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除了我的故鄉之外,還沒有哪一塊土地能夠像新疆這樣讓我魂牽夢縈,流連往返。

在我還沒有來到新疆之前,我的心緒早就隨著王洛賓先生的新疆民歌飄到神美的新疆去了。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當我踏上了新疆的大地,新疆的歷史在我熱烈的追尋和真心的叩問之下便一頁頁地展現在眼前。新疆的美,是大自然的恩賜。這裡,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高原山水與沙漠戈壁相映,擁有1100多個景點,居全國首位。這裡是世界四大文明交匯點,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和連接中亞歐洲的交通樞紐,古蹟眾多,多民族民俗奇異交融。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新疆,做為共和國版圖上的一個自治區如今已經被人們熟悉和了解,但是,新疆的歷史又有多少人知道和能夠進行解析呢?新疆各族人民做出的奉獻又有誰做過細緻的統計呢?在許多人的想象中,新疆是單純的,沒有色彩的世界,我沒來新疆之前也是這種印象,我還曾懷疑過,新疆的文化是蒼白和脆弱的。當我走進新疆,才發現這裡的絢麗多姿和五彩繽紛,我忘情地投入到這裡的山水和各旅人民的中間,用自己的身心感悟著這片土地的博大和各族人民的豪放和真摯。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我真誠地捧起新疆,用心仔細地閱讀和咀嚼。其實,閱讀新疆的歷史,就等於閱讀一本厚重的史書,就是在接受一種教育,這種教育是深層次的,刻骨銘心的。於是,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打開新疆這本歷史長卷,品讀新疆的前生和今世,品讀新疆的歡樂和幸福,品讀新疆花樣的年華。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花兒一樣的魅力新疆

此次到新疆,我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解讀新疆的歷史和人文風情上,隨著對新疆歷史瞭解的深入和加深,我對新疆的前身——西域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化了,這是我解讀新疆的基礎,也是我融入新疆的契合點。

“西域”做為一個地理概念和歷史概念,除了新疆人和研究新疆地理歷史的人之外,很少有人能夠把它的內涵說清楚。其實,歷史上的西域大多指的是玉門關以及陽關以西的地區,準確地說吧,西域廣義上的內容是指古代的中亞地區,狹義上的西域指的就是新疆。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翻閱中國古代史,尋找“西域”一詞,需要你到漢代的歷史中去尋找。張騫受漢武帝的派遣,歷經千難萬險,兩次出使西域,他和同行兵卒們的足跡遍佈烏孫、月氏、大宛、康居諸國,由於地理、氣候等諸多方面原因,張騫沒有到達漢武帝派他出使西域“斷匈奴右臂”最初的設想,但是,張騫是個聰明人,在西域那塊“摔倒了,抓起一把土裡面就有金子”的地方,他帶回了有關西域諸國的情況和信息,在歷史上被稱為張騫“鑿空”西域,從此,西域便寫入歷史,直到19世紀中葉,“西域”才被“新疆”這一稱謂所取代。其實,無論叫“西域”也好,稱之為“新疆”也罷,這塊遼遠的土地都是共和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寫在歷史當中的,誰也沒有理由懷疑或者對這塊土地想三想四。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當我觸摸到這段歷史,我對新疆的認識更加深刻了,我的眼前浮動著的,是西域多民族的交融與歡樂。在這個多元文明共存的地方,人們使用的語言多達數十種,從今天新疆多民族的和諧共存中,我們可以找尋到歷史上這個區域曾經的繁榮與發達。這塊土地是一塊混血的土地,在四十多個民族的血脈中,中華民族是這血脈之中的根本血脈。

說西域,話新疆,我們怎麼敢忽視絲綢之路這個話題呢?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絲綢之路全長七千多公里,東起長安,經河西走廊、敦煌、玉門關,然後進入新疆境內。東、西漢時期,沿塔里木盆地邊緣分成南北兩道,西道依崑崙山北麓西行,經現在的若羌、且末、民平、和田、莎車等地。北道沿天山南麓西行,過吐魯番、考耆、庫車、阿克蘇,在喀什與南道會合後,翻越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然後進入中亞大宛、康居、奄蔡等地。繼續西行之後,經伊朗高原到達黑海和地中海地區,向南行進,便會抵達印度和阿拉伯半島。這條絲綢之路,先是承載著商業貿易的作用,後來又發揮著傳播文化、思想和宗教的作用,絲綢之路為新疆帶來了文明、富庶和輝煌。歷史是發展的,在歷史發展的演進中,新疆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以及艱辛,直到共和國成立,新疆各族人民才在這片土地上站立起來,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新疆,做為太陽對面的地方,總能給人以神奇的經歷和故事,這片土地讓人返樸歸真,讓人走進後便能尋找到返歸自然的純粹人性精神,這種人性精神的內涵就是真摯和善良。

進入新的世紀,共和國吹響了西部大開發的號角,新疆1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中外關注的焦點。正是由於有了歷史和發展的各種積澱做基礎,新疆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一路急馳,新疆進入了生命中的花樣年華。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在新疆,我尋找新疆真正意義的花樣年華,做為一名記者出身的人,我更懂得尋找細緻新穎的角度和切入點。下面,我願意通過對兩個人、一座城的解讀,來說說新疆的花樣年華。

先說維吾爾族姑娘阿爾古麗的花樣年華。

阿爾古麗生在和田,從小到大,品學兼優,新疆大學藝術系畢業後分配到了一所中學擔任教師。

在學校裡,阿爾古麗說著對事業的執著,很快成為學校的優秀老師,成為自治區黨委和政府表彰的先進人物。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阿爾古麗的業餘愛好便是彈琴唱歌。很快,自治區一家歌舞團便發現了阿爾古麗。歌舞團開出的條件是優厚的:不用坐班;每月工資三千元;業餘時間可以出去走穴掙外快。

阿爾古麗經受住了物慾的考驗。她留在學校裡繼續當班主任。她對我說:“人活著,還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一個人對事業的追求。新疆大開發的帷幕剛剛打開,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而老師就擔負著培養人才的使命,我願意把我的花樣年華奉獻給各民族的孩子們,讓他們受到良好的教育,那樣,我們新疆就大有希望了。”

儘管阿爾古麗的話語不多,但是落地有聲,讓我怦然心動:一個年輕的維吾爾族姑娘,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青春和未來獻給新疆的教育事業,那麼,新疆的希望還會僅僅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之中嗎?新疆的花樣年華就是在成千上萬個阿爾古麗託舉下展開的。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再說新疆軍旅作家周濤寄託和融入新疆的花樣年華。

新疆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主任周濤,自1958年隨父親遷徙進入新疆之後,便在新疆紮了根。周濤既是詩人,又是散文家,先後出版過40多本書籍,《鞏乃斯的馬》、《稀世之鳥》、《遊牧長城》都是他的代表作,先後榮獲二、三、七屆解放軍文藝獎、魯迅文學獎等獎項,被新疆人稱為新疆最有文化的文化人。

我在新疆的幾天裡,周濤跑到蘭州去了。我和他通了電話,這位寫新疆、歌新疆的高手,簡單地介紹了他的詩《致新疆》的一些情況。他告訴我,他把他的生命融入了新疆,因為“新疆這個地方喲,也許並不是白頭偕老的妻子,卻是終生難忘的情人。”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周濤通過他的詩,來加深人們對新疆的瞭解和認識,為新疆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問他:“總政還有一些單位要調你走?”他說:“確有其事,可是,離開了新疆,我會幹什麼呢?我生命的年華已經和新疆維繫在了一起,就象沙漠上的胡楊,根扎得很深很深。”周濤還說:“我就是為新疆而生的,離開新疆,我一文不值,只有描寫新疆,歌頌新疆,我才能找到感覺,才能進入狀態。”周濤鋪展稿紙,抒寫了美麗豐饒的西域風光和充滿生機活力的生靈。

多麼坦蕩的心聲呵。新疆的花樣年華里,正是有了周濤這樣一大批在新疆起飛,影響早不限於新疆的各類人才的奉獻,才開始了真正意義的花樣年華。新疆以這些子孫為榮,新疆花樣的年華更加美麗。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說新疆的花樣年華,必須解說烏魯木齊的花樣年華。

烏魯木齊,一個近年來崛起在新疆大地的邊疆城市,一個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的城市,一個讓人望上一眼便怦然心動的城市。

烏魯木齊作為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至今已經有100年的歷史了,然而,作為城市,僅有60多年的歷程。從我國西漢時期起,歷代中央政府便在這裡戍衛和移民屯墾。1763年,清廷築城,命名“迪化”,1884年,新疆建省,設迪化為省會。1945年,民國在迪化設市,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改迪化市為烏魯木齊,蒙古語意為“秀美的草原”。

然而,“秀美的草原”已經不是烏魯木齊的全部了,如今,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這裡正在發生著鉅變,烏魯木齊的花樣年華,在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得到滋潤,得到圖騰。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我在烏魯木齊的日子裡,正趕上這裡舉辦烏魯木齊對外貿易洽談會,賓館飯店被國內外客商塞得滿滿的,歷史上,這裡便是“絲綢之路”新北道的重驛,如今,這裡重震雄風,與五大洲眾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關係。與此同時,烏魯木齊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協調發展,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科技教育事業不斷進步,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形成,烏魯木齊,從歷史發展的週期規律來看,正值花樣年華:豔麗、多姿、豐滿、前程似錦。

花樣年華的新疆色彩斑斕,魅力四射;新疆的花樣年華絢麗繽紛,生機勃勃。我們有理由相信,有著寬鬆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新疆,有著勤勞向上人民的新疆,有著遠大目標和理想追求的新疆,一定會在新的世紀崛起。

新疆的花樣年華,散發著自身巨大的魅力,吸引著世界關注的目光。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甩手無邊的博大新疆

我認識維吾爾族姑娘阿依古麗和哈薩克族姑娘拜麗婭的時候,九月的秋風已經把美麗的新疆大地裝點的五彩繽紛,宛若仙境一般了。兩位漂亮的少數民族姑娘為我牽來了健壯的伊犁馬,在姑娘的攙扶下,我躍上了駿馬的馬背。

大概是我身體太重的原因,這匹原本就十分桀驁不馴叫雪青的馬兒,被我壓的直喘粗氣,它掙扎著試圖將我掀下它的脊背,而我呢,穩穩地抓住疆繩,與雪青馬鬥智鬥勇,幾個回合之後,雪青馬便馴服了。立在馬背上,我的視野極其開闊,於是我抖動了韁繩,雪青馬馱著我,在新疆大地上奔跑起來。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新疆是中國一個非常特殊的地理單元,其特殊性在於她是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發源地,正是這片土地,承載了多民族的融合與歡樂。新疆的博大,充滿了萬花筒般神秘與誘惑,觸摸新疆,我們看茫茫戈壁,聽西域歡歌,品浩浩沙海,賞天山天池,嘗西瓜葡萄,悟博大豪放,這一切,令人激動振奮,令人心旌搖動。新疆是上帝賜予人類的一位絕色美人,數千年來,有無數的崇拜者前仆後繼地來這裡找尋她,追求她,然後沉醉於她的美麗誘惑之中不能自拔……

雪青馬馱著我不分晝夜地在新疆大地上奔跑,雪青馬渾身汗溼,而我也象水洗了一般,極目新疆大地,一眼望不到邊際。我被她的遼遠粗獷所震撼。於是,在向著喀納斯湖進 發的途中,我開始解讀新疆。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新疆的疆字十分特別,我在新疆的“疆”字研究上下了一番功夫。我發現,“疆”字的左邊旁是弓字帶土,這恰恰包蘊了新疆邊境線長達5000多公里,與八個國家接壤的內涵;再看“疆”字的右邊旁,是上下結構的一田加一田加一,新疆人用一句話幾個字就將家鄉的地貌特徵概括的準確而明白,這就是“三山夾兩盆”。其中的“夾”字十分形象,意思就是三條山脈夾著兩個盆地。三條山脈是指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脈、中部的天山山脈、南部的崑崙山脈。兩大盆地說的是阿爾泰山脈與天山山脈相夾的準噶爾盆地、天山山脈和崑崙山山脈之間的塔里木盆地。三條山脈蜿蜒起伏,峰巒疊嶂,儀態萬千,鬼斧神工地造化出無數壯觀的奇景,吸引著無數山外的人們前來朝拜。而兩大盆地被新疆人自豪地稱之為“兩大油盆”,這裡蘊藏著豐富的石油,是我國巨大油 資源的戰略儲備區。我深刻地感受到,新疆的三條山脈,蘊藏著無法估量的財富;新疆的兩個大盆地,埋藏著難以計數的寶藏。“三山夾兩盆”孕育了新疆燦爛的文明,塑造出了新疆人積極向上的性格。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騎著雪青馬追尋新疆的遼遠,在路上,我遇到了轉場的哈薩克人,碰到了開採石油的維吾爾族人,見到了採摘棉花的漢族人。在這塊遼遠的土地上,新疆人民默默地奉獻著,收穫著。新疆的山水和質樸的人民感動了我,就是在追尋遼遠路上的短短的幾天,我就被她吸引住了。千萬不要小瞧新疆人民,儘管他們生活在遙遠的邊地,各族人民一樣擁有知識智慧以及他們的追求。千萬不要說新疆大地貧窮蒼涼落後,因為,在西部大開發的號角中,新疆各族人民已經奮起,我們沒有任何資格對新疆和新疆人民品頭論足。

長路漫漫,我們的馬隊在遼闊的大地上飛奔著。面對這裡的豐饒美麗,面對這裡的博大遼遠,面對這裡勤勞善良的各族人民,我激動的熱淚盈眶。在進入阿勒泰山的時候,面對著高聳的群山和凸立在雲間的雪山,我跳下馬背,然後虔誠地跪倒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我用雙手捧起了這裡的泥土仔細地端詳著。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從十九世紀末葉到二十世紀初,在新疆的大地上,來自歐洲、美洲、亞洲的探險家們穿來梭去,他們返回時從不空手,總是滿載而歸。今天,如果你要通過新疆出土的古代文物、手卷、經典等來認識這塊土地上曾經的文明,只到新疆找尋是不夠的,除了需要用身心在這片大地上追尋之外,還必須到印度、法國、英國、俄羅斯等國家索要。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新疆有史以來,許多列強對這裡垂涎三尺,到這片土地上進行過掠奪、堅強不屈的新疆各族人民,在抗擊侵略中,用生命進行了頑強的抗爭。

從烏魯木齊出發,我們的目的地是八百公里之外的布爾津縣。從烏魯木齊到布爾津縣再到中俄、中蒙邊境線上的喀納斯湖,八百多公里的行程足以讓人發畏。然而,在嚮導的引導下,馬背上尋找遼遠的歷程讓我亢奮不已。對於我這樣的攝影愛好者和新近加入“驢友”隊伍的新成員來說,是一次心曠神怡的旅行,因為,我可以隨時跳下馬背,用照相機攝獵沿途的風光和風景,更何況,這迢遙的八百多公里的行程,處處都是美麗的風景畫卷。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一路奔去,我才知道了新疆的遼遠。在路上,我打開新疆地圖,按照圖上所示的比例尺,測量著新疆各主要城市與景區之間的公路里程,這一測量,讓我的心胸為之豁達和寬廣,此時此刻,更加覺得新疆廣闊博大,大的讓我無可奈何,難以用自己的腳步來丈量。新疆許多城市間的距離都在四位數上,比如,從烏魯木齊到和田,是1765公里行程;從烏魯木齊到喀什總里程1480公里,到阿克蘇是1020公里。另外,一些城市間的距離,許多都在在三位數上,比如從烏魯木齊到喀納斯湖是820公里;從吐魯蕃到天池是310公里,就是遙遠的邊地,支撐著我們共和國的版圖,讓我們的祖國以民族大家庭的形象矗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駿馬馱著我在遼遠的新疆大地上奔馳著,當一個叫火燒山的地方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走馬新疆的第一個驛站也就到了。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火燒山是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三個地質年代的泥岩、頁岩層沉積而成的低丘群。方圓數十平方公里的紅色山丘在陽光的照射下火紅火紅的,彷彿被濃烈的大火燃燒過一般,這火燒山與周圍的沙漠形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讓人再次對大自然的造化發出了由衷的讚美。

在我們讚美火燒山的時候,我們騎的一匹匹駿馬在嚮導的安排下,開始補充豆餅同時飲水,這一匹匹可愛的駿馬,承受了我們的生命之重,用它們的生命馱載著我們去追尋新疆的遼遠和美麗。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一個小時之後,我們騎著馬兒又上路了。此時此刻,我們的嚮導,一位英俊的維吾爾族小夥子唱起了新疆民歌《阿瓦日古麗》,在空曠的大漠之中,這歌聲格外讓人動容。接下去,我們一行都隨著大聲歌唱起來。“我騎著馬兒唱支歌,走過了伊犁,看見了美麗的阿瓦日古麗,天涯海角有誰能比得上你,哎呀呀,美麗的阿瓦日古麗,流浪的人兒踏破了天山越過那戈壁,告訴你美麗的阿瓦日古麗,我要尋找的人兒就是你,哎呀呀,美麗的阿瓦日古麗……

有誰能夠想象,就是在若干年前,提起新疆人們還感到陌生,而如今,新疆的民歌已經唱紅了九百六十萬公里的土地,儘管我們一行來自五湖四海,可是大家都會唱這支歌,可見新疆民歌在中國的影響力和滲透力了。

在遼闊的大地上,我們路過了生命勃發的紅柳灘。在這茫茫的大漠中,我找不到紅柳生存的依據。紅柳儘管在土地外表生長的高度在一米左右,但又有誰知道,它們在新疆大地上的的根卻深達十幾米,為了能夠吸吮大地的乳汁瓊漿,紅柳用生命頑強地同艱苦的生存環境鬥爭著。從這些茂盛的紅柳樹來看,紅柳贏得了同大自然鬥爭的勝利。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紅柳給了我生命的啟迪,接下去的路程,我和我們的旅伴們精神抖擻,談笑聲伴著馬啼聲,望不到邊際的大漠之中有了生命的歡笑。

當夜幕快要降臨的時候,富蘊縣的恰庫爾臺鄉迎接了我們。在一家漢族人開的飯莊裡,我們住了下來,吃著大盤雞、喝著當地維吾爾人釀的白酒,談著新疆的話題,很快,我們一行都眼紅身熱起來,飯沒吃完,有幾位“驢友”就醉倒在了餐桌旁。

這一夜,聽著大漠的風,忱著遠處額爾齊斯河的濤聲,我們酣暢淋漓熟睡了,睡夢中,我依然騎著雪青馬在高原上奔跑。

夜半,口渴的不行,便摸索著到院子裡找水喝,見到馬廄裡嚮導在為一匹匹駿馬加夜草,這些駿馬貪食著。明天,它們還要繼續奔跑,載著我們向著遙遠的地方。我突然對這些馬兒產生了感情,走上前去,輕輕地拍著雪青馬的頭,它好象通人性一樣,輕輕地嘶鳴著。真該感謝這些馬匹,它們拼著生命的力量,為人類帶來了效率。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沒等我睡安穩,雄雞已經開始打鳴,我索性背起照相機,走出戶外,爬上了恰庫爾臺鄉的西山,冉冉升起的紅日照亮了這個不大的鄉村,一排排土房的煙囪裡已經揚起了炊煙,野外,牛羊馬一群群地在覓食。遠處的河邊,一群鴨子在戲水,這是一幅多麼恬靜的鄉村生活圖呵,這裡的人民儘管沒有到過內的地的首都更少到國外去,可是,他們十分平和,和我們一樣過著心滿意足的生活,用青春和生命建設著自己的家園。

上路後,我沉默起來。幾天走來,我發現,新疆人的生活是極為簡單的,除了電視之外,他們很少與外界和外人溝通交流,即使進行生產勞動,也是簡單的農耕與放牧,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生活在大漠邊關的人們,就是這樣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生命,他們獻了青春獻子孫,沒有任何的怨言。

簡單往往意味著偉大。看起來,生活在在天邊和邊境線上的人們生活簡單,其實並不簡單,浩瀚的沙漠淨化了人們的靈魂,當海洋從一個遙遠的夢想通過現代文明傳播到新疆大地的時候,人們的生活開始豐富起來,從古絲綢之路到今天的西部大開發,新疆人民把握著自己的命運,用全新的角度審勢自己的道路和優勢,然後去開掘這些優勢,融入世界發展的潮流。一個民族的崛起,需要全民族具備向上的信念、進取的力量和追求。新疆人民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他們正在醞釀新的騰飛。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在追尋新疆的遼遠博大之中,我見到了卡拉普里山有 蹄類動物保護區的野馬群,見到了同我們馬隊一起賽跑的野驢群,還有黃羊、呱啦雞,這些新疆大地上的野性生靈,呼喚著大地生命的激情和張力。

在新疆追尋遼遠的日子裡,除了美麗,我們很難用更多的詞彙來描述這裡的一切,因為面對大自然神奇的美麗我只能選擇無言。我不停地奔走,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學習,不停地記錄,整個身心得到了淨化和洗禮,儘管我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我只是觸摸了一下新疆,我所記錄的文字,也只是對新疆局部的人文風情做一些淺層次的,小範圍的披露,新疆獨特的魅力,將逐漸展現在您的面前。

馱著我的雪青馬繼續奔跑,前面就是額爾齊斯河了,我只好將筆記本塞進行囊裡,站在馬蹬上,和雪青馬一起呼吸奔跑,此時,額爾齊斯河上密密的蘆葦正隨著九月的秋風飄舞,遠處的楊樹溝與眼前的額爾齊斯河正在向我招手呢。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駿馬馬背上的剽悍新疆

我在喀納斯湖山外的哈薩克氈房裡見到了5歲的哈薩克族小姑娘倩倩,她正拉著媽媽的衣角看著我呢。再過兩天,她父親和母親要拆倒氈房,然後將氈房包裝好裝在駱駝背和馬背上,趕上她家的所有羊群,開始轉場,去追趕山外水草肥美的季節。熟悉少數民族歷史的人,哪個人不會大聲朗讀這首描繪哈薩克人轉場的詩呢?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薩克人!

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薩克人!

哈薩克人的歷史在轉場中譜寫,

哈薩克人的繁榮就是在遷居中誕生!

短短几句詩,將哈薩克人的生存狀態描繪的淋漓盡致。

在神話和民間傳說裡,“哈薩克”的意思是“白色的天鵝”。這個名字寓意著哈薩克族群居和遷徙的傳統,有史以來,哈薩克人便騎在馬背上轉場,趕著牛羊,去追趕美麗的季節,因為,在一年中的每一個在美麗的季節裡,草場成了哈薩克人的巨大盛宴。由此,誕生了豐富多彩的哈薩克遊牧文化,這些文化又具體地夯刻在一年四季的轉場生活中。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在額爾齊斯河濤聲的陪伴下,我們沿河而上,去尋找北疆美麗的金秋。農墾人種下的穿天楊比著個頭瘋長,秋風在它們的枝頭輕輕一點染,便讓剛剛還綠意盎然的枝葉泛出了金色的光彩。路上,我們不時地會碰上一群哈薩克人在轉場遷徙。這些轉場的哈薩克人大多以家庭為結構,往往是老少三代幾口人,幾峰駱駝幾匹馬和幾條狗,金秋時節,他們離開了他們生存了一個夏季的牧場,然後扯家帶口,向秋季牧場遷徙奔走。哈薩克人轉場時的浩浩場面令人感慨,駱駝、馬匹和牛羊捲起的滾滾塵土,證明著哈薩克人生命的不屈和威武。特別是在落日的餘暉中,轉場的哈薩克人與夕陽交相輝映,近處是堅貞的生命,遠處是連綿的群山,松濤中,彷彿聽見一支騎兵揮動著金戈呼嘯而來。哈薩克人在無休無止的轉場中,建立了彪炳民族史冊的遊牧文化,有多少哈薩克人,倒在了艱苦的轉場路上,用生命秉承了民族的傳統和歷史。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哈薩克人生活在新疆的北疆區域,由於遊牧生活的特殊性,哈薩克人又散居在新疆北部的邊境地區。取出新疆地圖,嚮導為我指點著新疆哈薩克族的分佈區域。

我仔細地觀察著寵大的新疆地圖,通過哈薩克人分佈的地點,發現了哈薩克族遊牧的特點,這就是:哈薩克人大多深居在高山環繞,山脈相連的盆地、谷地和平原上,在新疆的北疆,哪裡有山、有水、有平原,便會有在那裡一年四季奔波著的哈薩克人。哈薩克人為之轉場的春夏秋冬四季牧場,都是水草肥美的地方,在這些牧場裡,哈薩克人過著近乎於恬靜的生活,他們遠離都市,與外界的聯繫是收音機和電視。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事實上,哈薩克人轉場這種生活生產方式,除了充滿了艱辛之外,整個轉場中滲透了科學的道理。比如春天過去之後,便是長長的夏季。由於一些草場的地勢較低,一些牧場在夏天炎熱難忍,由於環境惡劣,蚊蠅滋生,它們瘋狂地叮咬人畜。經過幾個月的放牧,牧場的牧草所剩無己,而與此同時的高山牧場,正是水草豐盛的季節,野草間盛開著無數的鮮花,每天晨曦初露的時候,牧場便被露水浸潤著,牛羊十分貪食這種草,加之高山牧場通風條件好,蚊蠅偏少,於是,這些地方便成了夏季放牧的最好去處,於是,一到每年的六月下旬,哈薩克牧民便結束了在春季牧場的生活,帶著易於搬遷的氈房趕著牛羊向夏季牧場遷徙。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時空的更迭難以計數,春夏秋冬週而復始,哈薩克人依然過著艱辛的遊牧生活。據瞭解,除了春夏秋冬四次大規模的、長距離的轉場外,一般牧民每隔十天半個月就要遷移一次草場。在使用草場時,他們先遠後近,儘量把就近豐盛的草場留給乳畜和瘦弱的牲畜。

對哈薩克人來說,轉場是一件十分艱苦的勞動。由於路途漫漫,牧民們吃不好,休息不好,同時,他們還要整夜地看守著畜群,以防野狼的侵襲。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哈薩克人轉場是很有章法的:轉場的時候,人們主要是藉助大牲畜的力量。早晨,牧民們把氈房裡的傢什收拾好,然後把氈房拆掉,放到駱駝和馬背以及牛背上,這些事情做立索之後,牧民便騎上馬,趕上牲畜上路。婦女們往往是懷裡抱著孩子走在轉場隊伍的前面。

每到一地,牧民們總是以最快的速度把氈房重新搭起來,然後找來石頭搭成火灶燃火,先燒上一壺茶,囊是他們的主食,然後佐以奶製品,於是,一頓豐盛的晚餐就這樣開始了。第二天早晨,牧民還是用上述的食品來填飽肚子,然後又繼續他們的轉場生活。據當地農調隊統計,一年之中,哈薩克牧民要搬家90多次。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哈薩克人轉場是很有規律的。每年3月底至4月初,牧民們必須將牲畜從各牧場轉入春季牧場。各類牲畜6月中旬前後應轉入夏季牧場。秋季牧場則是牧畜從夏季牧場轉入冬季牧場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過度,在這裡,牧民們要做好牲畜整群,小畜剪毛和藥浴工作。從10月份開始,氣溫漸漸降低,北疆以北的地方開始落雪,為避免牲畜在轉場中遭受暴風雪的侵襲,10月底前,勤勞的哈薩克人就將牲畜轉入了冬季牧場。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兩天後,我在路上又見到了正在轉場的倩倩一家。為了這次轉場,倩倩的父母帶了自己的三個兄弟和媳婦一齊轉場,倩倩的父親告訴我,四口之家,轉場的牛羊有2000多隻,看管好這些牛羊,要花費很大的心血。我站在山坡上望著這支浩浩蕩蕩的轉場隊伍,心中有說不出的讚歎和惆悵。

為了能夠拍攝到哈薩克人轉場的雄壯浩蕩場面,我在徵得了倩倩父親的同意後,加入到了這支轉場的隊伍中。瀰漫的塵土,直往我的氣管和肺裡鑽,我被嗆的眼淚直流。

倩倩的父親是一位厚道的中年人,今年剛34歲,轉場的頻繁和生活的艱辛已經讓他過早地蒼老起來,不僅他,整個哈薩克民族都揹負著生活的艱辛,然而他們沒有任何的怨言,相反,卻把轉場當做節慶般來看待、來慶賀。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我知道新疆的農民在金秋收獲的是棉花、向日葵等各種農作物。而對哈薩克牧民們來說,他們如何收穫呢?他們收穫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體現的呢?倩倩的父親告訴我,牧民以牲畜的增多和牲畜體重的增加來計算收穫。在這次轉場前夕,倩倩的父親就交易了一些牲畜,同時還淘汰了一批老羊,為的是以更高的效率實現轉場。

看到我對周圍的事物和哈薩克朋友十分真誠,倩倩的父親向我講述了哈薩克族許多鮮為人知的情況。

關於交易的情況。哈薩克牧民們很少直接到市場上去賣自己養的牲畜,常常是城裡的生意人主動找上門來,然後才討價還價進行交易。市場意識在哈薩克人的潛意識裡還沒有形成。因此,在新疆的北疆地區,就出現了一種有趣的牲畜市場鏈條。就拿羊這種牲畜來說吧,養羊的是勤勞的哈薩克人、販羊的卻是精明的維吾爾族人,賣羊的是善於做生意的回族人,而吃羊的則是漢族人。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在這鏈條的基礎環節上,吃苦受累的多、收益少的是哈薩克人,他們就像轉場時負重的駱駝一樣,只顧耕耘,面對於收穫,卻是那樣的漫不經心。如今,哈薩克人放養的阿爾泰大毛羊、伊犁的毛羊、查干託海羊和伊犁馬,巴里昆馬,一直是國內外市場上的精品,炙手可熱。

我和倩倩一家在夕陽中道別,倩倩和她的一家騎在馬背上,沿著牧道繼續轉場。

成吉思汗西征翻越阿爾泰山時,騎著駿馬也是在這條牧道上奔馳的。

高原山水和沙漠戈壁相映,冰川雪嶺與湖泊溪流共生,啊大美新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