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是一种策略,还是经验之谈?

野马和尚


别人恐惧我贪婪,本质上是价值策略

巴菲特经历过很多次股灾,他最终发现股票在大跌的时候才便宜,但是这个时候大家的信心都严重不足,没人敢下手买。结果,白白让捡便宜货的机会溜走了。

这个现象多次出现,自然让做价值投资的巴菲特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加上他当时的老师格雷厄姆也是坚持不看市场,只看价值的策略,用内在价值衡量股票,而非市场情绪。所以巴菲特也得到真传,认定的股票,如果一直下跌,那肯定是欣喜若狂,买买买。

这背后,是价值投资的理论,所以本质上还是策略,只不过被市场多次验证后,泛经验化了。

为何大多数人上涨时信心高涨,下跌时信心缺失?

这恰恰说明了股票投资,并没有一种统治性的理论来指导大家进行投资,大多数都是羊群,习惯一窝蜂。

好比康得新,以前的大白马,没出事前大家都认定这是个好股票,也没太多的疑问,相信的人多了,自然就稳了。

但是,当锅盖揭开后,大家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谎言,我们都被骗了,这就是个老千股。

然后呢,大家一窝蜂的卖出,于是现在就要退市了,就是这么快。

从一个白马到垃圾,也不过两年的时间。到底是白马不堪一击还是大家的投资方法有问题?还是这个市场本身有问题?

市场问题属于监管问题,普通投资者没法直接改变,只能建议,呼吁,或者用行动去改变,但并不一定有效。

我们参与了市场,就假定市场即便是有问题,我们也能够应对,要有风险对冲或者处理机制。

所以,最终我们只能反思自己的投资方法。

只能怪我们眼光不行。

美股也有不少雷,中概股的雷就不少吧,巴菲特为什么很少踩雷?这本身就是能力问题。

所以为什么巴菲特年年都建议我们投资指数基金?是他不想让我们赚大钱吗?不,是他想让你少亏钱,至少还能少赚点钱。


赵冰峰财经


我觉得这句话更像是智慧和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有句话说的好,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

所以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所有的投资道理和投资规律都是相通的。

就好像四季就是春夏秋冬一样,是永恒的持久的规律。

那么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其实也是巴菲特的交易策略。在发生股灾或者某优质公司突然发生重大利空事件的时候,股价会连续暴跌,这种情况下,就是价值投资的天堂了。一般情况下买入,在不太长的周期内,都会获得良好的回报。比如约翰邓普顿买入的渣打银行,一度从50美元跌到2美元,最终又从2美元涨到80美元。而巴菲特买入的港股中石油,也一度股价只有1.5港币,最终涨到17元以上。还有步步高创始人段永平,投资网易,也是在股价只有2美元的时候,最终100万美元变成几个亿美元。

这都是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的成功案例。

但是有没有失败的案例?非常多!

比如风口浪尖的重庆啤酒,最终跌惨了。比如盛极而衰的长虹电器,再也恢复不了当初的盛景。

所以,真理掌握在会用的人手里是真理。真理掌握在不会用的人手里是谬误。

在股市投资里,就要看买入的股价是不是具有价值,是不是被低估,是不是有长期的成长空间。

否则越低买,越亏钱。经验生搬硬套就害死自己了!


股仙木木大师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股神巴菲特2004年说的这句话,已成为风靡中国的投资格言。这句话不仅在股票市场得到应验,在期货市场依旧生效,甚至在其他具有博弈性质的投资市场也如此。贪恋和恐惧体现了人的不同情绪,反映的是一种大众心理和行为,在期货市场最能体现贪婪与恐惧情绪的是,行情短期的暴涨暴跌,即出现连续的大幅涨跌(甚至涨跌停板)行情,表现为成交量和持仓量的急剧大幅变化,同时价格也经历了大幅的上涨或下跌。投资者想在这种具有极大情绪化变动的行情中获胜,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博弈性质以及对市场交易行为(情绪反映,即量价变化)精确认知。

  急涨大涨后现“贪婪”

  很多情况下,不管是股票还是期货品种,当出现一轮急涨大涨行情时,在上涨尾声成交量总会急剧放大,甚至放出天量。在期货市场中,一个品种的上涨行情如果是短期快速的大涨行情,要特别小心谨慎对待。当出现天量时,如果价格已经涨不动,则表明市场进入“贪婪”阶段,此时多数散户投资者还在“买涨”,而主流资金已经悄然“撤退”,这才导致成交量放得特别大,而价格却涨不动甚至开始掉头下跌。

  2013年12月上旬的甲醇期货上涨行情,便是此种情况下的一个经典案例。当时甲醇1月合约自12月6日开始连拉两个涨停板,12月10日虽未拉到涨停,但盘中涨幅超过5%,此时市场已然进入“人气”高涨的疯狂阶段,一方面价格已经“逼近”4000元/吨,而价格涨势也有“逼空”的可能;另一方面12月11日成交放出天量,价格却出现回落,说明散户的“贪婪”行为出现了,多数人买在“天花板上”。

  如果投资者清醒一些,不受情绪使然,则会认识到巨量之下的滞涨是一种潜在的抛空信号,此时一定不能买多。

  急跌大跌后现“恐惧”

  反过来也一样,在大跌急跌的过程中,市场会出现“恐慌”性抛售。这是一种“恐惧”情绪,并带来相应的交易行为,导致市场出现明显的增量(持仓量和成交量同步急剧放大),而此时一旦止跌,则“恐惧”行为也达到了顶点。

  在2014年11月上旬的黄金大跌行情中,11月5日沪金总持仓量达到一个阶段性高峰28.3万手,创沪金上市以来新高,也比之前10月的20万手高出41%,而随后价格却开始连续2天收出低开高走的小阳K线。这是一种止跌(跌不动)的情况,因之前5个交易日沪金期货价格从244元/克跌到了224元/克左右,跌幅高达8%,而此时价格跌不动同时持仓大增,说明有“大资金”介入买多,“撑住”了期货价格。

  这种情况下,一般破位追跌是要动态观察市场的反应,主要观察指标是成交量和持仓量是否放出巨量或异常增加,同时也要关注价格的变化是否和量的增加“一致”。

  长期“低迷”下隐藏的“恐惧”

  有一种情况是,价格在相对“底部”区域盘整,经历的时间也比较长,一般投资者的做多耐心都会被“磨掉”,多头头寸也会被“清洗”出局。当然,并不是所有在底部盘整后的行情都会涨起来,有些甚至还会继续破位大跌。那么,什么情况下,盘整后会出现大涨行情?第一,持仓量要持续小幅稳定增加,同时成交量保持相对“低迷”水平。这说明增量资金在悄然介入,而市场却依旧处于“冷清”的成交低迷状态,一方面为未来行情的大幅波动创造前提条件,一方面也使一般投资者在“冷清”的状态下情绪逐渐看“淡”。第二,价格波动要“窄”,而且经常伴有出现“破位”性的中阴K线后,价格却不再下跌甚至随后几天价格又涨回原来的位置。

  如股指期货2014年5—6月的行情走势,价格多数时间维持在2120—2180点之间波动,波动幅度仅3%;同时持仓总量从2014年4月30日的13.1万手增加到了6月19日的18.9万手的阶段性最高水平,增幅高达44%。此外,在5月19日、6月4日、6月6日、6月19日和7月9日价格均出现下破短期均线的中阴破位K线,但随后却未继续下跌,而是止跌回涨。这表明,有“潜在”的大资金在悄然买多股指期货,从而使得股指期货于2014年7月22日展开了大幅上涨走势,价格从2150点左右上涨到了11月11日的接近2600点,涨幅高达20%。

  总之,贪婪与恐惧是人性的两面,并且会折射到投资交易中去,直接体现在量(成交量和持仓量)和价格的变化之中。而只有仔细观察和正确理解这些元素,才能抓住机会。


小光念股


个人觉得股神巴菲特的“恐惧贪婪”论,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经验之道。

第一,为什么说是策略?

策略就是“计策,谋略”,放在投资方面,就是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方式。比如1848年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兴起的淘金潮,你是去跟着大家一起到河里去淘金呢?还是默默的在一边卖工具铁铲呢?河里的不一定能淘到金子,但是卖铁铲的却闷声发大财。这就是投资的策略。

那么同样的,在做股票投资的时候,你是在市场人气鼎盛,个股涨势如虹,人人都很贪婪的时候买入呢?还是在股市陷入低迷,个股靡靡不振,大家情绪都很恐惧的时候买入呢?这就是股票投资的策略之一。

所以“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这就是巴菲特的投资策略。

第二,为什么说是经验?

光说不练,什么把式都没有用。巴菲特不但有策略,而且巴菲特之所以能成为股神,还是因为他能坚持应用自己的策略,不为外界所动,这就积累了他的经验。

比如在2008年横扫世界的金融危机当中,全球的股市都出现了力度空前的暴跌。在这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投资者早就已经亏得一塌糊涂,或吓得“魂飞魄散”了。而巴菲特在一片恐惧的气氛当中,却尤其的兴奋。做出了多笔的买入决策。比如2008年9月份,投资50亿美元通过购买优先股的方式,入股了著名的投行高盛公司。最终赚得盆满钵满。

在巴菲特漫长的投资生涯当中,诸如此类的经验可谓是非常的丰富。所以说巴菲特的“恐惧贪婪论”也是一种经验之谈。

总而言之,巴菲特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既是策略,也是经验。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老鱼聊股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被归纳为投资理财界的“至理名言”,但是如何妥善应用,如何合理分析应用的时机,却需要投资者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的经验判断作出妥善的决定


浮云君有一位同事,在两年前购买了乐视网的股票,当时乐视欠债、资金链遭遇断裂的新闻已经爆出,大部分投资者恐慌之下都在跑路离场。但是这位朋友笑着说“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他坚定地相信贾跃亭和他那“窒息的梦想”,手头十几万的闲余资金悉数投入,到了今天,贾跃亭的梦想是还没实现,不过乐视网却已经退市了。。。

<strong>

这位投资乐视网的朋友也是在别人恐惧之时贪婪,但是得到的结果确是与预期大相径庭。所以说,即便是至理名言也有适用的语境、时机和场合,并不是什么环境都普遍受用。


巴菲特爷爷的确是炒股投资界的传奇,他的投资理财组合这么多年下来平均的年化收益率能够达到 20%,也就是说 10 万的资本委托给巴菲特管理,只需要 5 年的时间就能实现翻番,这是非常夸张的收益率。


所以,他老人家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大都是具备实践基础的。而投资往往是反人性的,与金钱打交道,难免就需要与自己贪婪的心魔与他人布下的阴谋诡计做斗争,谁都想成为最终的赢家,那么暗中的博弈就会显得异常激烈。


巴菲特此话的本意是:逆向投资思维,在广大投资者都在为市场泡沫沉迷陶醉时,我们做到不贪婪,及时撤退,在市场行情低迷,股指屡破新低,大家都心怀畏惧,不敢入场参与时,我们要勇敢入市,选择被市场低估的优质股票标的。




这种操作思路更适合指数基金的投资,只需要有了投资的大方向就能实现盈利。而个股分化差异较大,存在很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牛熊市场中都有逆势而行的标的出现。


浮云君觉得,巴菲特的这句话既是一种投资的策越,也是一种经验。能够把前辈的话悟透,并为己所用,那么在参与市场投资中实现盈利就不是难事了。


浮云视界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我认为这话是经验之谈,只不过巴菲特成为了股神,大家盲目崇拜,将其上升为一种策略。

策略,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计谋、谋略,根据形势发展制定方针,或者方式、方法的总称。就投资股市而言,不存在什么计谋、不存在随时制定什么方针。如果是,那巴菲特就不会一直持有可口可乐。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寻找优质的上市公司,然后一直等待跟踪,在出现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入场买入。其上市公司的选择相当苛刻,不仅主营业务持续增长,净利也稳步增长,业务简单,易于理解,管理层诚实守信,值得信赖,每年具有高分红。这样的标的在A股市场不超过50家,这个上面的表述没有什么联系。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符合其标准,别人贪婪与否,别人是否恐惧,这都不影响巴菲特买入当然,如果看好的标的物,恰好又被市场其他投资者恐惧所抛弃,那就再好不过。同样的,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价值还未体现在价格上,我想巴菲特也不会管别人是否贪婪,他会坚定持有,如果要期限那就是一辈子。


投机交易者,经常会讲一句话,那就是顺势而为,如果巴菲特说的贪婪恐惧是策略的话,那这句话也可以说是策略,我想大家可能不会反对吧?


股市,就是一个反人性的地方,它会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股市就是利用人性来愚弄投资的地方。越是不正常的表现,越有可能接近真相。人性不就是贪婪恐惧,缺乏耐心,渴望暴富,但是股市偏偏与之相反。



溯源归一


贪婪和恐惧在金融市场被太多人作为投资期时常提及的话题,也是大多数投资者想要克服的心理问题。加上巴菲特的这句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名言广为流传,不仅仅让这句话成为一种策略,也是他在投资时的经验之谈。

贪婪和恐惧是巴菲特在美股市场长期投资时的策略,也是他在金融市场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经验之谈。

贪婪和恐惧的形成

人性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尤其面对市场的各种机会和风险时会把这种欲望无止境的放大,最后变成盲目的投资行为,贪婪和恐惧不仅仅存在金融市场,也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但是若没有摆脱对贪婪和恐惧对交易的干扰,要在金融市场像巴菲特一样成功会非常难。

1、贪婪对投资的影响

巴菲特认为,在金融市场人们往往对风险视而不见,主要的问题在于贪婪的内心在做怪,导致对风险不理会,对风险不防范,最后变成了过度贪婪造成交易失败的后果。

而贪婪的问题不仅仅是表现在交易上,更是在资金管理,投资品种选择,还有从众心理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当大盘出现上涨时,会非常迫切的希望所有资金都投入股市,以求能尽快实现翻倍的机会,没有考虑投资中所面临的风险,此时内心完全被贪婪所占据,失去了理智的分析思维。当投资品种上涨时,不理会上涨的原因,没有去深入了解上涨背后的风险,种种原因导致贪婪在交易中挥之不去。

2、恐惧对投资的影响

在投资市场可以说恐惧既是对风险担心,也是对投资失败后的一种无助的表现心理。它既会让投资者放弃对持股的信心,也会让投资者对账户做出不理智的处理行为,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们看到大多数股民在股市即将见底或者股票即将见底的时期,就会开始更加沮丧,就会开始不断的抱怨和放大负面情绪,此时会认为大盘会跌势不止,会认为个股会将持续跌停,最后在陷入悲观情绪后开始做出割肉的举动,结果就是股票触底反弹却卖在了最低点。

我们假设,当投资者如果看到了大盘疯狂上涨时学会理智的分析大盘存在的风险,减轻仓位或者离场观望,此时贪婪对交易的影响就会降低。如果投资者在股票前期亏损做好风控离场,就不会在后期恐惧中放大亏损才割肉。

3、贪婪和恐惧的克服

要克服贪婪和恐惧,这并不是易事,但这也是可以去通过方法来进行减少此类心态对投资的影响。投资者完全可以组建交易方法,按照方法去交易,不受内心情绪的干扰。

有目标的交易就是避免情绪化投资的关键了,为什么买,为什么卖,这是投资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让内心的情绪来引导交易,用方法来困住内心的躁动,就会有原则的投资,也就能克服此类情绪的影响。

一般意义上讲,投资者不要去主观的认为投资就应该往人多的地方挤,投资就应该要做市场最火的品种,这就很容易导致心态起伏不定,要摆脱人性的干扰,只有是让投资有了计划,投资有了方向,此时的投资就不会太盲目,也就不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影响了交易决策。

贪婪和恐惧是一种策略

巴菲特的投资名言,贪婪和恐惧并不仅仅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他投资的策略,在大家贪婪时,他选择了卖出股票,在大家恐惧时,他选择了买入股票,他和大多数人走不寻常的路,决定了他的成功。

回到股市中可以发现,A股历史上每一次底部就是在大多数人的贪婪中结束。2007年当所有人都参与进股市,满大街谈论股票赚了多少时,贪婪让人们迎来了熊市。2015年当大家赚的盆满钵满,打算用杠杆资金赚更多钱时,贪婪也是迎来熊市。

当大家贪婪时就是风险,这往往不会错,人多的地方虽然很热闹,但是人多的地方也很危险,股市一旦上涨到疯狂的时期,它的下跌就会来临,此时避免贪婪提前离场就是好的策略。

恐惧同样如此,当一个人开心到极致会哭,当一个人悲伤到崩溃就会做出非理智的行为。每一次熊市,大盘都会在熊市末期让大部分股民割肉,因为大家唯一的看好股市希望或许在利空消息中被磨灭,亦或在大盘再度下跌时而崩塌。对于长期严重亏损的股民,此时的想法就是忍受不了市场再次摧残就会割肉,往往后面大盘就上涨。

这种恐惧心理正是让大部分投资者倒在了黎明即将到来的时刻,让他们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而离开,在这种情况下不就是巴菲特的说的人们恐慌他贪婪的时候吗?这时候他就开始买了大家抛售的大家的筹码。

贪婪和恐惧是经验之谈

投资市场无常胜将军,巴菲特也有投资失败的时候。1990年,伯克希尔投资了美国航空12%的股份,然而美国航空最终竟然停止向优先股发放股息,伯克希尔的股份收购成本为3.58亿美元,几年以后缩水76%到了8600万美金。然而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失败。

他的失败让贪婪和恐惧成为了经验

1、详细了解投资标的

对于巴菲特而言无论是投资美国航空失败,还是买下戴克斯特鞋业公司后价值归零,都是在投资前对投资公司的了解还是存在多多少少的错误认识,导致投资失败,也是在投资时过于贪婪的想大手笔投资,让投资损失额度加大。

如果没有全面的了解投资品种,无疑就是把风险放在身边,像定时炸弹一样时刻爆炸,这就会造成对投资人产生较为严重的亏损。

详细的了解投资品种的风险和机会,这也是在投资时避免因为只看到利润,而忽略了风险的做法,才能在投资时哪怕出现黑天鹅事件也能全身而退。

2、把握机会和风险时刻

大众悲观时的机会往往是很少被人发觉的,因为此时大家都开始逃离的时候就会有便宜的筹码可捡,大众认为的机会往往是大家知道的,因为此时都在争抢筹码就会导致风险随时发生。贪婪就是风险时刻,不去投资相关的品种,恐惧就是机会时刻,适当的开始买入物美价廉的品种。

这无疑就是所谓的高抛低吸的操作,把大众贪婪和恐惧的心态运用到交易中,别人贪婪我离场,别人恐惧我买进,无疑是长期规避风险和捉住机会的最佳策略。

综上: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这不仅仅是一种投资策略,更是一种经验之谈,它告诉投资者不往人多的地方跑,不在大众疯狂的追求投资品种时还盲目跟风投资,还告诉我们当大家都开始不看好和大家恐惧到极致的时候,往往投资品种将会迎来机会的时刻。


金美圆的财经笔记


“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这句话我也经常说,并且我在股市中投资最基本的逻辑也是如此,所以这是一种策略。下面简单说一下我这种越跌越买的策略。

笔者更喜欢跌跌不休的股市,因为机会都是跌出来的,风险都是涨出来的。

股市长线投资遵循的是熊市中布局,在牛市中盈利的交易逻辑;

什么是熊市中布局:熊市中布局就是在下跌中买入,而且是越跌越买;因为股价下跌之后才会出现价值乖离的机会;在股市中只买便宜的股票。

而买入的标的全部是蓝筹和大盘股。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出现企稳的信号进场;分批次进场,按照资金管理的原则,每次被套之后在之前确定的点位进行补仓操作;补满仓之后,就静待股市的上涨。

熊市总会过去,牛市总会到来,只要比别人多一些耐心。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恐惧?因为多数人观察股市的格局仅仅在股价的涨跌,在账户短时间的盈亏。

而我关注的是:股市一定会涨。因为这是一种确定性。至于什么时候涨我不介意;我比多数人更有耐心,而且底部的时间越久,上涨的动能越大。

股市中有一个很明显的指标,多数人对于股市的上涨失去信心的时候,多数人开始恐惧的时候,真正的上涨就会来了。没有不要担心散户不恐惧,因为只要只盯着股价的涨跌,行情走势一定会让他们感觉到恐惧。

总结:交易就是这么简单,所谓大道至简正于此。


外汇期货股票全职交易员,资管团队创始人。欢迎留言交流。


八位数花园


什么是策略?

策略指的是计策,是根据事实形势的发展而指定的行动方针。

什么是经验?

经验是从已经发生的实践中获取的知识。

作为股神,巴菲特所说的话,自然有份量,但是作为交易者来说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是,什么标准算是贪婪?什么标准又算是恐惧?

二个是,你怎么断定自己是属于恐惧的那一波,还是属于贪婪的那一波?

另外,止损的时候需要的是什么?

是我们对亏损的恐惧!

让盈利奔跑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是我们对盈利的贪婪!

巴菲特在说这句话的背后,其交易也不是真的在关注别的交易者是怎么做的,而是有自己的价值测算模型,有临界点,有安全边际。

只有因为市场贪婪价格涨到他的模型卖点的时候他才会卖出,只用因为恐惧市场价格跌倒模型买点附近的时候才会买进。

所以,这句话只能说是巴菲特得经验,在这背后他有自己严格的一套交易策略。


交易匠人


曾有个朋友,一个股票发生了显著的利空,就是那种股票炒高,管理人离职潮,几百倍市盈率,股价全靠PPT的那种上市公司。习惯性的奉劝了句谨慎,但是那个朋友振振有词的祭出了一句:“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他认为利空导致的股票下降,就是别人恐慌的时候。于是他杀进去了,也套进去了。

巴菲特这句话对吗?这当然是对的,这体现了一种群体谬误,人类会被情绪支配,从而会出现非理性的行为。但是抛开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时间点,具体股票的估值,你再来看这句话,其依然没有解决投资决策的基本问题。

同样的,索罗斯也说过: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和巴菲特那句话一样,其实总结一下,就是一个我们了解的一个浅显的道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如果不给这些经验的语言赋值,增加骨骼和肌肉,其永远不会产生作用。没有行动能力的真理,都是墓志铭,墓志铭他就在那里,永远不动。

股票投资要解决具体问题:在什么时候买入多少股哪一家公司的股票。巴菲特每一次股东大会,每一封致股东的信,最重要的,永远是其对于旗下投资的看法,比如其如何看卡夫食品,如何看喜诗糖果,如何看IBM、亚马逊、苹果、中国股市、比特币。所有一个懂投资的人,会去了解他对于这些的看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真的没有太多捷径。魔鬼作恶的时候一样会运用上帝的法则。决策理由应该起源于你对企业的了解,而不是来自于你主观的感觉,也不是来自于你情绪的波动。巴菲特在具体投资上也会犯错,但是他的错误并不持续和普遍,虽然如今其依赖于专业人士的判断,他的确老了。但是在2000年以前,股市常青树的战绩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其人身的轨迹也是一步步行来,财富是加速增长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其战绩逐步抬升。这不能不说就是一种学习的结果。

价值投资者需要成长,需要很多具体的信息,提升自己的视野和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