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服装上的‘’兵与‘’勇‘’一字之差;地位却是天壤之别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欢看清朝历史为主题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但是在看这样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时候,我想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些跑腿的清朝士兵的衣服上写着“士兵”这个词,而另一些则写着“勇”这个词。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因为演员太穷了,他们从其他演员那里借了几套不同的龙套服装?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但清朝有“兵”和“勇”。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清朝士兵服装上的‘’兵与‘’勇‘’一字之差;地位却是天壤之别

首先,让我们谈谈“士兵”。衣服上写着“士兵”的士兵实际上是清朝的正规军。众所周知,起初,当清朝没有进入海关时,清朝的军队是由八旗组成的。清朝依靠这支在白山黑水中磨砺的军队,一路进攻这座城市,克服一切障碍,成功攻克山海关。然而,由于山海关地势险峻,清军数量有限,清军无法进入中原。结果,为了打败王侯李自成,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把清军放入山海关。此后,清军正式开始了统一全中国的征程。

清朝士兵服装上的‘’兵与‘’勇‘’一字之差;地位却是天壤之别

满族王朝进入中原后,很快就暴露了兵力不足的问题。八旗士兵在海关外勉强够用,此时却完全不够用。因此,为了弥补清军的不足,清统治者还建立了一支以汉族为主体的正规军,称为“绿军”。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绿营兵”和“八旗兵”属于清朝的正规军,但“八旗兵”的地位比“绿营兵”高得多。一般来说,“八旗兵”驻扎在首都附近,负责首都的安全和福利。“绿兵”也基本上驻扎在全国各地,相应的福利更差。

清朝士兵服装上的‘’兵与‘’勇‘’一字之差;地位却是天壤之别

后来,随着清朝实力的增强,“八旗”由于福利高而逐渐退化。你平时喜欢它吗?也就是说,一个吃饱喝足,战斗力急剧下降的人。康熙时期,“八旗”的战斗力已经很弱了。例如,康熙皇帝夷平旧金山,基本上是因为“绿色阵营”。在甘龙时期,“八旗”的战斗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更弱,连白莲派也无法消灭。结果,清军就相当于被砍掉一只胳膊,失去一个精锐师。平时,世界是和平的。一旦战争爆发,军队不足的问题将会突出。

清朝士兵服装上的‘’兵与‘’勇‘’一字之差;地位却是天壤之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政府颁布了一项政策:允许地方政府招募当地勇士。所谓的地方勇士通常是一支没有正式建制的临时军队。为了区别他们和正规军,“勇”这个词写在他们士兵的衣服上。战争期间,他们作为炮灰冲到前面。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他们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政府不会给他们补贴。他们的地位与正规军大不相同。

清朝士兵服装上的‘’兵与‘’勇‘’一字之差;地位却是天壤之别

直到太平天国运动,“八旗”和“绿营”都别无选择,只能用曾国藩训练的下乡勇(未来著名的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当时,清政府看到了乡勇的战斗力,于是指定乡勇为正规军,并开始建立军事制度和发放工资。此后,“勇”逐渐取代了“兵”的地位,成为清朝正规军的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