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时代变回去了"——二战意军“萨伏伊”骑兵团的传奇大冲锋

骑兵,不论东西方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极其古老的兵种。即使到了近现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火炮火枪的普及的时代,骑兵依然活跃在当时的各个战场。最著名的案例——1917年的比尔谢巴战役,英国人拉开战线,在大宽度上进行短暂而密集的火力覆盖,接着让骑兵集群插入短暂出现的战线薄弱处,打的土耳其人一脸懵逼,最终形成决定性的突破。

但是,一战也暴露出骑兵的缺陷:在火器战争的时代,他们无法拥有强大的火力投射能力,唯一的优势机动力也可以让汽车或者摩托车取代,自身庞大的目标在一战以堑壕战为主的时代成为了步兵们趁手的好靶子。因此在一战后,骑兵这个兵种的历史堪称黑暗。以二战的历史为例,大多数人对于骑兵的印象最深的也就是面对德军装甲闪击战,挥舞着长矛与马刀冲向德国坦克的,英勇而徒劳的波兰骑兵了。

二战波兰骑兵

虽然二战是军事装备与战略思想变革的大运动,旧有的装备、军事建制、战略战术随着技术的革新被淘汰。但是骑兵,这一千年兵种依然在近现代的二战中打出了一次漂亮仗——“伊斯布申斯克大冲锋”。这次发生于1942年苏联战场的战斗,意大利的骑兵们以600人且伤亡极小的代价,击败苏军2000人且有重火力配置的主力军。

传承300年的荣耀骑兵团

1942年伊斯布申斯克战役期间,苏联顿河与霍皮奥尔河区域,意大利军队的一支古老的兵团——“萨伏伊”骑兵团驻守于此。

“萨伏伊”骑兵团可谓是历史悠久——首先“萨伏伊”这个名字来自欧洲中世纪的萨伏伊公国,它诞生于萨伏伊与法兰西永无止境的战争中,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1701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萨伏伊”骑兵团初露锋芒,战功卓著;1746年的蒂多内战役,“萨伏伊”骑兵团连续七次大冲锋,把法国和西班牙联军按在地上摩擦;1796年拿破仑在意大利北部一战成名后,“萨伏伊”骑兵团被拿破仑高兴地收入麾下并充当王牌部队;19世纪的意大利复兴运动,“萨伏伊”骑兵团直接参与了三次独立战争并冲在最前线;以至于到了一战,“萨伏伊”骑兵团也多次执行掩护撤退的阻击任务,洗刷了卡波雷托战役惨败的耻辱,逼迫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签订停战条约。

中世纪“萨伏伊”骑兵团油画

此时到了二战,这一传承几百年古老而又荣耀的骑兵团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此时此刻的对手是苏联红军西伯利亚第812步兵团的2000余人,隶属于第304步兵师。他们不仅装备精良,并配有大量的火炮、迫击炮和机枪这些“骑兵克星”,而就人数上来说,苏军这次也占据上风——这里的意大利“萨伏伊”骑兵团只有600名小伙子。

苏军压境

8月20日,当时苏联在顿河发起进攻,驻扎此地的意大利第二步兵师抵挡不住苏军的进攻,两天内就溃败了。这里的B集团军除了他们,能帮助顿河阵地的只剩下第三快速师,而第三快速师此时只有俩骑兵团——“萨伏伊“和“诺沃亚”。本身自打战争开始到挺入顿河,第三快速师一直是“后娘养的”,不仅兵员一直不足,武器装备也是捉襟见肘,麾下的俩骑兵团一直干的后勤和通讯的活。而此时的“萨伏伊“骑兵团却只能临危无奈受命,开赴前线。

“萨伏伊“骑兵团的任务是占领“213,5高地”。8月23日晚上,他们在距离目标1000米远的地方驻扎,准备第二天早上占领。夜间,苏军在高地上部署了第812西伯利亚步兵团的两个营,同样等待日出时发起进攻。好巧不巧的是第二天(24日)的凌晨3点半,天还没亮,一支意大利的骑兵侦察兵小队和同样执行侦察任务的苏军小队迎头撞上,双方随即交火。而听到动静的双方大部队也紧急进入战斗状态,苏军先发制人,利用火炮和迫击炮盲击“萨伏伊”骑兵团的阵地。

传奇冲锋

在营地遭到炮火袭击后,“萨伏伊”骑兵团的指挥官贝托尼·卡扎戈上校别无选择,只能下令骑兵做好准备——向敌军发起冲锋!

这里我要多说一句:一战二战的骑兵也不太同于以前了,这时候一般骑兵团也会配备一定量的火炮和机枪(当然都是轻型的),伴随着骑兵团进行火力支援,这些装备也都是由战马负责运载。此时,“萨伏伊”骑兵团负责这些火炮和机枪的第一中队进入阵位,开始还击。虽说火力零星的可怜,但也好歹能发挥点作用。

随后,“萨伏伊”骑兵团的第二中队(大约100人)被卡扎戈上校安排了历史上骑兵玩了上千年的经典战术——迂回袭击敌军侧翼。剩下的三、四中队一共大约400名骑兵跨上战马,高喊“萨伏伊!”(由于萨伏伊骑兵团历史悠久且战功卓著,这个名词一直是整个意大利陆军的冲锋口号,相当于苏军的“乌拉!”或者日军的“板载!”),冲向了苏军阵地!

这里梳理一下“萨伏伊”骑兵团的部署:

“萨伏伊”骑兵团,四个中队,共600人

第一中队:100人,以战马拉载轻型火炮和机枪,提供一点火力支援

第二中队:100人,迂回袭击敌军的侧翼

第三中队:200人,正面冲锋

第四中队:200人,正面冲锋,跟在第三中队的后面

一开始,有的骑兵们的马刀被冻在刀鞘里了,只能拿手榴弹冲锋。面对苏军密集的火器射击,有些战马即使被子弹打得遍体鳞伤也会坚持奔跑几百米,每一次冲锋都是血洒疆场。很多马早已死去,却仍坚持奔跑一段距离才轰然倒地。在穿越了大约一半的敌军防线后,第三中队的战马已经损失了一半,甚至指挥官本人也落马了,但骑兵并没有多少死伤,在后面的第四中队也基本上没有多少损失。

此时事先安排好的第二中队从侧翼突袭到来,战况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苏军阵地瞬间破开了一个大口子,第二中队突入了敌军阵地内部开始肆虐。卡扎戈上校通过望远镜发现虽然苏军很快部署兵力准备堵住缺口,但没损失多少战马的第四中队此时已经突入苏军正面脸前,近距离状态下开始了骑兵的传统艺能——马刀劈杀。此时的苏军竟一时间无力还击,因为此时的骑兵在近距离是居高临下的状态,容易使步兵感到很大的压迫感,高速冲锋的骑兵更是严重考验着步兵的士气,本身骑兵突脸的情况下即使是现代步兵也无法进行有效还击,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苏军是被击溃状态,高素质的骑兵部队在极短时间内对数倍于自己的步兵造成连锁精神崩溃,基本上现在的战况就是那种摧枯拉朽的状态,此时的意大利的骑兵们追击苏军起来简直是砍瓜切菜,单方面屠杀。

可以说,第三和第四中队这次英勇的冲锋奠定了此次战役的胜利。迂回侧翼的第二中队此时此刻打到了苏军中心,看见第四中队的胜利冲锋后他们也开始反方向顺时针横扫苏军阵地。也就是说,苏军此刻居然莫名其妙处于“两线作战”,前面有敌军骑兵砍瓜,后面也有敌军骑兵切菜,而此时的苏军士气基本完全崩溃,哭喊声、枪声、炮声、马的嘶叫声和马蹄声、马刀劈入骨肉发出的刺骨声参杂在一起,每支骑兵小队冲向什么方向,一路上的苏军都成批倒下,仿佛前后左右都是意大利的骑兵在收割苏军阵地内的生命,试想此时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苏联士兵——看见这种情况你是什么心情。同时,先前损失大部分战马的第三中队基本上是下马作战,一路奔跑很快也赶上了战场进行白刃战,而负责火炮和机枪的第一中队也拉到了最前线,开始新一轮的火力支援。

这次战役从凌晨4点一直打到了上午9点。到了9点30分战斗彻底结束。意大利“萨伏伊”骑兵团一共有32名骑兵阵亡,包括第3和第4中队的指挥官,52人受伤。马匹损失超过100匹。

但是,苏军150人死亡,300人受伤,其余全部被俘。被缴获了4门榴弹炮,10门迫击炮和50支轻重机枪。这次骑兵冲锋,意大利“萨伏伊”骑兵团以600人的人数、装备、地理条件的劣势,硬生生打败了2000人且有火炮和机枪等重型武器固守阵地的苏联军队,堪称是以少胜多的绝对完胜!

战前,一些德国联络骑兵军官被部署在“萨伏伊”骑兵团的左翼,他们见证了这次凌晨战役的一切,他们纷纷表示惊讶、赞赏与担忧:“上校,这类事情,我们以后不能再这样做了”。

古老兵种的最后辉煌

这次史称“伊斯布申斯克大冲锋”的骑兵出击,对于历史上来讲大概有两个意义。

第一个是暂时缓解了苏军大军压境的压力,这次出乎意料的溃败使得苏联的全面攻击被推迟了两天,为被击溃的意大利第二步兵师残部争取到了安全的撤退时间。

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意义,这次大冲锋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战役级大规模骑兵冲锋。“萨伏伊”的龙骑兵们用他们的马刀和胯下的战马,披带着其一脉传承的荣耀进行的这次英勇大冲锋,不仅为他们继承先辈们光荣名号“萨伏伊”上再添一笔辉煌的胜利,更是为整个人类最古老兵种——冲进了上千骑兵年战史的最后一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