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歡記》:每個女人終其一生要承歡的那個人,其實就是自己

01 活出自我或許很難 但沒有自我會更難

想起去年9月份的時候,公認的“上海第一美女”沈麗君跳樓墜亡。

沈麗君嫁給了一個富二代後,就沒有再上班,作為全職太太照顧家裡。

她說,家裡是公婆負責掙錢,她負責做賢妻良母。

可是,作為全職太太,沈麗君的日子並不好過,她一直在被老公各種嫌棄,嫌棄她做飯不好吃,嫌棄她屋子收拾得不乾淨。

後來,那個本應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人,卻在她懷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就與一個出入夜場,被其他人包養過的小三開始了毫不遮掩的出軌生活。

老公對沈麗君和孩子不聞不問,小三卻肆無忌憚的曬著和她老公的日常,並多次在沈麗君的微博留言挑釁。

她不敢離婚,因為怕沒有經濟收入的自己不能掙到孩子的撫養權。

她說,老公在經濟方面從沒有虧待過她。

於是,她選擇了隱忍,對自己的渣男老公說,你出軌不要緊,你對孩子的責任不能少。

當一個女人無法獨立的時候,就會不斷降低自己的底線。

沈麗君的事情,讓人同情痛心,她在婚姻中的不獨立,早在婚姻伊始,就埋下了伏筆。

那麼,女性在婚姻中一定要活出自己?婚姻中的門當戶真的重要嗎?女人如何才能有底氣地活出自我呢?在《承歡記》這本書中,作者通過生長在貧寒家庭的女孩麥承歡的種種經歷,讓我們看到了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都獨立自主的女性,在循規蹈矩的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矛盾和掙扎,也讓我們看到了當女性懂得了取悅自己,人生重新開始後的恣意和暢快。

《承歡記》:每個女人終其一生要承歡的那個人,其實就是自己

這本書的作者是亦舒,她是華語世界深具影響力的女作家,與倪匡、金庸並稱為“香港文壇三大奇蹟”。因為她的文字精煉,總能用三言兩語切中時弊,被很多人稱為“金句狂魔”。亦舒筆下的女性大都獨立自強,勇敢聰慧,通透優雅,亦舒給她們鍍上了一層憂鬱和純真,化作成她們常鎖眉梢的若有似無的沉思。

《承歡記》中的主人公麥承歡,從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一所香港的廉租房裡,但這狹小的空間並沒有讓她感到不快,她的世界愉快、健康、歡樂,她也從沒有因為生活條件的不盡人意而影響自己,從小到大,學費全免,畢業後,又名正言順地考進政府機關工作,可以說她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打好了出身背景這幅爛牌。

麥承歡大學畢業後,認識了房屋設計師辛家亮,兩個人的感情談得十分順利,交往了一陣子雙方就開始談婚論嫁了。本來一切按部就班,順利成章,結果麥承歡卻在婚期臨近的時候,放棄了辛家亮,並決定要忠於內心,活出自己。

在麥承歡轉變的背後,是一個女人逐漸完成自我的過程。

02 為什麼女性要在婚姻中活出自己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需要明白,如果一個女人在婚姻中失去了自我,那麼一切將會是怎樣的。

對於這點,可以說麥承歡的母親麥太太,早已用自己的一生,將女人在婚姻中失去自我的後果,為我們展現得淋漓盡致。

麥太太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家庭,後來嫁給了麥承歡的父親麥來添。麥來添是一位富人的司機,收入不多,但養家餬口還算夠用。

麥太太和當時許多的傳統女性一樣,嫁人後就沒有再外出工作,通過半生的辛苦操持,勤儉勞累,終於將麥承歡姐弟倆養大成人。在這狹小的廉租屋裡,麥太太經歷著生活的種種艱辛,她的世界也只有這間廉租屋一點點大。

身為一個女人,她沒有擦過粉塗過口紅,甚至從來沒有戴過耳環。這樣的生活確實窘迫不堪,但是對麥太太來說,她從沒思考過自己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改善現在的生活,而是自結婚那天開始,就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了丈夫身上。

麥太太對婚姻的價值觀,就像我們常聽的那句話“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其實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希望嫁給一個能給自己提供“好吃好住”的人。

一說到結婚,他們首先考慮到的是對方有沒有買房,車是什麼牌子的,還要考慮他的父母有沒有退休金等等。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依賴別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沒有安全感的事情。

就像麥太太,原本一心想要指望丈夫,但共度半生後終於大失所望,唏噓感嘆,為自己不值。於是,她所有的失望和不甘都變成了對丈夫的挑剔和不滿。埋怨麥來添在早年的時候,沒有買一輛計程車做生意,抱怨他五十歲出頭了,還在做司機,甚至認為自己的兒女有這樣的一個父親,簡直是倒了黴。

麥太太將自己的價值全部嵌入到在了丈夫的身上,一旦丈夫沒有滿足她的期待,她就像怨婦一樣,變得憤怒和不滿。

那麼,既然丈夫不能滿足自己的期待,作為毫無自我可言的麥太太又將希望寄託在了哪裡呢?沒錯,她又將所有的期待都放在了女兒麥承歡的身上,盼望著憑藉女兒可以讓她揚眉吐氣,將自己對於婚姻的所有期待都加註到了女兒身上。

當知道女兒和辛家亮訂婚的時候,她的第一反應不是祝福女兒,也不是詢問婚期,而是發現女兒的婚戒不亮,讓她去換一顆圓大晶瑩的。

當得知麥承歡和辛家亮並不打算舉辦婚禮,籌辦酒宴的時候,她又表示無法接受,堅持要置辦酒席,還在雙方父母見面的時候,當場質問辛家人為什麼不想給自己女兒一個風光難忘的婚禮,這讓麥承歡十分難堪和尷尬。

為什麼麥太太對麥承歡的婚姻有這麼多期許呢?因為當初她嫁給麥來添的時候,兩個人只是照了一張照片,甚至連新衣服也沒有一件,所以她一直懊惱自己沒能有一個像樣的婚禮。於是,她就希望在這件事上,麥承歡能替自己爭氣,想借女兒的婚禮補償自己的遺憾。她甚至以為她拼命爭取的是她自己的權益,全然忘了要結婚的是女兒,而不是她自己。

麥太太的想法和堅持,讓女兒麥承歡感到非常痛苦。如果要換戒指,她就不得不花光自己的全部積蓄,或者選擇由辛家亮支付賬單,這無疑讓她覺得非常無所適從。可是想到母親一生的不容易和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她又覺得心裡內疚無比。

當她拿著戒指在櫃檯前猶豫的時候,碰到了正巧路過的辛家亮。辛家亮痛快地簽出支票,更換了戒指,了結了麥承歡的糾結和猶豫。如果換做普通人,可能會因為辛家亮的慷慨而覺得非常幸福和輕鬆,可是我們不能忘了,麥承歡是一個獨立要強的姑娘,這樣做無疑是使她違背了自己的本意。

為了要取悅自己的母親,而做出了有悖內心的選擇,對麥承歡而言,心中十分痛苦,焦灼難安。

不難發現,麥太太對麥承歡的很多期望,其實是自己求而未得的東西。令人遺憾的是,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並不止麥太太一個人。

比如,有很多父母希望孩子選擇父母喜歡的專業,希望孩子畢業後能做一名公務員,希望孩子要嫁一個家底殷實的人。

所有的期待背後,都是父母自己想要實現的願望,可作為父母,他們又總認為這才是在為孩子好,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就像那段經典的對話說得那樣:“我這樣是為你好!”“可我一點都不覺得好。”沒有人喜歡被安排,被控制,所以麥承歡最終從家裡搬走,遠離了一直企圖干涉自己的母親麥太太。

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都曾指出: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不管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馬斯洛說的自我實現,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說的“成為你自己”,都是在強調每個生命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生活。如果父母對孩子一味地控制,就會讓孩子失去生命力和創造力。

薩特曾說“他者既地獄”,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不是主體,而是成了圍繞著他人來轉的他者,那麼這個人就是身處在地獄之中的,這就是麥太太所有痛苦來源的所在。

可見,如果一個女人想擁有幸福的婚姻,就要始終保有自己在婚姻中的自我,不能將自己生命的全部意義押注在別人身上。

就像《少有人走的路里》曾寫到的一樣:

婚姻不該是自我埋葬的墳場,而是應該成為一個提升自我、拓寬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聖地。

《承歡記》:每個女人終其一生要承歡的那個人,其實就是自己

03 婚姻究竟需不需要門當戶對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麥承歡和辛家亮的婚姻,是被頻繁干涉其中的麥太太作沒的。可事實上,真的不是。麥承歡和辛家亮之所以在臨近婚期的時候分手,說到底,還是因為這場婚姻並不是真正的門當戶對。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傳統意義上的門當戶對。

所謂的“門當”,其實就是指放在大門兩邊的東西,比如我們在去一些古城遊玩的時候,經常會在一些有著多年曆史的宅子門口看到一對石墩,或是一對石獅子,這些就叫作“門當”。那麼,什麼是“戶對”呢?“戶對”其實指的是在門框上邊的圓木頭,一般為雙數,所以叫做“戶對”。

“門當”和“戶對”其實就是房屋主人身份等級的象徵,別人來到這家門前,看到這家的“門當”和“戶對”,心中就會對這家主任的身份等級和職業有所瞭解了。所以說,傳統意義上的門當戶對,就是指兩家的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

那麼,麥承歡和辛家亮兩家算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門當戶對呢?我們不妨先從麥承歡的家庭背景說起。麥承歡的家庭背景其實並不好,父親是一名司機,母親常年在家,所以,一家四口生活的所有開支全部由麥承歡的父親一人承擔,可以說是十分窘迫拮据。

辛家的家世又是怎樣的呢?辛家的家世背景其實還是不錯的,辛家亮的父親開了一家中型印刷廠,僱著二三十個工人,雖說規模不是很大,但是生意卻很興隆,通常是晝夜開工。辛家的房子很大,還僱傭了保姆,不僅如此,辛家還準備了一幢公寓送給兒子作為新房,傢俱雜物也一應具足。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麥承歡和辛家亮兩家的經濟是十分懸殊的。

但是,這也不意味著這幢婚姻是沒可能的,因為我們不能忘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兩個人精神層面的門當戶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觀相同。

麥承歡雖然住在廉租房,但自幼品學兼優,精神獨立,力爭憑藉自己的努力,創出一番天地。而辛家亮呢?他雖然工作安穩,對麥承歡也很好,但是平板乏味,內心也是比較不思進取的。作為一個男人,只顧享受著殷實的家底,全然不想靠自己去拼搏和努力。

可以說,麥承歡和辛家亮並不是處在同一個精神層面的。

首先,當辛家亮邀請麥承歡一起去看新房的時候,麥承歡就表示他們兩個人應該自己置家,如果條件不允許,拿就應該一切從簡。可是辛家亮卻認為做兒子的享受父親的福祉,是天經地義的事,反正父母百年之後,一切還是歸兒女。

其次,麥承歡希望兩個人都能自立,而辛家亮卻推說因為通貨膨脹,導致了自己這一代根本沒有置業的能力。麥承歡雖然對他的想法很不認同,但想到一直以來他對自己很好,也就沒有繼續爭辯。

後來,辛家亮的父親在和情人度假的時候,突發心臟病,因此不得不回國就醫。當辛家亮得知自己的父親可能會因為情人和母親離婚的時候,不是去關心父親的病情,也不是想辦法去挽回父母的婚姻,而是呆坐在沙發上,思考父親的財產將會如何分配。這讓麥承歡感到遺憾而有失望。

當辛家亮的父親離婚已成定局的時候,辛家亮像鬥敗的公雞一樣和麥承歡不住抱怨,擔心父親會把印刷廠分給自己,說自己一見印刷廠就覺得頭疼。至此,麥承歡對他可以說是真的失望至極。

你可能好奇,為什麼辛家亮不想接受印刷廠這件事,讓麥承歡有這麼大的反應呢?我們別忘了,辛家所有家產裡,印刷廠是最掙錢的,也是辛家家業的根本。辛家亮對印刷廠的牴觸,再次證明了他的不思進取。這終於讓麥承歡意識到好友毛毛說的是對的,這個男人可能會是一個好丈夫,但卻和自己不在一個層次。

對麥承歡而言,做妻子是兼職,做自己才是主業。她是無法和一個安於現狀,只貪圖眼前安逸的人共度一生的。於是,麥承歡提出將婚期延後,實際上是心中已經做了分手的決定,只是沒有明說。

如果事情到此為止,或許兩個人還有可能繼續,因為所謂的門當戶對其實是一種平衡感,辛家憑藉麥承歡沒有的經濟基礎對她的好和付出,或許可以平衡兩個人精神層面的高低。

可是,卻發生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徹底打破了這個平衡,那就是麥承歡繼承了祖母的遺產。

其實這位祖母和麥承歡本來沒有血緣關係,而是麥承歡父親的後媽,但因為在老年時候經常得到麥承歡的探望,又極其欣賞麥承歡的聰慧獨立,於是就把自己珍守一生的財產全部給了她。

麥承歡到底繼承了多少財產呢?確實不少,麥承歡將所有遺產全部套現後,獲得了接近八位數的財產。那麼,為什麼說獲得遺產這件事對麥承歡和辛家亮的分手起了決定作用呢?

如果你覺得是因為麥承歡物質,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麥承歡並不是真的很愛辛家亮,而是因為辛家亮對她一直很好,她和這個男人在一起,更多的是想要回報。

同時呢,麥承歡是一個精神力量很強大的人,但經濟能力偏弱,而辛家亮的精神能量很孱弱,但是比較有錢。他們本來是在同一個平面上的,但當麥承歡一時也變得有錢了的時候,他們就不再在一個平面了,彼此之間出現了階層。這才是他們分手的根本原因。

正如《簡愛》裡所寫的那樣:

“愛是一場博弈,必須保持永遠與對方不分伯仲、勢均力敵,才能長此以往地相依相惜。因為過強的對手讓人疲憊,太弱的對手令人厭倦。”

家庭文化和經濟背景的差異,或許可以用愛彌補,但如果思想和精神不能共同成長,那麼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根本不能溝通和調和。

一個混跡在精英圈層,見多識廣的人,怎麼可能喜歡每天只會上網購物的女友呢?一個滿腹經綸,知識淵博的人,怎麼可能和喜歡沉溺在網絡電視劇裡的女友產生靈魂的共鳴呢?

通過魯迅和朱安的婚姻,我們就可以知道精神層面的門當戶對究竟有多重要。魯迅為了順承母親,娶了自己並不喜歡的女人朱安。

我們都知道,魯迅是一個心中有世界的人,而朱安的世界裡卻只有魯迅,兩個人思想的高度不一致,註定了這場婚姻註定是一場悲劇。

根據朱安的描述,魯迅和她雖共處一室,但每天的對話只有三次,分別是起床的時候問早,臨睡的時候問是否關燈,向家裡要錢的時候詢問需要多少。除此之外,兩個人的話能少則少,魯迅會將換洗的衣物放在柳條蓋上,朱安交代傭人洗好後再放在柳條蓋裡面。兩個人幾乎沒有交流,就更不存在幸福可言了。

由此可見,與物質上的門當戶對比起來,精神上的門當戶對才更重要。精神不在同一層次,兩個人的婚姻中會充斥著梳理和冷漠,感受不到一絲的希望和溫暖。

《承歡記》:每個女人終其一生要承歡的那個人,其實就是自己

04 女人應該如何活出獨立的自我

和辛家亮分手後,麥承歡從一個循規蹈矩的乖乖女,變成了一個依從真我的獨立女子。

麥承歡一直以來都喜歡有著濃稠的毛髮,強壯的身體的男性,她喜歡他們會說甜言蜜語,也懂得如何接吻。於是,她開始和符合這些條件的姚志明約會,並且在相處的過程中盡情享受。

她變得瀟灑、時髦、爽朗,不再是那隻可愛依人的小鳥了。麥承歡最後終於能夠忠於自己的內心,勇敢地活出自己。

那麼,在她巨大的轉變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啟示呢?

首先,女人要有獨立的自尊體系。

麥承歡的母親麥太太早年間家境窘迫,她的父親動輒就對她破口大罵,這就造成了麥太太的自我價值感很低,敏感自卑。但是,在這點上,麥承歡絲毫沒有受到母親的影響。她並不因為住在狹小的廉租房裡而感到羞愧,也沒有自艾自怨,而是凡事不卑不亢,憑藉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更好的生活。當麥太太囑咐她嫁到辛家要好好支持家庭的時候,麥承歡當即表示,自己不是嫁過去,而是結婚,並沒有高攀,更不是下嫁。可見,麥承歡內心的自尊體系是獨立且完整的。

其次,如果一個女人想活出自我,就必須做到經濟獨立。

試想下,如果麥承歡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那麼一切會是怎樣呢?她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廉租房,終日被父母催婚,吃穿用度一切都是父母給的,就勢必在很多事上,都要聽從父母的安排。就算日後嫁人,也會因為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而依靠別人養活,那就意味著凡事要看別人臉色,經濟不獨立,連基本的尊重可能都得不到。

就像書中所寫的一樣:生活上依賴別人,又想要得到別人尊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說,正因為麥承歡實現了經濟獨立,才能凡事不被父母干涉,自由地決定自己的人生,才能不僅得到辛家亮的珍視,也得到辛家人的尊重。

曾經,有人做過一項關於現代男性擇偶標準的調查,調查邀請男士們在《紅樓夢》中選出自己最想娶的女性角色,那麼誰獲得了最高投票呢?

如果你認為是薛寶釵,襲人,平兒......那就錯了。事實上,得票最高的是王熙鳳。

由此可見,“我負責掙錢養家,你負責貌美如花”的時代已經過去,越來越多的男性希望和一個內心強大,經濟和人格各方面相對獨立的女性相伴一生。

所以說,女人只有經濟獨立,才能活出自己的底氣,才能時刻充滿吸引力,活成一束耀眼的光。

最後,每個女人都應該在活出自我的過程中,學會愛和取悅自己。

麥承歡在開始的時候,十分在意父母的感受,不能讓父母傷心一直是她的座右銘。

母親嫌她的訂婚戒指不夠亮,她就去換了一個更大更亮的,母親堅持結婚要辦喜宴,她就頂著壓力去和辛家亮溝通。明明是想承歡膝下與父母相伴,結果卻被催促、干涉、攀比這些事情壓得喘不過氣。最終,麥承歡不再妥協,恍然覺醒,並開始取悅自己,她的人生也因此而變得閃亮綻放。

楊瀾曾在《幸福需要回答》裡寫到,真正的獨立和自主來源於精神與靈魂,來源於對自我身心的重視和愛護。

現在想想,你有多久沒有對自己好了?因為被家人催婚,不斷地和不喜歡的相親對象約會見面,因為工作繁忙,隨便點份外賣匆匆吃完,又或者因為忙碌於家庭,已經很久沒有和朋友外出約會了。

事實上,取悅自己的根源,就是懂得滿足自己的慾望,身體和靈魂都不應該忽視自己的需求。

莊子曾說過,如果一個人不能讓自己快樂,那麼他給別人的快樂就是假的。悅人者眾,悅己者王。取悅自己,可以讓自己在變得美好快樂的同時,讓身邊的人和事也變得美好。

所以說,我們終其一生,要承歡的那個人,其實是我們自己。

故事的最後,麥承歡搬了新家,因為怕問長問短而選擇沒有告訴父母,在和姚志明交往的過程中,在盡情享受快樂的同時,也不忘為自己爭取獨處的自由。對千金在手,精神獨立的麥承歡來說,結不結婚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她已經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活出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我們能擁有恰如其分的自尊,穩定獨立的經濟能力,能夠意識到我們終其一生,首先要取悅的就是自己,那麼只要拿出一點點勇氣,就足夠面對在活出自己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