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上海华师大二附中高一(10)班学生谈方琳的火到热搜了。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10月29日在上海举办了一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作为参会嘉宾的谈方琳因为一项名为“菲波那契数列与贝组数估计”的数学成果,以“少年科学家”的身份引发了全网的热捧。

这是她第二年参会,去年还在读初三的她,就成为了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座上宾。今年继续参会的她仍是“最年轻”记录保持者。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这样年纪轻轻就参加“最强大脑聚会”的孩子自然是万众艳羡。

就连官方媒体都称她是“最年轻的科学家”。

于是,百度百科也改了词条,将她的职业改成了“科学家”。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1

谈同学才高一就能获得如此殊荣,赢得了网络的一致褒奖。

家长们也忍不住分享到亲友群、朋友圈,激励自己的孩子: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谈同学从不补课也不刷题,学习不累又出奇优秀,简直是自家孩子学习的范本。

但在看了媒体的报道后,我发现谈方琳同学其实并不像媒体吹嘘的那样:她不是个神童。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澎湃新闻

先来看看谈同学是如何参加了这样的顶级科学论坛呢?因为她是“中学生英才计划”中的一员。

“中学生英才计划”是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地区由上海市科协负责。2018年,上海市科协“英才计划”上海管理办公室选拔推荐10名英才学员,参与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活动,而今年,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青年论坛环节,又有12位出生于2001年到2004年的上海市“英才计划”成员受邀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交流,也就是说和谈同学一起参加该次会谈的人还有11人。

既然如此,媒体为什么偏偏要重点宣传这个小姑娘呢?其他11个人真的不如她优秀?当然我不这么认为。

2

谈同学小学读的是上海普陀区最好的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这类学校大多为本校教职工子女开放,是普陀区Top1的小学。

初中就读于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延安中学原初中部,也是长宁区最好的初中。排名只要在全校前50一般会被上海“四大”录取。

而成绩优异的谈同学,也很自然地就考入了上海“四大”之一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华师大二附中是真正的“顶流学校”。

2019年,华师大二附中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人数在上海排名第一,高考录取率95%以上。

这还不包括出国留学的毕业生。

知乎上曾有人问上海“四大”的留学率,回答的是同为“四大”之一的上海中学。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更有知乎网友扒出,谈同学父亲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谈胜利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长江学者。

据《新闻晨报》报道,谈同学上初一后,对数论方面很感兴趣,父亲为她介绍了一位同校研究数论的数学教授,此后一直跟在这位教授后面学习。

谈同学能够参加论坛,大概是她父亲想让她见见世面。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中国经济学人

3

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的满分金牌得主给出的判论应该更有说服力。作为名符其实的奥数天才,谈同学的研究成果,被付老师判定为竞赛练习题。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这个课题的含金量如何,一位名叫PITD阿虐的知乎用户本着专业精神科普了一番谈同学的演算过程,认为谈同学“小小年纪就开始研究数学问题,读英文文献,而且做了学术展示。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经历肯定是独一无二的。

而谈同学所做的工作,根据公布的海报,可以知道谈同学主要是以 Rankin(2013)发布在《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的文章为基础,优化了 ax+by=d 这个整数不定方程中(x,y)的界(bound)。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经过查询,《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是SCI四区的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一般。而 Rankin 这篇文章,也只有短短两页半,且没有参考文献。同时这个教授也早已退休,研究方向为代数拓扑,数论方面的论文可以推测为游戏之作。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数论因为前置知识要求比较少,是高中数学竞赛的重点模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说谈同学的成果是“高中竞赛的常规操作”也不为酸。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当然,不可否认谈同学的结论经得起验证(归纳法即可,同 Rankin 教授2013年的证明)。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也算是不错的结果。特别是如果结论是自己先猜想再证明的,那就更棒了,因为猜想过程中的创造性比证明时用到的技巧有价值得多。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知乎用户

这个外行人看起来不明觉厉的研究成果,在内行人眼中却只是一道“基础题”。

但这点完全可以佐证谈同学不是一个神童,她只是在某些方面要比别人强,因为家庭背景、教育资源、教育观念等等客观因素,所以她才会领先同龄人一大截。假如能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她的未来肯定不会差。

而这样夸张的新闻之所以大行其道,我不得不猜测是源于现场的记者没找到亮点素材可以报道,正好看到现场有一个年纪最小的参会者,看到那些他们都不懂的数学知识的,“15岁最年轻的科学家”这么有噱头、有反差的事自然不能轻易放过,最后导致了这一通胡吹。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毕竟对于媒体人来说,炒作才能获取更多的流量。\\

3

这种报道让我想起了去年一篇类似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和微博。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在媒体的描述中,这对双胞胎被很多家长认为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典型。虽然数学成绩曾经只考过17分,但在家长的“放生式教育”后,她们很快达到了人生新高度。

文章中举出了许多的细节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比如“从不强迫孩子上补习班”、“别人的寒暑假都是上课,我们的寒暑假是和妈妈一起环游探索世界”等等。

羡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清楚,这种特殊的“家庭素质教育”背后,都有一个很有钱的家庭。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姐姐冯亚晞(右)和妹妹冯亚晗(左)

就拿两姐妹的求学经历来讲,初中她们读的是杭州一所名叫“绿城育华学校”的贵族中学,为孩子出国定制的“睿励班”学习,一年学费将近8万。

高中读的是美国私立高中“白山中学”,每年光是学费就快要50多万元,还不包括生活费和其他活动费用。

这对姐妹的业余活动也不一般,滑雪、观星以及环游世界等等。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记者采访姐姐时,她还没有去学校上课,而是在大英博物馆里研究西方美术史。妹妹喜欢古文化,曾经随着业余考古学家队伍寻找海底古国——亚特兰蒂斯,希望有一天能破解亚特兰蒂斯的秘密。

诸如此类的高大上活动,满满都是钱砸进去的。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大肆鼓吹“减负教育”、“素质教育”,确实迎合了不少家长的心理。

问题是,双胞胎的教育压根与“素质教育”没有任何关系。

4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高中不愿意学习理念更先进的人大附中,宁愿模仿衡水中学。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其实答案很简单。对于这两所学校而言,注重高考成绩的本质其实是一致的,只是鉴于自身的资源优势能采取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人大附中,资源上一定是优于衡水中学的。位于高素质家长的聚集地,中科院,北大、清华等诸多高校、企业的高级知识分子后代就是人大附中的优质生源。

即使排除学校因素,这些家长也自带优质学习资源。家长们的教育理念跟人大附中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不会让孩子变成刷题机器,而在学习中保持独立的个性。这样的环境下,即便不参加高考,他们的孩子也能走上一条令人羡慕的康庄大道。高考,甚至慢慢变成一些上层孩子的“差不多”的备选项。

反观人大附中,早在1999年,该校就已经开始聘请博士任教。2016年时,招聘教师基本上是985硕士起步,博士占到60%,海龟硕博占到20%。当初还有人指责这是在浪费资源,但从结果看,人大附中在全国高中百强榜中位居前列不是没有原因的。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而衡水中学真的能像人大附中一样吗?很难。即便是能做到,那也必须再花上几十年的努力。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8年出国留学人数中自费留学共54.13 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88.97%。相较以往研究生才选择出国留学,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高中甚至是中小学阶段就开始规划出国留学。在热门留学国家中,英国和美国的公立学校及私立学校学费最高。英国公立学校学费每年需要15到20万元,私立学校学费则高达每年25到30万元。

但每个自费留学生背后,都是家庭提供的大量资金支持,绝大部分中产阶级都负担不起。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根据2019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大陆的国际学校共821所,其中,民办国际学校426所、公立学校国际部(班)274所。

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地区的国际学校数量位列四,均超过80所。其中,广东的国际学校超130所,位居首位。

2019年,常春藤校共招收中国学生315人,仅北京就有63位,约占20%。

这些家长已经不局限于让子女在国内上一所985或211,而是让子女成为国际化的人才。通过就读国际学校或国际课程班以进入世界名校,已经成为了很多城市家长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新方式。

培养“神童”,北上广深的人民一直远远走在前列。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优质的家长,优质的学生,培养“神童”还少不了优质的教师资源。在北上广等地,数十位名牌大学生争夺同一个教师岗的新闻屡见不鲜。

此前,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教师招聘名单公布后,引起轩然大波。20名教师中有19人毕业于清北,13人是清北本硕连读毕业生,甚至还有清华博士。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深圳教师”的身份带来的可不止不止一套学区房那么简单,这些教师的后代也能在深圳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很多人那么拼命努力,为的就是保住自己的阶级地位,让自己的后代也能享受一样的待遇。

相比城市竞争的激烈化来说,农村教育的问题着实让人担忧。2018年,广西百色、柳州等9地招聘一批乡村教师,每地都有数百个岗位无人问津。

有些地方不得不降低条件,无专业限制,甚至不用笔试直接签约等,依然无人报考。

5

随着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被人频频提起,穷人家孩子十几年辛辛苦苦在应试教育上挣扎,也比不过别人家孩子几年的“放养教育”。

无论是谈方琳的父亲还是杭州双胞胎的父母,他们利用自己的资源,合理或者不合理地为孩子铺了一条康庄大道。他们的孩子日后仍旧能使用这个社会最好的资源。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你会怪这个社会阶层固化?寒门难逆袭?

其实,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地步,等级都是不可能取消的,而阶层固化,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哪国哪地,哪朝哪代,没有固化的阶层?如果阶层真的消失,还有谁会愿意奋斗?最打击生产积极性的,恐怕就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

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有各个阶层的,阶层之间可以流动,但不会随便流动,尤其是向上的流动,必须要有足够的努力。所以,我们必须承认,阶层一直存在,阶层也没有错,错的是你那颗知难而退、不肯向上攀爬的心。

无论什么时候,社会阶层之间通道都不是封死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屌丝逆袭的经典案例,也不会有坑爹专业户的上层颠覆。

15岁少年科学家——中国式“神童”,只会出现在年入百万的家庭

作家六六说:“只要道路正确,并坚持不偷懒,我不能保证你过上万人之上的生活,但五千人以上是肯定会的。”

只与昨天比高低,仅和自己论短长,才是一个普通人该做的事,也是一个普通家庭该教给孩子的事。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平民家庭,请告诉你的孩子:只要你愿意付出,愿意进取,生活会越过越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