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來看古人的防火智慧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在影視作品中,我們常會看到這樣一幅場景:時近黃昏,街巷中傳來一陣陣“篤、篤、篤”的敲擊聲,伴隨著“寒冬臘月,火燭小心,水缸滿滿,灶倉清清!”的呼喊。《周禮·天官》中記載,在每年的秋冬時節,宮廷中負責掌管用火的官吏會敲著木鐸,走街串巷,提醒百姓注意防火,這便是古代“喊火燭”的由來。

從古至今,防火都是一個事關民生的重要課題,今天是全國消防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有哪些防火智慧,其中又有哪些沿用至今。

不止電腦有“防火牆”

在火災防範中,阻斷火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考古發掘證明,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時代,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可有效防火的夯土牆和土坯牆。春秋時期,為了應對軍事進攻和火的侵襲,墨子總結了建築防火的基本經驗。他提出了在城門上塗溼潤的泥土、用麻布做水斗、皮革做水盤、在城門樓上設儲水器等一系列防火措施。

明朝弘治年間,徽州火患頻繁,而且房屋建築多為木製結構,損失十分嚴重。當時的徽州知府何歆提出“降災在人,防患在人,治牆為上策”的治火主張。政令規定每五戶人家共同出資,建造一堵用來防火的磚牆,將大面積的建築群分隔成更小的單元。一月之內,徽州就建造了數千道“火牆”,有效遏制了火燒連片的問題。

後來人們已不滿足於“一伍一牆”,逐漸發展為每家每戶都獨立建造起防火牆。徽州的建築工匠們對防火牆進行了美化裝飾,造型就像高昂的馬頭。於是,馬頭牆便成為徽派建築的重要特徵,一直沿用至今,是江南一道獨特的風景。

馬頭牆

我國古代消防設計還有一大特色:火巷,也叫備弄,始創於南宋時期。在多個建築群之間設置一些又深又窄的小巷,巷的兩邊帶有排水的明溝。當發生火災的時候,它就成為了消防安全通道,既可以疏散人員,又可以避免火勢蔓延。

火巷

多樣的消防設備

去故宮參觀的遊客,常常會被一些宮殿門口的超大銅製水缸吸引視線。這些就是有著重要消防作用的太平缸,也稱“門海”,意為“門前的海”。鼎盛時期的紫禁城共有太平缸308口。其中銅製鎏金樣式的最大,直徑1.6米,高1.2米,重達三千多公斤,能裝水兩千升,比一個現代消防水車的儲水量還要大。

太平缸

古代對太平缸的管理十分嚴格。太平缸一般都擺放在朝陽的地方,有十幾名太監專門負責日常的挑水和守衛工作,確保所有的太平缸都是滿水狀態。每到小雪時節,還要給缸蓋上蓋子,並且在缸底放置炭爐子,晝夜不停地加熱,防止缸中的水結冰。

至於消防設備,唐代最常用的有水袋、皮袋、濺筒滅火器等,而北宋時期水袋、水囊、唧筒(古代水泵)、麻搭(一種在長杆頂端縛扎散麻,蘸吸泥水滅火的工具)成為滅火標配。到了清光緒年間,洋車式水龍進入人們的視野,它也被稱作洋龍,裝有輪盤推動,並逐漸從人工腕力出水發展到馬達發動出水。

清代消防車,高136釐米,長137釐米,寬68釐米。車身的四周各有一個大鐵環,用來栓繩拖車。水箱為銅製,水容量約1立方,運作中需要不停地補水。車上有一根橫杆,一個活塞,上下抬壓,可使水噴出,射程約有15米。車身前後用古銅雕花飾物鑲嵌,製作精美。

安個“錦鯉”討吉利

除了這些實用的消防設計,我國古建築中還有一些意向型的防火設計,它們的作用和如今轉發錦鯉求好運差不多,體現了古人祈求平安的願景。

蚩尾

在古代建築的屋脊上,常對稱地裝飾著兩隻像魚又像龍的怪獸,它的名字叫做“蚩尾”。蚩尾是什麼?唐代蘇鶚在《蘇氏演義》中介紹:“水之精,能闢火災,可置之堂殿。”這是一種傳說中的海獸,因為它的尾巴可以激盪風雨,所以被裝飾在屋脊兩端,用來防止火災。這種寓意於形的建築設施,極具中國特色。

紫禁城就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幾乎在每座大殿的屋脊兩端都有它的身影。當然,這樣的設計也不是徒有其表的。蚩尾的位置正好在房屋正脊兩端和垂脊的交匯點,是防水的最薄弱環節,因此它可以加固正脊,防止雨水滲漏。

藻井

除了蚩尾,在一些宮殿、樓閣的天花板正中,我們常會看到像倒扣的碗似的凹面。在這些凹面的內部,或精雕細鏤,或彩繪著各式圖案花紋,這就是藻井。藻井的這種裝飾也和消防有關。古人認為井是主水的,在建築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藕等藻類水生植物,希望能借以壓制火性。

從古人的防火智慧中,我們可以窺見現代消防技術的雛形。從樸素的防火牆到先進的智慧消防雲平臺,體現著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

防火,一刻不能鬆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沈東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