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馬烈鄉

印象馬烈鄉

印象馬烈鄉

馬烈鄉是漢源縣高山區的一個山鄉,印象中,馬烈鄉這個地方,還真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地方。

(一)

這個地方海拔有高度。鄉域海拔高度1600~3200m。從漢源縣城出發驅車大約一個半小時時間可到馬烈鄉,在沿S306線出洪福遂道後有兩條路可盤山而上:一條是走老抗戰樂西公路過安樂鄉到馬烈鄉;一條是走近年新修的鄉道從順河鄉(原萬工鄉)擦安樂鄉到馬烈鄉。兩條路均為水泥硬化路,前者寬些,後者窄些。沿途穿過安樂鄉黃果柑基地,黃果柑的花香果香沁人心脾。行進在盤山路上,隨著海拔高度的抬升,彷彿有離天越來越近的感覺,仰望山上,伸手可觸藍天、可撫白雲;俯看山下,河谷壩上田園、村落、河流、溪流錯落有致,漢源湖、蘿蔔崗山城以其磅礴浩翰的氣勢格外醒目耀眼。也因為高度高,所以馬烈鄉的一切都很原生態。山青水秀,天藍,水碧,土淨,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吃的天然,喝的潔淨,呼吸的清新。有一次,在新華村偶遇兩位精神矍鑠、正在地裡鋤禾的老神仙,詢其年齡,男九十一,女八十八,如此健康高壽,不能說和這裡的水土和空氣沒有關係。

印象馬烈鄉

(二)

這個地方歷史有厚度。據歷史記載,明代以前,馬烈系彝族松坪土司治地。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彝人馬芍德因征討有功,授黎州長官司,十一年升安撫司,十五年改為大渡河守禦千戶指揮使。其後裔居上、中、下堡子,號稱馬氏立足之地,名"馬立"。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馬氏族以附松坪土司反叛之嫌,隨廢土司之治而漸漢化入富林鄉治。道光十三年開集為"馬烈場",後改"馬烈鄉",民國沿之,新中國成立後仍置馬烈鄉。1955年將方村從萬工劃歸,1958年成立馬烈鄉人民公社,1984年復置鄉至今。

古清嘉鹽道,鑿於秦漢,路險,事故多,曾一度廢棄,明嘉慶修復,起自清溪,經九蜜、富林至馬烈、皇木、冷竹坪,翻蓑衣嶺經峨邊、峨眉至樂山,以運鹽為主,故鹽道。是漢源通往嘉定(今樂山)的商賈大道。悠悠古道,在馬烈刻下了"山橫""水遠“的歷史痕跡。

樂西抗戰公路,作為戰時四川可以通往滇緬公路最直接的通道,起自樂山,終點西昌。於1938年勘測,1939年4月開工,1941年3月建成通車,全長525公里,通過漢源縣境由永利蓑衣嶺經馬烈至青富青棡嘴。全程共徵調民工24萬人,其中漢源派民工7500人,承擔冷竹坪、馬烈至白巖河、白巖河至大沖三段中的45公里。襤褸開彊,這條被譽為"血肉築成的長路",同樣在馬烈記錄下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民族悲壯。

印象馬烈鄉
印象馬烈鄉
印象馬烈鄉
印象馬烈鄉

(三)

這個地方旅遊有熱度。一座轎頂山,一個自駕遊網紅地。從漢源縣馬烈鄉上轎頂山旅遊,穿越在雲端上的公路上,沿途蒼山如海、大自然風光俊美無限;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360°度觀景平臺上,有一號營地、二號營地、三號營地,有木屋,有酒店。來這裡觀雲海,觀日出,觀星空,觀雪景,觀峨眉貢嘎名山大川,與天地對話,與日月談心,避暑攬勝,露營探險,觀景怡情,已成為眾多川A大軍自駕遊的熱門選擇。

印象馬烈鄉
印象馬烈鄉

(四)

這個地方特產有亮度。這裡出產天麻、蟲草、貝母等高山名貴中藥材,這裡出產刺籠苞、牛尾巴、山片等山野菜,這裡有獐、兔、麋鹿等野生動物,這裡還有梅花鹿、獐子等特種養殖。山珍美味,倍受山裡山外人的青睞。

印象馬烈鄉

(五)

這個地方人文有溫度。每次隨單位同事羅老者一行到他當年長期工作過的馬烈鄉,都會受到熱情款待,特別是中心校的陳老師、馬烈村的蔣伯,一到那裡,他們就會帶我們走村串戶,看發展,看變化,看美景,聽一聽山裡人的家長裡短,和他們一同吃山裡人的伙食,總是讓我們感到行有所獲。

印象馬烈鄉

到馬烈鄉來,領略大山的風光,感悟白雲深處的魅力,你會深深地感受到它的高度、厚度、熱度、亮度、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