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民國有多少個軍閥?

夏逝秋即臨


民國時期的軍閥,按照性質來分,主要分為北洋舊軍閥和國民黨新軍閥兩個階段。

其中,在舊軍閥時代,最牛的軍閥,當屬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他旗下有三個學生最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此三人號稱北洋三傑,民間把他們喚作龍、虎、狗。

與此同時,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土匪張作霖趁機奪取了東北的最高統治權,因為張作霖是奉天來的,所以他的軍隊又被稱之為奉系軍閥。

接著,同盟會成員閻錫山趁機奪取山西的軍政大權,因為山西簡稱晉,故閻錫山的軍隊又被稱之為晉系軍閥!

在這種背景下,在清朝剛滅亡時,北方的軍閥主要有三個,分別是袁世凱的北洋軍閥、張作霖的奉系軍閥和閻錫山的晉系軍閥。

不過,因為張作霖和閻錫山很快舊錶示臣服袁世凱。於是,奉系軍閥和晉系軍閥就都成為北洋軍閥的一部分,相當於整個北方都是北洋軍閥的天下。



至於南方,那個革命黨的天下,首先是雲南都督蔡鍔,武昌起義時響應革命軍,事後被推舉為雲南軍政府都督。雲南簡稱滇,所以蔡鍔旗下軍,也換做滇系軍閥。

其次是廣西,其提督陸榮廷響應革命號召後成為民國時期廣西軍閥。廣西簡稱桂,因此稱作桂系軍閥。

另外,南方還有佔據廣東的粵系軍閥陳炯明、陳濟棠;佔據貴州的黔系軍閥劉顯;佔據湖南的湘系軍閥湯薌銘、以及佔據四川的川系軍閥。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川系軍閥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抗戰時期,其內部都是派系林立,總體上有八大派系。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袁世凱任大總統時,中國名義上主要有7個軍閥,其中北方1個,為北洋軍閥;南方6個,分別是滇系、桂系、粵系、黔系、湘系和川系。



等到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係軍閥、皖系軍閥和奉系軍閥。同時,閻錫山的晉系軍閥獨立出來,馮玉祥趁機佔據西北,成為西北軍閥,再加上南方的6個軍閥,合計共11個大軍閥。

再後來,這幾大軍閥之間相互火併,革命軍則趁機不斷髮展,先是幹掉了粵西軍閥系軍閥陳炯明,接著統一兩廣地區,然後開始率軍進行北伐。最終,等到蔣介石統治中國時,軍閥在名義上已經消失,因為大家都換成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成為國民政府的一部分。

不過,當時的蔣介石政府,只是名義上統治中國,內部仍然是派系林立,所以人們又將其稱之為國民黨新軍閥時代。在這個時期,中國真正能夠稱得上是軍閥的,只有五個。

這五大軍閥是:蔣介石的第一集團軍,又稱中央軍;馮玉祥第二集團軍,又稱西北軍;閻錫山第三集團軍,又稱晉綏軍;李宗仁第四集團軍,又稱桂軍;張學良東北邊防軍,又稱東北軍。

當然,除開這五大軍閥,中國還有一支軍隊雖然不是軍閥,但實力也不遜於軍閥,它叫做紅軍。


我是趙帥鍋


往大了說,民國的大軍閥只有6個:直系、奉系、皖系、桂系、川系(或滇系)、晉系!但是,每一系軍閥都不是鐵板一塊,裡面也是有很多小團體和小山頭。而且,各地地方又有自己的武裝部隊。

所以,按照我的觀點,全國有多少個縣城,就有多少個軍閥!全國有多少個“保安團”就有多少個軍閥!生逢亂世,有槍有人並擁有當地政權的,就是軍閥!

1914年5月20日,北洋政府頒佈《地方保衛團條例》,全國各地的保安(衛)團一類的地方武裝,如雨後春筍一般,遍地都是!這些地方武裝往往都是地方豪紳富商出錢組建的,名曰配合軍警維持地方治安,實則是一方割據武裝!

民國時期,全國至少有上千個縣。那麼,民國就有上千個軍閥。這些縣的保安團一把手,就是本縣的“大軍閥”。

保安團就是當地鄉紳富商稱霸鄉鄰的“暴力工具”!其成員多是地痞流氓之流,沒有文化,幹一些魚肉相鄰的事。等到日本人來了,這些人大都成了偽軍。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民國時期的軍閥特別特別多,簡直就像天上的星星,數都數不清。

但如若概括點兒說,也就那麼十幾個派系。



第一,皖系軍閥。以段祺瑞為首,主要包括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張懷芝、張敬堯、陳樹藩、盧永祥、吳光新等,其勢力最強時控制安徽、山東、浙江、福建、陝西等地。

第二,直係軍閥。以馮國璋、曹錕和吳佩孚為首,主要包括孫傳芳、王佔元、蕭耀南、蔡成勳、王承斌、齊燮元等,其勢力最強時控制河北、江蘇、江西、湖北等地。

第三,奉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主要包括張作相、李景林、韓麟春、姜登選、張宗昌、郭松齡、楊宇霆、孫烈臣、張景惠等,其勢力最強時曾控制長江以北的大半個中國,長期盤踞東三省。

第四,晉系軍閥。以閻錫山為首,主要包括徐永昌、楊愛源、商震、傅作義等,其主要勢力集中在山西。

第五,西北軍。以馮玉祥為首,主要包括宋哲元、鹿仲麟、劉鬱芬、張之江、李鳴鐘、孫良誠等人。



第六,滇系軍閥。前期以唐繼堯為首,後期以龍云為首,主要包括盧漢、胡若愚等,其主要勢力集中在雲南。

第七,桂系軍閥。前期以陸榮廷為首,後期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其主要勢力集中在廣西一帶。

第八,黔系軍閥。以劉顯世為首,主要包括袁祖銘、周西成、王家烈等人,其主要勢力集中在貴州。

第九,粵系軍閥。前期以陳炯明為首,後期以陳濟棠為首,其主要勢力集中在廣東。

第十,川軍。川軍始終派系林立,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主要有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鄧錫侯、潘文華、王陵基等。

十一,湘系軍閥。其主要勢力在湖南,主要有湯薌銘、唐生智、譚延闓、何鍵、趙恆惕、程潛等。



十二,馬家軍。其勢力主要在寧夏、青海、新疆一帶,主要人物包括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等。

十三,陝西軍閥。主要盤踞在陝西,主要有劉鎮華、楊虎城、郭堅、黨玉琨等。

十四,新疆軍閥。主要盤踞在新疆,主要有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等。


達摩說


民國時期從來沒有真正統一過,軍閥如同過江之鯽,大小軍閥數也數不清。

民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北洋政府或者北京政府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國民黨統治時期或者南京政府時期。兩個階段都有軍閥,北洋軍閥和國民黨新軍閥。

先說北洋軍閥,袁世凱死是鼻祖,1916年他死後,分解為三大派系: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馮國璋、曹錕為首的直係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皖系軍閥最開始掌控北京政府,一直到1920年直皖戰爭失敗,段祺瑞下野,皖系失勢。直係軍閥比較興盛,馮國璋1919年去世後,曹錕成為直係軍閥首腦,手下有吳佩孚能征慣戰,還有王佔元、李純、陳光遠等長江三督,後來王佔元被驅除,直系蕭耀南佔據湖北。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因為馮玉祥倒戈,直系失敗,曹錕被囚禁。吳佩孚逃到湖北,收拾殘局佔據兩湖。而此時直係軍閥的後起之秀孫傳芳佔領了東南五省。再說張作霖的奉系軍閥,獲勝後揮師入關,一直打到上海,原來屬於直係軍閥的張宗昌和皖系軍閥的盧永祥也都投靠奉系軍閥,張宗昌成為直魯聯軍司令,佔據山東盧永祥佔據上海江蘇。

與此同時,還有西南軍閥,滇系軍閥唐繼堯、桂系軍閥陸榮廷等、粵系軍閥陳炯明等。

1925到1928年,國民革命軍東征北伐,打敗了陳炯明、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張作霖等軍閥,佔領了北京,不久奉系軍閥張作霖長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全國名義上統一。

國民黨新軍閥主要包括:張學良的東北軍、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綏軍、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軍、李濟深、陳濟棠、張發奎等為首的粵軍、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等人為首的川軍、王家烈的黔軍、唐生智、何健的湘軍、龍雲的滇軍、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等人的佔據寧夏青海的馬家軍、盛世才佔據新疆、韓復榘佔據山東等等。



磨史作鏡


1912年,隨著武漢的一聲槍響,辛亥年的這場革命,使清王朝走到了盡頭。

我們常說,辛亥革命並不算一場徹底的革命,雖然推翻了腐朽滿清政府,也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國民政府,但依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沒能實現真正的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形勢圖

革命黨在與袁世凱博弈中的失敗,使得袁世凱成功竊取革命果實。在袁世凱成功打擊二次革命後,實行總統獨裁製,獨攬全國大權,並在美日贏等國和手下將領文人團隊的鼓動下,復辟帝制,實現君主立憲,最終招全國反對,地方掌握軍權的實權人物紛紛宣佈獨立,雲南的蔡鍔甚至拉起旗幟,起兵反抗,爆發了護國戰爭。

護國戰爭形勢圖

袁世凱復闢失敗後不久便死去。經過獨裁和復辟的破壞,原先的國民議會已經形同虛設,而無論是北洋的將領還是地方的大員都沒有能力掌握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的全國局勢。於是,剛剛成立五年的中華民國,進入了紛亂割據的軍閥混戰時代。

北洋軍閥時期

北洋軍閥起源於李鴻章編練的新軍,甲午大敗之後,李鴻章提拔袁世凱組建現代軍隊。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並培養親信,控制全軍,最終在辛亥革命中轄軍自重,逼迫清帝遜位,竊取勝利果實。

小站練兵時期北洋軍官合影

在袁世凱培養的這些親信中,就有被稱為北洋三傑的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民間把他們喚作龍、虎、狗。(狗是夸人,不是罵人)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形成了直系、皖系、奉系三大軍閥。

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

直係軍閥,先以馮國璋為首,馮國璋之後,則以曹錕和吳佩孚為領袖,直係軍閥的主要地盤為直隸省、湖北省、江西省、江蘇省。

皖系軍閥,領袖為段祺瑞,主要將領包括徐樹錚,倪嗣沖,段芝貴等人。而地盤包括北京、甘肅、陝西、山東、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市。

奉系軍閥,首領為張作霖。張作霖原是晚清時期的土匪頭子,自覺沒有前途,便綁架盛京將軍的夫人,跪求盛京將軍收編自己,搖身一變成為帝國官軍,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東北王。張作霖出生於奉天,稱奉系,底盤主要為黑龍江、吉林、奉天。

張作霖

除了三大軍閥外,還有佔據雲南、貴州的滇系軍閥、首領為唐繼堯;佔據廣西、廣東的桂系軍閥,領袖為陸榮廷;佔據山西的晉系軍閥,首領為閻錫山,著名的“閻老西”;佔據青海的馬家軍,首領為馬步芳,還有佔據湖南的趙恆惕,佔據新疆的楊增新等等,其他小軍閥則不勝枚舉。

1917年北洋軍閥割據形勢圖

孫中山在護國戰爭中,兩頭受氣,並被親自任命的廣東省長陳炯明出賣,孫發現如果想在軍閥割據的中國站穩腳跟,實現革命必須尋找靠山。

直皖戰爭後形勢圖,直系獲勝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形勢圖,直系獲勝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形勢圖,奉系獲勝

1922年,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接受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方針,開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

國民黨一大會議合影

1923年,驅逐了陳炯明之後,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共幫助下,建立了黃埔軍校。

孫中山出席黃埔軍校成立儀式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國民革命軍從廣州出發,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

1926年攻克武漢後形勢圖

1927年4月12日,正當革命軍勢如破竹之時,蔣介石背後下手,策劃了震驚世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國共分裂,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

1928年開始二次北伐,基本消滅了孫傳芳和吳佩孚的勢力,並重創奉系張作霖,張作霖與日本鬧翻並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張學良主持大局,東北易幟歸附國民政府,自此北伐戰爭結束,中華民國在形式上得到統一。

北洋軍閥時代就此結束!

新軍閥時期

北伐從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全國統一,然後卻只是一種形式。

北伐軍的家底除了黃埔系之外,本身就有大量原先支持孫中山的粵系、桂系、湘系軍閥,二次北伐中,又吸收閻錫山和馮玉祥的軍閥實力,北伐軍本身就是軍閥聯軍,另外張學良東北易幟之後仍然控制著東三省。

1928年軍閥割據形勢圖

北伐戰爭之後,原先統一在北伐過程中的軍閥勢力,又分裂成新的軍閥。即蔣介石的中央軍,閻錫山的晉系,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和馮玉祥的西北軍

蔣介石的中央軍,它的地盤主要為浙江、上海、江蘇、江西等省,蔣介石佔據著中央政府的大義,又有著江浙財團做後盾,因此實力最為雄厚。

蔣介石

閻錫山的晉系依然牢牢掌控著山西;而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新桂系藉著北伐的勢頭,佔據著廣西、湖南、安徽等數個省份。而馮玉祥的西北軍則地盤最大,在中原大戰前,他佔據著甘肅、陝西、寧夏、河南等省。

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

除了最大的四個新軍閥之外,其他各省依然有許多軍閥存在。如佔據新疆的盛世才,佔據雲南的龍雲,佔據貴州的王家烈,佔據青海的馬步芳,和依然佔據著東北三省及熱河省的東北軍領袖張學良,此外,四川等多個省份依然軍閥混戰不斷。

北伐之後,蔣介石控制國民政府,反攻倒算,打擊分化其他軍閥,引發激烈矛盾。1930年,晉系閻錫山、西北軍馮玉祥、桂系李宗仁起兵反蔣,引發了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軍閥混戰——中原大戰。這場大戰雙方動員兵力110萬人以上,支出軍費5億元,死傷30萬人,戰火波及20多省。

中原大戰形勢圖

最終,蔣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西北軍被瓦解,晉系分化,桂系退回廣西只能自保。

民國軍閥發展過程

無論是北洋軍閥還是新軍閥,他們始終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爭權奪利,軍閥之間的混戰破壞了國家的統一,造成了社會的撕裂,致使社會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更是損害了廣大窮苦百姓的根本利益。事實證明,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領導中國人民當家做主。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我,我會經常分享一些地理和歷史相關的內容。


地史館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其實民國時期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1912到1927的北洋軍閥時期,另一個就是1927到1949之間的國民黨新軍閥時期。



民國政府——北洋軍閥爭霸天下

民國政府指的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在南京建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演變而來,實行仿照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袁世凱死後,民國政府分崩離析,中國陷入軍閥混戰的泥潭。這時候的軍閥主要有北洋三系以及一些地方軍閥勢力,比如陸榮廷的舊桂軍,陳炯明的舊粵軍,閻錫山晉綏軍,西北三馬以及陝西馮玉祥的西北軍等等

國民政府——蔣介石一家獨大

國民政府和民國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民國政府三個派系誰也不服誰,但是國民政府時期是蔣介石的中央軍一家獨大,其它的軍閥諸如川軍,滇軍,桂軍,晉綏軍,東北軍都得依靠蔣介石才能生存,所以蔣介石才能說是名義上統一了中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民國的時候,軍閥多了去了。但是,大部分存在的時間,都比較斷。存在時間比較長的也僅僅是數人而已。

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軍閥有東北王張作霖、山西王閻錫山、西北王馮玉祥、山東王張宗昌,雲南王龍雲,還有吳佩孚、孫傳芳、曹錕等人,後面的這幾個軍閥,沒有前面的幾個影響力大。

在這些軍閥的基礎上,還有黃埔系的蔣介石以及新桂系的李宗仁。

總之,這一時期,人才濟濟,派系紛爭十分的嚴重,那個亂呀。

中國的大勢一般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無論什麼時候,都是一樣。民國時期的這些軍閥也都是如此。

最終,他們這些軍閥要麼被消滅,要麼都是直接和間接的與蔣介石發生了關係。

你看東北王張作霖不可一世吧,一開始遊走在俄國和日本勢力之間,他不但沒有倒下去,反而快速的成長了起來。

張作霖和直係軍閥幹了兩仗,把直系給幹趴下了。張作霖的勢力一度延續到了江南地帶,當時中國最大的一個軍閥非張作霖莫屬。

但是,張作霖因為得罪了日本人,被日本人給幹掉了。

張作霖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張學良繼承了老爹的位置,繼續統領東北地盤。張學良和老爹張作霖比起來,可能還差那麼一丟丟。

畢竟在後來的時候,他歸順了蔣介石。

那時候發生了中原大戰,中原大戰打響蔣介石和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打的是難解難分,這時候張學良就是他們爭相拉攏的對象。

張學良觀察了一下形勢,覺得幫助蔣介石對自己的利益最大,所以,就幫蔣介石,打敗了閻錫山,李宗仁和馮玉祥。

李宗仁的桂系,他和白崇禧,黃紹竑平定了廣西之後,就開始和蔣介石的黃埔系聯合北伐了,在北伐的路上,他們於江西省消滅了孫傳芳。又一路向北直接打到了皇城跟下。

在這期間蔣介石看到李宗仁的新桂系,作戰十分的勇猛,就和李宗仁結拜了兄弟。很明顯,蔣介石對李宗仁選擇的是先拉攏在打擊的策略。

蔣介石北伐的時候,北面的馮玉祥和閻錫山,他們也沒閒著,而是響應蔣介石的北伐軍,一起平定天下。

最後天下是打下來了,但是,分配利益的時候,沒有分配好。

所以,導致了蔣介石和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這時候他們各懷鬼胎,都想爭奪最大的利益。

因此,他們之間相互勾結,相互利用。

最終,矛盾不斷激化。蔣介石的力量最為強大。所以,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一商量。聯合起來,還是先把老蔣給幹掉吧。

正是因為利益分配不均,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中原大戰。張學良幫助蔣介石打敗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的。

中原大戰之後,根據戰敗方的原則,當時的天下,基本上都掌控在蔣介石手裡了。暫時失敗的閻錫山,李宗仁和馮玉祥,不得不解散軍隊,閒置在家或者出國遊玩了。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為了響應共產黨提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蔣介石開始讓閻錫山、馮玉祥和李宗仁官復原職,召集軍隊,帶兵到戰場上殺日本人。

就這樣他們又死灰復燃了,當然了這時候所有的軍隊,都統一歸蔣介石統領,聽從蔣介石的調令。

表面上是蔣介石說了算,事實上他們還是各懷鬼胎。想要壯大自己的力量。

不管怎麼說國共雙方一致抗日的戰線達成了。全國各地的人,開始了全民抗日,最終經過八年的艱苦抗戰取得了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蔣介石發動內戰,李宗仁和閻錫山歸屬蔣介石和為人民而戰的共產黨作戰。

最終被被人民擁護的中國共產黨擊敗。

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李宗仁遠走美國,閻錫山和蔣介石一起到了臺灣並且死在了臺灣。馮玉祥被蔣介石架空權利之後,也去了美國,在返回國的途中,因為輪船失火,葬身在大火之中。

雲南王龍雲,在蔣介石的打壓下,投靠了共產黨。


漢史趣聞


1927年作為分界線,分兩個階段來說說:

第一個階段分北洋軍閥和南邊軍閥。北洋軍閥以袁世凱為影響力最大,後分化出直系、皖系、奉系等;南邊軍閥以岑春煊、陸榮廷等較有影響力。那時候基本上一省之內,就有好幾個小軍閥在爭鬥,例如陝西就有陝北井嶽秀、陝南吳新田、關中陳樹藩……

跟著袁世凱的死去,軍閥混戰也可以說出來了五霸七雄,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曹錕、張勳都是曾混到北京的大軍閥,而後起的吳佩孚、馮玉祥、閻錫山、唐繼堯、孫傳芳、胡景翼、唐生智都曾割據一方。

第二個階段,是在北伐戰爭的衝擊下,新舊軍閥通過兌變、分化構成的,一般稱為新軍閥。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成為北伐的目標,而馮玉祥、閻錫山、唐生智則進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唐繼堯、胡景翼由於早逝,其部下也分化了。依照孫中山“南與北一丘之貉爾”的點評,這時候北方有奉系分化出的張學良、楊宇霆、張宗昌等,馮玉祥部下分化出的“寧夏三馬”、“青海二馬”、楊虎城、石友三等,閻錫山麾下商震、傅作義等,南邊最大的新軍閥自然是蔣介石,還有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廣東的陳炯明、許崇智(後被蔣剪除),江西的朱培德、貴州的王家烈、四川的金木水火土也在各霸一方。

蔣介石利用中原大戰擊退馮系、聯絡了閻錫山,後和桂系李、白集團幾番爭鬥,趁著追擊紅軍,解決了雲貴川軍閥割據問題,張學良宣告東北易幟,所以蔣介石表面上一致了我國

謝謝大家的閱讀


靜夜思歸去


民國時期,各派系軍閥之間相互割據,不止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軍閥,還有許多不知姓名的小軍閥。

清朝覆滅後,孫中山建立起中華民國,但是這次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卻被袁世凱奪取,隨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建立起北洋政府。

圖為袁世凱

同革命黨有過交情的山西王閻錫山,也是在這個時候宣佈了加入北洋政府,擁護袁世凱。但是北洋軍閥內部卻是兩大派系軍閥明爭暗鬥,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成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兩大系。同時,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也在東北崛起。


圖為張作霖

就這樣,北洋政府政權先後被直、皖、奉三大軍閥相繼掌握。北洋軍閥中還包括主要以合稱為“西北三馬”的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為首的馬家軍閥。西北地區先後有兩個軍閥,其中以馮玉祥為代表的前西北軍和以楊虎城為代表的後西北軍。

再看南方軍閥,其中滇軍軍閥、川軍軍閥、湘軍軍閥都在這個時期得到壯大,並且在抗日戰爭事情為了國家損失慘重。其他的粵軍軍閥、桂軍軍閥也都在國民革命時期立下功勞。




總的來說,民國時期,軍閥數量龐大,割據行為十分嚴重。一個派系中可能都有多個小派系,相互明爭暗鬥,你訛我炸。但是雖然他們相互爭搶地盤,卻很少有軍閥宣佈獨立,一方面害怕被其他軍閥聯合討戈,還有一方面他們都有著強烈的民族主義,不願去分裂這個國家。但是話又說回來了,這樣打來打去勞民傷財,國家發展停滯不前,民聲哀道,也給新民主主義革命爆發埋下了伏筆。


門外老漢


歷史上袁世凱是很有能力的,但在他死後整個中國找不到出另一“領頭羊”,然後北洋軍內的派系鬥爭嚴重,各省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開始組建軍隊劃分勢力。

袁世凱去世後,北洋軍分裂為段祺瑞為首的皖系、馮國璋的直系、張作霖的奉系。

北洋政府當時是被國際認可的,而能夠得到北洋政府的領導權就意味著可以獲得關稅和外國貸款,因此這時候的三系一直在爭奪北洋政府的控制權、

1916年到1920年皖系一直控制北洋政府,但作為總理的段祺瑞和總統黎元洪兩人矛盾嚴重,張勳復辟後黎元洪被趕下臺,馮國璋坐上了總統的位置。

1919年馮國璋去世,曹錕領導了直係軍閥,次年曹錕與奉系等八省軍閥聯盟對抗皖系,而後直皖戰爭爆發。戰後,徐樹錚、段芝貴等十幾人被通緝,皖系從此走下坡。

因為直皖戰爭結束後的利益問題,直奉也開始對戰,張作霖潰敗退出關外。1925年吳佩孚發動了反奉戰爭,驅逐蘇皖等地的奉系勢力,1926年張作霖聯合日本南下入關,馮玉祥被逼到北京至昌平防守,奉系佔領北京。

此後,張作霖與吳佩孚直奉聯合,將馮玉祥趕到綏遠,但事後張作霖沒給吳佩孚應有的好處,北洋政府此後也一直被奉系控制,直到北伐結束。

  • 1926年蔣中正發動了北伐戰爭,吳佩孚被擊敗,此後一蹶不振。


  • 馮玉祥、閻錫山被迫加入國民革命軍。

  • 張作霖退出北京,撤到關外,被日本人暗殺。

  • 1928年12月,張學良宣佈旗下部隊統一歸於南京國民政府。

此刻,軍閥割據時代才徹底結束。

民國曆史的軍閥派系最大頭的是上面講的皖系、奉系、直系,但後來又衍生出大大小的的十幾個軍閥。

  • 北洋軍閥

皖系:段祺瑞、徐樹錚、張敬堯、吳光新等。

直系: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等。

奉系:張作霖、張學良、李景林、張宗昌等。

晉綏系:閻錫山、傅作義、徐永昌。

西北軍:馮玉祥、宋哲元、鹿仲麟、張之江等。

其他:石友三、孫殿英、韓復渠等。

  • 西南軍閥

滇系:唐繼堯、龍雲、胡若愚等。

桂系:沈鴻英、陳炳琨、李宗仁、白崇禧等。

粵系:陳炯明、陳濟堂。

黔系:劉顯世、袁祖銘、周西成、王家烈。

湘系:唐生智、何鍵、程潛。

川軍:劉存厚、熊克武、劉湘、潘文華等(川軍沒有統一體系過)

  • 西北軍閥

陝西:劉鎮華、楊虎城、郭堅、黨玉琨。

新疆: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

  • 馬家軍

西北五馬、西北三馬:“寧夏”馬福祥、馬鴻賓、馬鴻逵,“青海”馬麟、馬步芳、馬步青,“新疆”馬仲英。

事實上,從袁世凱去世後的時期,派系並不是很多,但到老蔣上臺後,盤踞中國的各系反而更。這些軍閥雖然沒有明面割據,歸南京政府統一管理,但事實上每個人都心懷鬼胎、各自為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