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減負,體育卻為何還要加碼?

新華社廣州11月7日電 題:學生減負,體育卻為何還要加碼?

新華社記者王浩明、吳書光

近日,關於中小學生減負的話題再次成為熱點。浙江、重慶等地出臺新一輪政策,採取多種手段為中小學生減負。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科學減負應當“有增有減”,把不合理的負擔減下來,增加體育美育勞動教育。

教育部門千方百計為學生減負,但體育卻為何還要加碼?體育目前在中小學生中究竟是怎樣的地位?它課內外生活中究竟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

“減負”中體育“加碼”

從嚴控課堂時長、校內考試次數,到整治校外培訓,再到減少家庭作業總量和作業時間,各地出臺的減負措施一波接一波,但實際情況往往是“校內減負,校外加回來”,帶火了校外培訓,也加重了學生負擔和家庭負擔。

究竟如何合理減負?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近日表示,科學減負應當有增有減,把不合理的負擔減下來,增加體育美育勞動教育。

在教育部看來,體育非但不是減負的對象,而是“減負”的利器,體育在校園中的分量不僅不能減,還要增加。

7日,北京市發佈措施,在加強體育課和課外鍛鍊方面,提出嚴禁擠佔體育課時和大課間,中小學生在校時體育活動時間每天不低於1小時,並利用課後服務時間優先安排體育活動。

體育為何要加碼?

事實上,近年來,無論從官方的政策,還是基層的實踐來看,此前長期被當成“副科”對待的體育,在學校的地位正悄然變化。

2015年之前,中國青少年體質連續多年持續下降,提高青少年體質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此後教育部等多部門出臺政策,為體育課保駕護航,多地中考重新設立體育科目。

而傳統觀念裡體育與學習的對立也正在悄然瓦解,“體育本身就是最基礎的教育”“體育好學習也好”越來越深入人心。

最明顯的是學生家長心態的轉變,之前家長擔心孩子在校園從事體育活動受傷,導致學校不得不取消一些競技性較強的體育課運動項目;現在,社會和家長對校園裡的“小磕小碰”更加寬容,很多家長開始支持和鼓勵學校開展對抗性的體育活動。

數據不會騙人,政策的引導、基層的實施和社會觀念的轉變讓體育教育的軟件和硬件都得到了迅速提升,而連續下降的學生體質也開始觸底反彈。

來自教育部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教師人數由2015年的56.6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65.3萬人。中小學校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學校比率從2015年的68.6%增長到2018年的89.6%;體育器械配備達標比率從2015年的72.9%增長到2018年的94.6%。

而近日公佈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抽測複核結果顯示,2018年全國學生體質達標測試合格率為91.91%,優良率為30.57%。2016年至2018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總體呈現“逐步提升”趨勢。

體育“增量”更需“提質”

雖然中小學生的身體健康指標已經開始向好,但我們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未來仍然不可鬆懈,這也是在“減負”背景下,體育繼續加碼的原因之一。

“健康中國”行動將中小學生作為重點人群之一,動員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共同守護其身心健康,形成“網格式”防護。而“減輕課業負擔”和“增加體育活動”正是守護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兩個重要抓手,而在增加體育活動數量,提高中小學生體育活動的質量更是全社會面臨的重要課題。

業內人士認為,體育競爭性和對抗性等屬性不能在校園中被扼殺。如果本該是“野蠻體魄”的體育變成“溫柔”的體育,那麼其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

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表示,提高學校體育的質量要通過競賽活動,學校體育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競賽活動。

“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競賽是少數人的,但競賽是實現四位一體目標的重要環節,每個學生都要參與競賽活動。”王登峰說。

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認為,學校體育應該有作為,應當科學安排運動負荷,運動密度和運動強度要雙管齊下,杜絕“溫柔體育”。

王宗平建議,要增加學生體育比賽和體育測試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與挫折;增加體育中考的分值,達到中考總分的10%,測試難度不得低於國家標準;甚至將體育納入高考的選考科目,給學生一個選擇機會,發揮高考的正向指揮棒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