岸对俄国兵船开放。

这个条约,实际上把清朝整个东北地区,都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为了对付群狼,把老虎引进来了。想想沙皇俄国在那时候,已经先后割占了清朝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李鸿章为了抵抗日本这个更凶恶的敌人,也只能吃这样的哑巴亏。

接着,李鸿章离开俄国,去了德国。

李鸿章在德国,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超规格接待。德皇夫妇摆设国宴,隆重接待李鸿章,德国首相、外交大臣,也对他轮番给予隆重接待,称呼李鸿章为“副王”。而且德国还专门让李鸿章参观了军事操演等等。

李鸿章在德国获得的隆重接待,遭到了英法等国报纸的嘲笑,说德国对清朝过于热情。英法报纸的嘲笑,实际上也点出了德国的真实目的。毕竟当时西方各国纷纷在清朝获得了利益,划定了势力范围。尤其是英国、法国、俄国,早已获得了不少好处,而德国作为欧洲新崛起的国家,在清朝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利益。德国对李鸿章一行如此重视,显然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希望清朝能大量采购德国军火,二是希望德国能够在清朝谋取更多的利益。

(俾斯麦画像)

德国为此,还专门安排了为德国的统一建立了不朽功勋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与李鸿章会面。李鸿章当时也有一个绰号,叫做“东方俾斯麦”。但真正的俾斯麦实现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而李鸿章却被迫和西方列强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割地赔款。不过,德国人为了实现他们的目的,因此对李鸿章有了这样超规格的接待。

只是,德国的目的似乎并没有达到,李鸿章并没有和德国签订任何条约,也没有采购德国的军火。

李鸿章德国之行结束,后来回国后,他本人也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猜忌。慈禧让他去遥远的两广地区担任总督,似乎已经远离了权力中心。德国也对这一次对李鸿章的隆重接待和过分亲热感到后悔。于是采取了和英法等国一样的做法,用炮火打开清朝的国门。

四年后,德国组织了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逼迫清朝签订了《辛丑条约》,在清朝获得不小的利益。

(参考资料:《李鸿章的德国之行》《李鸿章传》)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1896年,李鸿章不仅仅访问了德国,还访问了俄、德、荷、比、法、英、美、加 8 个国家。1896年3月28日,李鸿章从上海出发,历时190天,直到10月3日才回到天津,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可以说李鸿章在这一年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见的市面比当时清政府任何一个人都要广。所以,经过这次环球旅行,回国后的李鸿章,再看到清政府与欧美列强之间的差距,忍不住一声长叹!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在战斗中全军覆灭。1895年,当时的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去日本谈判,与日本签订了丧国辱权的《马关条约》,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谴责。清政府于是革去了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留了一个文华殿大学士的虚名头衔,一直闲居在家,感觉无所事事。由于“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日本在东北的势力日益膨胀,这让沙俄感到不安。1896年5月2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趁加冕典礼的机会向清政府发出邀请,希望清政府能派官员参加此次盛会。其实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清政府参加加冕典礼,而是讨论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李鸿章当时在家里闲着没事干,加上他是亲俄派,当沙俄发出邀请,李鸿章顺理成章的成为出使沙俄的最佳人选。所以,清政府决定派使团赴俄,顺便访问英、法、德、美等国家。1896年,李鸿章74岁已经到了垂暮之年,家人担心他这一去就回不来了,于是准备了一副楠木棺材与其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

李鸿章的第一站是俄国,1896年6月3日在访问期间与俄国秘密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史称《中俄密约》。李鸿章结束了俄国的访问,开始了德国之行。1896年6月13日,从他进入德国国境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比俄国更为隆重的接待,李鸿章享受到了国王级待遇,皇家卫队护送,规格之高,前所未有。由于当时的德国是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李鸿章在德国访问期间,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工业强国。在德国访问时他不仅仅访问了德国皇宫,还见到了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并与其合影,两人会面被国际新闻大肆报道。

此外,李鸿章当时还参观了世界闻名的克虏伯铸钢厂。逗留期间李鸿章在比顿夫人庄园德国人展示了马克沁机枪,这种机枪最快射速达600发/分,让李鸿章目瞪口呆,接连感叹:“太快了,太快了!”当时李鸿章也希望清政府能拥有这样威力巨大的武器,在得知其造价高达30英镑以后,李鸿章又感叹:“太贵了,太贵了!”1896年的英镑与白银比价为1英镑:6.25两白银。马克沁机枪每分钟大约会花掉1.5镑,对于捉衿见肘的清政府来说,这种武器的确很烧钱。至于李鸿章后来买了多少挺马克沁机枪,不清楚。

不过,李鸿章访问这么多国家,收获最大的就是德国。在他访问德国以后,就见识到了德国的强大。再看看当时的清政府,国家贫穷落后,总是被外国欺负,想到这里,李鸿章忍不住仰天长叹!所以,在访问德国以后,李鸿章就主张清政府效仿德国,建立一支新式军。后来,李鸿章等人推举袁世凯建立了新式军,李鸿章功不可没。虽然,新式军创建时间有些晚,没有为清朝续命,但是却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后来,袁世凯掌握新军,兵不血刃逼迫清朝皇帝退位,这也是李鸿章的功劳啊!


谋士说


其实,李鸿章在1896年到欧洲并不是只到了德国,在190天的全球访问中,李鸿章先后到达俄、德、英、法、美等八个国家,这八个国家里面有五个是后来的八国联军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李鸿章走到每个国家都会仰天长叹一番,这里面的原因是深刻的。

李鸿章是晚清十分重要的人物,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一直到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一直活跃在清政府的权力中枢,是清朝公认的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然而,其主导的洋务运动与北洋水师,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尤其是北洋水师,更是全军覆没,1895年李鸿章更是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震愤,都骂李鸿章是卖国贼,少年不知李鸿章,中年方知李中堂,李鸿章也不容易,虽然他把自己比作是裱糊匠,实际也是重要的舵手之一。

清政府是一个思变的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励精图治,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洋务运动,这次和日本的失败,又让清廷觉得应该向西方学习,可能也是出于避避风头的意思,已经73岁的李鸿章,作为出访使团的代表。

所谓深刻学习西方,也不过是再一次增加武器订单而已。

很多人都说这次出访,俾斯麦对李鸿章热嘲冷讽,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李鸿章当时虽然在清廷名声很臭,但这次出访是带着订单来的,西方人一向讲究客户就是上帝,因此对李鸿章一行是礼遇有加,为了能让李鸿章从德国下单,德国人费尽了心思。

在德期间,李鸿章被安排在柏林最豪华的凯撒大旅馆,并且德国外部大臣、船政大臣、相国等人都相继设宴款待,后来俾斯麦也以最高的规格接待了李鸿章。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同德皇一起检阅了德军演习,这应该是李鸿章这辈子见到的最厉害的部队了,看到德国军队训练有素,李鸿章“不觉失声长叹”:“苟使臣有此军十营, 于愿足矣, 况更多多益善, 尚何幺麽小丑之足为华患哉!”

这就是李鸿章仰天长叹的原因,从这一句话也能看出一二,首先是洋务运动的挫败感,洋务运动三十年,结果一事无成,所谓师夷长技,根本就没有学到一技之长;其次是甲午战争的失落感,想到自己在马关谈判时遭遇的羞辱,假如清国要是有德国这样的军队,还会让东洋小丑如此嘚瑟吗?

李鸿章回国后,主张再次训练新军,因此,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开始训练新军,实际上李鸿章的这声叹息是白叹息,依然没有走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怪圈,清政府想要再次富强,必须通过更深层次的,全面的变得,只有全社会都进步了,清廷也能够与时俱进,清王朝才有机会续命,随即两年后的戊戌变法失败;四年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一败涂地;八年后的日俄战争,在中国的地盘上,我们“恪守中立”;当然,武昌起义时,李鸿章早就与世长辞,有幸没有看到国破山河。

清政府从来都不缺乏机会,缺乏的是如何去把握机会。


史论纵横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临死之际,写下了这首绝命诗。这位74岁的老人出生时,大清帝国的辉煌日薄西山,他的一生为大清奉献了一切,死时帝国却回天无力风雨飘摇,这位老人的一生不是委屈求全,苟延残喘的一生,而是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一生,可惜时不在我,几个人的努力是救不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


一 访欧前夕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最有权势的几名大臣之一。面对外来侵略开始了强军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手创建了北洋水师。在1895年6月23日,日本舰队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甲午战争的爆发,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遭遇随后发生激战,由于日本的突袭加上北洋舰队弹药不足,中国军队损失惨重。曾经如日中天的亚洲第一舰队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自诩天朝上国的大清朝输给了日本这个蕞尔小国蛮夷之地,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从日本回国,很多人对他进行指责,最后迫于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李鸿章被免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职务,最后只留下了个大学士的虚衔。别夺权后的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生活。


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面对甲午海战的失败痛心不已,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他心有不甘,但也十分不解。日本同样被列强入侵,而且国小势微,为何在甲午海战中取得如此胜利,大清为何又败得如此彻底。为了给时日不多的大清国找一条可行之路,1896年3月28日,李鸿章拖着病躯开始了他的访欧之旅。

二 清德之差

当时的德国在威廉一世和二世还有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德国结束了多年的分裂状态,进行了军事改革,健全了普鲁士的军队制度,颁布了如《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等等各项福利性质的法律。建立了最早的社会福利体系,缓和了统一后带来的社会矛盾。而且在19世纪中末期,很多今天我们熟知的德国企业纷纷出现,如蒂森克虏伯、西门子、奔驰、宝马等等。无数科学家工程师从世界各地来到了德国。德国还发现的鲁尔区,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还临近多瑙河,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为德国的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德国的的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德国队6岁儿童实行强制性的八年义务教育,在19世界80年代初等教育的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打破了教育的贵族化,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实行了双轨制的教育体系,学生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在工厂实习,有针对性的培育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学生一毕业就是熟练地工人,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的德国的工业水平,让德国有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德国的工业迅速的发展起来,当时的德国时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工业生产值占到了世界的15%,钢铁产量达到了世界的40%。

反观清朝,当时清朝皇帝徒有其名,大权落在了慈禧太后的手中,慈禧太后毫无进取之心,一心享乐。北洋海军的军费都拿来修了颐和园。八旗子弟都烂到骨子里了,根本毫无战斗力,全靠新练得几支新军撑着,虽然有三十多家军工企业,打造的枪械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各级官吏欺上瞒下,贪污腐败一年枪械的产量只有1500余。国外各国列强环视,国内地主阶级鼠目寸光,直看眼前利益。不仅如此全国的文盲率达到了95%以上。近现代人才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中国在1867年到1905年参加了多次世博会,展品无外乎绸缎、茶叶、丝绸和纯银打造的挖耳勺。而其他国家的展品都是飞机、大炮等新式武器或者是工业的机床等等。如此大的差距,在腐朽的清政府面前如同天堑无法逾越。

三 仰天长叹

李鸿章的访欧之旅,第二站才是德国,李鸿章当时在清朝负责外交,曾多次进口德国机器和装备,所以当时的德国十分欢迎李鸿章的到来,想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为李鸿章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德军总司令去车站迎接李鸿章,这也让李鸿章十分感动。

德国皇帝亲自接待了李鸿章,并且邀请他参观了阅兵仪式,当时德国的军队尤其是陆军经过德国政府的治理,陆军制度十分严密,装备非常精良军队,而且经过了多次战争,军人的战斗力十分的强悍,在当时德国陆军有世界第一陆军的称号很多国家在近现代革命中都效仿德国的建制,购买德国武器,聘用德国的顾问。李鸿章看到德国人的军队如此威武不禁感叹,如果有十个营,甲午海战就不会输了。俾斯麦还带着李鸿章去拍摄X射线,李鸿章还看到了左眼下的子弹(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被日本杀手袭击,子弹没有取出),李鸿章叹为观止,不敢想象德国科技发达如斯。

任何人看到如此差距都会长叹吧,大清落后世界太多了,国家糜烂至此,已经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了,必须是推翻清政府,才能破而后立,重换新天了。李鸿章身为大清重臣,知道这个结果可能无法改变。大清国运气若游丝,华夏大地龙气四起,群雄逐鹿必将出现,这将是一个乱世。可叹我八万里神州大地硝烟弥漫,可叹四万万华夏子民将流离失所。可叹帝国列强虎视眈眈亡我之心不死,可叹我神州子民愚昧不堪,可叹我大清群臣庸碌无能,可叹我军队软弱不堪啊。

李鸿章其一生都在为了富国强军奋斗,但是他只是停留在器物上面,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李鸿章自己身为地主阶级无法去改变这个制度,于是所做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沙上建塔,镜花水月自欺欺人罢了。如李鸿章自己说他的一生就是一个糊裱匠,做的事都是只有个样子。可是如此境地怪他吗?杀岳飞怪秦桧吗?都是棋子罢了。


阿阿阿伟


作为一位顽强扛起晚清“洋务运动”大业,亦为一堆不平等条约“扛锅”的近代“红人”,晚清重臣李鸿章晚年一桩出名的风光大事,就是1896年出使欧美列国:从是年3月28日自上海出发起,73岁的李鸿章先赴俄国参加新沙皇的加冕典礼,而后又陆续访问德法英美各国,几乎把西方列强“串”了一遍。

特别在此行的重要一站:德国,对李鸿章的热情接待,更到了极度认真细致的程度:德国人提前通过各种渠道,获知李鸿章的各种喜好,甚至连李鸿章喜欢抽的雪茄烟牌子与玩鸟的嗜好,都弄得一清二楚。然后一一周到安排。李鸿章的住处,也被安排到柏林最豪华的凯撒酒店,衣食住行“供张华美”。欧洲工业强国招待大清李中堂,那是真“给面儿”。

但在相关的史料里,享尽礼遇的李鸿章,真实的心情却没想象中好,甚至还有“仰天长叹”的形容。为何会这样?就得先从他一次突然“失态”说起:阅兵秋操。

阅兵秋操,即1896年6月20日,李鸿章出席的检阅德国皇家卫队的仪式。这场隆重阅兵典礼上,李鸿章被安排坐在紧挨德皇威廉二世的“虎皮座”上,为让李鸿章看得清楚,德皇还特意下令军队拉近表演距离,虎皮椅上的李鸿章,也把凶悍德军各种娴熟的战术动作看了个满眼,接着突然冲着德皇一句“失声长叹”:苟使臣有此军十营,余愿足矣——中国如果有十营这样的精兵,我这辈子值了!

以外交场合来说,李鸿章的这一通长叹,着实有些失态。可眼前德国兵彪悍善战的一幕,却实实在在戳他的心窝子:李鸿章也是带兵出身,心肝宝贝似的淮军,放在之前的甲午战场上,却被日本人用刺刀活活撵过鸭绿江,一路给人当运输大队长。哪怕有眼前德军一半的战斗力,《马关条约》又怎会签成这熊样?瞧见“别人家的兵”,李鸿章又怎能不叹?

其实,德国这一行,如此“刺激”到李鸿章的,当然不止几个德国皇家卫兵。期间的李鸿章,不但成了第一个接受X光射线检查的中国人,还参观了德国各大军工企业,哪怕时间有限,也要拼命把人家的生产管理看清楚。德国绝对的工业优势,也被他看得清楚,联想到彼时清王朝的惨淡现状,又怎能不心中长叹?

而他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拜会亲手缔造德国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常以“东方俾斯麦”自居的李鸿章,这次终于见到年长自己八岁的真俾斯麦。在俾斯麦的居所里,两位老人互相问候身体状况,熟悉热情得仿佛老友。甚至李鸿章还吐出了一句百感交集的心里话:“仆于三十年来,务欲警醒敝国之人,俾克同于贵国,乃仍弱不可支,赧颜滋甚”——强国无望,我惭愧啊!

当然,好不容易见着一次俾斯麦,李鸿章不能只诉衷肠,也得讨办法——询问中国自强的办法。俾斯麦的回答,也十分简单粗暴:“以练兵为立国之基”。而且不用多练,就练精兵,“一国之兵,不必逾五万,特年必以少为贵,技击必以精为贵”。有四五万这样的兵,中国就能强大了。

但对于大清当时来说,别说练四五万,就算练一个营,那都是谈何容易?何况,大清的毛病,又何止是练兵甚至军工的事儿?俾斯麦的话掷地有声,可对于李鸿章来说,那真是做不到啊!

比起这巨大的差距,同样让李鸿章叹息的,应该还有谈判桌上,“热情”的德国人,露出的凶狠獠牙。

李鸿章在德国得到的热情接待,常被近代史好些专家大书特书,用以形容这位“东方俾斯麦”强大的国际威望。但事实是,人家夹带着私货呢。比如李鸿章参观德国军工企业时,德国人眼巴巴盼着李鸿章多下些订单,做成些大买卖。谁知李鸿章看了一圈,镚子没掏就飘然离开。好些德国人也就幡然变脸,甚至还在报纸上把李鸿章奚落一顿。

而且李鸿章此行,更重要的外交使命,就是要和德国达成一系列合作:此时大清刚被日本胖揍,也得到了德国“干涉还辽”的支持,急需发展和德国的关系。在李鸿章看来,比起英法列强来,德国是“德无所图”的好伙伴,更该亲近亲近。可热情招待李鸿章的德国人,到了谈判桌上就胃口大开,不但一口拒绝了李鸿章调整关税的正当要求,甚至还提出了在中国沿海“建海军基地”的无理条件,结结实实给李鸿章一盆冷水。

当时的李鸿章,除了在谈判桌上含糊其辞,用“将近一切力量将这个谅解达成”之类的言语拖延,又能怎么办呢?多年奔走洋务的他显然已感受到,1896年,也是德国对外政策的分水岭,兵强马壮的他们,正加入到疯抢殖民地的行列。继日本之后,又一条新的恶狼正向中国扑来。

而李鸿章,就是知道,又能做什么呢?唯一能做的,就是拖着老迈之躯,继续“出访”之路。接下来能做的,就是在几年后的庚子国难里,再度忍辱北上。辛丑条约的谈判桌上,他面前磨刀霍霍的“列强”们,好些都是1896年时,曾热情接待他的“熟人”。这,又会是什么心情?

这一切,纵是李鸿章不叹,多少后人看过,又是一声叹息: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那一代中国人的自强探索,那弱国无外交的愤懑,都在李鸿章“出洋”的鲜花掌声背后,投下浓浓的阴影,一百多年后,依然值得已站起来的中国人,警钟长鸣!

参考资料:《李傅相历聘欧美记》、胡凯《十九世纪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形象》、董丛林《刀锋下的外交》


我们爱历史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晚清历史人物。

他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也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赞誉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更被当时的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

在1896年时,73岁的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出国,先是拜访沙俄,然后去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等等国家。

在拜访德国时,李鸿章看到一个跟大清帝国完全不一样,而且是工业化发展在当时来说是最为完善的国度,所以他会仰天长叹。

当时的德国,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度呢?

1896年的德国,其国内大部份地区已经开始使用电灯照明,民众生活得比较幸福、轻松、悠闲、富有。当时,李鸿章在老百姓家中看到有线电话机。内心感慨良多的他,现场与德皇威廉二世进行了通话。

1896年的德国,其国内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有铁轨与火车通行了,使得远距离的交通变得非常便捷。这一切,让李鸿章感到惊讶不已。

当时,让李鸿章感到万分神奇,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德国医生能用X射线机器拍摄照片来为病人治病,不管是骨折,还是被子弹入体都能够看到清楚。

参观德国钢铁制造厂之时,李鸿章看到一片片大块钢板从机器中被推出来、一根一根钢管从机器中被吐出来,并得知年产量可达到400万吨。他一想到大清朝那渣一般的钢铁生产能力,内心就惊讶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那时候,最为让李鸿章感到震惊的德国的军工厂,因为一眼望去那些军工厂里面全是大炮,数十个车间,分工明确,生产着各式各样的先进武器。成品仓库里,大炮排列得整整齐齐,令人望而生畏。

同时,李鸿章震撼于威武壮观、队列整齐划一、步伐高度一致的德国军队,既激动又害怕地看着德国士兵们手中锃明瓦亮,前端的尖刀闪着寒光的枪支。

可李鸿章一想到当时非常贫穷落后,战乱不断,被列强侵略欺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大清帝国,不由得仰天长叹,感叹自己已老,无法再为大清帝国和老百姓遮风挡雨了。

再一个,李鸿章也在反省自己,为总结人生而仰天长叹,因为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创办了洋务运动,经历了甲午战争等,更代表过清朝签订下《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剑动天下


李鸿章是晚清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慈禧太后对他非常倚重,但他也有过大的挫折,去德国时就是低谷期。

虽然只呆了半个多月,但李鸿章对德国还是有了更深的认识,接下来,悦史君就给大家谈谈李鸿章的见闻。

李鸿章去德国有个背景,就是前一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他去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后,就被当成替罪羊免职,正赶上1896年俄国邀请,慈禧太后就把李鸿章派出去,既是公差也是避避风头。

李鸿章在俄国呆了一个多月,6月13日到达柏林,德国人想让他大采购,接待方面非常隆重,但李鸿章做不了主,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

16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把军队拉出来给李鸿章开眼,李鸿章非常羡慕,认为有此训练和装备,甲午战争或许是另外一种结局。

17日,李鸿章见到了德国前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虽然此时的俾斯麦也已经靠边站,但对李鸿章来说却是意义非凡。

李鸿章是外国人很喜欢打交道的一个中国人,外号就是中国的俾斯麦,他和俾斯麦见面后,向他讨教振兴中国的建议,但俾斯麦从德国的角度来谈,让李鸿章兴趣索然。

7月4日,李鸿章离开德国,接着又去了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到10月才回国。

李鸿章不是一个保守的人,洋务运动他就是主力,这次出访给了他更多的震撼,私下里的欣赏是肯定有的,毕竟差距是很明显的,但仰天长叹,悦史君觉得只是网络杜撰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鸿章因甲午战争之耻,签约之后发誓不去日本,这次回国途径日本横滨时,不仅坚决不肯上岸,连日本小船都不坐,最后靠着一块木板换了船。

李鸿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他这份骨气,悦史君认为,是个大丈夫!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