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生之喜——古代生子習俗

降生之喜——古代生子習俗

嬰兒降生,俗稱“拾小孩兒”,也叫“添喜”。

過去,產房通常是產婦的臥室,要求安靜、暖和,門窗關嚴。分娩時,房內不許有閒雜人等,男性、兒童、寡婦和未出嫁的閨女絕對不許在場。丈夫可在門外等待喜訊。

分娩的方法也不—樣,富人常在炕前就地放一個大盆,一般是孃家陪嫁的紅木盆。產婦坐在盆上,同輩已婚並生育過的婦女抱著腰,接生婆行接生術。所以,分娩又叫“臨盆”,大概由來就在於此。

窮人家的產婦沒有這樣的福分。他們多躺在炕前鋪好的穀草上,由接生婆接生。所以,這種分娩方法又稱為“落草”,即小孩生在草上。

有一點富人和窮人是相同的,即不能在炕上分娩,如果汙血衝了炕神,對產婦和嬰兒的健康、未來都不利。

舊時的生子習俗中,江南一帶還有“踩生”一說,即有人有意或無意間走進分娩不久的人家,稱作“踩生”。人們認為,這是能給新生兒帶來好運的吉慶之事。《晉書﹒桓溫傳》載:“桓溫,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生未期而太原溫嶠見之,曰:‘此兒有奇骨,可試使啼。’及聞其聲,曰:‘真英物也!’以嶠所賞,故遂名之曰溫。” 桓溫後來成為了一代權臣,這就是史籍中記載最早的“踩生”。由此可見,至遲在晉代,就已出現了生兒人家視踩生者並以為能給嬰兒祝吉的觀念。後來逐漸形成了生育人家常常請人品、才識具佳德高望重之人做踩生者的習俗。但山西、內蒙一帶的很多地方也有拒絕踩生的禁忌 ,與主家歡迎踩生的現象恰恰相反。據清康熙《隰州志》記載,“初生子,禁生人入室,(門上)插稻,男二,女一”。這種產嬰後在門前插稻以示禁入的習俗,在其他地域亦有所見。拒絕的緣故有多種解釋:一說是踩生者無意間地突然來臨稱為“蹬嘴頭”,怕產婦不產奶水,難以撫養嬰兒;一說是怕踩生者把邪祟帶進產房,給產婦和嬰兒造成危害;一說是怕踩生者衝了財氣等等。有學者認為:“歡迎踩生的習俗其認識上的基礎為交感巫術,即以為踩生者可以通過某種神秘的交感,把自己的稟賦傳輸給嬰兒。同樣,拒絕踩生的習俗也是交感巫術的迷信所致,即認為生人或外人同產房的接觸,必將使沒有抵抗和排斥能力的新生兒受到傷害。”

嬰兒降生以後,剪斷並紮緊臍帶,簡單地擦洗一下,用小被包好,由一人抱好。當胎衣落下以後,一切收拾妥當,燒幾張黃表,產婦和嬰兒才能搬到炕上,安排產婦躺好,這才可以讓當丈夫的進屋,處理胎衣和墊草。

胎衣要趁天黑找個僻靜的地方深埋,不能讓人踐踏,不能叫狗吃了,否則孩子不長命。分娩時墊在身下的草,帶有產婦的血汙,要立即燒掉,如果被蛇蟲爬過,會變成精靈的。

有的地方有“挑紅”的習俗。挑紅,就是在嬰兒降生後,在院門上掛塊紅布,上面除附有桃枝、銅錢之類的東西。另外,弓箭掛在左面的是告訴人們這家生了個男孩;如果附有佩巾而且掛在右邊的,那就是生了個女孩兒。挑紅的目的,—是向人們表示這家有喜生了孩子;二是告訴過往的行人,特別是行商的人,不要大聲吆喝,更不要在此敲打響器或燃放鞭炮,以免使產婦和嬰兒受到驚嚇。

產婦分娩以後,就開始坐月子。這時的產婦和嬰兒身體比較虛弱,一切生活都在炕上或產房屋裡進行,也禁止生人入內,避免帶進病菌,影響產婦和嬰兒的健康,這就是俗稱的坐月子。在整個月子期間,產婦不能幹重活兒,不能用涼水,也不能長時間坐著。民間流俗說法,產婦分娩後,骨縫開了,沾了涼水著了涼風會得關節炎,落下頭痛病等,俗稱“月子裡的病”。所以,在月子裡要人伺候,俗稱“伺候月子”。

由於分娩,產婦心理、生理會發生一系列變化,脾氣比當媳婦時亦有所變化,往往很難伺候,而當婆婆的,看在孫子孫女面子上,往往百般忍耐、遷就,也要儘量把月子伺候完。

產婦在月子裡,要吃飽穿暖,在家平時要用頭巾包頭,以免受涼。產婦的飲食為很稠的小米稀飯、煮雞蛋、紅糖。清末民初,沿海地區有的用豬骨燉海帶給產婦吃。飲食不能鹹,免得嬰兒嘴唇起燎泡。衡量月子伺候得好不好,境內大都以月子裡吃了多少雞蛋、多少紅糖來衡量。

嬰兒出生在那一年,那年的干支就是嬰兒的生肖屬相。生肖共有十二種,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二年為一輪,循環往復。

分娩之後,要向產婦的孃家及親戚報喜。報喜時間,視分娩的時間而定。如果是頭天下午分娩的,則在第二天早飯後去報喜;如果是後半夜分娩的,則在當天早飯後報喜。總之,在通訊不發達的過去,報喜必須在上午才吉祥。

報喜的順序是新生兒的姥姥家、姑姑家,然後才是其他親戚及親朋好友。

報喜的人,過去女婿必須親往岳父母家,其餘多數是新生兒父親的兄弟,有錢的人家會派傭人前去。

報喜的方式各地有各地的習俗。浙江一帶,生男孩的用紅紙包裹一支毛筆,生女孩的則另外附花手帕一條。也有直接送公雞、母雞以示新生兒性別的。陝西渭南一帶是帶上一壺酒,生男孩的酒壺上拴紅繩,生女孩的拴紅綢。還有的地方是女婿帶上一把傘去岳父家,傘放在中堂桌上為生男,置於大門背後為生女。我國大多數地區報喜時送上染紅的熟雞蛋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數量上有所不同,男孩蛋為雙數,女孩蛋為單數,個別地方則相反。男孩送雙數的原因,據說是為了孩子長大後好找媳婦,寓意成雙成對;女孩送單數是為了將來好嫁出去。

舊時,當姥姥接到喜訊,還要烙一張餅讓女婿或報喜的人帶回去。報喜人在回去的路上遇到狗時,將餅扔給狗,這意味著狗替孩子咬了災,嬰兒就不會夭折了。

“望歡喜”是生育禮俗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嬰兒出生後的第八天,街坊鄰居早晨即來望歡喜,送的禮品數量視親情而定,多送雞蛋,或十、十二、十六、十八、二十個不等。家族以內俗稱“門子裡”的外加三尺紅布,或一床小毯子,或一套小孩衣服。鄰居間望歡喜的東西只收不回,亦不招待飯食,因系雙方“傍”的,也不講什麼客套話。產婦孃家及其他親朋則於早晨巳時齊到產婦家望歡喜。

親戚看喜的禮物比街坊鄰居為重,特別是姥姥家,一般要送雞蛋、小米、紅糖、紅布、小被等,客到齊後,嬰兒被婆婆用小被包好抱出來,請客人觀相。客人則說些吉祥的誇獎話,同時將準備好的銀錢掖在孩子的小被裡,這叫“長壽錢”。

中午,主家設酒宴招待,主食為喜面。之所以選在嬰兒出生後第八天看喜,其一是產後疾患感染期已過,嬰兒胎盤系也結痂,產婦、嬰兒都比較太平。其二是主家忙碌、勞累,不如一次性招待,騰出點時間和精力,照顧產婦和新生兒。親戚看喜的禮物全收,主家可以酌情回敬些麵食,回多回少,誰都不責怪,都知道伺候月子忙碌,顧不得旁人。親朋看喜多是四包禮物,或女客登門,或託人送小米、紅糖、雞蛋、布等四包。產婦主食小米,忌食大米。據說小米性溫,而大米性涼。

中原地區還有“洗三”的習俗,就是出生後第三天給小兒洗澡穿衣服。洗三那天,女方母親一般會再備一些尿片過來,過去有這樣的說法:“姥姥是個白虎神,不添外孫不上門”。那時候,女方的母親一般都是等女兒落月才第一次上門。

洗三的水是用艾葉煮的,待水溫適度,將小兒放進盆內。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婆家會很高興的,他們會拿出祖傳的銀鐲子、銀簪子等器物放進盆內開光。據說,這樣是為了讓小兒沾上珠光寶氣,將來能升官發財過上好日子。女孩是沒有這種“待遇”的。洗時,多數由奶奶和姥姥動手,倘若是冬天,她們會配合好,迅速地為小兒抹身穿好衣服,然後,再包好送進媽媽的懷抱。

洗好後,奶奶再在堂間神龕上點三炷香,燒三張紙,奉三杯糖茶,放一掛鞭炮,叩三個頭,默唸著:“送生娘娘啊,請保佑我的孫子,別讓‘偷死娘娘’偷去了。明年週歲時,我給你奉刀首肉(豬項圈肉),請娘娘多多保佑。”

古代缺醫少藥,醫學不發達,經常有小兒夭折,奶奶生怕孫子有閃失,會問那些“拉群”,也就是孩子既多又健康的婦女,討要一件舊衣服給孫子穿上。洗三時,給娘娘許願也是必需的。也有滿月“送娘娘”的。

降生之喜——古代生子習俗

送祝米,也稱“送粥米”或“吃喜面”,是一種古老的習俗,出嫁的姑娘生小孩以後,孃家要“送祝米”。這個風俗,在中原、湖南、江浙一帶頗為流行。送祝米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往往是孃家人接到報喜後,約定的吉利日子,一般男為雙日,女為單日。

由於各地物產不同,送祝米的禮物也不盡相同,各具地域特色。

河南、山東一帶多為米麵、雞蛋、紅糖、魚肉及姥姥親手製作的嬰兒棉褲、妗子或姨買的衣帽等物。肉一般為豬肉,牛羊肉亦可,其他肉則在禁止之列;魚一定要是鯉魚,寓意“鯉魚跳龍門”。送祝米的日期,一般選擇在男嬰出生後的第六天或十二天,女嬰為出生後的第九天。此日,嬰兒姥姥家所有女親屬齊聚於姥姥家,她們會一同僱人抬著蒸籠般的禮盒前往嬰兒父母家。送祝米的人員大多為女性,但產婦孃家的哥哥、弟弟可一同前去,其他男性很少參與。有的地方禮盒是有講究的,上層要放一條藍色的長布作為嬰兒的尿布,如果是男嬰,兩頭露在外,是女嬰則露一頭。主家要設宴盛情款待來客,宴席上必有細粉條做的菜餚,飯食必有面條,以屢屢長條象徵嬰兒長命百歲,故有“吃喜面”之說。散席後主家還要回禮,賞給抬禮盒的人錢。

湖北西部地區,送祝米的禮物一般為雞蛋、雞、銀飾、搖籃等滋補品和嬰兒的裝飾品。送祝米的人也是以女性為主,大多是產婦的姐妹,嬸姨,姻侄子女。其他禮儀與中原地區大同小異。

湖南西部地區,送祝米的禮物,多為豬蹄,雞魚、雞蛋,糯米,麵條,衣物,布料之類。送祝米的人同樣是以女性為主,小孩子相隨,更是增添了許多歡樂氣氛。在當地流傳的一首歌謠,生動詳實地描述了送祝米的熱鬧場景:

女婿到家來報喜,不知是男還是女。

接到喜物便知底,男茶女酒自古語。

孃家商量送祝米,雞蛋要有五百幾。

還要兩鬥上熟米,豬肉豬肝不能缺。

鯉魚要買活鮮的,雞母只管提壯的。

打了搖窩和枷椅,又買花鞋和布匹。

家家麼姨一大群,熱熱鬧鬧送祝米。

主家面對前來送祝米的親友平等相待,不論老幼,一律用黃酒、江米酒製作的“糟雞蛋”款待,每人四個,含有“四季發財”之意。

孃家去送祝米,婆家準備宴席時,有些地方往往也把送喜禮的親鄰、朋友一同邀請了。舉杯把盞之間要喝紅糖茶泡饊子,紅糖表示喜慶,饊子諧音“散子”,寓意多得貴子。吃“喜面”時,還要再臥進兩個雞蛋。

山東郯城生男十二天、生女九天,孃家準備車馬,召集各路親戚,帶上米、面、糖等禮物去看閨女,謂之“送糖米”。主家設宴招待後,要把嬰兒抱出來讓前來送糖米的客人觀看,此時客人們要隨意給嬰兒見面禮錢,不在乎錢的多少。然後主家端出紅雞蛋、饅頭等答謝來客,每人一份。

棗莊一帶則是男孩九天、女孩十二天送祝米。除必備的米麵、紅糖、雞蛋外,孃家的哥哥、弟弟或叔叔還要攜帶公雞、母雞各一隻前往。如果是生的男嬰,主家要回一隻公雞,若是女嬰,則回一隻母雞。

蒙陰一帶送祝米是用箢子,內放雞蛋、紅糖、小米、掛麵等,箢子覆以紅包袱。主家設宴款待後不必回禮,但要在空蕩蕩的箢子裡撒上一把豆子,當地風俗認為這樣可免嬰兒生痘毒。

長島縣風俗,到家“看喜”的客人都必須吃糖果,忌諱“空口”。來客都不準帶鑰匙,若發現客人帶鑰匙一定要扣留並永不歸還。

招遠生男十二天、生女八天姥孃家來送粥米,稱作“吃大面”,蓬萊、龍口稱作“看歡喜”。

泰安送粥米稱作“吃麵”,酒足飯飽後,客人回去時要偷一個烤糊的饅頭或者煎餅,路上丟給狗吃,俗話說“外甥狗,外甥狗,吃了飯,他就走”。這個習俗有些戲謔意味,主家多不以為然。

臨朐稱作“送乳汁米”,昌邑稱作“下湯”,都是在嬰兒出生後的六天或八天孃家人去探望產婦,禮物有雞蛋、油條及小兒被褥衣物等。中午主家設宴招待,鄰居送禮的人來陪客。昌邑一帶在席間還要抱出嬰兒觀相,赴宴者各有賞錢,名叫“湯餅錢”,或稱“長命錢”,同時還要為嬰兒起名。

徂徠山區稱作“吃喜面”,男孩在第六天或第十二天,女孩在第九天。往賀者以孃家人為主,親戚朋友結隊一齊到達。賀客皆為女性,並攜帶小孩。賀禮忌用籃子裝載,要用木製食盒或編結無縫的箢子。到主家客人先吃麵條與雞蛋,名為“點心”。若吃喜面在第十二天時,點心必須是水餃,名為“合骨縫”。宴前,主家以方巾裹掛麵和一付扎腿帶子登門請接生婆,請來後安排她坐首席。席間由新生兒父親向賓客一一敬酒。散席後,來客帶的禮物都要“押”回一部分,只有產婦孃家的禮品全部收下,“押”回的東西是兩張煎餅、兩棵大蔥、一把麩子和一把鹽。臨行所有客人都要從席桌上拿走一些“喜饃饃”。

近年來, 給嬰兒的衣服,現代商店裡一般都可以買到寶寶套裝。古代基本上都是手工做的。棉布縫製,不釘釦兒,小系帶兒。領子有沿邊的,有不沿邊的,沿邊一般沿黑邊。寬鬆肥大,便於穿著。習慣在袖子上用布條綁—道,既使嬰兒胳膊縮不進衣服裡,又使袖口遮住小手,免得嬰兒抓破自己的臉。嬰兒的枕頭,多用秫糠做成,綿軟、乾燥,嬰兒枕著舒服。

舊時,主家設置祝米酒宴席,當天要殺一公一母兩隻雞,在天未亮之前將雞煮熟;同時用小土罐煮一點飯。然後將飯、雞和酒抬到門口外,置於長凳上,由公公或爺爺為嬰兒洗禮。洗禮內容有三:一是祭祀送子觀音,首先感謝送子觀音送來子女;其次是祈求送子觀音保護好子女快快成長;然後就送送子觀音回去。二是祭祀祖先。告訴祖先族人中已添了人丁,並祈求祖先神靈加以護佑。三是為嬰兒叫魂,人們認為只有把嬰兒的魂叫來了,嬰兒才能健康成長。在洗禮過程中,由公公或爺爺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祭祀,同時嬰兒父親抱著嬰兒向四個方向行跪拜禮,以謝送子觀音和祖先。

嬰兒第一次去姥姥家,要折來一束桃樹枝,上面用紅絲線繫上七枚銅錢和五枚染成紅色的花生果,桃枝用於驅鬼避邪;七枚銅錢象徵“吉星高照”,又有“人財兩旺”之意;花生是長壽果,取“長壽百歲”、“五子登科”、“兒女雙全”之瑞徵。桃枝繫上紅線、銅錢、花生,花花綠綠,確是美麗的飾物。人們看到它,便知嬰兒“走姥姥”的來了。

產婦到了孃家,嬰兒姥姥迎,妗子接,並要抱到盛飲用水的缸前照一照,希望嬰兒像水尖一樣往上漲,擱排子上臥臥,排子是人們用高粱秸的頂稍串成的用具,方言拍拍啦啦就是潑潑辣辣的意思。在姥孃家過三五天,舅舅送嬰兒回家帶回“剪頭雞”或“剪頭羊”。剪頭雞為一隻紅公雞、一隻母雞,用大紅布剪一花環套在雞脖上,送行人用籃子挎著,一直送到家。剪頭羊,山羊、綿羊都行,但要全白色的,羊頭上用紅色染了,著人牽去。無論剪頭雞、剪頭羊,帶回家餵養一段時日,不能宰殺食用,要到集市上賣掉,換回的錢,要先買一包鹽帶回家。鹽是晶體,晶瑩閃亮,預示孩兒定有大作為;鹽溶於水,孩子水靈靈的,長大了也會為人清正廉潔;鹽調五味,會給家庭帶來幸福歡樂,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送祝米是人生最早的節點,一個生命就此拉開了序幕,等待他(她)將是漫漫人生路。

作者:孟繼新 張勇 王明鵬 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