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中有中锋行笔一说吗?

heyong197411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两个概念,第一什么是行书?第二什么是中锋?

行书是书法艺术中比较常用的字体,据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正书指的就是楷书,由此可知,行书是正书(即楷书)的简易之从,用现代话说就是行书是正书的速写和快写,它是自然的流动的艺术表达。行书其实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写的比较放纵的近于草书的,叫行草;写的比较朴实尊崇楷书法度灵动的近于楷书的,叫行楷。在书法谋篇的过程中,行书里面偶尔可以夹杂一些草书,这个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赵孟頫,他的很多手札等作品写的很规矩,很传统,很有法度,也很有灵性,其中有行书的写法,也有行楷的法度,还有草书的笔意。总的来说,行书有几个比较大的特点,首先是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其次是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还有就是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以圆转代替方折。

所谓中锋运笔,就是让笔锋在点画中运行,使笔直立,锋在正中,左右不偏。中锋用笔写出来的线条比较有质感,写的字比较有血有肉,神采飞扬。中锋是所有书体中,普遍坚守的一种运笔方法,用专业一点表达就是书法用笔中“千古不易”的准则,是学书这不可逾越的精神法度。在一副书法作品的谋篇布局当中,讲究各种变化:大小粗细、干枯浓淡、疏密虚实,错落方圆,牵引连贯等等,用笔富有无穷的变化,不可能笔笔达到中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变化,最后落笔,必将收力于中锋之上。所以说,中锋不仅是行书中的灵魂,也是所有书体的不易法则。


书法家豆万龙


🎈行书中有中锋行笔一说,中锋行笔是书法的不二法则。

🎈那么什么是行书呢?书法是艺术。古人把楷书比着人站立,行书比作人行走,草书比作人奔跑,说得很形象。行书又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凡写得比较工整的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凡写得比较奔放的类似草书的叫行草,行书笔势活泼,笔法多变,使转自然,时藏时露,有中有侧,方圆兼顾。由于行书比楷书好写又比草书好认,所以实用价值大,领域宽广,容易发挥,表现力丰富,在诸体中最为风流。

🎈中锋行笔是运笔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国书法传统的基本笔法。中锋行笔是指笔毫铺开后,笔锋沿笔画中线移动的一种方法。基本功扎实,擅长中锋行笔者,用湿墨把字写在大薄纸上,晾干后反过来看,只贝笔画中间有一条黑线,这便是中锋运行的路径。清代周兴莲于《临池管见》中说:“所谓中锋者,自然要先正其笔。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笔正则锋易于正,中锋即是正锋。”

✨我们来看毛笔,毛笔笔尖最主要的一撮笔毫叫主毫,围绕在它周围的笔毫叫副毫。当我们写字的时候,让笔的主毫经常在笔画的中心行走,这就叫“中锋行笔”。这样写字,笔头所含的墨汁从笔的主锋注入纸里,渗向笔画边缘,写出来的点画中间浓重,两边浅淡,有立体感。

✨如果在运笔的时候,毛笔的主毫在笔画的一侧,副毫在另一侧运行,那就叫“偏锋行笔”。这样行笔笔力不能贯注,笔头所含的墨汁就会过多地渗入点面一侧,如果总是偏锋行笔,点画浮薄无力。

✨在笔者运行时,笔的运行方向和整个笔毫的指向肯定是相反的,中锋和偏锋不一样的是:中锋行笔的笔尖(锋)指向笔的运行方向相反的一方,并在笔画中心运行;而偏锋行笔的笔尖(锋)指向和笔的运行方向的中轴线相垂直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略一停顿,把笔锋提一提,让主毫端接触纸面,再接着运笔,又是中锋行笔了。我们不断地写字运笔,不断的提、按,就能不断地调正笔锋,保证中锋用笔,好像踩钢丝的人,左右摇摆,而重心常不离开中心。

🎈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因此要想练好书法,就必须练好最基础的笔法,练习中锋是练习笔法的基础。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谢谢!



天中山人


毛笔书法入门,是以基本笔画「右侧点」为笔法之基,依照笔画进阶顺序:点→横→竖→撇→捺→勾→挑→折,循序渐进,详实分析用笔、行笔、力道、劲道及用墨等心法。让初学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笔特质,灵活驾驭毛笔,在短时间内熟识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再配合十种基本字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字型组合间架要领,触类旁通,逐渐契入书学的无穷妙境。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中峰行笔指笔锋始终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笔杆竖直下向。用中锋写出的线条饱满有力,有三维立体感。古人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即指的中锋运笔。中锋行笔时用墨不能太枯,更不要一笔写到底,应根据需要随时“舔笔”使其保持“锥形”。此外,中锋运笔的效果还与书写速度的快慢有关,也与书写技巧生熟有关。故书法上对于中锋运笔效果有两种:一曰:“折钗股”;二曰:“屋漏痕”。两种特殊效果的线条都给人以美感,但其韵味截然不同,一个“秀媚”,一个“苍劲”。前者行笔较快,后者行笔较慢,当然,书写中有意的快或慢却不能达到目的。这还与书家功力深浅有关。






游寺坊


在中国书法中,90%以上都是中锋用笔,中锋用笔是书法的核心笔法,行书当然也不例外。

据99版《辞海》关于行书的定义:“介于草书、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正楷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相传始于汉末,流行至今。”

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他在《书议》中又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

书法是讲究传承的,其最基础的笔法,更是从传承中而来。

书法自隶变进入今文字始,产生了隶书和草书,而后又有了楷书。但是因为草书难于辨识,楷书书写法度过于谨严,书写不便,所以又产生了行书。

行书是一种居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古人最初称之为“行狎书”。“行”,指笔势流动连属,“狎”是形态不如正体字庄重。

写行书,用笔活络,体态多变。若要端正清明,则楷法多一些,唐人张怀瓘所谓“兼真者,谓之真行。”(《书议》)人称“行楷书”。如果草法多一些,笔势映带连属,张怀瓘所谓“带草者,谓之行草。”(《书议》)

从书法发展演变的规律来看,行书与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书体一脉相承。而真书是绝对中锋用笔的,书体发展到行书,用笔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仍然以中锋为主。

所谓中锋,笔锋在画中,如古人所谓的“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等形态。笔画深沉韵味绵长,力透纸背让人百品不厌。

正如元代赵孟頫在《兰亭十三拔》里写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结构确实从古至今发生着变化。殷商甲骨文、周金文,秦小篆,汉隶,魏晋行、草书,隋唐楷书等等,随着书体的发展演变,结构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从篆书的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到隶书的提按、顿挫,再到草、楷、行有了露锋起笔,也有了侧锋用笔,笔法不在断丰富,也变得更为复杂,但是,中锋用笔依然是书法的主要笔法。

因为毛笔圆锥体的特点,所以只有中锋用笔,墨渗入纸面的量,自中间向两边自然减少,使点画呈立体感,如蒜薹般更显圆润饱满,更有弹性;也只有中锋用笔,才能笔尖杀纸、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线条才能更涩劲有质感。

当然,在书写中,中锋或者侧锋,都只是相对而言,并不绝对,并没有严格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界定。这跟书家的书写习惯,以及人体手的生理特点都不无关系。只是在行笔中,中锋是主要笔法。

但是,在整个书写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中锋用笔,则点画中有骨无肉,会使点画显得呆滞无墨韵。所以古代书家在行、草书书写中,也会辅以侧锋用笔,使点画赋予变化,使之不但有筋骨更弹性,还要有血有肉更丰满,这正是中国书画中始终追求的笔墨意趣。正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所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大家好! 我是【听琴山馆】王万平,古琴、书法职业教师。读书、弹琴、写字,略有心得,愿与您分享交流。欢迎关注【王万平书法】,您有任何批评、意见及建议,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谢谢!


王万平书法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些概念本来就不是非常严格的,不同时期的帖子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用现在的书法用语来讲,中锋一般来说就是笔身基本垂直于纸面,只用笔尖书写。侧锋就是就是笔锋倾斜,用笔尖和一小部分笔肚书写。注意传统的书写方式是不会用到笔根的,如果你写字经常把笔压到笔根,那你用笔肯定有问题。

一般来说,传统笔墨要求无论是中锋还是侧锋,笔尖都是藏在线条的中间,不会外露,笔身倾斜的方向和线条走向基本一致。如果笔尖外露,则视为败笔。当然现代的书法不一定要讲究这些,要看作品的要求。


煮酒吟诗聊书法


首先要弄清起笔、行笔、收笔,一个笔画的完成包含了这三个过程,横竖的起笔都是侧锋,然后转笔改变方向,使用中锋把线条拉长,再顿笔回锋即可。但不是所有笔画都是使用中锋行笔,比如含撇的笔画,撇的部分就需要用到侧锋行笔。


墨帆爱写字


中华古老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楷书如站立,行书如走动、草书如跑似疯狂。为运笔快速记事、通常用简化行书体。运笔至中锋境、并非每个字都能写得,不懈的专业运笔几十年的成名大家,也许细腻思量几番啊。


第三只眼49


中锋行笔是写好书法的不二法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