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被“一笔带过”的血战,戳中抗战残酷真相

《亮剑》里被“一笔带过”的血战,戳中抗战残酷真相

两版堪称经典的战争片《亮剑》里,“野狼峪伏击战”是“低调”的一场战斗,“李幼斌版”里压根没演,“黄志忠版”的第16集里倒出现了,却也只是短短三分钟的镜头打完。比起剧中知名的“平安县战役”等桥段来,“戏份”着实很轻。

可是,就是这场被一笔带过的“小仗”,放在《亮剑》原版小说里,却是着墨极细:当八路军独立团陷入“反扫荡”后缺衣少食的困境时,团长李云龙精选独立团精于搏杀的战士,组成了一支“加强营”,又经过了艰苦的白刃战训练后,终于在“野狼峪伏击战”里勇敢亮剑,硬杠误打误撞冲进来的关东军精锐。

而在小说里,这场白刃战虽然也只打了十几分钟,场面却极度悲壮:政委赵刚差点“被捅成透心凉”,赵刚的警卫员小张“被刺中腹部”,整个独立团加强营以358名战士殉国的惨烈代价,取得了全歼371名关东军的战果。艰难的战斗过程,叫打惯了硬仗的李云龙,都当场“脸色凝重地环视尸体横陈的战场”。

《亮剑》里被“一笔带过”的血战,戳中抗战残酷真相

同样在小说里,这场没有枪声的血战,也是震惊四方: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筱冢义男气的“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八路军这边“总部传令嘉奖”,国民党二战区司令阎锡山送来两千大洋。就连剧中李云龙的“老朋友”,当时还对李云龙各种不服的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都送来了五万发子弹,外加一句服气好评:

“云龙兄率部以劣势装备率先向强敌发起攻击,并手刃敌数百人,实属神勇之人,愚弟不胜钦佩。”——就差亲笔写个大写的“服”字了。

甚至小说结尾章节:多年以后,身在台湾的楚云飞,得知李云龙去世的消息时,他瞬间忆起的,正是野狼峪里这一场生死搏杀:“民国三十一年冬,李将军(李云龙)率部与倭敌激战于野狼峪,白刃战中手刃倭寇数百余”。百感交集的楚云飞,还用南宋刘克庄的词,表达了对李云龙的痛悼与敬重:“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亮剑》里被“一笔带过”的血战,戳中抗战残酷真相

为什么,整个《亮剑》里,李云龙这场与日本人拼刺刀的血战,会让故事里的各方刻骨铭心?因为熟悉抗战历史就知道,在“反扫荡”年代里,凭着人民军队的条件,想在白刃战里与日寇打出这样近乎1:1的交换比?那只当得三个字:何其难!

一、日军的白刃战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亮剑》中的剧情虽然有文学创作的成分,但剧中这场白刃战却戳中了抗战时代中国军队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中国军队不止是武器不如日军,就连白刃战,也一度不是日军的对手。

日军白刃战的传统,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甲午战场上,日军嘲笑清军极多的一条,就是“完全不使用白刃战”,经常是日军一亮刺刀,清军转眼就跑。日俄战争时,日军也与俄军结结实实用刺刀血拼一场。在日剧《坂上之云》里,日军与号称“刺刀是好汉”的俄军打白刃战的桥段,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刻骨铭心的回忆。

到了抗战时代,日军的白刃战在战场血与火的洗礼下,愈发讲究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科学的战术调整。比如日军在拼刺刀前,总要先将子弹退出来,这可不是日军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他们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最能发挥己方优势的改良。

《亮剑》里被“一笔带过”的血战,戳中抗战残酷真相

抗战时期,日军使用的三八式步枪枪身长,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这些特点让三八式步枪射程又远又准,非常适合实战环境,但有一利必有一弊,

三八式步枪弹丸初速高的特点,也令它命中目标后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杀伤力远不足中国中正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的缺陷决定了当日军将这样的步枪用于白刃战时,即便射击也未必能让对手当场失去战斗力,而且白刃战时双方人员相互重叠,极易误伤自己人,三八式步枪在白刃战中的射击的机会很少,若是此时保留枪膛中的子弹,不但无法提高战斗力,反而影响了日军肉搏动作的质量。

正因如此,日军根据实战情况,采用了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战术,极大的提高了白刃战的水平,终于跻身于白刃战高手之林。

二、我军的条件

日军高超的白刃战水平一度让中国军队望尘莫及,八路军、新四军都曾在与日军的白刃战中,付出惨痛代价。

土地革命时期,工农红军装备极其落后,某独立营500多名官军仅有60支步枪,但红缨枪却有400多支,简直堪称梭镖营。

《亮剑》里被“一笔带过”的血战,戳中抗战残酷真相

西安事变后,八路军的武器仍以老式汉阳造、杂牌步枪为主,以至于第120师参谋长周士第曾在日记中留下了全师上下只配有117把可用刺刀的记载。

在这样的条件下,八路军战士在白刃战中往往只能使用厚重的砍刀,同时由于基层官兵缺少系统的白刃战训练,很长一段时间里,八路军都难敌日军的白刃战。

比如平型关战斗中,林彪率领的115师控制着战区内公路南侧一处高地,日军到达后,很快开始对该公路北侧的老爷庙高地发起冲锋,试图抢占制高点。这时685团与686团立刻从南侧高地冲下,与日军展开“登山比赛”,大战一触即发。

据参战官兵回忆,两军绝路相逢,当即展开一场白刃战。八路军靠着人数优势,以三五个战士对付一个鬼子,等到鬼子人数处于劣势后,又用石块猛击敌人,终于以1:1的伤亡率赢得了平型关大捷。

《亮剑》里被“一笔带过”的血战,戳中抗战残酷真相

八路军在平型关一役虽然获胜,但却是以精锐之师占据绝佳地势,依靠人数优势才能赢得胜利,不得不说两军的白刃战水平,此时尚有一定差距。

不过,我军的白刃战水平虽起步不高,但敢于刺刀见红的八路军新四军,依然在残酷的战斗里,默默提升自己的白刃战水平。

三、优劣的互换

面对日益嚣张的日本侵略者,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军人,发出了“必须有刺刀30米内见红能力”的呐喊,在这样的信念下,中国军人前赴后继,用保家卫国的满腔热血力压日军的嚣张气焰。

为了打胜技不如人、器不如人的白刃战,中国军人日夜苦练白刃战战术。据史料记载,八路军曾专门用一年时间高强度练习刺杀,还特意制作了许多护甲用于对抗练习。

此外,八路军还十分注重实战训练,比如陈赓就要求“必须以真枪在野外不平地形或山地练习刺杀,不能停留在基本教练上面”,力图避免白刃战训练停留在“纸上谈兵”中。

在这样的训练下,八路军的白刃战水平突飞猛进。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董占林回忆,1938年王快战役上,15岁的他与五个战友一起,跟六个鬼子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最终以三名战友阵亡的代价,将六个鬼子全部歼灭。这是他“第一次和日本鬼子拼刺刀”。

多少的八路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白刃战里成长起来的。

《亮剑》里被“一笔带过”的血战,戳中抗战残酷真相

就在中国军人迎难而上誓要打出一个漂亮的白刃战之时,日军却开始走起了下坡路。随着日军在全世界战线的不断扩大,许多侵华日军老兵被调往别出战场,而补充来华的新兵实战水平却远不如老兵,如此一来,中日双方的白刃战水平开始不断接近,到了抗战后期,人民军队的白刃战甚至可以反杀日军,打出不少经典战例。

比如1944年6月,在江苏如东县“耙齿凌遭遇战”里,新四军7团教导队与二营,在如皋警卫团与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与来犯的440名日伪军展开激烈白刃战,以93名战士殉国的代价,击毙包括日军中队长加藤在内的130名日寇,外加歼灭伪军100多人,迫降伪军200多人。被俘的日本兵长坂本清服气的说:“经过战斗后,我才直到新四军战术的巧妙”。

自此后,日军再也未能在白刃战中占到中国军队丝毫便宜,而中国军人白刃战水平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人民军队浴血保国的见证,更缩影了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成长历程。《亮剑》虽然是虚构的,但是那十四年的卫国战争里,多少迎着日军刺刀血拼的战士,却是真实的,

无论他们身处哪支部队,无论胜败,他们都见证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当得起我们深深的敬意。

参考资料:田园《日军拼刺时为何要退子弹》、《抗日战争中的“白刃战”》、许述《血色刺刀:还原抗日战场之白刃战》 董占林《第一次和日本鬼子拼刺刀》 朱晓明《耙齿凌遭遇战——“老7团”白刃大战日军中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