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2011年,上海,走街串户的磨刀老汉。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我们熟悉的老行当不知不觉从我们视线中淡出。

许多古老的传统手艺离我们越来越远,更有些行当早已消失,让人扼腕痛惜,老行当是社会的发展历程留存的记忆。

我们应该记住它们,保存它们,成为一个时代永远的记忆。(德兰)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香港,复制照片,这在当时属于出口贸易。照片大约拍于1860年代。

现在有扫描仪了,照片根本不需要人工描摹复制,科技替代了人工。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清末私塾,放学后,学生给私塾先生作揖。照片大约拍摄于1870年。

1906年科举被废除后,这种教授孩子四书五经的私人教学——私塾,渐渐的直到解放后彻底消失。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赌场。照相馆内雇佣模特模拟场景演出摆拍,作者不详,照片大约拍摄于1880年代。

赌场,它可能是一个永不消失的行当。在我国赌博是违法的,没人敢公开开设赌场,但私下里还是有很多人偷偷摸摸聚赌。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江浙某地,算命。照片大约拍于1880-1890年代。

算卦这个行当现在满大街你都能看的见,和过去相比现在干算卦比以前条件简陋的多,因为迷信活动是犯法,更重要还有城管,他们没办法也不敢搞那么多行头。

更重要的是随着科学的普及,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相信算卦的人越来越少。算卦摇摇欲坠,行将就木。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00年,青岛,中国管弦乐队。

严格来说在音乐发展史上中国是没有管弦乐队的,这个乐队可能是临时组建起来做红白喜事生意的乐队。

这样的行当在八九十年代农村的红白喜事宴上我们还能看得见,现在已经渐行消失。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01年,北京,骆驼运输队。

运输这个行当肯定不会消失,但骆驼运输肯定是没人会去用了,骆驼已经被汽车、飞机、轮船代替。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01年,北京,富商用餐时歌妓演奏助兴。

歌妓这个行当现在是肯定消失了。现在在一些场子很大的露天大排档上,你会看见有人背着音箱,拿把吉他卖唱。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19年,杭州,剪刀匠。

手工做剪刀这样的行当早已消失,现在都是工厂车床机械化做剪刀了。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鼓店。西德尼·戴维·甘博(美)/摄,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现在已经完全看不见手工做鼓的店铺了,中国鼓逐渐被西洋鼓代替。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20年代,北京,茶馆里的艺人。

这位艺人手里拿的是三弦,旁边是京韵大鼓。这是解放前北京茶馆里特有的艺术行当,现在会这个的已经渺渺无几。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锔碗。照片大约拍摄于1920年代。

现在有塑料碗,仿瓷碗,真的是瓷碗打烂了,就会去买新的,谁还会找人 锔碗,也找不到会锔碗的手艺人了。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20年,北京,制作杆秤。

杆秤已经被电子称代替了,用杆秤的极少,做杆秤的也就没了。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27年6月,上海商业印刷厂,工人们在刻写用来彩印的石版。

现在已经是数码排版印刷时代了,刻写这样行当肯定是消失了。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编织门帘。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海达·莫里循/摄。

现在购买的商品房几乎没人用门帘,住房结构的改变让这个行当行将消失。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维修柳编制品的手艺人。照片大约拍摄于1933-1946之间,海达·莫里循/摄。

这种柳编已经很少有人去用,已被塑料制品代替,这个行当也就随之消失了。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耍猴卖艺人。照片大约拍摄于1933-1946之间,海达·莫里循/摄。

这个行当你偶然还能看得见,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与完善,更重要的是有城管严格执法,这样的艺人已经很难生存。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走街串巷打竹板上门说唱乞讨的人。照片大约拍摄于1933-1946之间,海达·莫里循/摄。

乞丐这个行当可能永远都不会消失,但像这样打竹板说唱挨家挨户上门乞讨的已经消失了。现在乞丐基本上都是往街上一坐,靠怜悯要钱。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小百货摊贩敲铜锣以吸引顾客。照片大约拍摄于1933-1946之间,海达·莫里循/摄。

这种挑担小百货,在八九十年代还存在,现在已经消失了。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铜匠在车间制作器皿。照片大约拍摄于1933-1946之间, 海达·莫理循/摄。

毫无疑问这样的手工行当已经消失了,铜器皿太贵重已经被塑料,瓷器等其它材质代替。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灯笼制作店工人在灯笼的肋骨上粘贴布料装饰。照片大约拍摄于1933-1946之间, 海达·莫理循/摄。

竹子纸糊灯笼这个行当现在还有,但行将被塑料灯笼代替,迟早一天它也会消失。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铁艺画。照片大约拍摄于1933-1946之间, 海达·莫理循/摄。

这项技艺几乎消失,现在只剩下铁艺大门及铁艺花架制作工艺。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41年,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驿镇(现在的成都龙泉驿区),代写书信营生的先生。卡尔·迈登斯/摄。

现在连书信都消失了,何况代写书信。手机普及,都是打电话、发信息,没人写信了。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41年,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驿镇(现在的成都龙泉驿区),铁匠铺。卡尔·迈登斯/摄。

铁匠铺已经消失了,现在的铁制品都是工厂机械化生产了。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41年,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驿镇(现在的成都龙泉驿区),制作蜡烛的作坊。卡尔·迈登斯/摄。

蜡烛作为照明已经被电灯取代,现在只有在生日蛋糕和白事上会用到它。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41年,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驿镇(现在的成都龙泉驿区),木匠师傅在雕刻新婚夫妇用的婚床。卡尔·迈登斯/摄。

这样的木雕行当几近消失,会这项工艺的木匠可能比大熊猫还少。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47年,茶馆。照片来自美国《生活》杂志。

这伙计手里拿的就是北方人烧水用的水吊子。茶馆现在每个城市都有,但已不是那个大碗茶时代,缺少那个时代茶馆闲情逸致。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47年,理发店。照片来自美国《生活》杂志。

理发店这个行当不会消失,但服务内容已经变了,过去的理发店可以给你掏耳朵,给你光脸,给你刮光头,现在理发店基本都不做这些服务。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47年,百货店。照片来自美国《生活》杂志。

现在这种小百货店也还存在,只是处于超级市场竞争夹缝中生存。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47年,缸市。照片来自美国《生活》杂志。

这是水缸也可用来腌菜,现在吃水用的是自来水,吃咸菜从超市买,因而制造这种缸的行当行将消失。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47年,中药铺里郎中在捣药。照片来自美国《生活》杂志。

现在已经基本没有专门的中药店,都是中西药店合在一起,中医更不会为病人捣药,都是用机械粉碎。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47年,棺材铺。照片来自美国《生活》杂志。

即使在农村也没有专门的棺材铺,随着人们丧葬观念的改变,对火葬越来越认可,棺材肯定有一天会彻底消失。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47年,染坊。照片来自美国《生活》杂志。

这种手工染坊现在已经彻底消失了,已经被机器工业化代替。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47年,拓碑。照片来自美国《生活》杂志。

现在已经出现电脑控制的激光扫描仪,往上一扫碑文就会被打印出来,而且准确无误。人工拓碑已经被完全取代。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48年5月,上海,一位年轻姑娘跟妈妈一起在外侨居住区摆摊做针线缝补衣服。

目前这个行当在街上还能看的到,不过这种缝补衣服的方式价格非常昂贵。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60年代,某地医院医务人员在农村培训赤脚医生。刘祺云/摄。

赤脚医生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缺少医务工作着的境况,随着我国医疗事业不断完善,赤脚医生也就完成了他们历史使命。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86年,北京,一位顾客在三里屯国营百货商店购物。阎雷(法国)/摄。

百货商店现在基本被超级市场代替了,现在存在百货商场都是敞开式柜台。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1982年,福建省的泉州,一个露天市场中缝纫摊位,在为人们做新衣服及提供缝补衣服服务。

现在已经没人做衣服,都是买衣服,裁缝铺能接到的活也就是缝缝补补,现在年轻基本都不会缝纫手艺,若干年后裁缝铺必将消失。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2011年12月17日,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修表。

手表是为了看时间,有了手机就把手表代替了,从事修表这行的人也就越来越少。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惋惜的肝都疼

2013年11月20日,襄阳市樊城区沿江东路棚户区,一家做煤球生意的加工厂门口这位老人正在打煤球。德兰/摄。

烧煤球不方便,污染环境。它必将被新能源代替,做煤球这个行当也必将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