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伟:银行理财转型面临四大挑战

11月8日,2019年两岸暨港澳银行业财富管理论坛在天津召开,中国银行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在会上表示,去年资管新规发布实施,标志着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时代的到来,银行理财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格局。不过,虽然目前银行理财在按照新规要求平稳过渡,但由于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变,客观上对市场和行业造成一定冲击,银行理财业务遇到了存量资产处置、理财子公司面临定位及发展问题、投资者教育以及投研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目前银行理财在净值化、公司化转型中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各机构应尽快从运行模式公司化、理财产品净值化、资产配置多样化和投研能力专业化等方面提升自身能力。

潘光伟表示,资管新规落地以来,理财业务总体保持平稳,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双降”,资金空转”现象明显减少。银行理财坚持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基于投资者日益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各商业银行积极顺应监管导向,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不断提高理财产品的广度和客户覆盖面,陆续上线类货币基金开放式产品、混合类非固收产品等。

同时,银行理财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在打破刚兑、产品净值化的大背景下,市场上的无风险利率下降,进而带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二是资管新规将嵌套层级限制为一层,禁止开展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缩短了融资链条,进而降低了企业实体融资成本。三是允许理财子公司直接投资股票,或将为股票市场引入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体和机构投资者,带来更稳定的资金来源,进而拓展资本市场发展,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直接融资能力。

然而,潘光伟也指出,由于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变,客观上对市场和行业造成一定冲击,银行理财业务遇到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一是存量资产处置问题。从目前几种压降路径来看,资产自然到期只适用于部分资产,提前还款存在契约修订障碍,非标转标路径不畅,回表资本消耗过高,打包和发行新产品困难。如何进一步加大创新,拓展化解存量资产的方式和渠道,以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式审慎妥善处理存量资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二是理财子公司面临定位及发展等系列问题。首先是理财子公司与母行之间的关系梳理难题。包括子公司与原资产管理部之间的分工及权责关系、与母行私人银行部之间的定位及分工关系等问题。其次是理财子公司差异化发展的问题。尽管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客户基础、资产规模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但与公募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相比,仍面临投研体系不足、市场化激励不到位等问题。此外,还有文化理念转变的挑战、公司化运作的挑战、业务转型的挑战等。

三是投资者教育问题。投资者教育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尤其是长期以来,我国投资者理财中以储蓄类资产为主,对于理财保本、保收益的概念根深蒂固,风险偏好长期较低,短期内改变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风险偏好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四是投研能力不足问题。过去,银行擅长投资债权类资产,整体风险偏好偏低,即便是银行系的公募基金公司,股票投资比例也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机构已在股票投资领域积累了20多年的经验,在策略选择、风险控制等领域均有丰富经验,银行理财与之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亟需组建相应的投研团队,提升投研能力。

针对目前银行理财在净值化、公司化转型中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潘光伟建议,各机构应尽快从运行模式公司化、理财产品净值化、资产配置多样化和投研能力专业化等方面提升自身能力。

其中,在净值化转型方面,截至2019年6月末,净值型产品占全部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35.56%。由于净值型产品无预期收益率,且收益波动较大,现有投资者接受度不高。商业银行需进一步搭建资产估值、信息披露、风险监控等核算和运行体系,针对不同客群分步骤推出净值型的新产品,同时也要夯实产品净值化管理基础,把“类基金”产品作为长期转型目标,部署固收类、混合类和权益类、商品和衍生品类四大产品线,搭建完善的净值化产品体系。

此外,在促进资产配置多样化方面,潘光伟表示,过去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结构简单、同质化严重,在“刚性兑付”的保证下,仍能吸引大多数稳健型客户。但随着资管业务的转型,必须通过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重构产品的吸引力。

潘光伟建议,商业银行应坚持多维度体系,通过“自主投资+主动委外投资”并行方式,搭建包括商品类资产、外汇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另类资产等在内的资产配置体系,实现对不同类型资产的针对性投资,真正实现大类资产配置。

本文源自证券时报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