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不驚,不怖,不畏“,人生最後都捨得

讀蔣勳的《捨得捨不得》:請餵養你內心的美好之狼

關於蔣勳,我們分享過他好多書。

今天聊聊他的《捨得捨不得》

讀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不驚,不怖,不畏“,人生最後都捨得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用這句話形容蔣勳再合適不過。

本書中,京都永觀堂、清邁無夢寺、加拿大奈恩瀑布……蔣勳帶著《金剛經》,讀經、抄經,旅行十方,在心的寺院裡一殿一殿地拜去,在洪荒自然裡看見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學藝術裡照見生命的不同可能,與一切有情眾生,領會人生中的捨得與難捨……

讀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不驚,不怖,不畏“,人生最後都捨得

人的一生中都是在捨得、捨不得之間選擇,那麼,請問,你什麼東西不能捨?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經曰:一切難捨,不過己身。捨得,不捨得,不過一念之間。

讀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不驚,不怖,不畏“,人生最後都捨得

放下與執著,捨得與捨不得,皆是因果關係。人與物,與景,與人皆有因果!

正是因為跟因果有關係,舍與不捨都變得難以抉擇。

蔣勳說:我們如此眷戀,放不了手;青春歲月,歡愛溫暖,許許多多捨不得,原來,都必須捨得;捨不得,終究只是妄想而已。 無論甘心,或不甘心,無論多麼捨不得,我們最終都要學會捨得。

正如一瞬間的光,沒有人可以留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沒有歸屬。

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人生數十年,總成一夢。

一生中,必須選擇一種或者多種方式讓自己修行。

讀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不驚,不怖,不畏“,人生最後都捨得

讀書是其中一種。尤其讀文學,文學首先是傾聽自己內在安靜的聲音,學習獨自一個人與自己對話的力量。

很多人喜歡詩詞,也可,最好的詩句,也許不是當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長的一生中去印證。

比如金剛經的“不驚,不怖,不畏“ 。這會幫你人生路上攻克無數個捨不得。

讀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不驚,不怖,不畏“,人生最後都捨得

再比如,極限運動,比如有人喜歡爬山和沙漠探險等。

一個攀巖者告訴蔣勳,長“途”攀巖,他要學會貼在崖壁上睡覺。洪荒自然,可以看到生命不同的修行方式,也學會向不同方式的存在致敬。 彷彿生命到了絕處才看得到光的停留。 消逝,常常只是我們的視覺看不見了,宇宙卻還存在著不可知的因果。

讀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不驚,不怖,不畏“,人生最後都捨得

“一件簡單的事,做起來不難,可以日復一日,成為每一天的例行公事。每天做,卻不覺得厭倦、煩瑣;每一天做,都有新的領悟;每一天都歡喜去做:這會不會就是修行的本質。

修行的路上,不在乎走的慢與快,而在於內心的安和定。

正如人生中,你躺著,雲也躺著,水潺潺緩緩,好像反覆問,過路的行人,走那麼快要去哪裡?

讀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不驚,不怖,不畏“,人生最後都捨得

人生不是快步走向死亡,而是追求活著的意義和快樂。

我們要學會每天讚美生命,生命如果不是從一點點小小的歡喜讚歎開始,大概最後總要墮入什麼都看不順眼的無明痛苦之中。

很多捨得與捨不得的打架,冥冥之中,都是因為自己內心尚未明朗通透。

人生要學習慈悲心,但不悲哀;要心中有情,但不牽掛。

讀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不驚,不怖,不畏“,人生最後都捨得

書中有兩句話:

1、別人的懲罰折磨,一轉瞬,都變成了生命的獎賞;

2、見面與分手都不艱難好像也少了情感的深度。

萬事別糾結,兩難時出去走一走。

一輩子是場修行,短的是旅行,長的是人生!

讀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不驚,不怖,不畏“,人生最後都捨得

印度的神話世界《摩訶婆羅多》提到:數千數萬眾生如微塵死滅,不以為惡,沒有憐憫;數千數萬眾生得救,不以為善,沒有喜悅。善、惡是人間是非,不知天意,執著自以為是的善,也可能恰好走向為惡。 修行途中,自己與自己相遇了,一個完成修行的自己,一個仍然苦苦思索真理而不可得的自己。

讀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不驚,不怖,不畏“,人生最後都捨得

最後分享一個我個人特別喜歡的兩隻狼的故事。這是源於北美印第安人切羅基部落“兩隻狼”的故事:

讀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不驚,不怖,不畏“,人生最後都捨得

一天晚上,一位切羅基部落長者對他的孫子說,“孩子,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兩隻狼在廝殺。一隻叫‘邪惡’,它是憤怒、忌妒、貪婪、傲慢、忿恨等的化身;另一隻叫‘美好’,它是平和、樂觀、善良、仁慈和忠誠等的化身。”

孩子想了一會兒,問,“那麼最後哪隻狼贏了呢?”

長者答:“

這取決於你餵養哪一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