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華章:鄭和的七次下西洋,宣揚的不是武力,而是和平友好

明成祖朱棣時期,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使明朝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在這種情況下,就迫切需要開闢對外貿易的通道。永樂初期之後,明朝政府派遣鄭和多次遠航亞非各國,他的目的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要在這些地區宣揚國威,"宣德化而柔遠人";二是招致各國來朝,發展朝貢貿易,同時,也攜帶中國產品直接到各國進行交換。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回族,雲南昆陽(今雲南晉寧)人。洪武時入宮,初在燕王藩邸任職,後隨朱棣起兵有功,擢升為太監,賜姓鄭。歷事永樂、洪熙、宣德三朝。世稱"三保太監",也稱"三寶太監"。

盛世華章:鄭和的七次下西洋,宣揚的不是武力,而是和平友好

明朝時期以婆羅洲為中心,婆羅洲以西稱"西洋",以東稱"東洋"。鄭和所到的地區大都在婆羅洲以西,所以俗稱"三保太監下西洋。按照張燮的《東西洋考》一書的考證,後世的文萊,就是明代的婆羅國。

"文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引自《東西洋考》)

鄭和第一次遠航是在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他與副使王景弘率領船隊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東瀏河鎮)出發,首先到達占城(今越南南部),遍歷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暹羅(今泰國國)、滿刺加(今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蘇門答刺(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忽魯謨斯等地。於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返回南京,前後歷時兩年三個月。鄭和這一次航行共有船隻六十二艘,人員二萬七千多名,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每船可容於餘人,是當時海上最大的船隻。船上有航海圖、羅盤針,具有當時最先進的航海設備。

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徐人,多資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人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請番國,宜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五年九月,和等還,請國使者隨和朝見。(引自《明史.卷305.鄭和傳》)

水樂六年(1408年)到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又六次率領船隊遠航。前後七次,歷時二十餘年,共經歷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盛舉。

盛世華章:鄭和的七次下西洋,宣揚的不是武力,而是和平友好

鄭和所率船隊到過的地方有:渤泥(今加里曼丹北部)、滿剌加、爪哇、三佛齊、蘇門答刺、羅祿、占城、真臘(今束埔寨)、錫蘭山(今斯里蘭卡國)、榜葛刺(今孟加拉國)、古裡(今印度西海岸卡利庫特)、蘇祿(今菲律賓蘇祿群島)、安南(今越南)、彭享(今馬來半島)、小葛蘭(今印度西海岸)、美洛居(今馬魯古群島),遠至波斯灣的忽魯漠斯島、紅海岸的阿丹(亞丁)和伊斯蘭教聖地天方(麥加),以及非洲東海岸的不剌哇、竹步、麻林等地。(以上選自《中國通史.明代卷》)

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羅、古裡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瑣里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裡、甘把裡、錫蘭山、喃渤利、彭享、急蘭丹忽魯漠斯、比刺、溜山、孫剌、木骨都東、麻林、刺撤、祖法兒、沙裡灣泥、竹步、榜葛刺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費。自宜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水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引自《明史.卷305.鄭和傳》)

鄭和的遠航,比起西方的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航行,早了將近100年,艦隊規模和船隻大小更是遠遠的超過了他們。尤其是鄭和第三次、第四次遠航中,對赤道非洲本骨都束(非洲東岸,今索馬里摩加迪沙)、ト刺哇(今素馬裡的布臘瓦)、竹步(赤道以南,今索馬里的朱巴河口一帶)、麻林(赤道以南,今肯尼亞的馬林迪)等幾個國家的訪問,更是航海史上的創舉。

盛世華章:鄭和的七次下西洋,宣揚的不是武力,而是和平友好

永樂時期(1403-1424年),以當時的科技水平,對赤道非洲還都不瞭解。那時的歐洲人,只是知道和他們鄰近的地中海彼岸,非洲北部各國的一些情況;而阿拉伯人對非洲的認識,也侷限在阿拉伯海和紅海、地中海沿岸地區。從來沒有一隻商船到過赤道非洲。而鄭和所率領的中國船隊,則是第一支踏上赤道非洲的船隊。

鄭和所率領的遠航船隊,滿載著瓷器、絲綢、錦綺、紗羅、麝香、鐵器和金屬貨幣等,所以又稱為"寶船"。鄭和船隊所到之處,一方面宜揚明朝的國威,邀約各國派使臣到中國來"朝貢";同時就地與他們進行貿易。

各國和中國交易的是他們本國的特產,如占城對中國青瓷盤碗等品,絲綾絹燒珠等物甚愛之,則將淡金交易;爪哇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瓷器並麝香、銷金、紀絲、燒珠之類,則用銅錢買易;錫蘭國對中國解香、絲、色絹、青瓷盤碗、銅錢、樟腦甚喜,則將寶石珍珠換易。當寶船到達祖法兒後,他的國王命令國人用乳香、血竭、蘆薈、沒藥、安息香、蘇合油、木別子之類的藥材,來換中國的純絲、瓷器等物品。而明朝進口的大多是供皇室貴族享用的珍珠寶石、香料及珍禽異獸等奢侈品,在交易品中也有少量的棉花及銅等物資。鄭和船隊中的一名隨員就寫詩記載了當時交易的盛況。

"歸到京華紫宸,龍墀獻納皆奇珍;重瞳一顧天顏喜,爵祿均預雨露新。"(引自馬歡《瀛涯勝覽》)

馬歡的《瀛涯勝覽》,還記載了許多了鄭和船隊在進行貿易的情況,他們有的是通過當地國家政府。如在古裡,鄭和先將帶去錦綺等物與當地的官員及牙人"逐一議價已定,隨寫合同價數,彼此收執",然後主人"才將寶石、珍珠、珊瑚等物來看議價"成交。有時則直接與當地居民進行交易。比如說如在暹羅國有一市鎮名上水,"此處有番人五六百家,請色香貨皆有實者","中國寶船到暹羅,亦用小船去做買賣。"

盛世華章:鄭和的七次下西洋,宣揚的不是武力,而是和平友好

鄭和所率的寶船抵達一國後,並不限於在國都或大碼頭、大市鎮進行貿易,而且派遣船隻到各國內地的市集去做買賣。《鄭和航海圖》所標註的地名極多,於偏僻處註明"有人家"字樣,由此可見其貿易活動範圍之廣。

鄭和的遠航船隊從南海進入印度洋或從非洲回航時,往往以滿剌加作為他們的中間站,於此停泊休整,所以鄭和就在當地設立了"官廠"。

"中國下西洋舡以此為外府,立擺柵牆垣,設四門更鼓樓。內又立重城,蓋造倉庫完備。將各國諸色錢糧通行打點,裝封倉儲,停候五月中風信已順,結䑸回還"。(引自《西洋番國志》)

鄭和的遠航船隊訪問那些國家後,很多國家就派遣了使臣來和中國建立邦交和進行貿易。所以在水樂時期,"西洋"各國使臣和商隊來中國的絡繹不絕,有的就是在鄭和返航時,派遣船隻跟隨前來中國的。

盛世華章:鄭和的七次下西洋,宣揚的不是武力,而是和平友好

當時跟隨鄭和船隊來中國的有柯枝、南渤利、甘巴里、滿加、占城、錫蘭山、木骨都束、爪哇不刺哇、阿丹、蘇門答剩、麻林、剌撒等國的使臣。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忽魯漠斯等國來中國的使臣達一二百人。中國的首都成了亞非各國友好使者會聚的勝地。

"國王亦將船隻載獅子、麒麟、馬匹、珠子、寶石等寶物,並金葉表文,差其頭目人等跟隨欽差西洋回還寶船,赴闕進貢"。

"是時諸番使臣充斥於庭"。(引自《明史.卷326.古裡傳》)

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七下西洋,不僅迎來了遠方真誠的朋友,還掃除了海上交通的障得。當時由南海進入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三佛齊,被陳祖義等武裝走私集團所控制。鄭和第一次出使回航到三佛齊時,就擒獲了陳祖義,將他帶回國內,這對保證東南亞各國之間的海上貿易活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和獻所俘舊港酋長。帝大悅,爵賞有差。舊港者,故三佛齊國也,其酋陳祖義,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諭,祖義詐降,而潛謀邀劫。和大敗其眾,擒祖義,獻俘,戮于都市。"《明史.卷305.鄭和傳》

"海道由是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引自《通番事蹟碑》)

鄭和遠航的艦隊都是和平訪問和進行貿易,只要不搶掠寶船的貨物,或先向鄭和的艦隊進行襲擊,鄭和的艦隊是不使用武力的。

盛世華章:鄭和的七次下西洋,宣揚的不是武力,而是和平友好

鄭和的航海行程都留有圖錄,原稱《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一般省稱為《鄭和航海圖》。它繪示了鄭和出使西洋,從南京起經南海、印度洋直達非洲東岸所經的地名和方位。鄭和還總結航海實踐經驗,寫出《針位編》,是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

鄭和無愧是我國,同時也是世界歷史上最為傑出的航海家,他所率隊進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人民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各國政府間和人民間的友誼,也為明王朝的永樂盛世,譜寫了一曲盛世華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