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什么瞧不上曾国藩?

铁锤文史


文人多有傲骨,特别是左宗棠这样的大文豪。

对没错,一代名帅左宗棠是文人出身,二十岁便中了举人,虽然运气不好,履试不第,但在湖南当地是有名的大学者,名望很高。这样的人,一般眼界都很高,再加上左宗棠是个直性子,不喜欢拐弯抹角。(当然,他更是一个军事天才)

这样的人,如果遇到政见不合的人,那多半是水火不容。恰好曾国藩就是与他政见不和。

前面说过,左宗棠乃是一代大家,虽然四十多岁才入仕,大器晚成。但人家名望可是摆在那里的,湖南全省上下,凡是有点儿眼界的名流显宦,都争相与其结交。两江总督陶澍甚至主动与左宗棠结为儿女亲家。由此可见左宗棠之名望地位。

而正是因为如此之名望,太平军进入湖南之后,左宗棠才得以被湖南巡抚奉为上宾,成为湖南平乱的主导者。在湖南,左宗棠不管是跟着张亮基还是骆秉章,那都是最为重要的幕僚,在其运筹调度之下,湖南得以在太平军的攻势下稳住局势。

当时民间甚至有着“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样的说法。

正是因为打出了名声,这才有了左宗棠后来随同曾国藩一同组建湘军的合作。在湘军中,虽然曾国藩是主管,但左宗棠的话语权也不小。

而且左宗棠不是太瞧得上曾国藩,他嫌曾国藩太笨了。

其实不能说曾国藩笨,主要是曾国藩这个人的作战风格与左宗棠事格格不入的。左宗棠喜欢进攻,好奇计,求速度。而曾国藩就一个字,稳。他当年打太平军就用了一招,“步步为营”。他的湘军不管打哪儿,第一件事儿永远是修堡垒,让你太平军来跟我打,然后耗死他们。

这在左宗棠这样风格的人看来,真的跟个臭傻子一样。特别是前期曾国藩还老输,这就更让左宗棠瞧不起了。

比如有一次,左宗棠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先攻下吴越,而后迂回歼灭叛军的战略,不过这个战略被曾国藩拒绝了。

在后来的战役中,曾国藩所部由于没有执行正确的战略方案,他们也被叛军包围了起来,眼看着就要落下一个被歼灭的下场了。这个时候的左宗棠联合鲍超用尽全力才帮助他们完成突围,也正是从这次事件以后,他对这位曾国藩的鄙视就更加明显了。

在他送给儿子的家书之中,里面不乏对领导的批评之词,而且告诫儿子以后不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左宗棠产生鄙视情绪的根本原因是自身能力强国对方,并且认为曾大人比一般人还要笨,或许这正是“天才”的通病吧。

这也是为何后来左宗棠得势之后,立马组建“楚军”,自立门户,与曾国藩分道扬镳。

但可惜的是,最后曾国藩成了剿灭太平天国的最大功臣,无论是地位还是名望,都远高于他,顶着一顶大清第一汉臣的帽子,手里又有数十万湘军,权势滔天。左宗棠他显然不服,这个榆木脑袋,样样不如自己,凭什么这么牛?

这就有点《三国演义》的味道,曾国藩是诸葛亮,左宗棠是周瑜。此时的左宗棠对于曾国藩更多的是嫉妒。于是,二人几近绝交,这一点到后来又延续到了曾国藩的弟子李鸿章身上。当然,相比于曾国藩,左宗棠更加看不起李鸿章。曾国藩最多是笨了点儿,李鸿章则就是人品不行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其实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不合,也反映了他们两的性格差异,两人性格几乎完全处于对立面。

判断两个人能不能培养出一段真挚的感情,首先要确保二人是否有比较统一的性格。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之中,总是会贴近那些和自己地位以及品质相接近的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能产生共同话题,可是左曾二人就并不是如此了。

左宗棠的性格偏向于狂傲豪爽,平时总保持着一种高傲的态度,在处理问题之时也能马上做出决断,从来也没有过扭捏的状态。

可是曾国藩从小时候开始就是一个“稳重”的孩子,他也接受了儒家理论的思想塑造,所以说他的性格是比较温和内敛的,在处理事情之时以“稳”为标准,稳重虽然是好事,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就显得有点不够果断了,尤其是在左宗棠这种“爽直”的人看来,他这种“稳”基本就相当于怂,办事情和一个老妇人没什么两样,所以他就对恩人的性格产生了厌恶感,而这种厌恶感也会进一步“扩散”到其他方面,以至于后来的曾大人在他眼中“一无是处”,鄙视情绪也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

综上所述,左宗棠之所以鄙视曾国藩,首先是觉得自己能力出众,曾国藩就算不提拔自己,自己也不会被埋没。其次是他对曾国藩的能力以及性格产生了“不满”的情绪,所以他才有点“看不上”。

但是话说回来,这些所谓的瞧不上,更多的只是限于政见,二人同出湖南,又皆是汉臣,到各自执掌一方的时候,还是有些英雄惜英雄的感觉的。而且遇事大都会帮一把,不像李鸿章那样水火不容。当年左宗棠在西北平回乱的时候,老东家可没少支持,什么粮饷这些从不含糊,甚至兵员也是予取予求。

而曾国藩一生清廉,其死后子女还在乡间,经济拮据之时,大都是左宗棠接济。可见其对于曾国藩还是有感情的。

其实我怀疑,后来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不合其实是在演戏,演给清朝的统治者们看的。毕竟当时左宗棠和曾国藩个个都是封疆大吏,雄霸一方。他们两人极其弟子,亲属所加起来的势力,绝对顶得上清朝得半壁江山。要是他们俩公开的穿一条裤子,估计紫禁城里面的有些人可睡不安稳啊。


白话历史君


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晚清重臣,在评价两人时人们常常会合称为“曾左”,说曾国藩比左宗棠年长,其实曾国藩也只比左宗棠大一岁。主要是曾国藩成名较早。1849年,38岁的曾国藩已经是兵部右侍郎,而37岁的左宗棠还因得不到赏识,待在湘阴柳庄。为什么说左宗棠瞧不起曾国藩呢?两人一开始就水火不相容吗?其实不然。

早年两人相处融洽,左宗棠也多次受到曾国藩提携

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期间开始与左宗棠有交集。1860年,在曾国藩又向朝廷强烈推荐左宗棠,于是左宗棠被任命为四品京堂候补,工作内容是帮身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打理军务。有一年清廷打算调左宗棠到四川任职,视左宗棠为左膀右臂的曾国藩不肯放人,婉拒了谕旨。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左宗棠有多器重。

因为洪秀全长子是否生还问题而决裂

“曾左”两人然性格差异较大,但也合作了多年,平日还以兄弟相称。真正导致二人关系破裂是关于洪秀全的长子是否生还的问题。

当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占金陵后却没有抓到洪秀全的长子——洪天贵福,曾国藩为了体现湘军大获全胜,直接在上奏朝廷的奏折上写道洪天福贵已经举火自焚。

但是左宗棠则认为是曾国藩放任攻城的士兵烧杀抢掠才导致福贵被太平军偷偷转移,于是越过了曾国藩直接在奏折上指责曾国藩的过失。曾国藩则认为自己是以诚信为本,两人就这样在上报朝廷的奏折上互相指责。

因为这件事,左宗棠看不起治军混乱又想邀功的曾国藩,十几年的交情也彻底闹翻。

结语

总的来说,曾国藩对左宗棠有提携之恩,在平叛太平天国运动中,左宗棠的才能也在湘军中得到发挥。后来左宗棠被清廷任命为四品京堂和浙江巡抚,背后都少不了曾国藩的助力。

哪怕在两人因金陵一事决裂后,左宗棠被委以重任远赴新疆平叛时,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也是尽心尽力为他筹备军粮和物资,还派遣自己的得力干将任由左宗棠调用,从未因为个人恩怨而加害左宗棠。从这一点上说,左宗棠就不应该瞧不起曾国藩,所以就有了另一种说法的出现。

这种观点认为左宗棠并不是瞧不起曾国藩,也没有因为洪天福贵生死一事与曾国藩绝交,这一切都是只是一出戏,目的是为了打消慈禧太后的疑虑。

因为晚清四大名臣都是汉人,在当时的朝廷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李鸿章和左宗棠也都是曾国藩带出来的人。于是乎,惺惺相惜的“曾左”两人为了打消清廷的疑虑才唱了这么一出双簧。但这些也都只是后人的猜测,你们觉得呢?


正一品贵妃


左宗棠对曾国藩大概有瑜亮情节。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高于曾国藩,但剿灭太平天国的是曾国藩,个人的功绩,名声,官位处处都被曾国藩压了一头。左宗棠不服不愤。才会‘’大骂‘’曾国藩,骂同僚。堂堂总督和愤青一样,实在是难以理解。但何以如此呢?


虽然左宗棠‘’责骂‘’过曾国藩。但在曾国藩去世以后,左宗棠赠曾国藩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可谓传送一时。 左宗棠性情高傲,自比诸葛亮。曾国藩却是为人谨慎。低调做人。曾国藩比较保守,而左宗棠则是激进。但曾左之争只在于政见之争,而两人其实还是互相十分欣赏的。两人都是绝顶聪明之人,权谋大家,熟读史书。后期互相攻击交恶,已经到了世人侧目的地步。实际上二人不过是演戏。以释清廷之疑。二人几乎掌控江南半壁。如果团结一心。老太后就该不安了。


但实际上二人在是互相支持的,左宗棠西北用兵,曾国藩从两江源源不断的供给粮饷。而且将自己的老部队交给左宗棠。反过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与官文(满人)不和,二人相互弹劾。在西北打仗的左宗棠公认支持曾国藩荃。说官文不是个东西。让老太后都吃惊不小。就此完全可以说明二人内心都是欣赏和敬佩对方的,有分歧也是君子之争。在核心关键时刻都是给予对方支持的。

左宗棠能力实确实很高,器局有些太小。左宗堂恃才傲物,自负狭隘,飞扬跋扈,他确实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高于曾国藩。但曾国藩不管是声誉地位还是综合贡献都远超左宗棠。让左宗棠感到不甘和憋屈。所以才在天津交教案后与曾国藩‘’绝交‘’。左宗棠经曾国藩举荐才青得以成事的,但得势之后立马自立门户, 建‘’楚军‘’。处处和曾国藩为难,翻脸,使绊子。这也是左宗棠性格使然。两人同为满清最具实力派的汉臣,如此不和是朝廷乐意见到的。曾左二人演戏的成分很大,但有一点可以却认。‘’左宗棠确实瞧不起曾国藩‘’


二人龃龉多年却又惺惺相惜。彼此神交。左宗棠比曾国藩小一岁。但在挽联上却自称晚生。足见左宗棠对曾国藩的钦佩。都说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李鸿章会做官)。曾左不和,应该是他们是“和而不同”,不同只是在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上。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我有靠谱回答。

曾国藩和左宗棠同为晚清中兴名臣,关系闹得很僵,可谓水火不容,时有既生曾何生左之说。其间恩怨小编不做评断,只说一个老左看不起老曾的原因。老曾是个学渣,平常学习一般,但在考试方面却是一把好手,秀才举人进士一路顺风顺水,科名大盛。老左是个学霸,平时学习成绩非常好,但在考试时却三考三落,到死只是个秀才文凭。按说出水才见两腿泥,科考科考,要的就是考试成绩。平时学习再好,考试一塌糊涂,顶毛线用啊。可是老左不知道那股筋抽住了,就是看不起曾国藩。其实考试么,一靠个人努力,还要考虑运气的成分。现在学霸考不过学渣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去哪儿说理去。

左宗棠和曾国藩交恶之后,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骂老曾。老部下薛福成回忆:文襄(左宗棠字)每接见部下诸将,必大骂文正(曾国藩死后谥号)。但是好多部将以前都跟曾国藩干过,听了左宗棠大骂曾国藩很不高兴,当面不敢反对,回去个个不悦:你左宗棠跟曾国藩有意见,可以当面去骂啊,或者写信去骂啊,跟我们啰里啰嗦是几个意思。而且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件事那几句话,祥林嫂似的,耳朵都起老茧了。曾左共同的朋友郭嵩焘也验证了薛福成的说法,还跟曾国藩告了左宗棠一状:与左君同席两日,未尝一饭忘公,动至狂诟。啥叫狂诟?就是脏话,类似常公的娘希匹。但是曾国藩却自始至终没说过左宗棠一句坏话,没揭过左宗棠一句恶事,可见二人在为人处事方法上的迥异之处。

曾国藩六十二岁病逝于南京,朝野震惊,一时间亲朋好友的挽联纷纭而至。出名的比如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李鸿章是以曾国藩第一门生自居的,如果说曾国藩是张三丰,李鸿章就是宋远桥。曾国藩是孔子,李鸿章就是子路。曾国藩是耶稣,李鸿章就是彼得。其实亲朋好友的挽联并不重要,肯定说的都是好话,重要的是对头的挽联。比如人没了还去放鞭炮之类。左曾交恶众所周知,现在曾国藩死了,老左不得拍着大腿叫好啊,如果他给来一幅不好看的挽联,曾家人就会很为难,就是要不要挂上去。不挂显得失礼,挂了败坏老曾名声。据说左宗棠听说朝廷给曾国藩谥号文正,大骂道,他都谥文正了,我死后是不是要谥武邪呀。

就在曾家人忐忑不安之时,左宗棠的挽联到了: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说的四平八稳,让一帮吃瓜看戏的围观群众大失所望。好多学者对这幅挽联赞誉有加,过度分析,小编觉得没有必要。其实老左说的只是套话而已。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不用说就是套话。难道还知人不明谋国不忠咋地。同心若金,更是睁眼瞎说。左宗棠和曾国藩啥时候同过心?攻错若石说的更为直接,意思曾国藩有很多错,我骂他是为他好,想让他改正自己的错误。可他是个花岗岩脑袋,死不悔改,我只好像金刚钻钻石头一样骂的越来越狠。自愧不如元辅,也是套话,难道挽联上还写我比你强一百倍。相期无负平生,也是套话。左宗棠老觉得曾国藩有负于他,所以终日喋喋不休,如果无负,你每天为啥骂人家。更年期啊。

所以这幅挽联其实写的很一般,并无过誉之处。但是左宗棠落款晚生,却让曾家人大有面子。啥叫晚生?明清翰林入馆,投刺于先登甲第者,书晚生。用现在话说就是学弟学妹。你比我早读一年大学,我称你为学长学姐。这本来只是文人之间的谦辞而已,但是左宗棠自认为学识文才高出曾书呆子不是一条街,一直不甘居于曾国藩之下,因此二人书信来往都是称兄道弟,从来不署晚生。现在曾国藩去世了,他破天荒署名晚生,其实也是死者为大的礼数而已。可是对于一直看不起曾国藩的左宗棠而言,这个署名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曾家人见了感动的泪如雨下。

参考书目:《战天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唐风宋月


左宗棠与同是湖南老乡的晚清名臣曾国藩不仅年纪相仿,人生经历还颇为相似。

而唯一不同的是,左宗棠属于大器晚成的一类。如果当年没有曾国藩的极力提携,左宗棠是万万没有机会进入大清朝廷的,更不用说被后世之人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了。

既然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为何左宗棠还会看不上曾国藩呢?为此,有书君做出了以下两点分析:

第一,左宗棠自持能力胜于曾国藩,不免有瞧不上他的意思

左宗棠曾被誉为天才,十八岁被省长“以国士待之”,二十岁被两江总督评为奇才,三十岁更是受到林则徐的高度评价。可惜的是,他自始至终连个进士都没有考上,最后不得已给骆秉章当参谋去了。

后来恰逢太平军起义,曾国藩得知左宗棠是个人才,曾“三顾茅庐”请他帮忙,可都被左宗棠拒绝了。用左宗棠的话来说,当时作为已经是二品官员的曾国藩,人虽正直,但头脑却有点笨。不然那么多年过去了,怎么才混到这么一点成就呢?心里不免有些瞧不上曾国藩,也就拒绝了他的请求。

后来,在攻打太平军时,左宗棠就曾提议曾国藩先谋取吴越,被曾国藩拒绝了。这场战役让曾国藩陷入了空前的绝境,最后还是左宗棠和鲍超拼死突围才将其救下。

经过了这事之后,左宗棠对曾国藩就更加鄙视了,认为他是缺乏才略之人。在寄给儿子的家书中,左宗棠不止一次提到对曾国藩的“瞧不上眼”,还以此督促儿子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第二,二人的性格差异太大,性情率直的左宗棠自然看不上办事忸怩的曾国藩

左宗棠性格狂傲不拘,性情不免也有些咄咄逼人,为人做事雷厉风行,不喜欢拐弯抹角。

曾国藩自小学习“儒家”知识,平时为人处事中规中矩,稳重谨慎,到了晚年更是变得圆滑世故。但这样的性格被左宗棠认为就像是“乡曲气太重”,做事唯唯诺诺,一点也不痛快。

好在曾国藩为人厚道,不与计较,还因为惜才颇为器重左宗棠。但两人的性格就是两个极端,作为傲慢理工男的左宗棠看不上保守文科生的曾国藩也是在所难免的。

结合上面这两点,我们也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左宗棠会那么瞧不起自己的恩人了。但即便如此,作为并称“中兴四大名臣“的这两位性格思想不尽相同,却殊途同归。为振兴晚清、拯救国人都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因此,曾国藩和左宗棠的身上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曾国藩与左宗棠,当时的清廷朝野合称曾左,又同时是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二,有过合作也有过激烈冲突,可谓相爱相杀。

左宗棠一生的心结,在于自己的科考功名不全,导致朝廷那些清流派一直非议和蔑视。他秀才及第之后,再考就一直不太顺利,最终举人还是恩科所得,加上当时主考官陕西泾阳人徐法绩欣赏他,给了他一个搜遗的机会,才有了举人的出身。曾国藩则不同,最起码是进士及第,又入翰林院深造,朝廷正途,混好了别人也无话可说。从性格上来说,左宗棠实干能力非常强,情绪急躁一点,不太在乎自己的名声,也不太喜欢舞文弄墨。而曾国藩有一些不同,名利权都想得,因此做事比左宗棠能够谨慎一些,有自己的学术理论和成果,也善于灵活多变,团结力量。

从格局来讲,曾国藩是虚实结合,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而左宗棠讨厌务虚,强调多干事少说话,具体的军事才能超过了曾国藩。因此,两个人自然难免有分歧,但是在平定太平天国与地方团练事业上,还是配合的比较好的。两个人虽然有矛盾,但不至于水火不容。李鸿章对恩师曾国藩的评价有些拔高,认为是旷世难逢天下才,但也并非是无中生有。李鸿章比曾国藩小12岁,比左宗棠小11岁,可以说两个人都是他的前辈。左宗棠在曾国藩去世后,用兵西北,兴办洋务,坚持塞防政策,个人军事成就的确斐然不二,几有超出曾国藩之势。

说到左宗棠看不起曾国藩,实际上是两个人刚见面不久的话: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等到共事已久,左宗棠观点就改变了,高度评价曾国藩,说他: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可见,人都是有脾性也不断变化的,所谓左宗棠看不起曾国藩,仅仅是一个初步认识的模糊印象,而不是最终定论。文人虽然相轻,做事也不免有冲突,但总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当时俊杰,儒家文化熏陶下的精英。

古人云立功立德立言,如果非要做一个比较,曾国藩当然是略胜一筹,左宗棠失在心性修炼和学术水平之上。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左宗棠曾在一封信中这样描述曾国藩: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与仆甚相得,惜其来之迟也。

“才具稍欠开展”,这可能是后世许多人认为左宗棠瞧不上曾国藩的证据之一了。

先不说这是否是左宗棠确切想法,单比比这两人。

就天赋而言,左宗棠比曾国藩强的太多。

作为湘阴有名的神童,左宗棠从小读书一目十行、举一反三,连老娘都夸他将来会万里封侯,但就这样一个自视甚高的天才,却在举人以后再无寸进,会试屡屡败北。而仅大他一岁的老乡曾国藩,秀才考了7次,却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顺风顺水,早早成就功名,以左宗棠狂妄自大的性格,纵然对曾国藩十分仰慕,骨子里的傲气却是不会少的。

曾国藩为人处世黏黏糊糊的性格加上不修边幅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人对他的评价,洋枪队队长英国人戈登见到曾国藩时,大感失望:“曾国藩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这与他过去的历史是不相符合的;他的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洋人都看不上,左宗棠更看不上。所以曾国藩在衡阳筹建“湘军”的时候致信左宗棠,邀请共谋大事,被左宗棠无情拒绝。

后来虽然一起共事,但在剿灭太平天国过程中曾国藩的一些做法也与左宗棠有明显分歧。比如湘军攻克武昌后,左宗棠曾去信规劝曾国藩,不要太得意。后来湘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又规劝曾国藩绕过安庆,直取南京,却被推崇稳扎稳打的曾国藩拒绝,左宗棠本就脾气暴躁,此时更是大发牢骚,在给胡林翼的信中嘲笑曾国藩“乡曲气太重”、“才亦太缺”、“于兵事终鲜悟处”。

就差骂娘了!

好在曾国藩为人厚道,对此也不在意,最终顺顺利利拿下安庆并攻占南京。

左宗棠和曾国藩虽是老乡,却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行事风格。左宗棠属于典型的湖南人,有才气却自大霸蛮,这种人只能当老大,不能当老二,冲锋陷阵是把好手,却团结不好身边的人。

但也正是这种性格,成就了近代“湘人救国”的美名。

而曾国藩虽是湖南人,为人处世却更像西北的老农,看似迟缓愚钝,实则粗中有细,进退有据,这种人你很难指望他有什么惊才绝艳之举,但交代他的事情都能稳妥的办好。

悟空问答不少网友提问,曾国藩手握重兵,为什么不称帝自立!

只能说像曾国藩这种人,天生就不是皇帝的料!



日慕乡关


曾国藩和左宗棠,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致力于洋务运动和清朝中兴事业,都是一代封疆大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而且都是战功赫赫。他们两个人,都青史留名,直到现在还被很多人推崇。

他们有很多相似点,又是同行,有人说过同行是冤家,左宗棠和曾国藩两个人,的确在有些时候是不对付的,但这些不对付,仅限于私下里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党争,也没有造成你死我亡的局面。

曾国藩

从两个人的履历就可以看出,这两个人走了两条不一样的道路。曾国藩的运气,非常值得人们羡慕,他在27岁的时候,就已经高中进士,在翰林院供职,这足够让人羡慕。但曾国藩的人生,仿佛是开了挂一般,一路上狂飙猛进,从一个刚刚入职的进士,短短十年内,升职七次,在37岁的时候,就已经是朝廷的二品大员。这种晋升速度,堪称奇迹。

这只是曾国藩开挂人生的第一步,很显然,系统无视曾国藩的开挂行为,任凭曾国藩高歌猛进,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另一个巨大功勋摆在他的面前。天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八旗军队不堪一击,于是,曾国藩异军突起,召集自己的同乡,同族,同学,自己的亲朋好友,组成了一支私人武装。这支武装的特点在于,都是熟人,打起仗来,勇猛异常,而且还非常听话。

曾国藩本身又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人物,他不但给手下人配备传统武器装备,还配备相当数量的西洋火器,这些火器兵,也成了清朝新军的雏形。曾国藩将这支精锐,称之为湘军。曾国藩和他手下的湘军崛起,让清政府看到了希望。

文可治国,武可安邦,曾国藩走上人生巅峰。而他的人生,依然很传奇,因为,他在几年后,又成了洋务运动的领袖,从文臣到武将,最终变成一个出色的企业家,强悍的曾国藩屡次跨界,屡次独占鳌头。生前,无上荣耀,死后,被很多人称为完人。他的人生,可以算是一个不断开挂,不断创造奇迹的人生。

左宗棠

对比曾国藩,左宗棠就是从一个普通玩家开始,一点一点刷副本,然后慢慢练成一个满级大号。虽然也很优秀,但遇到一个开挂玩家,一对比,就显得相形见拙。

如果论起本事,左宗棠不在曾国藩之下,但问题是,左宗棠的运气实在不怎么样。他也有足够高的才华,被林则徐称为天下奇才。可惜,科举考试,不仅仅考的是才华,还有运气。可怜的左宗棠,输在了起跑线上。

左宗棠的仕途是磕磕绊绊,百转千回,各种挫折,各种打击,逼得左宗棠差点就要回家种地。正当左宗棠心灰意冷之时,他的才华被同乡赏识,最终,通过幕僚的形式,慢慢进入官场。

左宗棠人生真正崛起的时候,是咸丰二年,这一年,左宗棠40岁。他考了许多年科举,做了许多年幕僚,人到中年,才真正踏上仕途,足足比曾国藩晚了十三年。而这时候的曾国藩,已经站在人生巅峰。

一个人最害怕什么,同事,同行,同乡,同学。就好像小的时候,邻居的小孩是人生的阴影,长大后,别的同学是人生阴影,工作后,其他同事是人生阴影。我们似乎总在和别人对比中长大,而这种对比,是单方面碾压。

左宗棠郁闷之处在于,他的本事、能力、学识一点不比曾国藩差,可曾国藩却已经达到人生巅峰。更可悲的是,这人是自己的同事、同行、同乡,只不是同学,却成了上级。

因为起步失稳,一路跌跌撞撞,在遇到一个已经站在人生巅峰的同乡,这种落差感化为奋斗的动力,于是,左宗棠开始走上自己建功立业的道路。平定太平天国,让他积累了足够的功劳,收复新疆,让左宗棠名垂青史,主持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基。这些功勋已经足够赫赫。只可惜,曾国藩依然很强。

后世评价出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但要论起文韬武略以及创下的功勋,曾国藩左宗棠不相上下,李鸿章张之洞有所不如。其实,左宗棠已经可以和曾国藩平起平坐。只可惜,曾国藩还是太猛了。左宗棠什么都可以和曾国藩抗衡,只差一点,那就是为人处世。

其实,左宗棠为人处世一点不比曾国藩差,吃亏还吃在这十三年中,当左宗棠还在底层摸爬滚打,曾国藩已经进入中央,成为官场老油条。这是左宗棠所缺少的。

我们说,左宗棠和曾国藩不对付,只能说是一个强大而优秀的人和另一个同样强大而优秀的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无关人品,无关政见,更没有故意中伤,互相拆台。曾国藩死后,左宗棠亲自为他写下挽联,全力提拔他的长子曾纪泽,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两个人不对付,但只有这两个最骄傲的人知道,这种不对付,只是君子之争。


小小嬴政


论智商,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了个秀才,而且是全县倒数第二,按现在流行说法,身上没有一点“天才范儿”。

另外曾国藩是典型的粘液质性格,这种人的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的,凡是只肯说三分话,他的观察思考比一般人细,判断力比一般人要慢,他的学生李鸿章他病在“儒缓”加上左宗棠又怀才不遇,当年进京赶考,住在湖南会馆,左宗棠谈吐不凡,多数考生都夸左有才,超之太多,但左又没考取功名,……!总总看不起曾!😀😀😀


司马狼也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清政府正处于危难之时,稍有不慎都将面临灭亡,可能是命不该绝,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崛起,把处于悬崖边上的清王朝给拉了回来,让腐朽的清王朝多存在了几十年。而左宗棠和曾国藩正是其中的两个人,他们两人相辅相成,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对清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左宗棠和曾国藩在一起共事十余年,两人的交情也不错,曾国藩还曾经提携过左宗棠,但是左宗棠始终瞧不起曾国藩,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下面我来解答一下你的疑惑。

第一,两人性格不合。在《清代通史》中萧一山就将两人对比过认为“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曾国藩平日里就十分注重修身养性,从来不会轻易对人发怒,跟他相处就十分舒服,而且他行事风格极其低调;而左宗棠自视甚高,为人十分高傲,平常人很难入他的法眼,而且他行事果断,从不拖泥带水。

就这样两人性格迥异的人在一起做事,你能想象两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吧,特别是像左宗棠这样的人,肯定处处看曾国藩都不顺眼,幸好两人头上有个皇帝镇着,不然早就不欢而散了。

第二,曾国藩不论职位、权力、名声等都在左宗棠之上,左宗棠肯定不服气,所以专门找曾国藩的麻烦。谁都不想当万年老二,特别是这种有才能的人,左宗棠就认为自己各个方面都不比曾国藩差,凭什么曾国藩总能压自己一头,于是他对曾国藩总是鸡蛋里挑骨头,批判曾国藩的错误。

左宗棠虽然不待见曾国藩,但还是把他当成自己的对手,对他十分看重,在曾国藩逝世之后,赠送了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岩石,相欺无负平生”。

第三,这是一种处世智慧。在清代官场上,尤其是处于危难边缘的清朝,皇帝对官场的要求肯定更为严苛,左宗棠和曾国藩两位重臣,如果相交甚好的话,难免会让人怀疑,于是左宗棠故意贬低曾国藩,处处与曾国藩作对,就是为了向皇帝表明态度,而曾国藩这么精明的人同样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就十分配合。

为人处世也是一种智慧,在这种特殊时期,左宗棠只有表现的瞧不上曾国藩才能更好的在官场上发挥自己的能力,事实上有可能两人都视彼此为知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