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外流就是個“騙局”?

處方外流就是個“騙局”?

開了處方外流口子卻不給處方,給了處方卻不能刷卡,能刷卡的卻不能複製推廣……6000億“大蛋糕”,能看不能吃。

本文由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原創首發

今年55歲的張偉(化名),在四川藥店圈算是位業界老人,其所經營的藥店曾頗有點地頭蛇的味道。即便是一心堂、老百姓這些上市連鎖藥店進駐當地,在選址上都要對張偉的店鋪“退避三舍”。

原本生活過得很滋潤的他,卻在兩年前做了一個令同行頗為不解的決定。2017年,張偉在綿陽開了一家DTP(中文簡稱“直接面向病人”)藥房。

“直到現在,我也沒想明白這到底是對是錯。”張偉對自己的這個決定顯得頗不自信。

張偉疑慮重重的背後,其實與處方外流的現實處境有極大關係。

“DTP藥房就是瞎胡鬧”

DTP,是英文名Direct to Patient的縮寫,DTP藥房就是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更有價值的專業服務的藥房。患者在醫院開取處方後,藥房根據處方以患者或家屬指定的時間和地點送藥上門,並且關心和追蹤患者的用藥進展,提供用藥諮詢等專業服務。DTP藥房也被稱為高值新特藥直送平臺。

“DTP藥房生存的基本邏輯就是處方的爭奪,如果處方一直停留在醫院內,那麼DTP藥房就沒有了存在意義,如果處方能夠外流,DTP藥房的價值就會立竿見影。”

曾擔任多個大型連鎖藥店顧問的張楚文(化名)告訴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特約研究員,DTP藥房只是一個商業模式的轉化形式,真正能夠攪動市場的是處方外流,“處方外流是新醫改的核心內容,很多人都寄望於此,分一杯羹。”

2016-2018年間,多個政策文件中,均有提及處方外流。如今,已有廣東、江蘇、浙江、四川、山東、遼寧、福建等18個省份出臺政策落地文件,積極佈局“互聯網+醫療”,推動處方外流。

有媒體預測,若是處方外流真的全面鋪開,預計將有6000萬元的紅利“蛋糕”砸向零售終端。


處方外流就是個“騙局”?


▲國內部分DTP藥房概況,數據來自“動脈網”。

張偉就是瞅準了這個商機,上了DTP藥房的車。

“DTP藥房的投資不小,要有冷鏈技術,要配置藥學專業人才,選址上還要離醫院儘可能近。”連同進貨裝修,張偉的DTP藥房投資將近200萬。

“現在也就是勉強收支平衡。”開業兩年多,DTP藥房並沒有實現盈利,按照業界通用的開張一年回本、兩年盈利的規則看,張偉的投資不可謂不失敗。

事實上,想通過處方外流實現紅利轉化的,遠不止張偉一人。截至今年3月,全國共有11個地區的藥店對處方外流躍躍欲試,有些藥店甚至明確成為當地處方外流的試點。

無冕財經特約研究員就此對各省的主流藥房進行了一番走訪,得到的結果卻是諸如“不方便談”、“現在不好說”、“情況你也能想得到”等說辭,至於原因,大家都心照不宣。

“DTP藥房就是瞎胡鬧。”在張楚文看來,“政策是利好,但要真正落實下來,必然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做前期佈局謀劃可以,但要總想著先人一手,很可能陰溝翻船。”

受益方未能受益

顧客與藥店被看作是處方外流的最大受益方,但在多方力量的裹挾下,原本的受益方並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惠利。

福建福州的袁雲(化名)是當地一家小有名氣的科技公司負責人,其團隊正是福州電子處方流轉平臺的承建方。

“我接觸到處方外流也是從做這個項目開始的,瞭解以後發現確實很方便。”2019年4月,作為福州處方外流工作團隊的核心成員,袁雲應邀出席了電子處方流傳平臺的啟動儀式,在活動上,袁雲第一次體驗到了處方外流的便捷。

袁雲第二天就把處方外流的消息告訴患有高血壓的父親。一週後,袁老爺子按照袁雲的說法體驗了一把處方外流,但結果並不如袁雲那般順遂。


處方外流就是個“騙局”?


▲不同處方外流模式對比,圖片來自興業證券。

所有的流程都是對的,結果到結賬刷醫保卡的時候,卻顯示餘額不足。”袁雲對這樣的結果頗為不解。為此,他還專門投訴到了福州市醫保局。

三天後,福州市醫保局給出了回覆,“目前的電子處方流轉平臺僅支持醫保個人賬戶。”

袁老爺子購買高血壓用藥費用約為1500元,在過往的門診藥房可通過醫保卡直接支付,費用通過醫保統籌賬戶進行實時報銷。

通過電子處方流轉平臺進入藥店的處方用藥支付,目前只能用個人醫保賬戶的費用,雖然福州市人社局在兩年前取消了個人醫保賬戶消費限額,但對於袁老爺子這樣的慢病患者來說,個人醫保賬戶那點錢始終是杯水車薪。由此看來,袁老爺子在藥店消費顯示餘額不足,也就不足為奇了。

面對這樣的結果,袁雲只能呵呵一笑,帶著父親去了離家最近的社區醫院。

“類似於袁老爺子這樣的顧客很多,對政策有所瞭解的顧客,往往是一聲嘆息,如果遇到腦子轉不過來的顧客,就會覺得我們藥店的服務水平不夠,甚至破口大罵。”在今年的藥交會上,福州一位藥店負責人向無冕財經特約研究員大吐苦水,“滿載希望而來,帶著怨氣離開,面對這種嚴重的傷客狀態,藥店也是有苦難言。”

無法全國複製的“梧州模式”

相比於全國各地“張偉們”的躊躇迷惘,來自廣西梧州的韋超華卻實實在在享受到了處方外流的福利。

2017年5月,廣西梧州紅十字會醫院啟動全國首家處方信息共享平臺,以“梧州模式”落地醫藥分家。是年11月,廣西梧州市衛計委與百洋智能科技易複診端,共同啟動了全市處方信息共享體系的搭建,全市20餘家二級及二級以上醫院與百餘家藥店將共同接入處方信息共享平臺。

韋超華所供職的梧州百姓大藥房,就是梧州市首批處方外流試點,從2017年11月梧州市啟動處方信息共享平臺建設至今,百姓大藥房的7家門店共拿到超5萬張電子處方,每家藥店日均拿到處方達12張

但這樣的好景並沒有持續多久。


處方外流就是個“騙局”?


▲近年來“醫藥分開”政策陸續出臺。

據一位接近廣西壯族自治區醫保局的相關人士透露,目前梧州的模式並沒有得到官方認同,“按照官方說法是,梧州模式無法明確保障消費者的用藥安全,但私下的嘀咕是,區內其它醫院對‘梧州模式’嗤之以鼻。”

最直觀的看法是,處方外流之所以無法大面積推廣,核心原因就在於醫院不願意處方流出。

“醫院為什麼不願意流出處方,本質上還是利益驅動不足。”一位曾參與《疫苗管理法》的內部人士告訴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特約研究員,處方是醫院藥房實現引流與營收的重要途徑,如果把處方流了出去,那麼醫院藥房的盈利模式將會全面崩塌

但這種崩塌似乎是在預料之中。

自今年年初,全國各地開始要禁止藥房託管、院內藥房取消的聲音,開始在業界蔓延。此後“4+7”帶量採購所引發的竄貨問題,使得各地醫保部門把一年前才在江浙兩地實行的“兩定”(指醫保定點零售藥店和醫保醫療機構)統一執行醫保支付限價方案提上了日程。

“醫藥分家肯定是大勢所趨,但這個過程一定是循序漸進的,如何在保障醫藥工作者待遇不變的前提,賦予藥品銷售更為廣闊的市場化空間,是目前相關部門頗為棘手的問題。”前述參與《疫苗管理法》相關人士表示,目前的處方外流不可能走得太過激進,“類似‘梧州模式’的處方外流,還無法在全國實現複製。”

開了處方外流口子卻不給處方,給了處方卻不能刷卡,能刷卡的卻不能複製推廣……處方外流的未來到底會如何,或許只有時間才能給我們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