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青年志願者助力興邊富

原標題:黑龍江青年志願者助力興邊富民 一百零八名大學生志願者將奔赴十八個邊境縣市支教

“去支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雖然已被“保研”,但東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大四學生董宜鵬決定,畢業後的第一年,不讀研,去支教。

董宜鵬記得,在她小學一年級時,一名外地老師曾來家鄉黑龍江省樺南縣興旺村支教。10多年後,老師的姓名和模樣已然模糊,但他在雪地裡騎著自行車上班的身影,彎腰為學生繫鞋帶的暖心點滴,課堂上神采飛揚的樣子……卻留在了她的記憶裡,“我一直希望能像他那樣,去幫助有需要的孩子。”

今年9月,團黑龍江省委牽頭與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等多部門聯合印發文件,啟動了黑龍江省青年志願者助力興邊富民計劃大學生支教團項目。經過嚴格的筆試、面試、心理測試,董宜鵬成功入選。“我很幸運,圓了支教夢,一年後還能繼續碩士學業。”

據介紹,該項目按照“公開招募、自願報名、擇優選拔、集中派遣”的方式,面向省內11所本科高校、17所專科院校招募,選派具備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條件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和具備推薦免試攻讀本科條件的應屆專科畢業生各54人。

在9月中旬召開的項目推進會議上,團黑龍江省委書記苑芳江強調,高校團委要嚴格按照選拔標準,堅決做到高標準嚴要求。但不能一刀切地只看學習成績,要選拔出有志願服務精神、有支教精神的青年志願者。

苑芳江指出,把優秀大學生派到邊境,派到基層,既是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報效祖國的現實需要,也可滿足邊境地區的人才需求,各級團組織要發揚奮鬥的精神,出真招、出實招。

該支教項目受到了受援地的普遍歡迎。在團饒河縣委副書記周美佳看來,大學生支教團能一定程度緩解鄉鎮中小學某些科目師資匱乏的實際困難,為偏遠地區中小學生帶來新思想、拓寬新視野。

饒河縣地處烏蘇里江中下游,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周美佳介紹,縣裡人才難引進、易流失狀況十分突出。去年,全縣公開招聘10名高中教師,有6個崗位的報考人數未達到1:3的開考比例,最終僅聘用了3名教師。近年來引進的43名碩士研究生中,有15人通過調離、辭職等方式外流。

“政府近年對教育設施的投資和保障力度增強,邊遠鄉鎮中小學的整體硬件設施還不錯,但歷史、政治、地理、藝術等科目的師資十分欠缺。”團撫遠市委書記徐博期待著大學生支教團能有所作為,在撫遠紮根安業,“團組織將會當好‘孃家人’。”

今年10月末,志願者招募優選工作宣告完成。首批108名支教團成員簽訂招募協議,將在明年8月分別派往省內18個邊境縣(市、區)鄉鎮,開展為期一年的基礎教育專項崗位工作。

該項目將按本科生每人2.4萬元/年(含社保個人繳納部分)、專科生每人1.8萬元/年的標準發放生活補貼。支教本科生服務滿1年後,返回所在學校攻讀碩士研究生;支教專科生服務期滿1年後,根據填報志願和當年全省專升本招生計劃確定專升本院校,繼續完成專升本學制計劃。18個邊境縣(市、區)團委作為縣級項目辦,負責申報崗位需求、統籌協調支教團在服務地的政策、崗位對接及服務保障工作。

目前,已完成招募配額計劃的各高校團委、項目辦,陸續開展了支教崗前系列培訓和實習。

東北石油大學的4名支教團成員在校團委實習鍛鍊,與專職團幹部一對一結對,量身打造培訓計劃。他們還成立了臨時團支部,校團委書記任豔秋為臨時團支書。

“不僅教書,更要育人!”任豔秋希望支教團要學會組織團課、隊課,把當前國家的政策形勢講給邊區孩子們,尤其是傳遞有龍江特色的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

多年來,黑龍江大學堅持為“西部計劃”輸送志願者,崗前培訓體系較為科學完善。該校志願服務部部長閆玉亮認為,崗前培訓要堅定志願者的信念,不能遇到挫折就想放棄,志願者要從“協助員”轉變為“主力軍”,教學技能和工作能力必須要強。

下一步,團黑龍江省委、省教育廳將繼續加大項目推進力度,爭取更多的推免指標和“西部計劃”專項支持,開設“西部計劃”龍江地方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