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業轉行成風:被“嫌棄”的建築行業,想“逃離”的工程人

“你都在施工單位幹了5年了,就沒有轉行的打算嗎?”

“你問打算?我有無數次辭職的打算,是生活把我扣在了這裡”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從建築行業從業者到跟行業沾邊兒的人,從工程人聚集的社交平臺到各大新聞媒體網站,都在關注著同一個話題——“大批工程人意向轉行”

老工程人在規勸著年輕人別想不開進工地,土木專業的大學生在詢問著“搞工程的轉行能做什麼工作?”“學土木的,是否應該提前準備轉行?”......

總之就是,舉目望去,“沒有看好的,只有勸退的”。諸如“建築行業衰敗,轉行才是出路”一類的言論大行其道。

沒有人意識到,就在5年前,建築業還是一個人人稱羨的“賺錢”行當。

建築業轉行成風:被“嫌棄”的建築行業,想“逃離”的工程人

一、5年時間,建築業從“香餑餑”變成了“萬人嫌”

黃金時期的建築業 ,意味著什麼?

有的人說:“那時候的建築業,有能力的都想來分一杯羹,只要一隻腳踏進去了,就意味著房子車子票子都有了。”

有的人說:“我就這麼說吧,人均3套房不在話下,我這還是往少了說的。”

彼時的各大高校,紛紛開設土木工程、建築學、城鄉規劃等一系列的相關專業,設置高收分、高門檻進行人才過濾。當時能夠考上建築、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不誇張的說,在鄰里親戚的孩子當中都是能當榜樣人物的。

而屬於建築相關專業學生的“高光時刻”沒能長時間的延續下去。伴隨著建築業的下行和建築人才的過剩,大家發現,“賺錢”的建築業早就沒有傳說中那樣“吃香”了。

有老工程人簡單概括了一下建築業的從業人群:

60後做建築的,是時代王者。搭上了改革開放便車的他們,有的功成身退了,有的還在企業裡身居高位。相同的是,他們基本都人均數套房。

70後做建築的,正趕上行業的黃金期。年輕時的收入不亞於如今的金融IT,現在人到中年的他們也基本都在穩定的崗位上,不會跟互聯網公司裡的中年人一樣面臨被辭退的危機,生活可以說是美滋滋。

85前做建築的,趕上了行業的白銀期。趁著房地產大發展的10年,賺到了一筆辛苦錢,現在大多數都有房有車有存款。

而現在投身建築行業的,猶如50年開始西南大剿匪後參加國軍,就等著被清剿了。

建築業轉行成風:被“嫌棄”的建築行業,想“逃離”的工程人

說起來,從2014年開始到現在,建築行業由“香餑餑”變為“萬人嫌”不過也才經歷了短短5年的時間。這5年裡,行業收縮、項目虧損、利潤下跌......建築行業從業者的收入也眼見著持續性走低——人才變得廉價而苦逼,剛畢業的學生沒有太多選擇,不轉行的話,大部分都只能無奈走向工地。

二、工程人的“逃離”,不只是因為工地生活的艱辛

當工地成為了沒有選擇下的選擇之後,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逃離。

工程人想要“逃離”的原因有很多,簡單總結一下就是:

1)行業發展速度放緩,前景不容樂觀

建築業與國家的城市化息息相關。近幾年,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在加快,但須知,當一個國家的城市化率到達一定的程度時,整個行業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萎縮。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2013年就說過:

“房地產業在任何國家都不是百年行業,發展期只有40至50年左右,當一個國家的城市化率達到80%以上,房地產業就會大幅萎縮。中國山地多,我估計城市化率只能達到75%左右,房地產業發展期更短。中國房地產業已經發展20多年,再有15至20年左右,這個行業就會萎縮。”

也就是說,再過幾年,當我國的城市化率達到國家規劃中的70%左右的時候,建築業很可能要重新洗牌,大量建工領域的人將會面臨轉行或失業。

建築業轉行成風:被“嫌棄”的建築行業,想“逃離”的工程人

2)007的工作制,惡劣的工作環境

“全天24小時待命,隨時可能半夜被叫起處理事情,早上7點開會、工作到凌晨回去睡覺,第二天早上7點繼續開會......”工程人的工作制,是007。

與超長的工作時間相對的,還有惡劣的工作環境——360度露天辦公,與一線工人朝夕相處,每天做的最多的不是看圖紙、畫圖,而是幫勞務協調各種資源。總之,就幹不了幾件對職業發展有幫助的事兒。

3)漂在工地上,過的是沒有家人和朋友的生活

工程人的工作性質決定了項目在哪裡,人就在哪裡。80%的工程人都會面臨: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待的下一個項目是在上海的CBD還是在某個不知名的偏遠郊區。

一年到頭回不了幾次家的結果就是“能為家人作出的一點貢獻,就剩打錢了”。

一太原的兄弟這樣描述了一下他的生活:

“24歲大學畢業進了工地,我今年32歲。28歲相親結的婚,跟老婆一年見面的時間大概總共有一個月左右,孩子已經3歲了,上一次回家,他叫我‘叔叔’。

要說難受肯定是難受的,趟在床上看旁邊的板房、跟地上的老鼠大眼瞪小眼的時候,莫名的會想‘我這都是為了什麼?’

要說為了自己,住的是板房、吃的是食堂,要說為了家人,父母妻兒需要我的時候我都不在,也就每個月打錢回家的時候能體現一點價值。我有時候覺得,在工地工作,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4)進了工地,這輩子就栓在工地上了

對於進了工地的工程人來說,項目經理基本就是很多人的職業終點了。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收入高、有話語權......按理說能成為項目經理並沒有什麼不好。

問題就在於成為項目經理之後,哪怕年薪百萬也還是得待在工地上。用年初跟我一起吃了一頓飯的那個35歲的項目經理的話來說就是:“感覺這輩子都被栓在工地上了”。

建築業轉行成風:被“嫌棄”的建築行業,想“逃離”的工程人

三、建築行業“衰敗”,轉行才是出路?

面對業內的不看好和外界的唱衰,很多的工程人都感到了迷茫——是不是隻有跳出建築業這個“深坑”,才能謀得更好的前程?

然而說實在的,現在的建築業並沒有傳聞當中的那樣“坑”。

根據近10年來建築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情況來看,雖然房建市場萎縮、建築業逐步下行走入存量市場,但是基礎建設尤其是軌道交通仍然處於高速發展期,大有可發展的空間。

國家的政策導向也反映出了這一點:現階段基礎建設還在加大投資力度,雖然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基礎建設算達到了一個平衡點,但是二三線城市的基礎建設還正搞得熱火朝天,以成都、杭州為首大力發展經濟的新一線城市正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到建築行業。

也就是說:進入存量市場的建築業依然留有發展的餘地,建築行業離“衰敗”還有相當的一段距離。

建築業轉行成風:被“嫌棄”的建築行業,想“逃離”的工程人

既然建築行業沒有衰敗,“轉行”不是唯一的出路。那麼問題就來了:工程人到底有沒有必要轉行?

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得分情況。

對於土木等專業的在校生,尤其是女生來說,如果不是對於這個行業有特別的熱愛,建議能提升學歷就儘量提升學歷,沒有跨專業的話進設計院和當高校老師都是不錯的選擇。當然如果能乘著提升學歷小幅度換專業就更好了。比如可以從土木工程換到工程管理再換到企業管理專業。

對於已經在建工領域工作了一段時間,感到自己可能不適合這份工作、不適應工地生活的人來說,可以考慮從自己的興趣切入轉行換工作。已知的工程人轉行的方向有:程序員、事業單位、公務員、市場營銷、產品經理等等。

對於在各個項目上浸淫了好多年,尤其是獲得了些人脈、職位、職稱、執業資格的人來說,說實話,轉行成本過高。如果不是對整個行業失望透底、深惡痛絕,建議還是在家人的配合下繼續在行業裡深耕——在人脈、職位、職稱、執業資格各個方面進行滾雪球積累,幹掉所有競爭者,奔著成為大贏家而去。要知道這個行業是真的,越贏越能贏。

當外界都充斥著“不看好”的聲音的時候,我希望的是,作為工程人,能保持足夠的清醒、能保有自己最基本的判斷力。

建築業不是什麼避之不及的“大坑”,“轉行”也不是工程人遇到職業瓶頸時的救命稻草。只有理性看待行業的變化,從自身的規劃出發去做選擇,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條路。

▏本文為原創文章,作者何許,來自建邦專獵諮詢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建邦專獵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