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寨:藏在深山裡的“石頭王國”

【點睛】石頭寨,是一個典型石頭建築的布依族村寨,藏匿於秀麗挺拔的群山之中。全寨沿著一座岩石嶙峋的山坡自上而下修建,石屋層層疊疊,鱗次櫛比,依山林立,佈局井然有序。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作為一個地大物博的東方文明古國,中國的古建在建築史上有著非常深厚的造詣,往往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風俗和智慧。在這塊多民族的華夏大地之上,悠久的歷史給予了我們更多建築藝術。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位於貴州黃果樹瀑布附近的石頭寨,則是我國少數民族非常罕見的一種建築。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石頭寨,是一個典型石頭建築的布依族村寨,藏匿於秀麗挺拔的群山之中。全寨沿著一座岩石嶙峋的山坡自上而下修建,石屋層層疊疊,鱗次櫛比,依山林立,佈局井然有序。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寨前田連阡陌,寨後綠樹成蔭,清澈見底的河流環繞著古寨,形成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山村美景。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走進村內,絕大多數建築全是石牆石瓦,有新建的,也有祖傳的。尤其是這祖傳的古宅,不僅屋牆屋頂全是石頭,而且室內間隔也以石砌。更有甚者,連家中磨、缽、槽、缸等這些傢俱都是用石頭做成,但屋架通常是以古木為主。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布依族,是我國非常古老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南部。他們是由古代僚人演變而來,以農業為主,享有“水稻民族”之稱。他們的建築,通常以樓房、半樓房和平房數種,但分佈地區不同,建築風格也有所不同。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黔中一帶,由於地產石頭,因而布依族的建築主要以石頭材料,從基礎到牆體幾乎都是石頭壘砌,屋頂也蓋石板,稱為石板房。他們的房屋通常依山而建,一家一戶緊挨一起,形成非常壯觀的石頭建築群,有“石頭王國”之美譽。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這樣的房屋建築,不僅節約木材,不怕火災, 而且舒適耐用,冬暖夏涼。在建設位置上,有節約土地、節約能源的優點。而這恰好表現出一個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如今的石頭寨,因這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它成為了黃果樹瀑布周邊最人氣最旺的一座古村落,卻仍舊保持著村落的古樸和原生態。人們依舊遵循著傳統和古老,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雖不清楚這石頭寨究竟始建於何時,但村內有許多老宅已有三四百年曆史。許多石頭房子歷經百年,依舊堅固。這讓我想到歐洲建築為何保留得那麼完好,究其原因就是石頭堅固。如鬥獸場、帕特農神廟、科隆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等等。只要不是歷史關係,這些石頭建築都保存的完好。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雖說中西文化不同,西方建築以石頭為主要材料,不是追其堅固,而是源於神權文化。但這些花了百年時間才建好的建築,之所以能保存至今,還是要歸建築材料之功。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但也因為文化不同,中國建築多以木材,但木石結合的古建在華夏大地隨處可見。如這眼前的石頭寨,雖主要材料以石頭為主,但有關木頭的記憶有跡可循。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令我印象深刻是,在一個古樸安靜的院落裡,一個83歲老人與一隻橘貓共同著守著一座已有300多年的祖宅,屋內雖是雜亂,但勝在清淨。這座猶如古董一般的老房子,不論裡外,絲毫不見搖搖欲墜的頹敗感。歷史只給予了外表的滄桑,內心的堅固卻不曾動搖。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因而,吸引了大量遊客蜂擁而至,許多追求人文氣息的攝影師們也趕到這裡。據悉,每年還有很多外國遊客找到這裡。但可貴的是,人們的生活未受大的影響,或者說人們並沒有放棄原有生活而投入旅遊商業中,反而還發揚了布依族最為古老的一種傳統藝術:蠟染。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蠟染,是石頭寨不可錯過的一道人文景觀,它滲透著布依族的風情和文化,點綴著石頭建築群的藝術審美。在這裡,大多數婦女都會做蠟染,還包括織納錦。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當你漫步於街頭巷尾,有關蠟染的古樸、典雅的風韻舉目可見。更有許多婦女坐在街邊,向遠方遊客展示著古老藝術的製作過程。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這不僅令我感到驚歎,也讓我感到自豪。在隨著快節奏的社會發展,高科技的生活手段不斷地侵蝕著我們的內心時,如此古老藝術令人眼前一亮。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而最教人感到“世外桃源”的一幕是,當布依族老人拿著繪製好的蠟染於河畔清洗的時候,時光的輕柔頓時乍現,一種難以描述的美好從心底生出。古老的手工藝似乎散發著一種歷史的清香,於河水中顯示出蠟花冰紋的清秀。

石头寨: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王国”

誰能想象,在這樣一個群山環繞的山林深處,還有如此精湛的傳統工藝,其精美與細膩不僅體現了布依族的生活態度,也展現了這個古老民族對美的追求。而在今天,於高科技和互聯網時代的我們,恰好缺失的就是這種態度和追求。

(蘇丹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