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逐鹿中原,名不見經傳的司馬睿為何能南渡成功?

西晉建興五年(317年),因幾個月前晉愍帝司馬鄴已被漢趙軍隊俘虜,北方陷入混亂,琅琊王司馬睿在建鄴自稱晉王,改元建武,建立東晉。

一年後,晉愍帝慘死的消息傳到江東,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即位稱帝,改元太興,史稱晉元帝,從此晉朝的皇統無可爭議地進入司馬睿這一系。

八王逐鹿中原,名不見經傳的司馬睿為何能南渡成功?

晉元帝作為司馬懿庶子琅邪武王司馬伷的孫子,與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一脈是遠親,按常理根本沒有資格和實力進位大統,能夠成此中興大業,很大程度上歸因於早早鎮守江東,避開紛紛擾擾的中原,可以潛心經營自己的根據地。

但晉元帝能夠實現南渡,其實並不容易,而是有非常曲折的一個過程,悅史君將給大家娓娓道來。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揮軍掃滅東吳,但時人認為“吳人輕銳,易動難安”,江東的世家大族也在打自己的算盤。

晉武帝曾打算冊封“幼稚王子”到江東,但淮南相劉頌等人認為“未盡善”,主張以“壯王”、“長王”來鎮守江東,晉武帝沒有聽從,而是在西晉太康十年(289年),冊封第二十三子、年僅8歲的司馬晏為吳王,但並沒有派他去封國。

晉武帝駕崩後,即位的晉惠帝司馬衷無法控制局勢,很快爆發八王之亂,江東沒有實力雄厚的諸侯王,也沒有重兵鎮守,再次迎來歷史拐點。

西晉太安、永興年間,義陽蠻張昌起兵反晉,派部將石冰進攻江東的揚、徐二州,當時在廣陵任職的陳敏多次跟石冰交戰,最終石冰兵敗被殺,揚、徐二州得以平定。

江東世家大族顧榮等人見中原已經陷入混亂,就找到陳敏來作為號令江東的人物,陳敏自己也有割據江東的想法,雙方一拍即合。

八王逐鹿中原,名不見經傳的司馬睿為何能南渡成功?

東海王司馬越也想借助陳敏的力量,幫助自己對付北方的對手,起用陳敏為右將軍、假節、前鋒都督。

陳敏據守歷陽時,正好遇上棄官歸來的吳王常侍甘卓,甘卓有心幫助陳敏,矯詔任命陳敏為揚州刺史,並授任顧榮等40多人為將軍、郡守。

陳敏來到江東後,迅速安插自己的親信到各個要職,顧榮等人沒有得到重用,反而成為堤防的對象,緊接著陳敏又自稱都督遼東軍事、大司馬、楚公,封十郡,加九錫,列上尚書,還聲稱要北上迎接晉惠帝,與司馬越一較高下。

這就同時得罪顧榮等江東世家大族和司馬越,雙方都產生了除掉陳敏的想法,只是等待一個契機。

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司馬越的軍諮祭酒華譚寫信給顧榮等人,一方面痛斥陳敏“上負朝廷寵授之榮,下孤宰輔過禮之惠”,另一方面指出顧榮等人“吳會仁人,並受國寵”,接受“七第頑冗,六品下才”的陳敏不僅成不了氣候,還很可能自取其辱。

顧榮、甘卓等人原本也曾在司馬越手下幹過,這時便秘密跟司馬越部將聯繫,作為內應一起消滅陳敏,陳敏連遭重擊,落得身死族滅。

陳敏死後,江東急需有實力的牛人出鎮,顧榮等江東世家大族也有了接受北方勢力的準備,這就給了”權輕眾寡,度長絜大,不可同年”的晉元帝機會。

晉元帝只是一個實力較弱的諸侯王,並沒有能力決定鎮守江東,《晉書·元帝紀》所言“永嘉初,用王導計,始鎮建鄴”,把功勞給了著名宰相王導,但王導當時也受制於司馬越,做不了這麼大的決定。

《晉書·東海王越傳》中給出了另外一種說法:“初,元帝鎮建鄴,裴妃之意也,帝深德之”,裴妃就是東海王妃裴氏,她的哥哥徐州刺史裴盾與晉元帝有舊,裴邵更是晉元帝的安東府長史,對晉元帝南渡的決策,裴妃是有一定發言權的。

《晉書·王羲之傳》中還記載:“元帝之過江也,曠首創其議”,王曠是王羲之的父親,也是王導的堂弟,晉元帝南渡的決策,他也參與其中。

應該說,晉元帝南渡有多重因素,既有王氏兄弟的密切配合,也有裴妃的枕邊助力,最後就是司馬越上表派遣晉元帝、王導等人過江,這樣就萬無一失了。

晉元帝移鎮建鄴後,不久有“十一月,太妃薨為本國琅邪,上便欲奔喪,顧榮等固留,乃止。上即表求奔喪,詔聽。二年三月,上還琅邪國,四月葬太妃,上還建康。”

八王逐鹿中原,名不見經傳的司馬睿為何能南渡成功?

這說明晉元帝在江東並不是主心骨,而是王導等人,畢竟晉元帝“徒鎮建鄴,吳人不附,居月餘,士庶莫有至者,導患之。會敦來朝,導謂之曰:‘琅邪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兄威風已振,宜有以匡濟者’。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乘肩輿,具威儀,導及諸名勝皆騎從。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覘之,見其如此,鹹驚懼,乃相率拜於道左。”

王氏兄弟對晉元帝獲得顧榮等江東世家大族的擁戴,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雖然沒有那麼喜劇般的效果,但也安定了顧榮等人的心,此後“吳會風靡,百姓歸心焉。自此以後,漸相崇奉,君臣之禮始定。”

由於王氏兄弟的卓越貢獻和不可取代的作用,晉元帝甘願將軍政大權交給他們,這也就形成了東晉初期的“王與馬共天下”局面,可謂必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