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暮年詩詞: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一起感受詩人的暮年時光

十首暮年詩詞:“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詩人們在暮年的時候,都在想什麼?是感慨時光流逝,還是依然快意人生,下面十首詩詞,一起感受詩人的暮年時光!

10首暮年詩詞: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一起感受詩人的暮年時光

《終南別業》

唐·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譯文

中年以後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於終南山邊陲。

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遊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村父老,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簡析

這首詩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現詩人隱居山間時悠閒自得的心境。詩的前六句自然閒靜,詩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他不問世事,視山間為樂土。不刻意探幽尋勝,而能隨時隨處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結尾兩句,引入人的活動,帶來生活氣息,詩人的形象也更為可親。

《浣溪沙》

宋·歐陽修

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鞦韆。

白髮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盞頻傳。人生何處似尊前!

譯文

堤上踏青賞春的人隨著畫船行走,春水碧波盪漾,不斷擊打著堤岸;天幕四垂,遠遠望去,水天相接。湖畔綠楊掩映的小樓中,傳來笑語喧鬧聲,彷彿看到了鞦韆上嬌美的身影。

莫要笑話滿頭白髮的老翁還頭戴鮮花,我隨著委婉動聽的《六么》琵琶曲調,頻頻交杯換盞。人生什麼時候能像飲酒一樣愜意輕鬆,不必太多愁苦!

簡析

此詞以清麗質樸的語言,描寫作者春日載舟潁州西湖上的所見所感。詞的上片描摹明媚秀麗的春景和眾多遊人的歡娛,下片寫作者畫舫中宴飲的情況,著重抒情。整首詞意境疏放清曠,婉曲蘊藉,意言外,別有意趣。

《惠州一絕》

宋·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譯文

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

簡析

蘇東坡因仕途坎坷曾經想避世遁俗,又因戀戀不忘國運民生終於沒能做到歸隱山林。在嶺南時,東坡先生的內心正處於這種出世與入世兩難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正是這種兩難心境的形象描述。

《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

宋·辛棄疾

連雲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閒看。

譯文

山園裡一望無際的松林竹樹,和天上的白雲相連接。隱居在這裡,與世無爭,也該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頭的那甕白酒剛剛釀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場。

西風起了,山園裡的梨、棗等果實都成熟了。一群嘴饞貪吃的小孩子,手握著長長的竹竿,偷偷地撲打著樹上的梨和棗。別叫家人去驚動了小孩子們,讓我在這兒靜靜地觀察他們天真無邪的舉動,也是一種樂趣呢。

簡析

這首鄉情詞,描寫的農村是一片昇平氣象,沒有矛盾,沒有痛苦,有酒有肉,豐衣足食,太理想化了。儘管在當時的情況下,江南廣大農村局部的安寧是有的,但也很難設想,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當然,這不是說辛棄疾有意粉飾太平,而是因為他接觸下層人民的機會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對生活的認識不免受到侷限。

《南鄉子》

宋·黃庭堅

諸將說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臺南金絡頭。

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髮簪花不解愁。

微點:這首詞是黃庭堅的絕筆。詞人對自己一生經歷的風雨坎坷,表達了無限深沉的感慨,對功名富貴予以鄙棄,抒發了縱酒頹放、笑傲人世的曠達之情。全詞用語質樸,感情真摯,豪放中隱隱有一股凌厲之氣。

10首暮年詩詞: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一起感受詩人的暮年時光

《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微點:“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黃昏有什麼可怕的?尚且有滿天的霞光可以賞玩。即便霞光終會散去,那時月出東山,夜空澄澈,比之白天,難道不是多了份詩意?

《歸園田居·其一》

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微點:這是一幅美麗的畫卷。這個畫卷不是關於青春年少的美夢,不是關於盛年正當的豪情,卻是關於“黃昏時期”的追求。如果當人生的黃昏到來的時候,我們有自己想要的活法,有為之努力的勇氣,那麼,黃昏只是新的開始。並且,是令人期待的開始。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微點:寫下這首詞的時候,李清照已經五十多歲了,此時的她經歷家國破碎、親人離散、珍寶散佚之後,心境較之前大為不同。她憂愁國家、感懷人事,其中的愁緒,只怕是那小小的舟船也承載不起。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微點:少有人知道,這首詩寫於李白58歲時,很難想象這首意氣風發的詩寫於詩人的晚年,但這位詩人如果是李白,那麼一切都合理了。李白58歲時,在流放途中遇赦,他十分高興,寫下這首明快的詩。“輕舟已過萬重山”呼應著李白此時愉快的心情,雖然,他此時已經是一個老頭子了。這就是李白,他永遠浪漫,永遠不老,年齡於他來說,只是數字而已。

10首暮年詩詞: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一起感受詩人的暮年時光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譯文

如今的事態人情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

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賣杏花。

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著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品名茶。

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髒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簡析

一個詩人的性格是複雜的,一個始終剛強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難免間或惆悵抑鬱。這種抑鬱惆悵與其雄奇悲壯並不矛盾。唯其抑鬱惆悵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強烈的情懷的噴發。詩中一開頭就道“世味薄似紗”,正是作者對現實的否定,也體現出作者的剛直氣節。詩末拂袖而去,也是詩人對浮華帝都的不屑。因此,透過原詩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見一個威武不屈的形象,這個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貫的自己。

圖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