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力宝、万宝掉进的坑,为啥美的集团何享健一个都没踩?

健力宝、万宝掉进的坑,为啥美的集团何享健一个都没踩?说到美的集团,我们先对比一下两组有意思的数据: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两年半,集团类企业的寿命是8年,美的从1968年创业到2018年,已经活了50年,并且身子骨越来越好;何享健创业时集资5000块钱,现在美的市值2700亿,形象一点地说,你兜里揣着5000块钱坐进赌场,每把翻倍地赢,要接连押对29把才能翻到这么多,这个概率不到亿分之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全国大一点的家电企业有4000多家,单单在广州佛山一个地方,就有格兰仕、容声、科龙等很多家电品牌,那为什么美的可以独领风骚?何享健曾经对媒体说:“我普通话不好,文化水平也不高。我不如不讲,少讲多干,把企业做大了,让企业赚钱了,比什么都强。”

这种“少讲、多干”的风格,也是美的发展的特质,就俩字——稳当。

那这个“稳当劲”从哪儿来的呢?答案就是何享健喜欢“改革”,从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革是对一个组织的系统性纠正,让这个组织更适应内外部环境。下面我们就讲讲美的这些年如何稳当地避开雷区,不死就是赢的。

1993年,美的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当时还有个笑话,美的员工内部认购价只需要1块钱,每人可认购4000股,但那时候大部分人都弄不明白股票是个什么东西,不愿意买。何享健无奈地笑骂道“送台摩托车给你们都不要!”

但实话讲,当时的美的只有5个亿左右的规模,而且是民营企业,讲出身也好,论资排辈也罢,都轮不到美的。但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大公司很害怕上市,害怕政策一旦有变化,自己就成了那出头鸟。

但何享健却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做企业谁都不嫌钱多,当时美的正在高速发展之中,各个项目都要拿钱去砸,就算暂时用不着,放在那里也是对企业多一层保障。二是上市之后,美的能占据行业先机,并且在并购手段、国际合作等方面有更大的空间和操作余地。最重要的是第三条,上市公司要求治理结构更加规范,并且要对股东们负责,这就倒逼美的去改革自己财务、生产、销售、管理,使之更加科学。

正如何享健所说:“有了资金,有了好的机制,企业何愁不能发展?”而上市这步棋,使美的摆脱了乡镇企业野蛮生长的路子,进入了一条规范的赛道。

上市的作用果然很明显,美的销售额迅速攀升到家电行业前三,但在1996年突然滑到了第七名。假如把企业总部比喻成心脏,那么后面的每一个环节延伸都是齿轮,企业越大,齿轮链条就越长,反应就越迟钝。举个例子,销售员前一会还在卖电饭煲,后一会就要去卖空调了,责任不清,也就没有积极性,而且企业环节太多,信息反馈太慢,决策者掌握的信息永远比市场慢半拍,所以规模是效率永远的敌人。

这时的美的仍然是直线式管理,从生产到销售,总部把控一切,但此时美的已经是一个产品过千种的家电巨兽,样样都管实在力不从心。于是何享健进行了事业部改革,也就是“放权”。权利是不好放的,与美的相隔不远有家企业叫万宝,他们也实行了事业部改革,结果拿捏不住火候,“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企业被搞得元气大伤。而何享健在进行改革的时候,每周还能打上两次高尔夫,这就归功于他的机制管理能力。

首先以产品为中心分成了空调、风扇、厨具、电机、压缩机五个事业部,各事业部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研发、生产、销售甚至人事权,都由公司事业部自己负责。总部只保留财务、投资以及高层职业经理人的任免权。

另外,还订立了一本70多页的《分权手册》,这本手册理顺了各层级的关系,详细而清晰地描述了业务流程,也划分了权利和责任范围。所以给各大事业部极大的自主权,这叫“放”,但是这种“放”又统领在美的这个大系统的下面,是有边界的。

改革后,美的这个组织焕发了新活力。比如在家电卖场,竞争对手用降价吸引顾客,这时候如果美的的营销人员再打报告走流程的话,审批下来黄花菜都凉了,所以在一定范围内,营销人员可以不必请示,自己定价。这就相当于把指挥部建在了最前沿。

2001年,美的启动了MBO改制,也就是“管理者收购”,公司管理层利用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更好地激发内部人员的积极性。这个举动的好处很多,最大的意义在于绕过了产权的大坑,比如有款饮料叫健力宝,1997年的时候年销量就能达到55亿,这个企业虽然是李经纬一手带起来的,产权却是地方政府的,小两口红红火火过日子的时候都觉得没什么,可是闹起了别扭,企业就伤筋动骨了。

2000年初,美的管理层和工会共同出资成立了顺德市美托投资管理公司,政府将所持有的3518万股份转让给美托投资,每股作价295元。到这时候,何享健才算真正地掌握了美的,而管理层控股,也为后来的职业经理人在美的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我们总结一下,何享健在“众人皆醉”的时候,毅然决定上市,倒逼企业规范化,使美的摆脱乡镇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在企业做大后,变革组织结构,实行事业部制,从一核变为多核心,让企业活力得以释放;在恰当的契机,把企业股权收归到管理层手中,及时排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