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乱政,张廷玉为什么没有拿出康熙临死前的诏书直接拿下隆科多?

青灯问史


一、康熙临终布局,出现两道遗诏。

在康熙晚年,诸多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闹得不可开交,而有一位皇子却很低调,一直为康熙办实事,他就是胤禛。经过江南赈灾和黄河水患之后,康熙看到了整顿吏治的重要性,更看到了胤禛为国家办实事的能力,为此康熙精心为胤禛继位布局。


布局之一:借助死鹰事件,罢免了胤禛的职位,看似莫名其妙,实际上是在保护胤禛。当时八爷把十四爷送给康熙的礼物偷偷换成了一只死鹰,康熙不是不知,而是不能追查。如果追查,只能法办了八爷和十四爷,八爷在京城势力盘根错节,十四爷领兵在外,如果拿他们两个开刀,只能逼反了两位阿哥,在他们内外夹攻下,局面会变得无法收拾。因此只能把胤禛免职,隐藏起来。

布局之二:康熙临终前,把金牌令箭的位置告诉了侍卫张五哥,一方面希望日后张五哥能够拿着令箭放出被圈禁的十三爷,出来帮助胤禛。另一方面,让他还了十三爷的救命之恩。毕竟,从江夏镇到皇城,十三爷都是张五哥的救命恩人。

布局三:临终前,让低调的张五哥去请胤禛觐见,而让隆科多去请八爷,顺便看住他,为胤禛顺利登基创造条件。

在所有的布局之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布局,就是收服隆科多。对于隆科多这个人,康熙不放心,他占着九门提督的位子老是首鼠两端。康熙必须确定他跟着谁走,是八爷还是胤禛。所以就出现了让张廷玉宣读两道诏书的事情。

第一道诏书是杀隆科多的,如下:

这一道诏书,把隆科多吓得半死,连忙求康熙明察,承认八爷胤禩拉拢过自己,但是自己明确没有进入八爷党阵营。

这其实里面还有他叔叔佟国维的功劳,八爷有意拉拢隆科多,隆科多偷偷拜见了佟国维,佟国维教了他一句处世箴言——不要把宝压在一条船上,八爷接见你,皇上肯定也召见你,等着皇帝召见,一切以皇帝旨意为准。

张廷玉随即接着说,这道诏书由我保管,如果你不加入皇八子阵营图谋不轨,这道诏书就算没有。如果与八爷图谋不轨,我杀你就是代天行诛。


看到敲打的差不多了,康熙示意张廷玉宣读第二道诏书,是加封隆科多的。如下:

恩威并用,隆科多彻底倒向四爷胤禛。在康熙驾崩的当天,外有十三爷,没有张廷玉和隆科多相助,胤禛顺利登上皇位。而隆科多也受到雍正帝的重用。

但是,张廷玉手里那道诛杀自己的康熙遗诏,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一样,使隆科多心有忌惮。

既然有这样一到遗照,在八王逼宫的危险时刻,张廷玉为何不拿出康熙遗诏直接诛杀隆科多?

一、看一下八王议政前的形式:因为雍正帝推行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严重侵害了八旗贵族的既得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八爷借助雍正整顿旗务的机会,把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带进关内,并且利用弘时、弘宙的口误,把整顿旗务说成是协防兵务,让四位铁帽子王的手下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

另一方面,雍正推行的新政损害了佟家利益,隆科多最终倒向了八爷胤禩。在八王议政前夕,他以加强防务为由,把图里坤领导的大内侍卫全部撤换成为自己的人,这样就把雍正给包围了。

二、在看八王议政时的情形:八王议政现场说话的人有:雍正、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简信王勒布、东亲王永信、隆科多、张廷玉、王文昭还有后来出场的老十三。

永信王质疑新政,指责雍正重用田文镜、李卫等酷吏,前朝老臣作对,给他们扣上不尊先帝的帽子。并且否决了雍正新政的功绩。要求重新回归八王议政。

雍正知道背后有人指使,训问永信王是谁教他这样说的。

此时王文昭挺身而出,因为自己是新科状元,考试时因自己体弱晕倒,雍正给他掌灯,让他做完试卷,对他有提拔知遇之恩,必须要支持雍正。当然自己刚刚步入仕途,不敢得罪八阿哥,只能这时候出来怼永信王,说他无人臣之礼,必须向皇上谢罪。然而,让九爷骂晕离场。

雍正想要加强兵力,让图里坤调两个营的侍卫过来。图里坤说,自己的兵已经被隆科多换防了。

随即,隆科多出场,以祖制为由,劝说雍正不要抓捕几个铁帽子王,并且透露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弟兄和自己是一个心思。

此时雍正帝明白,京城的防卫已经落入敌手,隆科多已经叛变。在向弘宙确定十三爷是因为病重求医而没有其他动作时,形势已经变得非常危险。

在确定隆科多已经倒向八阿哥的时候,张廷玉觉得自己必须要出手了,如果再不出手,雍正必然下台,雍正下台,自己必然遭到清算。甩出杀手锏吧!但是张廷玉并没有没有那出那份遗诏,为何?

一、皇宫内外,都是八阿哥的人,俗话说得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连康熙的传位遗诏八阿哥他们都不会承认,何况这一份诛杀隆科多的遗诏。只要拿出遗照,隆科多必然反咬一口,说是这份诏书是假的,是张廷玉伪造的,到那时,张廷玉百口难辩,无法为自己开脱,因为雍正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份遗诏,无法为他说话。所以说,只要张廷玉拿出遗诏,必死无疑,再说八爷为了保护隆科多,还会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到那时,张廷玉白白牺牲,还于局势无补。

二、当时朝会,雍正提出的议题是讨论新政,谁知话题突变,张廷玉根本没有把这份遗诏带在身上,更不可能再回家去拿,隆科多不会让他活着离开。

三、当时只能以争取舆论导向为主,为十三爷争取时间。张廷玉用他自己渊博的知识给各位王爷普及了一下什么是“八王议政”。

八王议政是在努尔哈赤时期,为了共同反抗明朝,几位旗主在一起共同盟誓,有时候是八位,有时候是十位,有时候还不一定是王爷旗主参与。

到了皇太极时期,为了防止各位王爷谋权篡位,独揽上三旗大权归于天子。

到了圣祖仁皇帝,也就是康熙帝,又把骑营、汉营军队统一划归兵部管理,便于统一调动,而八旗王爷实力大大衰落。

如果大清一直维持所谓的八王议政制度,断无今日之大治局面,国家会陷入争权夺利的乱局当中,所以说历史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八王议政”,如今重提“八王议政”,断无可行之理!

接下来,张廷玉又说了雍正新政取得的成绩: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水患,泽国千里,先帝无法拿出赈灾的银子,是当今圣上和十三爷出去募捐才渡过难关。康熙晚年,深感整顿吏治的必要性,几次对外用兵,都因为国库无银而罢休,为此先帝食不能甘、夜不能寐。

那为何先帝不整顿吏治?因为诸位阿哥争权夺利,使康熙仁皇帝精疲力尽,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君主。


当今圣上登基以来,推行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虽然牺牲了一点王公贵族的利益,但是国库的税收增加了近五成,老百姓的负担也大大减轻了。

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情,做为总理王大臣的八阿哥应该是最清楚的,别人可以反对新政,八阿哥断然没有反对新政的理由!

一席话,说的八阿哥哑口无言。这时,十三爷到来,一个眼神递过来,雍正知道十三爷已经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毕竟,自己经营多年。隆科多见势不妙,偷偷溜走,被图里深派人盯住。

至此,形势逆转,八爷党完败。


品读春秋001


隆科多配合八爷党逼宫是《雍正王朝》最经典的桥段之一。张廷玉手里的密诏,是康熙皇帝临死前为了隆科多防止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密谋乱政,设置的处死诏书。诏书最后被张廷玉收着,一旦隆科多有不轨行为,张廷玉就将隆科多杀死。显然隆科多对这份诏书也是有顾忌的,不然逼宫以前他就不会再三强调,我扶的是三阿哥弘时。那么张廷玉为什么不拿出来呢?



第一君臣

当今皇上都没有发话要拿隆科多怎么样,而且这个是皇上的舅舅,一个大臣就要拿出圣旨替皇上办事。张廷玉这是越俎代庖,穿衣服的人做了盖被子人的事,弄不好可是要被杀头的。公布了以后,皇上会不会怀疑他,认为康熙会不会给了张廷玉别册封诏书,这个朝堂难道还要他张廷玉执掌不成。满朝文武会不会提防他,指不定什么时候拿出诏书把自己给“干掉”。满朝人心惶惶,不利于稳定。


第二谨慎

不到万不得已,张廷玉不会出杀手锏,当初百官举荐新太子,张廷玉一直不和马齐,佟国维参和,说要自己上密折。那这个密折什么时候上的呢?康熙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你们就没有举荐废太子胤礽的吗?这时候张廷玉才拿出了自己的奏折。八爷逼宫,张廷玉舌战群儒的时候,也是到了不得不发的时候,他站出来讲了满清历史上没有“八王议政”这个制度。


第三 等

张廷玉肯定是或多或少能猜到这场逼宫可能是雍正故意放出来,让八爷几个“跳梁小丑”做“脓包”,要挤一挤的。因为旗主王爷带兵入关,进入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事,他是和雍正反应过的,而且陈述了利弊,就是告诉雍正说这挺危险的。但是雍正当时态度随意,打马虎眼,只草草回复说,没事儿,朕让他们这么干的。这时候张廷玉应该就意识到雍正要放长线钓大鱼了。八爷逼宫,雍正都没有做最后的决定,张廷玉自然不会引火烧身,给自己找事情,密诏的事能没有就没有吧。所以他要等。


不到关键时刻密诏是烫手的山芋而不是逆转的福音。


红雨说历史


因为拿出来也没用,反而会把局面搞得一发不收拾,对雍正和张廷玉来说没有一丁点好处。

虽然康熙留下了阴阳遗诏限制着隆科多,但他依旧卖官鬻爵、纵容家人、行阴谋诡计的,完全没担心过那份所谓“能自己于死地”的遗诏。


若张廷玉拿出遗诏,即使解决了隆科多,可雍正也难过这一关

当时的大殿之上,张廷玉一直一声不吭,任由雍正单独应对胤禩三人和四位王爷,是张廷玉怕了吗?不是,如果他怕的话就不会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像同为军机大臣的马齐,在那种情形下也不过是敢随声附和张廷玉一下而已。

张廷玉当时其实只是在等待时机,他不需要太快地出手,毕竟当时图里琛、隆科多等人还在,大殿依旧还是雍正说了算。

只是到了后面确认隆科多叛变、图里琛被架空后,他才决定出手,将道理、舆论导向雍正一方,给雍正争取一点时间,让他冷静一下,或许能有回转之地。


至于张廷玉为什么不拿出那份康熙留下来的“若隆科多协谋他人,意图不轨的话,可立即擒拿斩杀”。其实张廷玉不拿出来才是对的,雍正继位时的那份诏书,够正大光明了吧!还不是被人传是假冒伪劣的,是雍正伙同党羽篡改的。

这样的话,康熙遗留下来的这份遗诏,在那时的作用有多大可想而知了。而且老八他们连传位遗诏都不信、连康熙的亲口传位都敢改,何况一封隔了六年,连雍正都不知道的所谓“康熙遗诏”了。

在当时,大殿上围绕的主题依旧是“八王议政”,双方虽剑拔弩张都却没发生什么流血事件。要是张廷玉在这时候,拿出“康熙遗诏”的话,老八他们认不认不说,要是隆科多喊冤叫屈,双方再争来争去,把“议政”变成“谋反”的话,那难保立刻就血溅乾清宫了。

到时场面就难以控制了,这也正中老八下怀(在此之前,八爷党已经控制了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再把隆科多逼往老八阵线的话,那整个京师守备就全部落在老八手里了)。

所以张廷玉不拿出遗诏,恰恰表现了他这个两朝老臣的稳重和聪敏,不愧是公认的《雍正王朝》中第一号人精!




一贰一橙


这个问题真是问的太幼稚了!

康熙死前,确实留下了一份关于隆科多命运的诏书,这封诏书就在张廷玉的手中。诏书的大概的意思是:如果隆科多辅佐雍正,就给他加官进爵;如果隆科多背叛雍正,就把他一杆子撸到底。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雍正时,至少已经掌握了紫禁城的控制权,如果没有后来十三爷的力挽狂澜,雍正能否全身而退尚且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张廷玉来说,当时雍正和八爷党的角逐,无非两种结果:雍正赢或者雍正输。如果雍正赢了,无论有没有康熙留下的诏书,隆科多都没有好下场。如果八爷党赢了,拿出诏书也无济于事,甚至还会被诬陷为是伪造的诏书,这可是诛九族的罪名(如《汉武大帝》里的窦婴就是吃了这个岿!),这么大的风险,张廷玉不可能不知。在这种情况下,他向雍正表忠心就可以了,没必要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去干毫无意义的事情。

还有一点,这么重要的诏书,张廷玉怎么可能天天带在身上?他又不是神仙,能算到八爷党在当天会逼宫雍正,所以即使他想拿出来,诏书不在身上,也没办法当场宣布康熙的旨意啊!


老罗侃史


雍正王朝:康熙病危,召隆科多至病榻前。康熙按照他的计划,准备走最后一步棋,这个棋子就是隆科多。此时,张廷玉手握两道圣旨。对隆科多来说一生一死。全凭他自己的抉择。

第一道圣旨:隆科多本是一个微末小吏,乃敢结交八阿哥胤禩,谋求非分恩荣,着即赐死。隆科多听完这道诏书立刻吓得大汗淋漓,魂不附体。第二道圣旨:着即晋封隆科多为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加太子太保衔,赐爵一等功。生死一线间,隆科多是明白人,听完第二道诏书他已经心领神会。皇上这是要他辅政啊,隆科多随即力保雍正上台,对雍正来说隆科多是有拥立之功的。等到八王进京,八爷党趁机拉拢隆科多,隆科多权衡利弊,终于投向了胤禩的怀抱。惊心动魄的八王逼宮,无一人站出来替雍正说话,只有老臣张廷玉挺身而出,为雍正站岗,张廷玉为什么不拿康熙临终前诏书拿下隆科多呢?其一、这份诏书并没有公之于众,可能已经被康熙销毁,可能已经根本不存在了,公之于众的是第二道诏书。

其二、隆科多已经控制九门,此时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宮企图恢复八王议政制度,雍正皇帝的话隆科多尚且不听,何况是先帝爷的话,此时谁掌握兵权,谁才有真正的话语权。

其三、这份诏书属于密诏,属于皇室机密文件,不到双方真正拼刺刀的时候,张廷玉是不会拿出来的。此时形势尚不明朗,因为十三爷还没出现。

其四、密诏如果拿出来,张廷玉将陷自己于瓜田李下之地,有口难言。为什么你会有密诏呢,是不是还有其他密诏,雍正的继位是不是也是密诏,皇家的密诏带有机密性,轻易拿出,会惹火烧身。

最后关头,允祥如救世主出现,雍正顿松一口气。十三爷允祥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建营,局势彻底扭转。隆科多、八爷党自食其果,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而张廷玉呢,张廷玉是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足以光耀门楣,流芳百世了。


风雪梦不逝


事实上,八王逼宫的时候张廷玉如若拿出康熙的遗诏,只会将隆科多彻底逼向八王集团,使得雍正更被动,局面将更混乱。

在《雍正王朝》中,八王逼宫的时候,已经是雍正6年的事情了。此时也是雍正改革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朝野内外反对改革的势力在不断纠结聚合。


在逼宫之前,反对势力已经不止一次发难了,而雍正面临的格局是:自己曾经的臂膀年羹尧已死,田文镜也是身陷囹圄,反对自己改革的势力,也扩大到了像李绂那样的读书人和反对自食其力的旗人(这些都是原本中立的力量),而关外的铁帽子王事实上也参与到了这次逼宫。

对于雍正而言,八王此次逼宫异常凶险。因为此次不单单事关改革的成败,是否继续?更关键的是八王意图将整个政体倒退回之前议政王制度,实行原始的军事民主政治,在矛盾重重的现状之下,这极有可能让国家造成巨大分裂,蒙受巨大的损失。

所以维护雍正权威不单单是维护个人权威,更是代表了中央的权威是否能够得以维系。


所以张廷玉站出来驳斥了“八王议政”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满清的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八王议政”。既然不存在“八王议政”,那么你们的要求就是无理取闹,斗争就被压缩在讨论雍正是否合格的问题上,接下来张廷玉又将康熙晚年的国家现状和心愿,再从雍正继位之后取得的成就,从而论证了雍正不但是一个合格之君,而且还是一个有成之君。

这就使得八王集团理屈词穷,穷图匕见了。理论道路走不通了,那只能看刀把子握在谁手里了。那就亮出隆科多这个”大叛徒”,实际上此刻隆科多就是一把刀。


此刻如果张廷玉拿康熙的遗诏,说你隆科多背叛了革命,现在要将你罢官夺爵,下狱抄家。这是非常荒唐的事情,大家都已经不讲理了,都准备动刀子了,你现在来说你们死去的老爹曾经说你们老四是对的,你们要拥护老四。不拥护老四,就要杀头。

试问如果不是胤祥在外围摆平了“刀把子”,此刻谁又能动得了隆科多?他可以九门提督兼领侍卫内大臣,掌控现场的只有隆科多一人,连雍正也奈何不了他,在场所有人的性命都捏在他手里。

当张廷玉拿出那份遗诏的时候,也就是将隆科多彻底逼向八王集团的时候。


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其实隆科多的态度一直十分暧昧,非常骑墙的。他只敢将亲兵营换防,而没有进一步动作,事实上他也在观望,究竟谁会胜。

如果此刻,张廷玉突然拿出那份诏书,隆科多就已经被逼没有退路了。他将彻底倒向八王集团,说张廷玉这是矫诏,另外当前的皇帝说话都已经没用了,拿一个前任的皇帝说话,谁又会去买这个账呢?


此刻的隆科多只能够站在张廷玉的反面,然后将张廷玉拿下,而拿下张廷玉的那一刻,也就彻底站向了雍正的对立面。恐惧会让他作出立即动手杀掉或者囚禁雍正,拥立弘时的决定。这就是一条道走到黑。而如果此刻雍正已死,弘时已立,胤祥在外围做再大的工作也无法避免事态的扩大化了。胤祥只能够选择向弘时宣誓效忠;或者进宫剿灭弘时以及允禩,然后派人从江南接回弘历,并宣布拥立弘历。

但是无论哪一种做法,都避免不了大规模的流血和自己的身陷囹圄。

为什么张廷玉拿出遗诏,就把隆科多逼向八王集团,并要做出过激行为?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隆科多选择了遵从了康熙的遗诏(虽然这很不符合隆科多的性格和判断),他的结局只会更惨,因为他彻底颠覆了雍正的权威。


因为隆科多已经明确地没有遵守雍正的旨意去办事了。但是的确也没有做过于出格的事情,所以即便失败了,隆科多的罪过,其实还不是特别大。按照雍正的性格,是不会杀了他的,毕竟当初拥立有功。

而此刻当康熙的旨意下达的时候,他却莫名其妙的遵守了。这不就是在堂而皇之地打雍正的脸吗?雍正当了六年的皇帝,竟然不如一个死去六年的皇帝对自己的臣子说话有用。


更可怕的是,康熙的遗诏充分暴露出了,隆科多当初为什么会拥立雍正?不是为了什么恩德,为了什么情谊,就是荣华富贵和身败名裂之间的抉择。这让雍正情何以堪呢?

即便后来险赢了这一场斗争,雍正将永远生活在康熙的这道遗诏的阴影中,又有什么权威来继续支撑改革呢?那就不单单整死隆科多了,连张廷玉也要跟着被整。


炒米视角


康熙驾崩前,留下两份诏书。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千古一帝康熙驾崩,终年68岁,去世前留下遗诏,指定人品贵重的四阿哥胤禛继位,也就是雍正帝。为了给四阿哥胤禛登基保驾护航,康熙宣了九门提督隆科多进见,张廷玉先后向隆科多宣读了两封完全不同的诏书。

第一封诏书是要处死隆科多,内容如下:

步军统领隆科多,本系微末小臣,蒙朕破格简拔,位列台阁。乃敢交通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谋求非分荣恩,着即赐死。

第二封诏书是要加封隆科多,内容如下:

步军统领隆科多,随朕三十几年,忠诚勤慎,人才难得。着晋封为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加太子太保衔,赐爵一等公。

张廷玉读完两份不同的诏书,也把事情挑明了,隆科多只要支持雍正就会被赐爵一等公,加封官职,如果和八阿哥、十四阿哥图谋不轨,那就是被处死。此时八阿哥在夺嫡中已经出局,十四阿哥还在西征的途中,雍正继位已成大局,隆科多哪敢不从了,当然是要支持雍正皇帝了。

八爷党逼宫乱政,企图推翻雍正。

但是夺嫡失败的八阿哥允禩不甘心了,他让雍正原本本份的三阿哥弘时有了争夺储君的野心,和雍正父子相残,更是怂恿弘时去刺杀弘历,逼的雍正处死自己的儿子。

雍正四年,八王爷廉亲王允禩更是联络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和朝廷中的八爷党成员逼宫乱政,打着恢复“八旗议政”的旗号要雍正退位,还得到了隆科多的支持。

八王爷批评朝政也是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皇上您调兵干什么,让八王爷把话说完不行吗?

上面引用的是隆科多的话,这个态度摆明了就是支持允禩。

危难时刻,十三阿哥救驾。

在很多人都不吭声或者支持八爷党的情况下,张廷玉站了出来,可是他没有宣读要处死隆科多的诏书,而是有理有据的驳斥了八王爷允禩的长篇大论,缓和了朝廷紧张的局势,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十三阿哥来得很及时,赶过来救驾了,要不然,雍正皇帝能不能全身而退还真是个问题。

张廷玉为何不拿出诏书?

说到张廷玉为何不拿出诏书这个问题,我就想起了惨死在污秽的马桶之下的容妃,她为何和康熙闹翻,就是因为她一直坚持孝庄太后说了不能废除太子的话,康熙为了大清前途着想又必须废除太子,那就不得不说容妃在说谎,伪造诏书,把她贬进宗人府。

《汉武大帝》中也是,魏其侯窦婴被王太后下了大狱,拿出了汉景帝要杀王太后的密旨企图保命,可是结果却是不得不死,因为王太后不能死啊,那就只能是窦婴说谎。

张廷玉是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足智多谋,隆科多敢附和八爷党的人逼宫,那是肯定早已经做了准备了,张廷玉要给自己留后路。要是雍正赢了,康熙的那道诏书就没必要拿出来,要是八爷党的人赢了,拿诏书也没用,只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八爷党的人非杀他不可。


湘西小木鱼


八爷党逼宫事出突然,将除八爷党、铁帽子王之外的雍正皇帝、张廷玉等一概大臣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雍正和张廷玉很快意识到手握紫禁城御林军的九门提督隆科多投靠了八爷党。如果八爷再狠一点,当时杀了雍正,满朝文武大臣也没几个敢说话的。在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形势下,张廷玉要是将密旨拿出来,也会被认为是矫诏,早变成刀下之鬼。所以说张廷玉身为三朝元老,他的政治智慧非常人能比。


《汉武大帝》有个类似的剧情,汉景帝给魏其侯窦婴留了一道密旨,大意是太后王娡要有不轨之心将其诛杀,这也是窦婴的免死金牌。最后窦婴没有斗过王太后,被下了大狱后拿出了密旨想保命,而这道密旨没有找到备份,所以汉武帝最后说要是没有这道密旨或窦婴不拿出来,汉武帝还可以斡旋保窦婴的命,有了这道密旨,窦婴就不得不死。张廷玉的做法就比窦婴聪明多了。


逗说历史


还没有到节骨眼的时候,而且这个密诏除了康熙皇帝以外只有张廷玉和隆科多知道,而此时的隆科多是当事人,张廷玉有可能在等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到了雍正帝没法收场的时候,张廷玉必会用此遗诏给隆科多以致命的一击,必会将其击于死地。

(张廷玉密藏康熙遗诏)

康熙对隆科多的不自信

一、康熙皇帝临终前在如何使用隆科多的问题上,显然是不自信的,启用隆科多是在第一次公举新太子八阿哥胤祀失败以后的产物。首先康熙帝把隆科多放在了九门提督的位置上,这就是康熙帝初期对隆科多的考验。

二、隆科多的佟氏一族本就是皇上的外戚,他的姐姐孝懿仁就是康熙帝的第三任皇后,与皇上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常游走于皇子阿哥之间,难免他在皇子阿哥之间有所偏袒。

三、康熙皇帝临终前第一个密诏是赐死隆科多,理由图谋不轨,是私自结交八爷党中的八阿哥胤祀,企图犯上作乱。从这份密诏中可以看出隆科多有过这样的劣迹被康熙帝发现,康熙帝在敲打他。第二道密照与第一道密诏却截然相反:上书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太子太保加赐一等公。

隆科多这是在九门提督的位置上一步登天了!隆科多还有一个重要职责,他是为康熙帝宣读遗诏的宣召大臣,这就意味着他已经跻身康熙的托孤重臣行列。
(康熙帝临终托孤)

隆科多的反叛逼宫,为何张廷玉不用康熙帝密诏制裁他?

一、至少康熙帝的这份赐死隆科多的遗诏没有记挡,没有记挡就说明在康熙皇帝驾崩以后,除了张廷玉,隆科多二人以外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份密照的存在。起码没得到雍正帝的认可。

二、按照常理;先帝的遗照都是用来制约下一个皇位继承人的无奈之举,可偏偏这份密照是制约托孤重臣隆科多的,如果没有经过与当今雍正皇帝的请旨沟通,雍正帝完全有理由怀疑张廷玉手里是否还有密诏的存在。

三、八阿哥胤祀带领八爷党与隆科多相互勾结逼宫的这次宫廷政变虽然来势凶猛,可是在老练的张廷玉看来还没有到收拾残局的关键时刻,他张廷玉已经站出来了,而且初见成效,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使用康熙帝的密诏,那样只会使场面失控。
(雍正帝面临着危机)

使用康熙帝密照的后果

八阿哥胤祀与隆科多的相互勾结上演的逼宫大戏已经到了双方对峙的白热化程度!

特别是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更是气势汹汹的坐在下面,无疑这是有备而来,因为他们已经把各自带来的亲兵分别控制了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并且由隆科多策划了大内的宫廷侍卫,一场血流成河的政变就要发生。

对于这场宫廷政变,如果处理不好,必然会血流成河。

所以雍正帝已经看出了这其中的凶险,此时的他渴望有人出来为他扭转局面,如果雍正帝知道张廷玉手里有一份康熙帝临终前留下制约隆科多的密诏,他会毫不犹豫的杀人,特别是隆科多,不会被吓得大汗淋漓。


(雍正帝恨的咬牙切齿)

如果张廷玉拿出康熙皇帝临终的这份密诏,估计会因为康熙皇帝留下的这份密诏,使许多人头落地,起码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不能幸免,这样就会引起朝局动乱,所以张廷玉的处理是冷静的,因为他知道后果是什么。

所有的遗诏,密诏都是前朝皇帝留给下一代的奇怪产物,只能说明前一个朝代的皇帝,对下一个朝代皇帝的支持。

张廷玉如果此刻拿出康熙皇帝留下的密诏,是否会给八阿哥胤祀他们留下口实,或者提出康熙皇帝这份一密诏的来历,张廷玉是无法向他们解释的,最大的危机就是有可能会惹火烧身。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雍正王朝》中廉亲王胤禩联合四位旗主王爷逼宫乱政、意图谋反的戏码绝对是本剧不容忽视的精彩桥段,虽然历史上并未发生此事,但依然不能掩盖其精彩程度。就在雍正皇帝被胤禩等人逼得头冒冷汗,不知所措之际,老臣张廷玉出面说话,暂时镇住了胤禩等人。那么,我们都知道康熙皇帝临终前为了拉拢和制约九门提督隆科多,曾将对隆科多下过两份截然不同的诏书,而且那份能立马要了隆科多性命的诏书就在张廷玉手中。

那么,张廷玉为何不在隆科多勾结胤禩等人逼宫乱政的当口,拿出遗诏,除掉隆科多,解救雍正皇帝于危难之中呢?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1、拿出遗诏,朝臣信不信?

康熙皇帝当初下达这份诏书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借用隆科多九门提督的身份,为自己所选的皇位继承人皇四子胤禛保驾护航,顺利实现皇权过渡。说白了,就是为了防止胤禩等人拉拢隆科多图谋不轨、篡权夺政以至于发生手足相残、同室操戈的祸事。康熙皇帝的目的达到了吗?隆科多完成康熙皇帝交代的任务了吗?做到了,完成了!隆科多对于拥立胤禛继位为帝做出的功劳,朝中大臣有目共睹,而且隆科多因为拥立新皇有功被雍正皇帝重用,从九门提督提拔到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等位极人臣的位置,也说明了隆科多的功劳之甚。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当初给隆科多的夺命诏书,已经失去最初的意义,甚至失去了作用,在当时的局面下拿出来,朝臣不一定会相信。

2、康熙皇帝遗诏,对于隆科多还有没有作用?

康熙皇帝临终前风格迥异的两份诏书,确实让隆科多体验了一把过山车的快感,生死字在一线之间,只在康熙皇帝的一句话。这是作为九门提督,一个从一品官衔的隆科多肯定会有的感受。而胤禩等人逼宫乱政的时候,隆科多已经不再是那个有点事就要同他六叔商量的青头小子,而是一个位极人臣、党羽众多的中堂大人。他身上担任的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两个职位,拿出任何一个都能分分钟灭了汉臣张廷玉。再说,胤禩等人既然敢于当庭逼宫,就没把康熙皇帝的临终遗言甚至传位嘱咐放在眼里,康熙皇帝亲自传位的雍正皇帝,他们都敢直面逼迫,更何况一个再无旁人证明的遗诏呢!也就是说,这份依照对于位高权重的隆科多而言,作用已经不大了。

3、张廷玉心中的小九九。

张廷玉作为康熙皇帝的心腹重臣,虽然在康熙晚期的“九王夺嫡”事件,始终保持中立态度,严格遵照康熙皇帝的命令或心思办事,但在他看出康熙皇帝确立了皇四子胤禛的皇储位置以后,他事实、处处为胤禛说好话,这说明张廷玉心中不是没有党派之分,而是心中乾坤极重,善于察言观色,懂得正确站位。

胤禩等人之所以敢于逼宫,肯定是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再加上那个手握重权的皇十三子胤祥并未在场,是不是被胤禩等人谋害了还不一定。张廷玉为了自保,对雍正皇帝的忠诚和坚定拥护之心肯定会大打折扣。但作为两朝重臣、世受皇恩的张廷玉又不能袖手旁观,毕竟逼宫的结果如何谁也说不准,毕竟雍正皇帝是继位合法的九五之尊,所以张廷玉在出面为皇帝说话的同时,还为自己留下了一个保命底线,那就是康熙皇帝的遗诏。如果皇帝胜了,涨停出敢于直面胤禩等人,坚定站位,。大功一件;如果皇帝败了,张廷玉并未将可以暂时稳住隆科多的康熙皇帝遗诏拿出,这对于胤禩等人也是间接支持的做法。

所以,无论处于何种考虑,张廷玉这个深谋远虑的人物,都不会轻易将那份康熙皇帝遗诏拿出来,震慑隆科多。毕竟,胤禩等人逼宫说白了只是大清皇室内部或者满洲贵族内部的家务事,张廷玉一个汉臣,能够站出来说话已属不易,再指望他能豁出命来直面权势滔天的隆科多和胤禩?有点强人所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