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裡被“一筆帶過”的血戰,戳中抗戰殘酷真相

《亮劍》裡被“一筆帶過”的血戰,戳中抗戰殘酷真相

兩版堪稱經典的戰爭片《亮劍》裡,“野狼峪伏擊戰”是“低調”的一場戰鬥,“李幼斌版”裡壓根沒演,“黃志忠版”的第16集裡倒出現了,卻也只是短短三分鐘的鏡頭打完。比起劇中知名的“平安縣戰役”等橋段來,“戲份”著實很輕。

可是,就是這場被一筆帶過的“小仗”,放在《亮劍》原版小說裡,卻是著墨極細:當八路軍獨立團陷入“反掃蕩”後缺衣少食的困境時,團長李雲龍精選獨立團精於搏殺的戰士,組成了一支“加強營”,又經過了艱苦的白刃戰訓練後,終於在“野狼峪伏擊戰”裡勇敢亮劍,硬槓誤打誤撞衝進來的關東軍精銳。

而在小說裡,這場白刃戰雖然也只打了十幾分鍾,場面卻極度悲壯:政委趙剛差點“被捅成透心涼”,趙剛的警衛員小張“被刺中腹部”,整個獨立團加強營以358名戰士殉國的慘烈代價,取得了全殲371名關東軍的戰果。艱難的戰鬥過程,叫打慣了硬仗的李雲龍,都當場“臉色凝重地環視屍體橫陳的戰場”。

《亮劍》裡被“一筆帶過”的血戰,戳中抗戰殘酷真相

同樣在小說裡,這場沒有槍聲的血戰,也是震驚四方:日軍駐山西第一軍司令筱冢義男氣的“抽出軍刀將圍棋盤砍成碎片”,八路軍這邊“總部傳令嘉獎”,國民黨二戰區司令閻錫山送來兩千大洋。就連劇中李雲龍的“老朋友”,當時還對李雲龍各種不服的晉綏軍358團團長楚雲飛,都送來了五萬發子彈,外加一句服氣好評:

“雲龍兄率部以劣勢裝備率先向強敵發起攻擊,並手刃敵數百人,實屬神勇之人,愚弟不勝欽佩。”——就差親筆寫個大寫的“服”字了。

甚至小說結尾章節:多年以後,身在臺灣的楚雲飛,得知李雲龍去世的消息時,他瞬間憶起的,正是野狼峪裡這一場生死搏殺:“民國三十一年冬,李將軍(李雲龍)率部與倭敵激戰於野狼峪,白刃戰中手刃倭寇數百餘”。百感交集的楚雲飛,還用南宋劉克莊的詞,表達了對李雲龍的痛悼與敬重:“鐵馬曉嘶營壁冷,樓船夜渡風濤急……”

《亮劍》裡被“一筆帶過”的血戰,戳中抗戰殘酷真相

為什麼,整個《亮劍》裡,李雲龍這場與日本人拼刺刀的血戰,會讓故事裡的各方刻骨銘心?因為熟悉抗戰歷史就知道,在“反掃蕩”年代裡,憑著人民軍隊的條件,想在白刃戰裡與日寇打出這樣近乎1:1的交換比?那隻當得三個字:何其難!

一、日軍的白刃戰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亮劍》中的劇情雖然有文學創作的成分,但劇中這場白刃戰卻戳中了抗戰時代中國軍隊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中國軍隊不止是武器不如日軍,就連白刃戰,也一度不是日軍的對手。

日軍白刃戰的傳統,可以說是由來已久。甲午戰場上,日軍嘲笑清軍極多的一條,就是“完全不使用白刃戰”,經常是日軍一亮刺刀,清軍轉眼就跑。日俄戰爭時,日軍也與俄軍結結實實用刺刀血拼一場。在日劇《坂上之雲》裡,日軍與號稱“刺刀是好漢”的俄軍打白刃戰的橋段,至今仍是許多觀眾刻骨銘心的回憶。

到了抗戰時代,日軍的白刃戰在戰場血與火的洗禮下,愈發講究根據自身特點進行科學的戰術調整。比如日軍在拼刺刀前,總要先將子彈退出來,這可不是日軍捍衛“武士道的尊嚴”,而是他們根據實戰檢驗做出的最能發揮己方優勢的改良。

《亮劍》裡被“一筆帶過”的血戰,戳中抗戰殘酷真相

抗戰時期,日軍使用的三八式步槍槍身長,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這些特點讓三八式步槍射程又遠又準,非常適合實戰環境,但有一利必有一弊,

三八式步槍彈丸初速高的特點,也令它命中目標後對周邊組織破壞不大,殺傷力遠不足中國中正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的缺陷決定了當日軍將這樣的步槍用於白刃戰時,即便射擊也未必能讓對手當場失去戰鬥力,而且白刃戰時雙方人員相互重疊,極易誤傷自己人,三八式步槍在白刃戰中的射擊的機會很少,若是此時保留槍膛中的子彈,不但無法提高戰鬥力,反而影響了日軍肉搏動作的質量。

正因如此,日軍根據實戰情況,採用了白刃戰前槍彈退膛的戰術,極大的提高了白刃戰的水平,終於躋身於白刃戰高手之林。

二、我軍的條件

日軍高超的白刃戰水平一度讓中國軍隊望塵莫及,八路軍、新四軍都曾在與日軍的白刃戰中,付出慘痛代價。

土地革命時期,工農紅軍裝備極其落後,某獨立營500多名官軍僅有60支步槍,但紅纓槍卻有400多支,簡直堪稱梭鏢營。

《亮劍》裡被“一筆帶過”的血戰,戳中抗戰殘酷真相

西安事變後,八路軍的武器仍以老式漢陽造、雜牌步槍為主,以至於第120師參謀長周士第曾在日記中留下了全師上下只配有117把可用刺刀的記載。

在這樣的條件下,八路軍戰士在白刃戰中往往只能使用厚重的砍刀,同時由於基層官兵缺少系統的白刃戰訓練,很長一段時間裡,八路軍都難敵日軍的白刃戰。

比如平型關戰鬥中,林彪率領的115師控制著戰區內公路南側一處高地,日軍到達後,很快開始對該公路北側的老爺廟高地發起衝鋒,試圖搶佔制高點。這時685團與686團立刻從南側高地衝下,與日軍展開“登山比賽”,大戰一觸即發。

據參戰官兵回憶,兩軍絕路相逢,當即展開一場白刃戰。八路軍靠著人數優勢,以三五個戰士對付一個鬼子,等到鬼子人數處於劣勢後,又用石塊猛擊敵人,終於以1:1的傷亡率贏得了平型關大捷。

《亮劍》裡被“一筆帶過”的血戰,戳中抗戰殘酷真相

八路軍在平型關一役雖然獲勝,但卻是以精銳之師佔據絕佳地勢,依靠人數優勢才能贏得勝利,不得不說兩軍的白刃戰水平,此時尚有一定差距。

不過,我軍的白刃戰水平雖起步不高,但敢於刺刀見紅的八路軍新四軍,依然在殘酷的戰鬥裡,默默提升自己的白刃戰水平。

三、優劣的互換

面對日益囂張的日本侵略者,不願當亡國奴的中國軍人,發出了“必須有刺刀30米內見紅能力”的吶喊,在這樣的信念下,中國軍人前赴後繼,用保家衛國的滿腔熱血力壓日軍的囂張氣焰。

為了打勝技不如人、器不如人的白刃戰,中國軍人日夜苦練白刃戰戰術。據史料記載,八路軍曾專門用一年時間高強度練習刺殺,還特意製作了許多護甲用於對抗練習。

此外,八路軍還十分注重實戰訓練,比如陳賡就要求“必須以真槍在野外不平地形或山地練習刺殺,不能停留在基本教練上面”,力圖避免白刃戰訓練停留在“紙上談兵”中。

在這樣的訓練下,八路軍的白刃戰水平突飛猛進。原蘭州軍區副司令員董佔林回憶,1938年王快戰役上,15歲的他與五個戰友一起,跟六個鬼子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最終以三名戰友陣亡的代價,將六個鬼子全部殲滅。這是他“第一次和日本鬼子拼刺刀”。

多少的八路軍戰士,就是在這樣的白刃戰裡成長起來的。

《亮劍》裡被“一筆帶過”的血戰,戳中抗戰殘酷真相

就在中國軍人迎難而上誓要打出一個漂亮的白刃戰之時,日軍卻開始走起了下坡路。隨著日軍在全世界戰線的不斷擴大,許多侵華日軍老兵被調往別出戰場,而補充來華的新兵實戰水平卻遠不如老兵,如此一來,中日雙方的白刃戰水平開始不斷接近,到了抗戰後期,人民軍隊的白刃戰甚至可以反殺日軍,打出不少經典戰例。

比如1944年6月,在江蘇如東縣“耙齒凌遭遇戰”裡,新四軍7團教導隊與二營,在如皋警衛團與地方武裝的配合下,與來犯的440名日偽軍展開激烈白刃戰,以93名戰士殉國的代價,擊斃包括日軍中隊長加藤在內的130名日寇,外加殲滅偽軍100多人,迫降偽軍200多人。被俘的日本兵長坂本清服氣的說:“經過戰鬥後,我才直到新四軍戰術的巧妙”。

自此後,日軍再也未能在白刃戰中佔到中國軍隊絲毫便宜,而中國軍人白刃戰水平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人民軍隊浴血保國的見證,更縮影了人民軍隊艱苦卓絕的成長曆程。《亮劍》雖然是虛構的,但是那十四年的衛國戰爭裡,多少迎著日軍刺刀血拼的戰士,卻是真實的,

無論他們身處哪支部隊,無論勝敗,他們都見證了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精神,當得起我們深深的敬意。

參考資料:田園《日軍拼刺時為何要退子彈》、《抗日戰爭中的“白刃戰”》、許述《血色刺刀:還原抗日戰場之白刃戰》 董佔林《第一次和日本鬼子拼刺刀》 朱曉明《耙齒凌遭遇戰——“老7團”白刃大戰日軍中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