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政道,丘成桐,王贻芳主张建造大型对撞机,而杨振宁极力反对?

科教发达地区


本民科的观点非常鲜明: 对撞机建立在极端错误的质能方程的理论基础上,即认为质量可以转换为能量,然而天文观测的事实表明,黑洞是不能转换为能量的。粒子物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制造出黑洞,用施瓦茨黑洞公式不难算出,最小的黑洞其质量下限约为0.67kg,按质能转换方程计算,需要的能量比待建的所谓超级对撞机还要大12个数量级! 所以按质能转换方程来制造黑洞,此路不通! 丘成桐先生是数学家,看来他不懂物理,王贻芳先生没有任何自己创新思想,只是一味跟着西方科学思想当跑龙套,要搞个什么希格斯粒子的加工厂,那么试问,是希格斯粒子,还是最小的黑洞赋予物质以质量? 如果制造出不能转换为能量的最小的黑洞,荒谬的希格斯粒子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看看今天耗资巨大,基本上停摆的LHC的命运,难道还不及早回头,仍然一味地沿着错误的路继续蛮干下去? 恕本民科直言不讳,今天的粒子模型深陷绝境,绝不是设备出了什么问题,而是所有的粒子物理大咖的思想错了,一旦转换思想,在办公桌上就可以制造出最小的黑洞,费用只是LHC零头,...的零头,令庞然大物的对撞机沦为一堆破铜烂铁,这就是原始创新思想的巨大威力!

对撞机的错误时代正在一去不复返!

务请官科们回头是岸!

否则王贻芳们必将对国家造成空前巨大的损失!

勿谓言之不预也!


外星文明新时代


我们需要对撞机,这是不该遗落的大国重器。

这两天关于中国是否需要建设新一代对撞机的讨论成为了新的热潮,为什么会热,是因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表了他反对的意见。于是乎,典型的中国式争议又在新的问题上开张。我们需要听从一代伟大的学者,还是应该去迎接一个伟大的大国重器。



杨振宁先生反对对撞机的观点非常简明。第一,未来在高能物理上难有重大突破,第二,这东西太贵要两三百亿美金的建设费用,不如花在别的研究上面。而绝大部分参与者的观点,也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在高能物理研究上是否会有未知的收获,而两三百亿美金是否太贵。

我想在杨先生的两个观点以外,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对撞机的建设是否是中国的需要。

首先,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既有人口、地域的因素,更有政治、文化的因素。由于各种因素,中国与西方必然存在长期的文明竞争,目前我们看到,西方与中国之间的技术交流越来越被封锁,而且已经向基础科学研究方向蔓延。中国为什么在工业方面建设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完全不缺门的工业体系,实际上就是因为西方对中国的封锁如影随形,任何一个中国有缺陷的工业部门都会被针对,最后只能搞到中国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或多或少的填补了空白。而科技方面,我们当然做不到在每一个方向上都能世界第一,但是对于中国来说,也不能有太多的科研方向是完全缺门,落后太多的。

高能物理其实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研究方向,由于高能物理与核技术有较高的相关性,一直是西方封锁中国的方向。由于目前世界最强的对撞机在欧洲,中国学者如果要参与世界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是否会受限制是个很难保证的问题。事实上,从这次黑洞照片的项目来看,中国科学家参与了对黑洞的观测,但是并没有参与到数据处理和图片合成的工作中,而在整个项目中,最重要的两部分,就是观测设备和数据合成,是否中国科学家能力有限无法从事此项工作呢?实际上中国在图像数据处理领域一直有很高的水平,无论是高科技的卫星图像处理,还是日常的视频监控人脸识别,对于中国来说都不是问题,但中国科学家却不能参与黑洞观测的数据处理工作,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白,中国在各类科研项目上都应该具有世界顶尖的实力,决不能因为某个领域外国领先,未来可挖的东西不多而放弃,那是一个非常投机取巧的判断。而高能物理依然是物理学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而且与原子能等领域都有关联,在这些领域,我们不能指望完全依赖外国共享科研成果,也不能指望去使用外国建设的大型科研设备,例如强子对撞机,我们要在这个方向上构筑我们自己的科研能力,就必须要自己建设这个方向的基础科研设备,也就是对撞机,这是不能讨价还价的。



第二,是不是做不出突破性的成就,这个方向就不重要呢?科学研究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就如同一颗大树,有主干,有分支,也有叶子,要成长为一棵大树,自然缺一不可。对于世界性的科学家来说,谁都想成为发掘出主干的那一些人,例如牛顿、爱因斯坦,但是,能够做出这样的科研成果的凤毛麟角。在很多领域,真正有作用的往往是各个分枝上的细枝末节,这些成果同样需要有科研人员去探索,需要有科研设备去支撑。

要能够将一颗大树的枝枝蔓蔓填满,就必须从主干出发,逐个攻克,及时别人已经领先把这个领域做出来,也需要在这个领域进行重复,以掌握原理和方法,这才能在某些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填补空白,找到属于自己的科研路线。这种做法虽然无法被万众瞩目,却是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得有个梯子吧。就如同对撞机这样的大型科研设备,就是保障我们真正能够理解和攻克科学原理的阶梯。

第三,大型科研设备,可以大大的提升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实力。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承担高端顶尖设备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需要在某些设备和项目中得到锻炼和培育。在中国EAST托卡马特核聚变实验装置中,中国突破了很多设备制造的空白,立刻就在国际ITER核聚变装置的项目中得到了报偿,拿下了很多订单,这就是大型科研设备建设项目带来的好处。在EAST项目之前,从来没有人制造过如此庞大的大型超导线圈,超导应用基本都在实验室中,而EAST项目的建设,让中国掌握了大型超导线圈的制造能力,而这个技术在对撞机中同样用到。再例如长春光机所为大型天文望远镜加工的碳化硅反射镜,同样的技术,在芯片生产的EVA光刻机中也是核心技术,这就为中国的半导体产品增加了技术积累。

而大型对撞机的研制,也必然会为中国的制造业水平提升,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在每一个环节提供大量的零部件,而在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在这些领域将有一大批中国的制造业厂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实在很多时候,一个企业的提升,往往欠缺的就是一个机遇,而当大型对撞机这样的项目向这些厂商提供订单的时候,这个机遇就来到了。



对于中国来说,200-300亿美元,大致在2000亿人民币以内,分散到整个建设期,一年也就不过两百亿左右的水平。这个对于中国庞大的国民经济来说,并非是一个难题。但是,中国在经济遇到瓶颈的时候,往往采取国家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对经济进行补偿和刺激,这种模式在近些年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设施造福老百姓,同时也培育了大量建筑业和重工业的生产企业。但是近些年,这个模式也逐渐遇到瓶颈,一方面中国基础设施已经是世界最先进的最优质的,已经缺乏提升空间,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房价高涨等问题,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麻烦。

但是,在大型科研装置方面的投入,同样也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同时将资本输入到真正的高科技制造业当中,培育中国顶尖制造业厂商,积累世界顶尖的技术,这是非常好的方向。曾经,我们没有这么多资本,而且,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也是更加急迫的问题。但在今天,我们更加需要提升中国的科技能力,为未来在历史长河中的世界竞争,铺就崛起的道路。

我们尊重杨振宁先生,也体谅他作为一个对国家负责任的爱国科学家所给出的宝贵建议。但是,我们更加要看到,对撞机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突破性科研成果的盛名,而是为中国成为科技领先国家,铺下一块沉甸甸的的铺路石。

按:本文作者为 ,文章为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积极讨论。


怀疑探索者


很多人觉得杨振宁到老年了才回来是回来养老占便宜的,其实这种想法真的是无知的一种表现,杨振宁的成果和地位就不用多说了,杨振宁跟钱学森是同一个时期的人,一起出国深造留学,这是1945年的事情了,当时的国民党蒋介石在那个时候已经在计划让国内的一些人才出去学习一些科学技术,用于回来发展自己的原子弹,但是由于美国对先进技术的封锁,国内留学生没有能接触到核心的领域。

最后杨振宁改学理论性物理学领域,而钱学森选择了实用性物理方面,在后来发生的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女婿的杨振宁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没有回国,在那个年代的政治身份可是非常敏感的,因为杨振宁的国内老师一个无党派学者被划定为反动派,在晚年的时候流落街头,而在这种背景下杨振宁曾经在回国的条件上提过要见自己导师一面被拒绝,这种背景下他没有选择回国也不奇怪。

再者钱学森学的是实用性物理方面的知识,对发展原子弹和火箭很有帮助,而杨振宁学的是理论性物理,在1957年的时候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国家的确是邀请他回国,由于自己的政治身份不一样,加上那个时候美国方面对他没有一丝放行所以没有回来,而钱学森的回来其实已经大费周章了,美国方面也是很无奈,而对于杨振宁我们没有多余拿得出手的条件跟美国人谈,这是历史方面的原因,并不是说你想回来就可以回来的,政治身份影响很大,加上成就和影响力的对方不放手。

当然杨振宁并不是到80岁才回国的,而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候他就已经多次回国了,而且还跟我们的一些领导人有过会面和交谈,而且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始为我们国内物理知识方面做一些贡献了,陆陆续续直到2002年的时候才正式定居北京,在清华北大这些学府挂职受教,只是这些事情现在的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因为不了解历史所以不知道这些,就认为杨振宁没有为国家做任何贡献。

而在杨振宁改回中国国籍以后就说明了国家认可杨振宁的贡献,这些贡献一般人根本不会知道,毕竟他这种身份其实就算不回国在美国也一样获得非常好的待遇,而国家为什么会接受他还给他这样的待遇和身份地位,就说明了他其实并不是一般人说的没有一点贡献,毕竟他曾经的历史政治背景,想要改变其实并不容易,没有突出的贡献想要获得认可而不被一大群人反对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国内学术界没有人反对,足以说明了他在国内并非一无是处并非没有一点贡献,只是这种贡献是隐形的而已,从国家对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了问题,根本不用怀疑。

回归到这个问题的本身,首先杨振宁在物理方面的成就那是没话说,是国内无人能及的,对于大型对撞机这种用于研究新型物质的机器设备,其实本身跟杨振宁的专业方向是类似的,属于理论物理方向,而这个东西在几十年前欧美国家都已经在玩了,在上个世纪美国对对撞机的实验非常多,到后来由于投入巨大也没有获得太突出的成果而选择了废弃。

现在美国的对撞机基本上都早已经废弃不用,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对撞机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而我国并不是没有对撞机,在北京就有投入建造了一台小型的对撞机,投入巨大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获得什么实验成果出来,而现在一些科学家又想花大量的财力去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对撞机,这个做法有点跨大步了,小的都没有研究出来一点成果就急于投入几百亿美元去建造一个最大的,这种做法本来就非常的冲动,毕竟你要有拿的出有说服力的东西来再说投入建造啊,但是什么也拿不出就靠一张嘴巴。

毕竟这么大的投入是需要一些实际的成果来做说服力的,问题是我们的科学家什么也拿不出,北京的那台小型对撞机使用了那么久,研究出什么来了吗?而杨振宁的意思反对那么大的投入去建造一个他国研究多年都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的东西,还不如把这些钱用在一些新的领域去研究和发现,对于这种说法他是从科学专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而我们国内的专家是从集体利益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

立场不一样所以观点不一样,国内的专家想要的是国内建造出来比别人更好的,就像现在的世界上最大的天眼贵州天眼,投入那么多但是现在却成为了旅游景点了,而且现在好像也没有发现什么宇宙中新的东西,这个天眼到现在为止并没有起到当初要求建造时说的那样的成果,其实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其实就是害怕变成阑尾工程,一些人只是在意建造的过程而不去注重结果,最终导致劳民伤财,其实建设科学用的东西我们不反对,我们担心的是一些人利用科研的名义中饱私囊,因为这种事情有非常多的现实例子,而现在的一些科学乱像也让很多人看清了现实。


无法超越的足迹


杨老曾经撰文讲述过自己反对的理由。

实际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振宁就反对造大型对撞机,当时是在美国,而结果就是美国的大型对撞机项目烂尾,当然烂尾不是因为杨振宁的反对,而是因为预算越来越大,最终美国国会终止了建造,代价高昂。而在2016年,杨老专门撰文给中国大众解释过为什么他反对中国自己造大型对撞机。

图示:大型对撞机的确是人类工程的杰作


主要理由有七条,我把和大众关系比较密切的几条,稍加阐释,若有不当,是我个人理解失误,与杨老无关。

1、杨老认为应该把钱更多地投入到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毕竟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建造大型对撞机这样的奢侈项目,性价比太低。

2、大型对撞机的花费绝不止三百亿人民币,据杨老的估算,起码要花上千亿人民币,简单说就是把三百亿人民币换成两百亿美元可能才是真实造价,这方面美国已经有过教训,匆匆上马的对撞机项目因预算不断膨胀,最后被取消了,但前期投入都白费了。

1989年美国想建当时世界最大对撞机,最初预算为30亿美元,但后来达到80亿美元,1992 年国会终止了此计划,白白花了约30亿美元,得到一个烂尾工程,这说明一件事,造大型对撞机就是个无底洞,不是小钱能搞定的,300亿人民币根本不可能搞定世界最大对撞机项目。


虽然这个项目号称是国际合作,但中国必然会占大头,会出最多的钱。那么中国现在有这么多钱,来投入这样一个大型科研项目吗,此外,建成以后的维护和使用费用也将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3、建造大型对撞机项目必然挤压其它科研项目的拨款,毕竟科研经费的总额是有限的,用来建大型对撞机了,其它项目经费必然被压缩甚至取消,比如中国天眼花销2亿美元,中国航天工程迄今累积花销也才40亿美元,和这类项目对比,您就会发现花两百亿美元造大型对撞机实在太奢侈了,我个人更支持航空航天相关的大项目

4、大型对撞机是否能真的推动基础物理学大突破?杨老个人认为,盛宴已过——The party is over。即能用对撞机做出的重大成就,已经被前人做出来了,再继续建造一个更大的对撞机,意思不大,不会有什么重大突破。(当然,要是能造一个太阳系那么大的对撞机,可能真会有重大突破,这是我说的,不是杨老说的,因为要有这么大的对撞机,那物理学家真可以模拟下宇宙创生了)。


此外,有人还说,中国缺乏大型对撞机制造和研究粒子大型对撞实验的技术、工程人员和科学家,所以该大型项目,很可能就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的大型项目,无法拉动国内产业链,也无法促进国内科学发展,九成都得承包给外国人,连最终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也同样如此。从循序渐进的角度看,应该先参与此类项目的国际合作,把从基建到设备到科学家都培养一批之后,再来说这事儿不迟。当然,这个观点是对是错,这就不是那么好判断了。


总之,这事儿吧,吃瓜群众还是继续吃瓜就好,这事儿太专业了,不是一般人能判断的。

我赞同一个说法,有大科学家反对,有大科学家支持,对于一个大型科学项目来说,永远都是一件好事不是一件坏事。


欢迎关注裸猿的故事,谢谢点赞,追踪前沿热点科学新闻,专注于健康和人类行为心理相关科学问题


裸猿的故事


反对和支持建造大型对撞机都有自己的理由,而且理由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们的大型对撞机已经在实质性建造阶段,2030年前后就能建造完成!

那么杨振宁为什么反对建造大型对撞机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太烧钱。整个工程大约需要200亿美金的资金投入,这不是一个小数目。目前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资金投入比例很小,只有5%左右,而发达国家占比达到15%。虽然我们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腾飞发展,但相对来说基础科学的发展还比较滞后,突然提升到大型对撞机的高科技水平,需要全方位的人才匹备!

第二,即使投入了如此多的资金建造了大型对撞机,谁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发现什么,而且理论上发现什么的几率并不高,如果最终什么都没有发现,将会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杨振宁也强调粒子物理学已经基本走到了尽头!

不过李政道等人并不赞同杨振宁的看法,认为粒子物理学还远没有到尽头,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同时,建造大型对撞机也不需要如此多的资金投入!

不管支持还是反对,结果是我国的大型对撞机已经在建造阶段,这也凸显出了我国对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视!

最近几百年一直都是欧美国家引领了科学的发展,得益于他们对科学的重视!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需要长期痛苦的积累,并不能很快就见成效!在结果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对基础科学的资金投入会不会得到回报,但只能说如果不投入,永远不会有回报!


宇宙探索


杨年纪大了,该退休了,虽然他取得过很辉煌的成绩,但他只代表过去式。杨的说法缺乏大格局,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他的主张里面有两大漏洞。第一,认为中国仍然是那个穷国家,其实,中国只要拿出一个城市修地铁的钱,就200亿美元了,这点钱对于中国来说是没问题的,我们援助非洲的钱都比这多多了。第二,说西方国家没搞出什么成果,就认为中国也搞不成,其实不然,不试试怎么知道呢?难到凡事都要让西方人抢先吗?何况高能物理与一个国家的军事,能源,科技,政治都是有关系的,试试又何妨?就算是没能在物理学上有突破,至少是在工程学上有了突破,我就不信了,几个院士认可的项目,做完会没有成果?没准西方不亮东方亮呢。物理学本来就是实验科学,做做实验设备怎么了,没实验设备,谈什么物理学的发现。平摊到每个中国人头上,还不到15美元,不到100人民币,如果需要社会筹款的,我捐1000!打王者荣耀花的钱都不止这些。烟民们一年交的税钱都够修好几次了。搞!一定要搞!21世纪是中国世纪,杨老了,看不到这点。


DC9395


以下取其核心观点

杨振宁: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太贵了,预算要200多亿美金,实际成本可能更贵,就是在往无底洞里砸钱。

王贻芳:我们有成熟的估算、建设、管理经验,之前在北京建立的正负电子对撞机超支了5%都不到。

杨振宁:对撞机的支出经费那么大,其它科学项目研究经费肯定会被压缩。

王贻芳:对撞机属于基础科学领域,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经费占到了总研究经费的5%,发达国家的占比都在15%左右,经费占比要与国际接轨。

杨振宁:对撞机研究的是基础科学,以理论为主导探索物质本质的学科,它高高在上,但迟迟不能落地,研究了100年时间都没有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它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理论自洽才存在的,与人们生活是脱节的,高能物理的盛宴已经过去了。

王贻芳:正是有对撞机高能物理才能发展,没有高能物理的发展,我们触摸屏和智能手机会更晚出现。而且建造对撞机会吸引国外的科学人才,提升中国的科学地位。

杨振宁:如果中国的粒子对撞机建成,很有可能是国外科学家来操作,中国科学家当副手,到时候科研成果都变成外国人的了,就是在帮他人做嫁衣。美国曾经建造过一台对撞机,但建造到一半就废弃了,因为实际成本太高了,白白浪费30亿美金。高能物理已经很难再研究出成果,为了验证某些理论猜想而去建造太浪费了。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许多民生问题都没有解决,不应该如此浪费。高能物理的研究也不一定要建造对撞机,可以往其它方向研究,比如弦理论和新加速器的原理。


科学薛定谔的猫


①杨振宁这个岁数,看得开放的下,敢于说实话。而另外几个院士需要学术资本。

②对撞机以前对物理学基础理论有指导意义,但是过于标准的粒子模型化,已经偏离了方向,这个,提出并完善了规范场理论的杨振宁最有发言权,他说高能物理学可能走错了方向,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难道非要他说,根据对撞机撞出的粒子进行推理建模的理论是错的?这个不能说是错的,而是有进了死胡同,走进了误区了,对撞机撞出来的东西比母体质量还大的多得多了?还去为了自洽而自洽的强行推理,结论只能离自然,离事实越来越远。

③建了对撞机,我们这些个言之凿凿的专家,都不会利用,还是要人家来操作。对撞机不是按下电钮让他撞,看谁会撞,看谁运气好,更多是设备自身的优化和能力,更多的是对撞出来的结果的理论解读,支持对撞机项目的院士们有机械理论做出粒子速度可以超光速的对撞机?哪怕你设计个图纸和理论支持让人做!还不是人西门子做啥样用啥样的?天天用苹果砸自己的头,就可以比牛顿对万有引力的解读更科学些?

④对撞机粒子加速接近极限,0.9c撞出来的现象和0.999c,有本质区别吗?

作者语:

①对撞机项目据说已经上马,这里仅做讨论。

②评价一个人一定要客观,对于杨振宁先生,不能因为国籍问题,和感情生活问题带有色眼镜看人家,这不是科学范畴内的问题。

③杨振宁先生说的方向错了,很有道理,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从这句话,个人体会到,他甚至认为,自己毕生心血的规范场理论,也是依赖对撞机实验的支持,也存在瑕疵,方向可能错了,所以,杨振宁先生如此说,其在笔者个人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了太多太多,当然,本来其成就也无需别人评价,文无第一,但是通过此事,他在我个人心目中的排名不再坐五望四,甚至靠近了个人偶像牛顿,括号内为题外话。)简单比方,一个杠杆,一个支点,一个地球,阿基米德就可以用这个经典力学体系翘起地球完成自洽符合哲学逻辑的物理体系。60多种基础粒子,各种变量函数关系,各种推理下所谓标准准确的数学建模,原子里的世界什么样还是没有明确真正的答案。近代物理学仍然头顶乌云,亚原子领域依然充满神逻辑,难道真的对撞机可以撞出真像?是不是方向错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程俊杰70559097


近日杨振宁在国科大做讲座时,被一位研究生问道关于建立大型对撞机的看法时 杨振宁直接了当的说:“盛宴已过”,表示明确发对建立大型对撞机,这个态度也是杨振宁30年前就秉持的态度。



杨振宁认为大型对撞机太过于耗钱,美国当年就是因为对撞机像是一个无底洞一样烧钱,而迫不得已把已经启动的对撞机项目下马,白白浪费了30亿美元,造成“项目烂尾”。杨振宁认为我国现阶段不应该投入巨资来搞大型对撞机,美国搞不了,中国也不会太成功。预期投入这么多钱建立一个对撞机,不如搞些物理理论突破。高能粒子物理学已经发展这么久了,该发现的都已经发现的差不多了,现在已经走下坡路了,所以我们现在建立大型对撞机,无疑是不可取的。



不过 也有科学家并不认同杨振宁的说法。比如李政道、丘成桐、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王贻芳院士,他们觉得高能物理并不是盛宴已过,反而是盛宴正酣,正处于关键时期。建立大型对撞机虽然花费不菲,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一项惠济以后的项目。现在的科研,已经不是随便做个实验就可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候了,必须要依靠先进的仪器才行。比如施一公院士,那有那么好的仪器像不取得好结果都难。而且,建立大型对撞机之后,会吸引大批优秀国际人才过来,可谓一举几得。

针对建立不立大型对撞机,网友似乎都认为太耗钱不应该建立。但我想说的是,与其把钱让李彦宏“院士”、赵薇、范冰冰等人赚了,真的不如咬咬牙投入科研。我们游戏可以日进上亿、片酬也可以一天上千万,为何一提到科研就吝啬了呢?


科学探秘频道


超级对撞机是发达国家玩剩下的馊饭?王怡芳等人炒馊饭,主要还是为了私利!他们是最大的获益者!超级对撞机不是什么创新!不过是堆砌能量而已!典型的花大钱撞大运!而且人家撞了几十年了,也没撞出突破性的东西!人家不傻,如果真能撞出啥,早就上了,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可比我们多。就算万一撞出啥,那也是全人类共享,但我们承担全部成本!所以全世界都希望我们去当这个冤大头!当年搞两弹一星,那是有谱的事,理论上的创新导致人家已搞出来了!而且我们投巨资搞出两弹一星后,成果基本上我们独享!不需要为人作嫁。而且超级对撞机的建造和运行维护费用,远超两弹一星!简直就是无底洞!不是我们的国力所能承受的!这些钱如果用于民生和国防,富国强兵,意义要大的多!我们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而且我们没有问责机制,几千亿甚至上万亿打了水漂,一句交了学费就完事了!老百姓勒紧裤带,他们的腰包鼓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