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巴克點熱拿鐵時告訴店員不加糖,店員說拿鐵是不加糖的先生,我該說什麼?

完顏半壺紗


你應該說:“好的,謝謝,我知道了!”

其實拿鐵不加糖不是星巴克的專屬,也不是什麼行業的潛規則。



先說說拿鐵的歷史,拿鐵的發明者,也是第一位將牛奶和咖啡相融合的人——柯奇斯基,他是誰呀?維也納人。1683年,那時戰爭連連,奧斯曼帝國的軍隊被波蘭和維也納的軍隊夾擊敗退,留下了大批軍需物資,其中有數十袋的咖啡豆,咖啡豆在穆斯林世界是寶貝呀,但是維也納人不知道,只有這位柯奇斯基知道,他用這些戰利品開了一家咖啡館——藍瓶子(現在的BLUE BOTTLE品牌概念就是來自這),但是生意不好,因為歐洲人不喜歡和咖啡渣一起喝(和咖啡渣一起下嚥的就只有當時土耳其喜歡了),他改良了配方,過濾掉咖啡渣,加入大量牛奶,這就是原始版本的“拿鐵”。



拿鐵(latte)在意大利語意思是鮮奶。為啥是鮮奶了?因為喝拿鐵的意大利人非常喜歡喝牛奶,濃縮咖啡只是為了讓牛奶在味道上升華一下,原來牛奶才是“主菜”,那一小杯的濃縮咖啡是“配菜”。在英語的國度, Latte Coffee,就是所謂加了牛奶的咖啡,通常直接翻譯為“拿鐵咖啡。

正宗的意式拿鐵咖啡是純牛奶加咖啡,美式拿鐵則將部分牛奶替換成奶泡。



那後來拿鐵為什麼會在“有糖”和“沒有糖”之間徘徊呢?一位咖啡界摸爬滾打幾十載的高人告訴我的。

拿鐵的“有糖”和“沒有糖”,要從盛拿鐵的杯子講起。在意大利,拿鐵杯子都是用大口的瓷杯來盛的,為啥要用瓷杯,因為裝拿鐵前杯子都要經過熱杯這道工序(標準流程),其他材質的怕經不起高溫。後來,商業發展太快了,講求出品要快,而且又有冰咖啡的誕生,慢慢的就放棄了這道工序,而且又發現原來玻璃杯裝拿鐵,濃縮咖啡倒在牛奶上面,交融的那一刻非常好看,這一點為拿鐵加分不少,冰拿鐵成為了拿鐵新的賣點,越來越多的咖啡館改成玻璃杯了就為了讓顧客看看這美麗的一幕。問題來了,純牛奶和濃縮咖啡混合的速度太快了,本來想拍照美照,沒調好光圈快門,怎麼兩貨(牛奶和咖啡)這麼快融合了。



於是專業人士想辦法了,怎麼才能讓牛奶和咖啡融合的速度慢一點呢?改變兩者的溫度、不斷嘗試不同的咖啡豆、改良壓縮咖啡的機器等,都沒有辦法。後來有人發現,其實很簡單,利用果糖,先用果糖和牛奶混合,增加牛奶的比重,咖啡比較輕,所以就不容易混合,往往會形成黑白分明的兩層,再往上加冰塊,簡直就是高逼格來又浪漫典雅。這就是拿鐵是甜的那個階段。



那為啥後來又變成“沒有糖”呢?咖啡行業不斷的發展,也意識到過渡攝入糖分對身體無益,現在大家都提倡健康飲食。而奶製品也不斷髮展,現在很多大品牌都是用調製乳,這種乳品可以帶出加糖牛奶的效果,最主要是沒有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糖是會變酸的,特別是在高溫和過量氧化的情況下,這也令到咖啡師對於拿鐵的不可控因素增加,有時候為什麼加了糖放涼了的拿鐵會有一點酸就是這個原因,拿鐵的初衷就是要品嚐到牛奶在咖啡的作用下味道昇華的滋味。而現在大多數的精品咖啡館的拿鐵都是用純牛奶製作的,為的就是保證拿鐵的出品,畢竟是精品咖啡啊!



其實如果要喝甜的拿鐵,現在都有袋裝糖,最好選用液體狀的,加的時候一點點的往裡加,覺得夠甜了,就不要加了,不用全加完,因為糖會影響到拿鐵的風味特性,即品嚐不到咖啡特性,也感受不到牛奶的醇香。


KwongZauKING


星巴克的拿鐵是不加糖的,但並不代表其他咖啡館拿鐵是不加糖的。在咖啡行業,對於產品的做法是沒有統一標準的。

以自己的經歷講下:拿鐵並非都是不加糖的。

2017年的時候,自己學習咖啡已有小成。除了公司內部交流之外,我週末也喜歡去當地的獨立咖啡館去逛逛,品嚐品嚐不同咖啡館的咖啡風味。

某日來到了一家當地連鎖咖啡館,點購了一杯拿鐵。在這之前,我認為的是:拿鐵就是不加糖的。一會,服務員將拿鐵送過來,拉花很精湛。

拍了張照片,然後很期待的喝了一口之後,心中大惑:是不是做錯了?拿鐵怎麼會是甜的呢?而且是很明顯的糖漿味道,初步感覺不是風味類型的糖漿,而是果糖之類的。

帶著咖啡來到吧檯,詢問咖啡師:您好!我剛才點購的是一杯原味拿鐵,但這杯裡面甜甜的,是加過糖漿了吧?咖啡師很淡定的回答:您好!我們的拿鐵做法默認是加糖的,不加糖的拿鐵是要提前講出來的。如果您不喜歡帶甜味的拿鐵,那我給您免費更換一杯。我說:不用了,謝謝。

這是我第一次喝到拿鐵裡面有糖漿的,所以這也讓我意識到:咖啡產品沒有標準,不是每家店的拿鐵都是不含糖的。

拿鐵不加糖,這是咖啡行業公認的標準,但這個標準僅限於口頭上,卻無一個標準的行業說明與檢查制度。所以,自此之後,如果去專業咖啡館,點購拿鐵一般我不會說拿鐵不加糖。但去一些偏僻的小咖啡館,尤其是店內設備不太好時,我也會說要一杯拿鐵,不加糖。雖然有時候,會遇到咖啡師的白眼和不屑,但我覺得這樣是值得的。

所以,如果您在星巴克點購一杯拿鐵說明不加糖,店員基本會斷定您是不太懂咖啡的,或者是不懂星巴克的咖啡。星巴克的店員職責中就有傳播咖啡文化的義務,所以店員告訴您拿鐵是不加糖時:

如果您不想多說,禮貌回句“謝謝”即可;如果您跟我有同樣的遭遇,可以將這些事情講給他聽:有些咖啡館,拿鐵確實是加糖的。


咖啡小課堂


正式的咖啡、奶茶都是不加糖的,就好比我們中國人喝茶也是不加糖的,廣東人以前煲涼茶(王老吉)統統不加糖。

但是世界上總有那麼一波人吃不了苦,甚至連苦瓜也接受不了,為了迎合這些吃不了苦的人,加糖的飲料才逐漸出現。

但凡是自作主張,衝出來的咖啡強制給你加糖的話,那些咖啡店根本就不專業。喝過加糖的拿鐵不算什麼,我還喝過用雞蛋清打忌廉當奶泡的拿鐵,那酸爽,本來客流量就一般,還發抖音打廣告了,我直接給那家咖啡店打差評,再也沒有下次了,結果沒三個月,那家咖啡店直接關門拆招牌了!


墮落妖主


我覺得店員要是善意提醒,提問的就不會過來提問了,肯定是被態度惡劣的鄙視了。

提問者應該是想問有什麼優雅的方式回敬店員的鄙視,讓他啞口無言。

有些人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讓你大度,讓你看開,我就服這種人,因為事請輪到他們自己身上就能變出另一套。

我還記得我去跟他們要糖的時候,人家阿姨給我加了兩大包,所以還是得看人。

有人擺臭臉,回敬回去沒什麼不可以的。


不就是個蛋炒飯


我也喝過好多次拿鐵或者摩卡。我甚至都搞不清楚它倆有時誰是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趣點、知識點與相應的知識盲點。比如有時我們會連一個明明學過的漢字忽然就寫不出來。大方地承認與接受事實就好,用不著過多的辨解。隨便一句幽默的話、一句自嘲的話、一個表情或者無須特別表情回應就可以解決的事情,過分糾結覺得失了面子,只能說明自己太虛榮與不自信。也許平時會裝的厲害。這樣活著會很累的。


以畫療心


你就告訴她:我是不要隨杯的袋糖,為你節約一袋,有意見麼……

其實個人就是喜歡喝美式黑咖,是否放奶和糖根據心情決定,但是國內好多咖啡館都不提供美式黑咖,拿鐵、卡布、摩卡非要整那些花裡胡哨沒用的,尤其是拿鐵,7成奶、1成咖啡,不是一般有香草襯著,真是喝著沒撈毛……

所以,我去咖啡館一般這麼說:給我來杯美式黑咖,就拿鐵的價格出票吧……

咖啡妹一般撅著嘴,真不明白,又不少給她一毛錢,拉花也省了,有什麼不高興的。




看熱鬧不怕事大30


其實國內的這個咖啡文化有很大的問題。很多店家總是拿出他們自己的一套標準去衡量,舉個例子,星巴克咖啡的杯子在全世界咖啡行業都是奇葩。我生活在澳大利亞十幾年,連當地人去星巴克點咖啡,都不知道究竟什麼杯子是正常的尺寸。我個人認為,星巴克的想法是引領整個行業,但群眾卻不買單,大家可以查查在澳洲星巴克門可羅雀,在澳洲大規模關門,反而是家門口的小咖啡店熙來攘往。拿簡單的一個拿鐵來說,大家可以的選擇包括:豆奶,杏仁奶,低脂奶,全脂奶,肉桂粉,加重咖啡含量,減少咖啡含量,高溫,超級高溫,雙杯子,無糖,單糖,雙糖,等等等等,只要你能想到。以上的選擇可以適用於基本任何咖啡,所以說,當咖啡變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後,你需要知道的是你自己的口感究竟是怎麼樣的。不需要在意別人怎樣想,他們的標準不是你的標準。如果自己連怎麼喝咖啡還需要勇氣的話,活著真的好累。

p.s 我每天點的咖啡是 Flatwhite Large,Skim milk,no sugar(大杯平白,低脂牛奶,不要糖,不是因為怕胖,只是全脂牛奶不夠熱的話,容易直接去廁所)在家不上班的話,就是瓶裝咖啡粒加沸水,然後倒30ml/50ml 牛奶。


悉尼大叔


關於咖啡 有圖有說明



抽菸的男人61104513


說到星巴克,有點感受,我承認:我英語不好,也對西式點心也毫無瞭解,所以當星巴克的店員對我選擇咖啡和點心的諮詢時炫耀式的高聲快速賣弄他那“流利”的外語,我就不好意思細問了,我就納悶了:平臺大而已,你打個工罷了,拽什麼呢?高人一等似的用你根本聽不懂的語速甩外語,都是中國人,咱好好說話成麼?所以至今再沒有去過星巴克。本身就不是歐美人的體質,也沒那個習慣,何必硬喝咖啡影響到自己的內分泌系統呢?人家喝幾百年了,體質不一樣,如果需要提神,我會雀巢速溶一袋解決問題。另外,也不認為喝喝咖啡吃個西點,或是在有點小資風格的速食店來份牛腩簡餐加現榨果汁、露啊、水兒啥滴就是品味和格調,還有人討論吃個披薩用不用刀叉,有病,矯情,外國人都很隨性得手抓著吃,何必自己在這裡人為拔高裝高雅呢?也不知道我是活得粗糙,還是窮的或是反感偽精緻。


靜水行


你說好的,給我健康糖。

星巴克點拿鐵確實沒有糖,點xxx拿鐵(比如焦糖拿鐵,香草拿鐵),前面是糖漿的名字,如果就是需要普通糖拿鐵,拿到拿鐵以後去旁邊臺子上自己加,砂糖,黃糖,冰飲用的液體糖漿,還有一個被藏起來的,健康糖,低熱量唐,很多名字,不管costa,還是星巴克都有,就是無熱量的糖,這個糖稍微貴一點,一般不放在外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