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政道,丘成桐,王貽芳主張建造大型對撞機,而楊振寧極力反對?

科教發達地區


本民科的觀點非常鮮明: 對撞機建立在極端錯誤的質能方程的理論基礎上,即認為質量可以轉換為能量,然而天文觀測的事實表明,黑洞是不能轉換為能量的。粒子物理的終極目標就是製造出黑洞,用施瓦茨黑洞公式不難算出,最小的黑洞其質量下限約為0.67kg,按質能轉換方程計算,需要的能量比待建的所謂超級對撞機還要大12個數量級! 所以按質能轉換方程來製造黑洞,此路不通! 丘成桐先生是數學家,看來他不懂物理,王貽芳先生沒有任何自己創新思想,只是一味跟著西方科學思想當跑龍套,要搞個什麼希格斯粒子的加工廠,那麼試問,是希格斯粒子,還是最小的黑洞賦予物質以質量? 如果製造出不能轉換為能量的最小的黑洞,荒謬的希格斯粒子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看看今天耗資巨大,基本上停擺的LHC的命運,難道還不及早回頭,仍然一味地沿著錯誤的路繼續蠻幹下去? 恕本民科直言不諱,今天的粒子模型深陷絕境,絕不是設備出了什麼問題,而是所有的粒子物理大咖的思想錯了,一旦轉換思想,在辦公桌上就可以製造出最小的黑洞,費用只是LHC零頭,...的零頭,令龐然大物的對撞機淪為一堆破銅爛鐵,這就是原始創新思想的巨大威力!

對撞機的錯誤時代正在一去不復返!

務請官科們回頭是岸!

否則王貽芳們必將對國家造成空前巨大的損失!

勿謂言之不預也!


外星文明新時代


我們需要對撞機,這是不該遺落的大國重器。

這兩天關於中國是否需要建設新一代對撞機的討論成為了新的熱潮,為什麼會熱,是因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表了他反對的意見。於是乎,典型的中國式爭議又在新的問題上開張。我們需要聽從一代偉大的學者,還是應該去迎接一個偉大的大國重器。



楊振寧先生反對對撞機的觀點非常簡明。第一,未來在高能物理上難有重大突破,第二,這東西太貴要兩三百億美金的建設費用,不如花在別的研究上面。而絕大部分參與者的觀點,也圍繞著這兩個問題,在高能物理研究上是否會有未知的收穫,而兩三百億美金是否太貴。

我想在楊先生的兩個觀點以外,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對撞機的建設是否是中國的需要。

首先,中國是一個大國,這個大,既有人口、地域的因素,更有政治、文化的因素。由於各種因素,中國與西方必然存在長期的文明競爭,目前我們看到,西方與中國之間的技術交流越來越被封鎖,而且已經向基礎科學研究方向蔓延。中國為什麼在工業方面建設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完全不缺門的工業體系,實際上就是因為西方對中國的封鎖如影隨形,任何一箇中國有缺陷的工業部門都會被針對,最後只能搞到中國在每一個方向上都或多或少的填補了空白。而科技方面,我們當然做不到在每一個方向上都能世界第一,但是對於中國來說,也不能有太多的科研方向是完全缺門,落後太多的。

高能物理其實是一個非常敏感的研究方向,由於高能物理與核技術有較高的相關性,一直是西方封鎖中國的方向。由於目前世界最強的對撞機在歐洲,中國學者如果要參與世界最高級別的科研項目,是否會受限制是個很難保證的問題。事實上,從這次黑洞照片的項目來看,中國科學家參與了對黑洞的觀測,但是並沒有參與到數據處理和圖片合成的工作中,而在整個項目中,最重要的兩部分,就是觀測設備和數據合成,是否中國科學家能力有限無法從事此項工作呢?實際上中國在圖像數據處理領域一直有很高的水平,無論是高科技的衛星圖像處理,還是日常的視頻監控人臉識別,對於中國來說都不是問題,但中國科學家卻不能參與黑洞觀測的數據處理工作,由此可見一斑。

因此,我們必須要明白,中國在各類科研項目上都應該具有世界頂尖的實力,決不能因為某個領域外國領先,未來可挖的東西不多而放棄,那是一個非常投機取巧的判斷。而高能物理依然是物理學中間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而且與原子能等領域都有關聯,在這些領域,我們不能指望完全依賴外國共享科研成果,也不能指望去使用外國建設的大型科研設備,例如強子對撞機,我們要在這個方向上構築我們自己的科研能力,就必須要自己建設這個方向的基礎科研設備,也就是對撞機,這是不能討價還價的。



第二,是不是做不出突破性的成就,這個方向就不重要呢?科學研究是一個龐大的領域,就如同一顆大樹,有主幹,有分支,也有葉子,要成長為一棵大樹,自然缺一不可。對於世界性的科學家來說,誰都想成為發掘出主幹的那一些人,例如牛頓、愛因斯坦,但是,能夠做出這樣的科研成果的鳳毛麟角。在很多領域,真正有作用的往往是各個分枝上的細枝末節,這些成果同樣需要有科研人員去探索,需要有科研設備去支撐。

要能夠將一顆大樹的枝枝蔓蔓填滿,就必須從主幹出發,逐個攻克,及時別人已經領先把這個領域做出來,也需要在這個領域進行重複,以掌握原理和方法,這才能在某些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填補空白,找到屬於自己的科研路線。這種做法雖然無法被萬眾矚目,卻是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內容。我們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總得有個梯子吧。就如同對撞機這樣的大型科研設備,就是保障我們真正能夠理解和攻克科學原理的階梯。

第三,大型科研設備,可以大大的提升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的實力。中國的製造業大而不強,缺乏承擔高端頂尖設備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需要在某些設備和項目中得到鍛鍊和培育。在中國EAST託卡馬特核聚變實驗裝置中,中國突破了很多設備製造的空白,立刻就在國際ITER核聚變裝置的項目中得到了報償,拿下了很多訂單,這就是大型科研設備建設項目帶來的好處。在EAST項目之前,從來沒有人制造過如此龐大的大型超導線圈,超導應用基本都在實驗室中,而EAST項目的建設,讓中國掌握了大型超導線圈的製造能力,而這個技術在對撞機中同樣用到。再例如長春光機所為大型天文望遠鏡加工的碳化硅反射鏡,同樣的技術,在芯片生產的EVA光刻機中也是核心技術,這就為中國的半導體產品增加了技術積累。

而大型對撞機的研製,也必然會為中國的製造業水平提升,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成千上萬的供應商在每一個環節提供大量的零部件,而在這些工作完成之後,在這些領域將有一大批中國的製造業廠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其實在很多時候,一個企業的提升,往往欠缺的就是一個機遇,而當大型對撞機這樣的項目向這些廠商提供訂單的時候,這個機遇就來到了。



對於中國來說,200-300億美元,大致在2000億人民幣以內,分散到整個建設期,一年也就不過兩百億左右的水平。這個對於中國龐大的國民經濟來說,並非是一個難題。但是,中國在經濟遇到瓶頸的時候,往往採取國家投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模式對經濟進行補償和刺激,這種模式在近些年提供了大量的基礎設施造福老百姓,同時也培育了大量建築業和重工業的生產企業。但是近些年,這個模式也逐漸遇到瓶頸,一方面中國基礎設施已經是世界最先進的最優質的,已經缺乏提升空間,另一方面,由此帶來的房價高漲等問題,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麻煩。

但是,在大型科研裝置方面的投入,同樣也可以刺激經濟發展,同時將資本輸入到真正的高科技製造業當中,培育中國頂尖製造業廠商,積累世界頂尖的技術,這是非常好的方向。曾經,我們沒有這麼多資本,而且,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也是更加急迫的問題。但在今天,我們更加需要提升中國的科技能力,為未來在歷史長河中的世界競爭,鋪就崛起的道路。

我們尊重楊振寧先生,也體諒他作為一個對國家負責任的愛國科學家所給出的寶貴建議。但是,我們更加要看到,對撞機給中國帶來的,不僅僅是突破性科研成果的盛名,而是為中國成為科技領先國家,鋪下一塊沉甸甸的的鋪路石。

按:本文作者為 ,文章為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積極討論。


懷疑探索者


很多人覺得楊振寧到老年了才回來是回來養老佔便宜的,其實這種想法真的是無知的一種表現,楊振寧的成果和地位就不用多說了,楊振寧跟錢學森是同一個時期的人,一起出國深造留學,這是1945年的事情了,當時的國民黨蔣介石在那個時候已經在計劃讓國內的一些人才出去學習一些科學技術,用於回來發展自己的原子彈,但是由於美國對先進技術的封鎖,國內留學生沒有能接觸到核心的領域。

最後楊振寧改學理論性物理學領域,而錢學森選擇了實用性物理方面,在後來發生的解放戰爭國民黨敗退臺灣,身為國民黨高級將領女婿的楊振寧由於政治方面的原因沒有回國,在那個年代的政治身份可是非常敏感的,因為楊振寧的國內老師一個無黨派學者被劃定為反動派,在晚年的時候流落街頭,而在這種背景下楊振寧曾經在回國的條件上提過要見自己導師一面被拒絕,這種背景下他沒有選擇回國也不奇怪。

再者錢學森學的是實用性物理方面的知識,對發展原子彈和火箭很有幫助,而楊振寧學的是理論性物理,在1957年的時候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國家的確是邀請他回國,由於自己的政治身份不一樣,加上那個時候美國方面對他沒有一絲放行所以沒有回來,而錢學森的回來其實已經大費周章了,美國方面也是很無奈,而對於楊振寧我們沒有多餘拿得出手的條件跟美國人談,這是歷史方面的原因,並不是說你想回來就可以回來的,政治身份影響很大,加上成就和影響力的對方不放手。

當然楊振寧並不是到80歲才回國的,而是在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時候他就已經多次回國了,而且還跟我們的一些領導人有過會面和交談,而且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就已經開始為我們國內物理知識方面做一些貢獻了,陸陸續續直到2002年的時候才正式定居北京,在清華北大這些學府掛職受教,只是這些事情現在的許多人根本不知道,因為不瞭解歷史所以不知道這些,就認為楊振寧沒有為國家做任何貢獻。

而在楊振寧改回中國國籍以後就說明了國家認可楊振寧的貢獻,這些貢獻一般人根本不會知道,畢竟他這種身份其實就算不回國在美國也一樣獲得非常好的待遇,而國家為什麼會接受他還給他這樣的待遇和身份地位,就說明了他其實並不是一般人說的沒有一點貢獻,畢竟他曾經的歷史政治背景,想要改變其實並不容易,沒有突出的貢獻想要獲得認可而不被一大群人反對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國內學術界沒有人反對,足以說明了他在國內並非一無是處並非沒有一點貢獻,只是這種貢獻是隱形的而已,從國家對他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了問題,根本不用懷疑。

迴歸到這個問題的本身,首先楊振寧在物理方面的成就那是沒話說,是國內無人能及的,對於大型對撞機這種用於研究新型物質的機器設備,其實本身跟楊振寧的專業方向是類似的,屬於理論物理方向,而這個東西在幾十年前歐美國家都已經在玩了,在上個世紀美國對對撞機的實驗非常多,到後來由於投入巨大也沒有獲得太突出的成果而選擇了廢棄。

現在美國的對撞機基本上都早已經廢棄不用,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對撞機是德國西門子公司製造的,而我國並不是沒有對撞機,在北京就有投入建造了一臺小型的對撞機,投入巨大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獲得什麼實驗成果出來,而現在一些科學家又想花大量的財力去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對撞機,這個做法有點跨大步了,小的都沒有研究出來一點成果就急於投入幾百億美元去建造一個最大的,這種做法本來就非常的衝動,畢竟你要有拿的出有說服力的東西來再說投入建造啊,但是什麼也拿不出就靠一張嘴巴。

畢竟這麼大的投入是需要一些實際的成果來做說服力的,問題是我們的科學傢什麼也拿不出,北京的那臺小型對撞機使用了那麼久,研究出什麼來了嗎?而楊振寧的意思反對那麼大的投入去建造一個他國研究多年都沒有什麼實際效果的東西,還不如把這些錢用在一些新的領域去研究和發現,對於這種說法他是從科學專業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的,而我們國內的專家是從集體利益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的。

立場不一樣所以觀點不一樣,國內的專家想要的是國內建造出來比別人更好的,就像現在的世界上最大的天眼貴州天眼,投入那麼多但是現在卻成為了旅遊景點了,而且現在好像也沒有發現什麼宇宙中新的東西,這個天眼到現在為止並沒有起到當初要求建造時說的那樣的成果,其實為什麼那麼多人反對其實就是害怕變成闌尾工程,一些人只是在意建造的過程而不去注重結果,最終導致勞民傷財,其實建設科學用的東西我們不反對,我們擔心的是一些人利用科研的名義中飽私囊,因為這種事情有非常多的現實例子,而現在的一些科學亂像也讓很多人看清了現實。


無法超越的足跡


楊老曾經撰文講述過自己反對的理由。

實際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楊振寧就反對造大型對撞機,當時是在美國,而結果就是美國的大型對撞機項目爛尾,當然爛尾不是因為楊振寧的反對,而是因為預算越來越大,最終美國國會終止了建造,代價高昂。而在2016年,楊老專門撰文給中國大眾解釋過為什麼他反對中國自己造大型對撞機。

圖示:大型對撞機的確是人類工程的傑作


主要理由有七條,我把和大眾關係比較密切的幾條,稍加闡釋,若有不當,是我個人理解失誤,與楊老無關。

1、楊老認為應該把錢更多地投入到環保問題,教育問題,醫藥健康問題,畢竟中國還不是發達國家。建造大型對撞機這樣的奢侈項目,性價比太低。

2、大型對撞機的花費絕不止三百億人民幣,據楊老的估算,起碼要花上千億人民幣,簡單說就是把三百億人民幣換成兩百億美元可能才是真實造價,這方面美國已經有過教訓,匆匆上馬的對撞機項目因預算不斷膨脹,最後被取消了,但前期投入都白費了。

1989年美國想建當時世界最大對撞機,最初預算為30億美元,但後來達到80億美元,1992 年國會終止了此計劃,白白花了約30億美元,得到一個爛尾工程,這說明一件事,造大型對撞機就是個無底洞,不是小錢能搞定的,300億人民幣根本不可能搞定世界最大對撞機項目。


雖然這個項目號稱是國際合作,但中國必然會佔大頭,會出最多的錢。那麼中國現在有這麼多錢,來投入這樣一個大型科研項目嗎,此外,建成以後的維護和使用費用也將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3、建造大型對撞機項目必然擠壓其它科研項目的撥款,畢竟科研經費的總額是有限的,用來建大型對撞機了,其它項目經費必然被壓縮甚至取消,比如中國天眼花銷2億美元,中國航天工程迄今累積花銷也才40億美元,和這類項目對比,您就會發現花兩百億美元造大型對撞機實在太奢侈了,我個人更支持航空航天相關的大項目

4、大型對撞機是否能真的推動基礎物理學大突破?楊老個人認為,盛宴已過——The party is over。即能用對撞機做出的重大成就,已經被前人做出來了,再繼續建造一個更大的對撞機,意思不大,不會有什麼重大突破。(當然,要是能造一個太陽系那麼大的對撞機,可能真會有重大突破,這是我說的,不是楊老說的,因為要有這麼大的對撞機,那物理學家真可以模擬下宇宙創生了)。


此外,有人還說,中國缺乏大型對撞機制造和研究粒子大型對撞實驗的技術、工程人員和科學家,所以該大型項目,很可能就是一個為他人作嫁衣的大型項目,無法拉動國內產業鏈,也無法促進國內科學發展,九成都得承包給外國人,連最終的實驗和數據分析也同樣如此。從循序漸進的角度看,應該先參與此類項目的國際合作,把從基建到設備到科學家都培養一批之後,再來說這事兒不遲。當然,這個觀點是對是錯,這就不是那麼好判斷了。


總之,這事兒吧,吃瓜群眾還是繼續吃瓜就好,這事兒太專業了,不是一般人能判斷的。

我贊同一個說法,有大科學家反對,有大科學家支持,對於一個大型科學項目來說,永遠都是一件好事不是一件壞事。


歡迎關注裸猿的故事,謝謝點贊,追蹤前沿熱點科學新聞,專注於健康和人類行為心理相關科學問題


裸猿的故事


反對和支持建造大型對撞機都有自己的理由,而且理由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們的大型對撞機已經在實質性建造階段,2030年前後就能建造完成!

那麼楊振寧為什麼反對建造大型對撞機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太燒錢。整個工程大約需要200億美金的資金投入,這不是一個小數目。目前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資金投入比例很小,只有5%左右,而發達國家佔比達到15%。雖然我們經濟經歷了幾十年的騰飛發展,但相對來說基礎科學的發展還比較滯後,突然提升到大型對撞機的高科技水平,需要全方位的人才匹備!

第二,即使投入瞭如此多的資金建造了大型對撞機,誰也不能保證一定能發現什麼,而且理論上發現什麼的幾率並不高,如果最終什麼都沒有發現,將會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楊振寧也強調粒子物理學已經基本走到了盡頭!

不過李政道等人並不贊同楊振寧的看法,認為粒子物理學還遠沒有到盡頭,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同時,建造大型對撞機也不需要如此多的資金投入!

不管支持還是反對,結果是我國的大型對撞機已經在建造階段,這也凸顯出了我國對基礎科學理論研究的重視!

最近幾百年一直都是歐美國家引領了科學的發展,得益於他們對科學的重視!科學的發展就是這樣,需要長期痛苦的積累,並不能很快就見成效!在結果出來之前,誰也不知道對基礎科學的資金投入會不會得到回報,但只能說如果不投入,永遠不會有回報!


宇宙探索


楊年紀大了,該退休了,雖然他取得過很輝煌的成績,但他只代表過去式。楊的說法缺乏大格局,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他的主張裡面有兩大漏洞。第一,認為中國仍然是那個窮國家,其實,中國只要拿出一個城市修地鐵的錢,就200億美元了,這點錢對於中國來說是沒問題的,我們援助非洲的錢都比這多多了。第二,說西方國家沒搞出什麼成果,就認為中國也搞不成,其實不然,不試試怎麼知道呢?難到凡事都要讓西方人搶先嗎?何況高能物理與一個國家的軍事,能源,科技,政治都是有關係的,試試又何妨?就算是沒能在物理學上有突破,至少是在工程學上有了突破,我就不信了,幾個院士認可的項目,做完會沒有成果?沒準西方不亮東方亮呢。物理學本來就是實驗科學,做做實驗設備怎麼了,沒實驗設備,談什麼物理學的發現。平攤到每個中國人頭上,還不到15美元,不到100人民幣,如果需要社會籌款的,我捐1000!打王者榮耀花的錢都不止這些。菸民們一年交的稅錢都夠修好幾次了。搞!一定要搞!21世紀是中國世紀,楊老了,看不到這點。


DC9395


以下取其核心觀點

楊振寧: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太貴了,預算要200多億美金,實際成本可能更貴,就是在往無底洞裡砸錢。

王貽芳:我們有成熟的估算、建設、管理經驗,之前在北京建立的正負電子對撞機超支了5%都不到。

楊振寧:對撞機的支出經費那麼大,其它科學項目研究經費肯定會被壓縮。

王貽芳:對撞機屬於基礎科學領域,中國基礎科學的研究經費佔到了總研究經費的5%,發達國家的佔比都在15%左右,經費佔比要與國際接軌。

楊振寧:對撞機研究的是基礎科學,以理論為主導探索物質本質的學科,它高高在上,但遲遲不能落地,研究了100年時間都沒有對人類生活產生影響,它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理論自洽才存在的,與人們生活是脫節的,高能物理的盛宴已經過去了。

王貽芳:正是有對撞機高能物理才能發展,沒有高能物理的發展,我們觸摸屏和智能手機會更晚出現。而且建造對撞機會吸引國外的科學人才,提升中國的科學地位。

楊振寧:如果中國的粒子對撞機建成,很有可能是國外科學家來操作,中國科學家當副手,到時候科研成果都變成外國人的了,就是在幫他人做嫁衣。美國曾經建造過一臺對撞機,但建造到一半就廢棄了,因為實際成本太高了,白白浪費30億美金。高能物理已經很難再研究出成果,為了驗證某些理論猜想而去建造太浪費了。中國目前還是發展中國家,許多民生問題都沒有解決,不應該如此浪費。高能物理的研究也不一定要建造對撞機,可以往其它方向研究,比如弦理論和新加速器的原理。


科學薛定諤的貓


①楊振寧這個歲數,看得開放的下,敢於說實話。而另外幾個院士需要學術資本。

②對撞機以前對物理學基礎理論有指導意義,但是過於標準的粒子模型化,已經偏離了方向,這個,提出並完善了規範場理論的楊振寧最有發言權,他說高能物理學可能走錯了方向,已經說的很明白了,難道非要他說,根據對撞機撞出的粒子進行推理建模的理論是錯的?這個不能說是錯的,而是有進了死衚衕,走進了誤區了,對撞機撞出來的東西比母體質量還大的多得多了?還去為了自洽而自洽的強行推理,結論只能離自然,離事實越來越遠。

③建了對撞機,我們這些個言之鑿鑿的專家,都不會利用,還是要人家來操作。對撞機不是按下電鈕讓他撞,看誰會撞,看誰運氣好,更多是設備自身的優化和能力,更多的是對撞出來的結果的理論解讀,支持對撞機項目的院士們有機械理論做出粒子速度可以超光速的對撞機?哪怕你設計個圖紙和理論支持讓人做!還不是人西門子做啥樣用啥樣的?天天用蘋果砸自己的頭,就可以比牛頓對萬有引力的解讀更科學些?

④對撞機粒子加速接近極限,0.9c撞出來的現象和0.999c,有本質區別嗎?

作者語:

①對撞機項目據說已經上馬,這裡僅做討論。

②評價一個人一定要客觀,對於楊振寧先生,不能因為國籍問題,和感情生活問題帶有色眼鏡看人家,這不是科學範疇內的問題。

③楊振寧先生說的方向錯了,很有道理,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理解。(從這句話,個人體會到,他甚至認為,自己畢生心血的規範場理論,也是依賴對撞機實驗的支持,也存在瑕疵,方向可能錯了,所以,楊振寧先生如此說,其在筆者個人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了太多太多,當然,本來其成就也無需別人評價,文無第一,但是通過此事,他在我個人心目中的排名不再坐五望四,甚至靠近了個人偶像牛頓,括號內為題外話。)簡單比方,一個槓桿,一個支點,一個地球,阿基米德就可以用這個經典力學體系翹起地球完成自洽符合哲學邏輯的物理體系。60多種基礎粒子,各種變量函數關係,各種推理下所謂標準準確的數學建模,原子裡的世界什麼樣還是沒有明確真正的答案。近代物理學仍然頭頂烏雲,亞原子領域依然充滿神邏輯,難道真的對撞機可以撞出真像?是不是方向錯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程俊傑70559097


近日楊振寧在國科大做講座時,被一位研究生問道關於建立大型對撞機的看法時 楊振寧直接了當的說:“盛宴已過”,表示明確發對建立大型對撞機,這個態度也是楊振寧30年前就秉持的態度。



楊振寧認為大型對撞機太過於耗錢,美國當年就是因為對撞機像是一個無底洞一樣燒錢,而迫不得已把已經啟動的對撞機項目下馬,白白浪費了30億美元,造成“項目爛尾”。楊振寧認為我國現階段不應該投入巨資來搞大型對撞機,美國搞不了,中國也不會太成功。預期投入這麼多錢建立一個對撞機,不如搞些物理理論突破。高能粒子物理學已經發展這麼久了,該發現的都已經發現的差不多了,現在已經走下坡路了,所以我們現在建立大型對撞機,無疑是不可取的。



不過 也有科學家並不認同楊振寧的說法。比如李政道、丘成桐、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王貽芳院士,他們覺得高能物理並不是盛宴已過,反而是盛宴正酣,正處於關鍵時期。建立大型對撞機雖然花費不菲,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是一項惠濟以後的項目。現在的科研,已經不是隨便做個實驗就可以獲得突破性進展的時候了,必須要依靠先進的儀器才行。比如施一公院士,那有那麼好的儀器像不取得好結果都難。而且,建立大型對撞機之後,會吸引大批優秀國際人才過來,可謂一舉幾得。

針對建立不立大型對撞機,網友似乎都認為太耗錢不應該建立。但我想說的是,與其把錢讓李彥宏“院士”、趙薇、范冰冰等人賺了,真的不如咬咬牙投入科研。我們遊戲可以日進上億、片酬也可以一天上千萬,為何一提到科研就吝嗇了呢?


科學探秘頻道


超級對撞機是發達國家玩剩下的餿飯?王怡芳等人炒餿飯,主要還是為了私利!他們是最大的獲益者!超級對撞機不是什麼創新!不過是堆砌能量而已!典型的花大錢撞大運!而且人家撞了幾十年了,也沒撞出突破性的東西!人家不傻,如果真能撞出啥,早就上了,發達國家的科研經費可比我們多。就算萬一撞出啥,那也是全人類共享,但我們承擔全部成本!所以全世界都希望我們去當這個冤大頭!當年搞兩彈一星,那是有譜的事,理論上的創新導致人家已搞出來了!而且我們投巨資搞出兩彈一星後,成果基本上我們獨享!不需要為人作嫁。而且超級對撞機的建造和運行維護費用,遠超兩彈一星!簡直就是無底洞!不是我們的國力所能承受的!這些錢如果用於民生和國防,富國強兵,意義要大的多!我們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而且我們沒有問責機制,幾千億甚至上萬億打了水漂,一句交了學費就完事了!老百姓勒緊褲帶,他們的腰包鼓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