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聚焦本土赛事如何成长

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聚焦本土赛事如何成长

中国体育的养分,要靠本土赛事来提供。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本土赛事不能缺席,也大有可为。近日,人民日报社体育部推出系列报道,关注本土赛事如何成长,下面将两篇系列报道及言论刊出,以飨读者。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聚焦本土赛事如何成长

本土赛事如何叫响品牌

记者 孙龙飞 李硕 季芳

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聚焦本土赛事如何成长

2019-2020赛季CBA常规赛揭幕战(新华社)

11月1日,2019-2020赛季CBA联赛(中国男篮职业联赛)在广东东莞拉开帷幕。上赛季总冠军广东队以107∶98战胜辽宁队, CBA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这场揭幕战的收视率和人均收视时长都创下了近3个赛季的新高。

闲暇时看场比赛,和朋友聊聊家乡球队的表现,以中超、CBA等职业联赛为代表的本土体育赛事,正在成为大众文化、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衣食住行之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体育提供了更多“用武之地”。

如何办好本土赛事,让品质和品牌都能立得住、叫得响;如何把握大众和市场需求,在赛事的运营规范、创新能力、服务意识等诸多维度上发力,都应当是必答题。

拼创意

上赛季CBA联赛,在曲艺之乡天津,比赛中场休息时一段群口相声表演,给现场增加了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在青岛,地铁开出CBA全明星周末专列,个性化的车厢布置让乘客仿佛置身比赛现场……

作为本土赛事的代表,CBA联赛从前两个赛季开始就着力挖掘本土特色,让联赛更好地融入城市、融入球迷。

本赛季创新的脚步不停:9支球队使用了全新的球队视觉形象,4支球队更换了更具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队名;辽宁队杨鸣、上海队刘炜等运动员见证了自己的球衣退役仪式,成为让球迷感动的瞬间。

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副主任何文义认为,创意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以赛事为基础,综合利用好转播元素、明星元素、城市元素等,都是支撑本土赛事成长的“创意点”。

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聚焦本土赛事如何成长

今年“地表最强12人”世乒赛直通赛(新华社)

“国球”乒乓有着骄人的战绩,但在市场化、商业化的发展之路上也遇到过迷茫。突破之路需要立足挖掘自身特色,在赛场和市场的结合中找到共鸣。

自2006年开始,中国乒乓球队把国际大赛出征名单的决定权“下放”一部分给直通选拔赛,通过电视直播或网络直播,给球员营造了大赛氛围,又积累了粉丝和人气。

里约奥运会之后,中国乒乓球队与腾讯体育合作,将直通赛升级为“地表最强12人”比赛。国乒队员的强强对抗、专业制播团队的高水准呈现吸引了众多关注和参与。

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刘国梁说:“场内竞争是真刀真枪、火药味十足的,赛事名称、奖金以及整体包装等又融入了时尚和娱乐的元素,这是乒乓球市场化发展迈出的第一步。”

塑品牌

不少本土赛事都提出了打造“百年老店”的愿景,但成长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精耕细作成长的每一步,才能累积起面向未来的足够底气。

北京马拉松最初只有86人参赛,如今已发展成3万人共同奔跑、16万余人报名“抢号”的热闹景象。

39年沐风栉雨,“北马”经历了更改名称、取消半程马拉松等升级环节,获得了国际田联金标赛事以及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称号,积累了诸多办赛的宝贵经验。

“如今的北京马拉松已经成为跑者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国家马拉松’。” 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王楠说。

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聚焦本土赛事如何成长

2019北京马拉松赛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开跑(新华社)

从2002年ATP(男子职业网联)大师杯首次来到上海,十余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拥有了以城市名字命名的“网球公开赛”。从引入国外赛事到打造自己的品牌,急功近利要不得,需要的是久久为功。

“国际职业巡回赛的持续引入和悉心耕耘,为中国网球培养了大量参与者、观众,锻炼了本土裁判和司线,让赛事运营团队愈加成熟,拥有了举办国际水准比赛的能力。” 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黄玮表示,“有了这样的土壤,本土网球赛事迎来了破土的机会。”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推动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打造涵盖职业、商业、群众赛事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体系”。

黄玮介绍,明年,中国网球协会将主办面向全国专业网球选手、业余选手,并欢迎现有民间赛事加入的中国网球巡回赛,力争将其打造成国内规模最大、级别覆盖最广、价值最高的官方自主赛事品牌。

重服务

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选择。球迷希望有更好的观赛体验,参与者希望有更周到的赛事组织。服务,成为决定一项赛事能否行之久远的关键环节。

今年“北马”期间,近400名裁判员和7000余名志愿者为选手们提供专业执裁和细致服务,医疗保障、沿途补给等也做了充足准备。

尽管在雨中开跑,但是跑者们热情不减,尽情享受比赛,这些都得益于把参赛者放在第一位的办赛理念。

近年来,中国路跑赛事正迎来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阶段,在全国多所高校在校生及校友中开展的高校百英里接力赛,是用科技做好服务专业化的典型一例。

赛事主办方在比赛中引入人脸识别检录系统、精准计时系统及云摄影系统,大大提升赛事组织效率的同时,为参与者带来良好现场体验和个性化服务。

“虽然是群众性赛事,但是专业化也很重要。”赛事负责人介绍说,“依托于赛事,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互联网技术和体育去做融合和连接,会给参与者带来新的惊喜。”

11月5日晚,CBA常规赛北控队与上海队的比赛中,裁判在观看录像回放后作出了追加判罚的决定,并通过话筒向现场球员和球迷解释了判罚的理由。

这一针对赛中“突发情况”的播报处理方式是本赛季的新规定,让判罚清清楚楚,有章可循,不少网友留言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聚焦本土赛事如何成长

姚明在CBA新赛季新闻发布会上向大家致意(新华社)

“坚信CBA联赛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成为国人最喜爱的职业体育联赛。”中国篮协主席、CBA联盟董事长姚明在本赛季前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到。

将本土赛事做强、做优,这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之路中不可或缺的坚实依托。

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聚焦本土赛事如何成长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7日 第16版

本土赛事怎样提高人气

记者 季芳 李硕 孙龙飞

由民间创立的中国国际高山定点滑雪赛日前迈上了发展的新台阶:以2019年中芬冬季运动年为契机,赛事将从今年开始增设芬兰站,将办赛创意与模式向海外布局,展现出中国本土赛事的发展活力与潜力。

近些年,随着相关政策逐步落地,产业环境不断向好,国内本土赛事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也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

打造优质、有影响力的赛事是各方共识,为本土赛事发展筑牢根基、培育沃土,也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找准赛事定位

中国国际高山定点滑雪赛的创办,源于雪友们的热爱,如今已成为国内滑雪爱好者中最具人气的赛事之一。

在赛事承办方、华体动势体育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鹏看来,北京冬奥会的到来,推动着国内滑雪人数激增,赛事也正是瞄准了大众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

“滑雪赛事要打造成像马拉松一样具有包容性的赛事,既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选手参加,也要为业余爱好者提供参与机会。”张鹏说。

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聚焦本土赛事如何成长

10月31日,张家口崇礼万龙滑雪场开滑(人民视觉)

找准市场、激活需求,是这类原创性赛事“圈粉”的基础。过去几年,国内本土赛事经过了从井喷到洗牌的过程。

2018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赛事的发展和成长。打造有中国本土特色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成为发力方向。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认为,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要打造出好的品牌赛事,需要政府支持、专业化团队运营及长时间的培育。

比如,已进入第14个年头的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现在是海南体育的“金字招牌”。以自行车赛事作为发力点,既是因地制宜办赛,也突出了赛事的定位与特色。

也要看到,本土赛事的发展路径因项目、地域、人群等因素的不同具有较大差异。

相比中超和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排球超级联赛在赛事影响力、商业开发等方面则显得逊色。

这个赛季,排超联赛因女排国手朱婷的回归而热度倍增,如何借此机会吸引更多

关注,让赛事更具商业价值,成为排超谋求未来发展的关键。

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聚焦本土赛事如何成长

2019-2020赛季中国女排超级联赛的比赛(新华社)

整合多方资源

日前,2019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剑道总决赛在上海兆丰广场结束。近300名参赛者中,既有来自其他省市的选手,也有旅居上海的境外友人。

经过两年打造,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已成为申城体育品牌,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群众赛事体系。

利好政策发挥着杠杆效应,助推本土赛事发展。

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打破了制度壁垒,将体育赛事向市场开放,为社会力量办赛松绑。

新形势下,政府、协会、社会等多方力量应如何合作?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给出了一种思路:体育部门将办赛权“下放”,在做好监督和服务的同时,大力支持协会、企业共同参与,激发出市场活力,也扶持出一批优质的办赛主体。

“体育赛事的价值是超越体育本身的,”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副主任何文义说。

以本土赛事类别做区分,职业联赛属于“看的经济”,收益主要来自广告、媒体版权、门票等,业余赛事拉动的则是“玩的经济”,重在参与者的体验。无论何种类别,其运营推广及背后产业链的开发目前还存在着巨大缺口,一旦悉心开掘,潜力无限。

在何文义看来,目前本土赛事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赞助商、票务、广告等。体育比赛获得商业赞助的可能性取决于赛事影响力、媒体转播、观看和参与人数等因素,但相当一部分本土赛事在这些方面的数据并不乐观。

“本土赛事尤其是群众性比赛,过去是没有市场开发概念的。只是在比赛期间给赞助商贴个标而已,”张鹏说,“本土赛事要发展一定要考虑商业因素,这需要观念上的变化,让参与各方都清楚自己的角色、明晰责权利,赛事才能走得远。”

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聚焦本土赛事如何成长

北京中赫国安队球迷在中超比赛前为球队加油(新华社)

培育参与土壤

据统计,2018年全国举办的马拉松相关赛事达到1500余场,参赛人次超过580万。不过五年时间,赛事数量翻了约40倍。

飞速增长的背后,是路跑参与人数的激增和大众运动需求的释放。一大批创意丰富、形式各异的跑步赛事涌现出来,以业余爱好者为参与主体,构成了层次多样、覆盖纵深的赛事体系。

在王雪莉看来,本土赛事的蓬勃开展,需要以老百姓运动习惯的养成为基础,而赛事也将反过来进一步提升大众的运动热情。

近年来,CBA一直着眼于促进联赛融入城市文化,为球迷参与提供便利,在擦亮联赛品牌的同时,也在深耕中国篮球发展的土壤。

今年的新赛季开始前,CBA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升级荣誉体系,强化主场氛围,打造官方球迷社区,加强与球迷互动……深挖文化价值方面的用心处处可见。

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聚焦本土赛事如何成长

首届龙舟世界杯在浙江宁波东钱湖开桨(人民视觉)

文化归属感,是本土赛事发展的深层动力。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龙舟赛事已经在民间拥有了不小影响力。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百舸争先的竞赛场面以及源远流长的人文色彩,让龙舟赛事发展特色鲜明且充满活力。

何文义认为,本土赛事要特别重视发展的土壤和根基。“政府要多做基础性工作,比如建设适合大众使用的体育场地设施,支持举办多元化赛事等,降低老百姓参与运动的门槛。”

繁荣的本土赛事体系,应建立在深厚的社会体育文化基础之上。这需要各方持续发力。

“体育赛事是产品,也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王雪莉说,“中国的体育文化正在形成,将成为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壮大本土赛事的关键所在。”

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聚焦本土赛事如何成长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8日 第12版

让更多观众回归赛场

薛原

熟悉职业体育的球迷,对“看台文化”都不陌生。比如,英超曼联队的主场老特拉福德球场,北看台被命名为“弗格森爵士看台”——这是对曼联传奇老教头弗格森的特殊褒奖,也是俱乐部忠实拥趸的聚集之处。在曼联球迷的心目中,这块看台是凝聚、是号召,还是一份传承。

在国内赛场,“看台文化”也渐渐有了模样。上周末,足协杯决赛第一回合在济南进行,山东鲁能队迎战上海申花队。济南奥体中心里,“最美南看台”“北看台青年”的横幅下聚集着众多身穿橙色球衣的主队球迷,远道而来的申花球迷则坐满了西侧的三个看台,在橙色的海洋中渲染出一片深蓝。这样的看台景象在中超赛场已不鲜见,传递出本土赛事的生命力,也促使人们思考,本土赛事如何成长、怎样发力,才能更好地为中国体育发展赋能。

为什么要格外重视本土赛事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拥有优质本土赛事,都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本土赛事不仅是一个国家体育产业的引导性品牌,也是一个国家体育文化的重要承载平台。一般而言,体育产业可以分为装备制造、大众运动和竞赛表演三个板块。不难看出,本土赛事正是这三者的交集,

本土赛事的规模和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的高度和后劲。

中超、CBA联赛,乃至乒乓球、网球、围棋等由专业选手参加的本土赛事,广义上都可以被视为观赏类的公共文化产品。同时,近年来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路跑赛事等,绝大多数参与者都是跑友群体而非专业选手。无论是观赏类还是参与类的本土赛事,都需要站在受众的角度、重视受众的感受,去夯实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向社会开放、吸引各方力量加入,以市场化、职业化、国际化的思路去推动本土赛事成长。用这样的标尺来衡量,本土赛事在发展的理念、模式、人才等诸多方面,都还存在亟待补强的短板,仍有一些发展瓶颈需要政策面的细化、参与者的共识、执行力的提升去破解。

有这样的说法,不少国际知名的职业体育俱乐部,他们最庞大的球迷群体都在中国。一方面,这说明大众对高水平赛事有着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也是摆在本土赛事面前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体育的养分,总归要靠本土赛事来提供。

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本土赛事不能缺席、大有可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