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华章: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宣扬的不是武力,而是和平友好

明成祖朱棣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明朝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需要开辟对外贸易的通道。永乐初期之后,明朝政府派遣郑和多次远航亚非各国,他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在这些地区宣扬国威,"宣德化而柔远人";二是招致各国来朝,发展朝贡贸易,同时,也携带中国产品直接到各国进行交换。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洪武时入宫,初在燕王藩邸任职,后随朱棣起兵有功,擢升为太监,赐姓郑。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世称"三保太监",也称"三宝太监"。

盛世华章: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宣扬的不是武力,而是和平友好

明朝时期以婆罗洲为中心,婆罗洲以西称"西洋",以东称"东洋"。郑和所到的地区大都在婆罗洲以西,所以俗称"三保太监下西洋。按照张燮的《东西洋考》一书的考证,后世的文莱,就是明代的婆罗国。

"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引自《东西洋考》)

郑和第一次远航是在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他与副使王景弘率领船队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南部),遍历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暹罗(今泰国国)、满刺加(今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苏门答刺(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忽鲁谟斯等地。于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返回南京,前后历时两年三个月。郑和这一次航行共有船只六十二艘,人员二万七千多名,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每船可容于余人,是当时海上最大的船只。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具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徐人,多资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人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请番国,宜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请国使者随和朝见。(引自《明史.卷305.郑和传》)

水乐六年(1408年)到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又六次率领船队远航。前后七次,历时二十余年,共经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盛举。

盛世华章: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宣扬的不是武力,而是和平友好

郑和所率船队到过的地方有:渤泥(今加里曼丹北部)、满剌加、爪哇、三佛齐、苏门答刺、罗禄、占城、真腊(今束埔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国)、榜葛刺(今孟加拉国)、古里(今印度西海岸卡利库特)、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安南(今越南)、彭享(今马来半岛)、小葛兰(今印度西海岸)、美洛居(今马鲁古群岛),远至波斯湾的忽鲁漠斯岛、红海岸的阿丹(亚丁)和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麦加),以及非洲东海岸的不剌哇、竹步、麻林等地。(以上选自《中国通史.明代卷》)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享、急兰丹忽鲁漠斯、比刺、溜山、孙剌、木骨都東、麻林、刺撤、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刺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馀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费。自宜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水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引自《明史.卷305.郑和传》)

郑和的远航,比起西方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航行,早了将近100年,舰队规模和船只大小更是远远的超过了他们。尤其是郑和第三次、第四次远航中,对赤道非洲本骨都束(非洲东岸,今索马里摩加迪沙)、ト刺哇(今素马里的布腊瓦)、竹步(赤道以南,今索马里的朱巴河口一带)、麻林(赤道以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等几个国家的访问,更是航海史上的创举。

盛世华章: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宣扬的不是武力,而是和平友好

永乐时期(1403-1424年),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对赤道非洲还都不了解。那时的欧洲人,只是知道和他们邻近的地中海彼岸,非洲北部各国的一些情况;而阿拉伯人对非洲的认识,也局限在阿拉伯海和红海、地中海沿岸地区。从来没有一只商船到过赤道非洲。而郑和所率领的中国船队,则是第一支踏上赤道非洲的船队。

郑和所率领的远航船队,满载着瓷器、丝绸、锦绮、纱罗、麝香、铁器和金属货币等,所以又称为"宝船"。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一方面宜扬明朝的国威,邀约各国派使臣到中国来"朝贡";同时就地与他们进行贸易。

各国和中国交易的是他们本国的特产,如占城对中国青瓷盘碗等品,丝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则将淡金交易;爪哇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并麝香、销金、纪丝、烧珠之类,则用铜钱买易;锡兰国对中国解香、丝、色绢、青瓷盘碗、铜钱、樟脑甚喜,则将宝石珍珠换易。当宝船到达祖法儿后,他的国王命令国人用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的药材,来换中国的纯丝、瓷器等物品。而明朝进口的大多是供皇室贵族享用的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等奢侈品,在交易品中也有少量的棉花及铜等物资。郑和船队中的一名随员就写诗记载了当时交易的盛况。

"归到京华紫宸,龙墀献纳皆奇珍;重瞳一顾天颜喜,爵禄均预雨露新。"(引自马欢《瀛涯胜览》)

马欢的《瀛涯胜览》,还记载了许多了郑和船队在进行贸易的情况,他们有的是通过当地国家政府。如在古里,郑和先将带去锦绮等物与当地的官员及牙人"逐一议价已定,随写合同价数,彼此收执",然后主人"才将宝石、珍珠、珊瑚等物来看议价"成交。有时则直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比如说如在暹罗国有一市镇名上水,"此处有番人五六百家,请色香货皆有实者","中国宝船到暹罗,亦用小船去做买卖。"

盛世华章: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宣扬的不是武力,而是和平友好

郑和所率的宝船抵达一国后,并不限于在国都或大码头、大市镇进行贸易,而且派遣船只到各国内地的市集去做买卖。《郑和航海图》所标注的地名极多,于偏僻处注明"有人家"字样,由此可见其贸易活动范围之广。

郑和的远航船队从南海进入印度洋或从非洲回航时,往往以满剌加作为他们的中间站,于此停泊休整,所以郑和就在当地设立了"官厂"。

"中国下西洋舡以此为外府,立摆栅墙垣,设四门更鼓楼。内又立重城,盖造仓库完备。将各国诸色钱粮通行打点,装封仓储,停候五月中风信已顺,结䑸回还"。(引自《西洋番国志》)

郑和的远航船队访问那些国家后,很多国家就派遣了使臣来和中国建立邦交和进行贸易。所以在水乐时期,"西洋"各国使臣和商队来中国的络绎不绝,有的就是在郑和返航时,派遣船只跟随前来中国的。

盛世华章: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宣扬的不是武力,而是和平友好

当时跟随郑和船队来中国的有柯枝、南渤利、甘巴里、满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爪哇不刺哇、阿丹、苏门答剩、麻林、剌撒等国的使臣。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忽鲁漠斯等国来中国的使臣达一二百人。中国的首都成了亚非各国友好使者会聚的胜地。

"国王亦将船只载狮子、麒麟、马匹、珠子、宝石等宝物,并金叶表文,差其头目人等跟随钦差西洋回还宝船,赴阙进贡"。

"是时诸番使臣充斥于庭"。(引自《明史.卷326.古里传》)

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不仅迎来了远方真诚的朋友,还扫除了海上交通的障得。当时由南海进入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三佛齐,被陈祖义等武装走私集团所控制。郑和第一次出使回航到三佛齐时,就擒获了陈祖义,将他带回国内,这对保证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海上贸易活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明史.卷305.郑和传》

"海道由是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引自《通番事迹碑》)

郑和远航的舰队都是和平访问和进行贸易,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进行袭击,郑和的舰队是不使用武力的。

盛世华章:郑和的七次下西洋,宣扬的不是武力,而是和平友好

郑和的航海行程都留有图录,原称《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一般省称为《郑和航海图》。它绘示了郑和出使西洋,从南京起经南海、印度洋直达非洲东岸所经的地名和方位。郑和还总结航海实践经验,写出《针位编》,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郑和无愧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杰出的航海家,他所率队进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政府间和人民间的友谊,也为明王朝的永乐盛世,谱写了一曲盛世华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