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劉伯溫不死,明朝還會出現靖難之變嗎?

De-zhong


劉伯溫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時,劉基卻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謙讓,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年俸祿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於他嫉惡如仇,剛正不阿,敢於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並逐漸失雲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劉基請求告老還鄉,退出政治舞臺,時年61歲。

告老還鄉後,劉伯溫更是得不到皇帝老朱的信任,給老朱的很多諫言,老朱更是不予理睬,反而聽信胡惟庸的誣陷。當時甌、閩間有一條狹長的地域叫談洋,該地區是鹽販、盜賊聚集的地方,方國珍便是從這起兵反叛的。劉伯溫委託兒子劉璉上奏,建議應在該地區設立巡檢司以控制管轄該地,使那裡的刁民無機可乘,不能互相勾結或脅迫戍邊士兵一道出逃反叛。胡惟庸使刑部尚書吳雲彈刻劉基,反指淡洋踞山臨海,有君王之氣.劉伯溫想要謀取作為自己的墓地,當地百姓不答應,便想要在那裡設置巡檢司為難當地民眾,才導致該地區形勢迅速惡化。老朱不置可否,只是命令下傳此文讓劉伯溫知曉。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也是一種脅迫,如果沒有合適的反應,謀反的罪名就會臨頭。劉伯溫於是只好赴京親自上朝拜見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過問此事,劉伯溫既不能辨白,又不敢離京。不久便發病了,最終於洪武八年四月病故。

而靖難之變發生在1399年到1402年,1399年是洪武31年,此時離劉伯溫病故已有二十多年了,可以說劉伯溫能起到的影響很小很小了。即使劉伯溫活到了洪武31年,也就是他熬死了老朱,那麼一朝天子,一朝臣,建文帝朱允文也未必信他。即使信他,這時劉伯溫已經八九十歲了,還能朝堂論政嗎?故此劉伯溫不死也改變不了歷史。

促成靖難之變的原因,我認為恰恰是老朱本身多疑,誅殺大將太多,還有太子朱標早逝。二十多年是一代人成長的時間,老朱四子朱棣已經成長為戰功赫赫的彪炳人物了。皇太孫允文帝剛即位就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終於惹毛了他。朱棣想你一個毛孩剛上位就要翻天啊,去球,這天下老子自己做了!呵呵


秦漢公子講故事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這句話對劉伯溫的評價相當之高,諸葛亮我們都曉得,未出茅廬便已知天下三分,但他也僅限於助劉玄德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卻是能助朱元璋一統江山的。那劉伯溫如果不死,建文朝還會出現靖難之變嗎?而朱棣還會起兵靖難嗎?下面我給大傢俱體分析一下。

靖難之變的前因後果。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隨後朱允炆在應天繼位,並改年號建文。

而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懿文太子朱標之子,帝國合法的繼承人。據史書記載: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與其父朱標一樣溫文爾雅,熟讀儒家領書,而且極其孝順。或許正因為朱允炆與朱標太像,所以朱元璋在權衡過後才確定將皇位傳於朱允炆,而不是和他更像的那個優秀的四兒子

“朱棣”。

而朱元璋在死前曾問過朱允炆一個問題:“要是你的叔叔們將來有異心,你會怎麼做?”而朱允炆回答道:“我會先用宗法禮儀感化他們,不行就削奪他們的兵馬和封地,再不行就舉兵討伐。”

有意思的是這個問題是朱允炆先提出來的,而朱元璋則是反問朱允炆。從此可以看來朱允炆早就防備著他這群叔叔們。

所以我們在我看來討論如果劉伯溫在世,是否還會發生靖難的這一問題,現在大致可以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會,而且一定會!”

正是因為朱允炆削藩,所以朱棣才會起兵靖難,而且朱棣還是合法起兵靖難,因為朱元璋所留下的《皇明祖訓》中有一句:“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而這朱棣靖難時所說的奸臣便是“太常卿黃子澄與兵部尚書齊泰。

在黃子澄與齊泰的鼓動和出謀劃策下,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為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於是決定先廢周王;建文元年四月,朝廷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朱棣在這種情況下終於起兵,他心裡所想的是反正都是死,不如拼一把。於是朱棣打出奉天靖難的旗號,要誅朝中奸臣以靖國難。

劉伯溫若在世,靖難能否避免?

從上述可以看出朱允炆並非軟弱之輩,也沒有哪一位剛上任就先收拾自己侄兒的人會是軟弱之輩。所以避免的關鍵就在於劉伯溫能否勸朱允炆善待這些叔叔,採取如“推恩令”等更加溫和的方式進行削藩。不過帝王的意志是不會由於某位大臣的建議而改變的,特別是建文帝如此迫不及待的想要削藩。而建文帝若執意削藩,則靖難勢不可避免。

所以即使劉伯溫在世,朱棣起兵靖難也是絕不可避免的。


無古無今


周易宗旨是天地萬物受陰陽交替支配,萬事萬物都難擺脫其支配,不是我宣揚封建迷信,的確如此,陰陽交替有寒暑,寒暑交替有季節,季節交替有雨雪,雨雪交易有茲生,茲生交替興亡見矣,劉伯溫只是高等生物中的茲生,繁榮興亡由不得他做主,只能傍觀而已。


用戶9668730768486


靖難之役,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 爭。起於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 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 常遇春:明代開國第二武將,配享太廟,位列功臣榜第二,勇猛異常,戰無不勝,攻克北京後不久暴亡;對朱元璋極為忠心。朱元璋手下原有三員大將聞名天下:邵榮、徐達、常遇春。邵榮資格老,功勞多,可數第一,遂有不臣之心,被朱元璋發現後,本欲革職免死。常遇春挺身而出,稱臣子當中心不二,邵榮這樣的反臣竟然可免死,則自己與邵榮不能並存於世。朱元璋聽了之後“下了狠心”,含淚斬了邵榮。常遇春死後,朱元璋極為悲痛,封常遇春王,子茂世襲國公位


用戶3890038874968


劉伯溫是否死亡都不能改變歷史的進程。因為以劉伯溫生前的職務來說,他也不能左右皇帝的意志和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