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淳樑大師的練拳心得,字字珠璣 值得珍藏

本文內容來自黃淳梁弟子回憶他時所述,其中一些心得乃是字字珠璣,講得很有道理,仔細領悟 必有收穫……

黃淳梁大師的練拳心得,字字珠璣 值得珍藏

《一》拳擊手是危險對手

詠春沒有什麼速成之法,只能勤奮練習,所有付出都是為提升打基礎。”

“誰教的你並不重要,師父好不代表你就會好,功夫不是世襲的,歌者比曲子重要…”

“功夫不是繼承,不是看輩份高,而是看你有多強。不管你是不是宗師的兒子,主要看你練的勤不勤。”
“我一直喜歡拳擊…我喜歡各種格鬥術…但是我喜歡的不是體育運動性質的,而是無規則,無限制,性命攸關的。要是帶上拳套,就變成以點數論輸贏了,這就不是格鬥了。”

“這跟拳種無關,而是跟人有關。不過,如果要問最難打的對手,一定是西洋拳擊手,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練對攻。他們從來不追手,總是進攻。如果跟拳擊手打,被他打到的概率更大,因為他們用雙手進攻,而很多功夫門派的人只用一個手進攻,另一個專門用來防守。”


黃師父在練詠春之前練過拳擊,所以有資格做出以上評論。

他最難忘的比武都是跟拳擊手之間發生的,最令人稱奇地是1964年對戰俄羅斯拳擊手GIKO的那次,GIKO身材魁梧,身高超過188CM,體總113kg。師父的早期弟子以及第一部英文詠春書籍的聯合作者ROLF CLAUSNITZER 經常說到師父喜歡把詠春技術和拳擊技術進行比較。實際上,師父會定期讓ROLF戴上拳套用拳擊技術來進攻其他徒弟,來試驗他們對戰拳擊手時的技術。師父還讓ROLF用詠春技術,其他徒弟用拳擊技術來對戰。師父說拳擊手是危險對手的原因有三,他們從第一天開始就在擊打,從任何位置出拳。雙手都有力,技術到位。他們沒有花哨的姿勢,沒有死板的固定順序動作。他們體能極佳,經打。他還說,儘管拳擊手很強悍,但是總是依照規則去打,跟街斗的無規則不同,用他的話說,拳擊是一種“體育比賽”,因為在拳臺上有很多拳擊手不能做的動作。這就導致在拳臺上很有用的動作,比如低身閃避,移動躲閃,就不能用來對戰詠春無規則的真拳實鬥。除去這些,相對於這些年遇到的傳統的亞洲拳手,師父還是很推崇拳擊手的。

“也許美存在於觀察者的眼中,但是拳術的唯一衡量標準在於是否實用!”


“詠春的目標是教你如何攻擊對手,用最簡單的方法來攻擊。任何教授實戰技術的拳術都應該教你這個理念。


“詠春不止教你格鬥,也教你如何平衡生活,審時度勢。”


“我把詠春當作技能,而不是藝術,使用技能沒有什麼不對的。”


“如果A跟B打,B被KO,那每個人都認為A贏了,就有了贏家輸家,但是對於音樂來說,你喜不喜歡某人彈吉他並不重要,因為這是一種藝術,你無法證明一幅畫或者一首曲子比另外的好。但是功夫技能卻是可以比的。這就是區別(武術和武技)!”


“不同拳種有不同的拳理和目標。詠春就是用最直接、最兇殘的方式攻擊對手。其它拳種的目標可能跟詠春不同,用一些間接的策略。如果將其它拳派的概念跟詠春混淆,打鬥的目標就模糊了,效率就降低了。”


“詠春是非常有邏輯的,只要合理,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就算你用的不是詠春也沒有關係。只要它合理,實用,就可以將它為你所用,不是做它的奴隸。但是將詠春跟其它拳術混合起來,這裡要斟酌一下了。一個北方人和一個南方人可以生孩子,但是人和狗能不能生出孩子,我就不確定了!”

《二》,1+1並不一定等於2

黃師父一直認為大部分拳術進攻喜歡繞圈子,浪費了太多時間,動作太多,也讓拳手暴露了很多弱點。他不主張將其它拳術跟詠春混合起來,因為將高效與低效,簡單與複雜混合起來會讓人迷惑,動作錯亂。再者,不同拳派的功架不同,會使打鬥動作不流暢。

詠春技術遵循直線原理,沒法跟基於弧線進攻的拳結合好。跆拳道里的高踢技巧沒法輕易跟詠春融合,詠春也沒法融合到跆拳道里。所以師父關於人狗的評論的意思是,相互牴觸的拳理不可能結合起來後變得互補。換句話說,那種“這學一點,那學一點”的折中主義相當於買了很多拼圖遊戲板,想要各取一點拼出一幅有意義的圖案一樣,搞不定的。除非有個核心系統,練習者將基礎通曉並內化,否則沒法將不同系統裡的方法結合起來。不是說不能用其它拳術的拳理與技術來增強詠春。(李小龍的截拳道就是一個最成功的進化例子,儘管他的很多徒弟沒能達到與他類似的水平,因為他們沒有李小龍那樣的經歷,李小龍有詠春堅實的核心。)如果從別處借鑑來的不能與基本拳理吻合,就沒法讓練習者在總體上有所提高。

“如果有新人想學詠春,我可能要讓他失望。告訴他詠春不是什麼碰一下即可致命的神功,它是一種需要聰明,靈敏和辛勞練就的武技。”

“我學詠春不是為了出去打架的。功夫應該是在生命受到威脅時用來保護自己的。從葉問那裡學了詠春之後,我有很多比武的機會。通過比武,可以發現詠春動作的限制,詠春和其它門派技術的區別,於是改進。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我發現越來越少依賴於實戰來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

“應該鼓勵人去比武,只要出發點是自我學習和向對方學習。可惜很多人扭曲了比武的目的。認為比武是為了炫耀武技或者欺負別人。”


因為上面的話,黃師父第一次上了主流《黑帶》雜誌,那篇文章發行在1980年代,作者是ROY HORAN,就是成龍電影《蛇形刁手》裡的壞牧師。那篇文章可以算是後來HORAN製作的視頻《詠春:近身格鬥的科學》的一個宣傳篇,讓人們有了更多興趣看那個視頻。(黃師父是視頻主講。HORAN製作了一系列視頻,介紹洪拳、女子防身術等等。)今天看來,除了一些瑕疵和師父故意的錯誤(是另一回事),該視頻可能是迄今最好表現詠春技術和師父武技的視頻。師父認為詠春完全是致命武器,用來徹底摧毀敵方。他對“自衛”這個詞持懷疑態度,他認為要在暴力下生存就必須要更暴力,用更有效的招式抵抗對手的招式,要麼一開始就別讓自己摻和進去。

《三》,專注於進攻

黃淳梁大師的練拳心得,字字珠璣 值得珍藏

功夫就像是畫畫,跟師父學藝的時候,不可能跟師父畫得一模一樣,因為跟師父有年齡和經驗上的差異,所以必然有不同。人的性格和體格會影響他的做事方式。如果要跟師父做得一模一樣,那只是在模仿抄襲,而不是表達你自己,就沒有辦法得到提升。”


“武術家不是電影裡描述的那樣,人學了神功變成高僧。過去很多拳術靠傳說中的神功生存,不幸的是現在還有這樣招搖撞騙的師父。”


“起初我對拳術的想法是錯的,以為是用來防衛的。我喜歡詠春的奧義: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詠春從來不講究如何格擋進攻,而是反攻。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例如,十秒裡我用九秒專心進攻,你就不得不用九秒來防守,這樣我打中你的概率更大。”

要從這樣的邏輯裡挑錯是很難的,黃師父的所有觀點都是建立在他廣泛的實戰經驗基礎上的,在比武中試驗詠春的拳理和技術。在多次比武中他都在三拳內結束戰鬥,所以他讓“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這個拳理變成了絕對的真理。

在訓練之外的少數情況下,別人要他講解防守策略時,他總是提倡“連消帶打”或“同攻同守”。同時進攻和反擊能讓他攻擊到對手,而不用害怕暴露自己的位置。黃師父可以用“小念頭”裡教的基礎動作“伏手”完美地進行同攻同守。如果對手直線攻擊,黃師父會以更好的直線進攻進行回擊,壓制對手的攻擊。如果對手曲線攻擊,師父還是以直線攻擊對方中部。如果選擇先進攻,他會從身體和意識上做好準備,用最基本的方法,簡單、直接、兇猛地攻擊對手直到他無法戰鬥。從不防守或者抓住對方的手,這是浪費時間,給對手創造機會來反擊他。黃師父的方法就是進攻,純粹、簡單地進攻,令對手感到非常棘手。

詠春拳講求功力,運用拳由心發,力從地起,腰馬合—,迫馬追形,追形不追手,封手封肘,肘封拳打,連消帶打,消打同時,沉肩墜肘,來留去送,甩手直衝,黏手粘橋,膀手不留,轉馬帶腰,三角上馬,攻打中線,三角退馬,側線掌擊,日字衝拳,連環攻擊。靈活地運用黏手粘橋,肘封拳打地攻擊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