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孩子不講道理?可能是你不瞭解他的認知方式

昨天我下班回家,進門後發現:小松心情不太好,悶悶不樂的樣子。


我說:“寶貝,你今天的作業寫完了嗎?8點之前自己獨立完成了作業,可以獎勵打遊戲半個小時哦!”

小松一聽來了精神:“媽媽,這是你說的哦。”邊說他徑直衝到書房去寫作業了。

過了一會兒,小松拿著寫完的作業出來給我看,字雖然寫得有點歪歪扭扭,但對於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來說,算不錯了!

我把在平時收起來的遊戲機取出來給他,結果他一開機,沒電了。小松一下子愣住了,“哇”地一聲,眼淚出來了。

覺得孩子不講道理?可能是你不瞭解他的認知方式

一向乖巧的小松只能看到“玩不了”遊戲機的這個結果,他無法原諒遊戲機“沒電了”的這個原因,再加上他當天可能在學校受了委屈?一時間所有的情緒累積起來崩潰了:哭了。

週末,我妹帶著她的孩子來我家玩。

我小外甥比小松小三歲,對於哥哥的物品不論是玩具也好,還是學習用品也好,都充滿了好奇,什麼都要瞧一瞧,什麼都要摸一摸。
才一會,小松撅起嘴巴跑我這裡來告狀了:“媽媽!弟弟把我畫的水彩畫弄壞了!”我一看,原來是弟弟在一旁觀摩哥哥作畫的時候,不小心把顏料水瓶子碰翻了,哥哥的水彩畫糊了……

他弄壞一張也就算了,可他弄壞了兩張,不可以!

小松“大度”地說:“弄壞一張我可以原諒,兩張不可以!”

很顯然,對於小松來說,無論弟弟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弄壞了他的畫,“數量”才是他最關心的事。

他還不能周全地把“不是故意”的原因與“兩張畫”的結果綜合起來考量,而是通過數量“兩張”給弟弟行為的好壞下結論。


有次我帶小松去做陶藝。
我們開好了胚,做了一個寶葫蘆,最後一步就是把泥胚烘烤乾,如果不上色,當時就可以帶回家了。

覺得孩子不講道理?可能是你不瞭解他的認知方式


同行的有個孩子的爸爸可能認為他的孩子已經夠懂事了,正巧他當時接了一個電話,就對孩子說:“你自己用微波爐去烤一下。不要烤過頭了啊!”


過了一會,那孩子小心翼翼從微波爐裡面取出自己的作品,捧給他爸爸看。
“說了不要‘烤過頭’了,你看看這樣子,烤得太乾了、幹得都要裂了!”

孩子捧著他的“作品”一動不動,爸爸接著說:“啊呀,廢了廢了!”

這個年逾三十的爸爸,不管自己的孩子還只是個約摸大班的孩子,更不管孩子是否知道什麼叫“加熱過頭”,看著孩子小心翼翼捧著的“作品”,不加思考地做出一副震怒的樣子,數落了孩子一番,深深傷害了年幼的孩子,還渾然不覺。

其實只要這個爸爸仔細想想,就會意識到自己的不妥之處,但他沒有,他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其他。

這位爸爸的行為體現出的認知方式和8歲以前的孩子極為相似:只看結果不看原因,結果比原因更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使用對偶故事法對幼兒的認知發展階段進行研究,發現8歲以前的孩子,道德認知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他們在判斷一件事情的好壞程度時,認為結果比原因更重要。

什麼是對偶故事法呢?

這是皮亞傑研究道德判斷時採用的一種方法。通過講述故事,提出有關道德方面的難題、向兒童提問。

利用這種難題提問,測定兒童是依據對物品的損壞結果還是依據主人公的行為動機做出道德判斷。

由於皮亞傑每次都是以成對的故事測試兒童,因此,此方法被稱為對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個對偶故事:

1.一個叫約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間時,家裡人叫他去吃飯,他走進餐廳。但在門背後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個放著15個杯子的托盤。約翰並不知道門背後有這些東西。他推門進去,門撞倒了托盤,結果15個杯子都撞碎了。

2.從前有一個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親外出了,他想從碗櫥裡拿出一些果醬。他爬到一把椅子上,並伸手去拿。由於放果醬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夠不著。在試圖取果醬時,他碰倒了一個杯子,結果那一個杯子倒下來打碎了。

皮亞傑對對偶故事提兩個問題:

1.這兩個小孩是否感到同樣內疚?

2.這兩個孩子哪一個更不好?為什麼?

覺得孩子不講道理?可能是你不瞭解他的認知方式

通過實驗,皮亞傑發現年幼的兒童多數認為約翰的過失更大,因為他打破了15個杯子;而年齡大一些的兒童則判斷亨利的過失更大(雖然他只打破了一個杯子,但是他行為的動機是因為他想偷拿果醬)。

基於這樣的研究,皮亞傑指出,8歲以前的幼兒往往只從結果的角度來考慮對錯或者嚴重程度,而不會從做事的動機去看問題。

他同時指出,孩子的思維之所以停留在只看重結果的程度,除了受到他們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經常只是根據物質被損壞的程度來責罵孩子。

可見,父母在面對問題上的態度和方法對幼兒認知方式的發展、以及養成良好的認知方式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瞭解到這一點:8歲以前的孩子只看重結果而不重行事原因的認知方式,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為。

覺得孩子不講道理?可能是你不瞭解他的認知方式

1.客觀看待孩子的不講道理的行為,不是所有的不講道理都是沒有原因的。

例如在文章開篇的第一個例子裡,面對小松的情緒崩潰、掉眼淚,如果我對他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哦!”,無視小松在這個年齡階段思考問題的方式,那麼我的責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因為成人和幼兒(泛指8歲之前的孩子)的認識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成人能夠理解媽媽用打遊戲來獎勵孩子獨立完成作業是對孩子的嘉獎、鼓勵行為,而遊戲機沒有電了並不是媽媽故意所為,媽媽自己也沒有想到會出現這個情況。但是孩子不理解,孩子看到的只有玩不了遊戲機這個事,他非常委屈難過。

可見,用成人的判斷標準去量度幼兒有欠考慮。

2.對待孩子,切忌用簡單粗暴的教養方式。

例如在我舉的第三個例子裡,小男孩的爸爸就是典型的這類家長。

幼兒的這種只重結果而不重原因的思維模式體現在父母身上時,就表現為簡單粗暴。

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幼兒的思維是由於不成熟所致,那麼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發現自己的一些做法也存在著不成熟的問題呢?

現實中,父母應該省視自己的行為方式,也防止自己像孩子一樣辦事:只從結果去看問題,而不去思考行為的動機和影響結果的各種原因。

覺得孩子不講道理?可能是你不瞭解他的認知方式


3.父母不應該以物質損壞程度作為處罰的唯一標準。

責備孩子之前,要考慮一下:孩子做事的動機是不是好的?

如果孩子是出於好心,則要肯定和讚揚他的善意,並鼓勵他繼續做下去,然後再引導孩子如何把事情做好。

如果孩子的動機是錯的,則要明確地指出錯在哪裡,讓孩子懂得是非和對錯。

父母盲目地懲罰孩子,使孩子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反過來只會抑制孩子道德判斷水平的發展:讓他停留在只重結果不重原因的認知方式上。

覺得孩子不講道理?可能是你不瞭解他的認知方式


我們常常說,世上只有一種職業是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就上崗的,那就是為人父母。所以,我們面對小孩,有時歡喜,有時抓狂,有時想寵他上天,有時想把他扔掉。

我們情緒的起落,對孩子行為的不解,都來自對孩子心理發展認知的不足。我們多一點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也許就能對孩子的行為釋然,與他們更好的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