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80億美元市值的施樂擬收購270億美元的惠普

蛇吞象?80億美元市值的施樂擬收購270億美元的惠普

市值僅為惠普1/3的施樂正考慮以77%的現金加23%的股票方式,溢價約20%收購惠普,據稱已向花旗籌資,至少需舉債200億美元,合併後每年節省約20億美元成本。惠普週三大漲17%,股價至三個月新高,施樂週四漲至五年高位。

原文首發於11月7日00:30,現更新週四最新消息。

美國資本市場可能再次上演“蛇吞象”的不對稱併購交易,這次被瞄準的對象是號稱“硅谷第一個IT巨人”的個人計算機與打印機制造商惠普公司。

施樂或溢價20%收購惠普 可能舉債至少200億美元

11月6日週三,據新浪財經援引媒體稱,美國辦公設備製造商施樂公司(Xerox)正在考慮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惠普,施樂首席執行官John Visentin可能將管理合併後的企業。該公司據稱已向花旗集團籌資,出價將高於惠普約270億美元的市值,而施樂市值約80.5億美元,僅為惠普的三分之一。

消息稱,施樂董事會在週二(11月5日)討論了收購的可能性,施樂認為兩家公司合併後每年可節省約20億美元的成本,年度EBITDA約為65億至80億美元。

北京時間11月7日白天,據澎湃新聞援引惠普公司聲明稱,惠普承認與施樂就潛在的業務合併進行了對話,並已收到收購要約,將進行考慮。惠普稱:“如果有更好的前進道路,我們會採取行動,並將繼續慎重行事,遵守紀律,並著眼於所有股東的最大利益。”

最新消息顯示,施樂擬以77%的現金加23%的股票收購惠普,即用每股17美元的現金和0.137股施樂股票,來交換每一股的惠普股票。預計總收購價格近326億美元,是施樂市值的四倍多;收購股價相當於22美元,較週二惠普收盤溢價約20%。收購完成後,惠普股東擁有新公司48%的股份。

同時,花旗集團據稱已同意提供為施樂提供融資,施樂可能需要承擔至少200億美元的債務才能完成交易。合併將使新公司槓桿率翻五倍,未來24個月內就多出三倍的槓桿,但預計新公司的債務等級維持在可投資級。

一位熟悉惠普思路的知情人士稱,惠普尚未決定施樂的報價是否合適,並不認同施樂口中的潛在協同效應,並擔心完成交易所需揹負的債務。惠普也不能確信施樂具有複雜合併交易的經驗,也不認為施樂應該是買方。

收購消息發酵兩天內,施樂股價觸及五年新高

分析指出,這一“蛇吞象”的大膽收購舉動,可將兩個衰落的科技明星結合起來,對抗企業和消費者對印刷產品依賴程度下降的整體大環境疲軟。華爾街分析師此前一直認為,施樂、惠普和日本佳能等同類企業都是合併的首選對象,潛在的協同效應令本次收購傳聞具有意義。

投資者對“溢價收購”消息的認可,推動惠普於11月6日週三美股開盤大漲17.6%,收漲6.4%,報收19.57美元,創8月2日以來最高,收復8月下旬發佈財報後的全部跌幅。週四早盤最高漲3%,隨後交投平盤,市值接近290億美元。

施樂週三最高漲4.5%,收漲3.5%,報收37.66美元,創2014年12月以來最高。週四盤中最高漲2.3%,漲破38美元,刷新五年多高位,過去一個月漲幅超過29%,市值也漲超83億美元。

但今年以來兩家公司股價明顯分野。在成本削減計劃的作用下,施樂上週公佈了好於預期的三季報並上調2019年業績展望,今年以來股價累漲近88%。而惠普利潤率較高的打印機部門在三季度銷售額再度下滑,該業務過去幾個季度都沒有改善,今年以來股價一度累跌10%。

蛇吞象?80億美元市值的施樂擬收購270億美元的惠普

施樂:不斷改善的現金流,助力大型或小型的收購交易

施樂總部位於美國東北部的康涅狄格州,主要生產大型打印機和複印機,近100億美元的年收入大部分來自向企業出租和維護這些設備。總部位於加州、當年創業的車庫被美國政府定為“硅谷誕生地”的惠普主要銷售小型打印機和打印耗材,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生產商之一。截至2018年10月,惠普公司的上一個財年收入超過580億美元。

收購惠普消息的傳出時點,恰逢施樂公司的關鍵時刻。本週二,公司同意以23億美元出售與日本富士膠片股份有限公司(Fujifilm)合資企業的25%股份,並同意將一家小型合資企業的多數股權出售給富士施樂(Fuji Xerox)的一家子公司。同日,富士膠片終止對施樂的法律訴訟。

2018年,擁有施樂10.6%股份的華爾街“狼王”卡爾·伊坎聯合另一位億萬富翁大股東Darwin Deason,曾迫使施樂停止合併到富士膠片,富士膠片於同年6月起訴施樂違反合同,要求賠償損失超過10億美元。伊坎一直要求施樂作出重大改變,否則將“成為下一個柯達”,走上破產之路。

惠普在2015年拆分成了兩家獨立上市的公司,一個是收購傳聞的目標——專注生產打印機和PC個人電腦的惠普公司(HP Inc),另一個是著力發展服務器、存儲、軟件服務和雲計算解決方案的惠普企業(HPE)。隨後,惠普公司的利潤主力軍:打印耗材業務每況愈下。

今年8月,惠普前任CEO Dion Weisler在公佈三季報時宣佈“出於家庭和健康原因”辭職,2015年起主管打印機業務的Enrique Lores接任總裁兼CEO,任命已於11月1日生效。10月初,作為大規模重組計劃的一部分,惠普宣佈未來三年在全球裁員9000人,約佔員工總數的16%,並下調2020財年EPS指引至低於市場預期,股價一度跌破16美元,至2017年2月初以來最低。

施樂首席執行官John Visentin曾在上週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計劃削減成本超過6.4億美元,不斷改善的現金流使其有能力進行大型或小型的收購交易,似乎暗示了“蛇吞象”的野心。

不過,知名投行Evercore ISI認為,收購最大障礙在於施樂與惠普之間巨大的市值鴻溝。儘管有周二宣佈出售股權的23億美元作支撐,施樂仍需要發行“相當數量”的債務或“大量”股權來為交易提供資金。考慮到兩者之間的規模不匹配,德意志銀行也認為,現金加股票收購中可能需要的現金比重很大,將導致施樂公司高度槓桿化。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作者杜玉,原標題《蛇吞象?80億美元市值的施樂擬收購270億美元的惠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