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这支军队曾拼死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

根据历史记载,1900年6月11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奥八国联军四万多人(一说二万多)以“保护使馆”为名正式开始向北京进犯,到8月14日就攻陷了北京,也就是说,八国联军仅用了两个多月就攻占了大清王朝的行政中心。很多人会有疑问,抗击八国联军的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最终结局又如何呢?

大清这支军队曾拼死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廷当时在北京附近都有哪些作战部队,而要弄清楚北京附近的兵力部署,就必须要了解一下晚清时期各支军队之间的演变历史。

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在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大部被裁撤,其中有一部分转化为李鸿章的淮军(后来剿灭捻军起义的主力),另一部分转化为左宗棠的楚军(后来剿灭陕甘回民起义和收复新疆的主力)。后来,李鸿章的淮军主力——北洋水师又在1895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歼灭,仅聂士成率领的武毅军(隶属淮军)打了几场为数不多的胜仗,所以武毅军的建制得以保留,聂士成被任命为直隶提督后,武毅军的职责为“以备一时缓急之用”“用以扼守北洋门户”。

大清这支军队曾拼死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

甲午战争爆发时,左宗章的楚军主力部队——董福祥的甘军(围剿回民起义时收编的当地武装)也奉命进京负责防卫。战争失利后,清廷认识到“今日事势,练兵为第一大政”,于是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另外一支新军——新建陆军。

大清这支军队曾拼死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

1897年,清廷意图逐渐收回被李鸿章等汉族督抚长期把控的军权,决定将以上三支部队:聂士成的武毅军、董福祥的甘军、袁世凯的新军合并(后来被称为“北洋三军”),统一归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节制。1898年,慈禧镇压“戊戌变法”以后(当时维新派人士曾力劝袁世凯发动兵变,诛杀荣禄,囚禁慈禧太后,不料反被袁出卖),为保证京城和自己的安全,遂决定以荣禄为统帅组建一支拱卫京畿的部队——武卫军。

大清这支军队曾拼死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

如此一来,文章前面提到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支武卫军正是后来抵抗八国联军的主力:它以聂士成的武毅军为前军,驻扎在芦台;董福祥的甘军为后军,驻扎在蓟州;袁世凯的新军为右军(宋庆的毅军为左军),驻扎在天津;荣禄本人新募的部队为中军,驻扎在南苑。因为筹备比较晚,所以武卫军直到1899年6月才正式成军,后来还陆续经过两次扩充,总编制达到了十多万人。

大清这支军队曾拼死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

仅仅一年后,八国联军就从天津登陆进犯北京,这支刚刚组建的武卫军自然就成了抗击联军的主力(袁世凯的新军被派到山东围剿义和团,因参加“东南互保”所以未参战)。交战之时,由于清廷的指挥比较混乱(对义和团时剿时抚,很多人无所适从),而且各个部队之间也缺乏交流配合,导致大家各自为战,很快就联军被击溃。其中武卫军前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在天津战败(聂本人也战死),残部被武卫军左军(宋庆的毅军)吞并。武卫军后军(董福祥的甘军)在北京保卫战中失利,后董本人被革职,甘军随之瓦解。武卫军中军也由于轻易被击溃,所以后来也被明令裁撤。

大清这支军队曾拼死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廷刚刚组建的武卫军并没有经受住考验:其中武卫军前军、后军以及中军都被撤销番号,武卫军左军(宋庆的毅军)虽然得以保留建制,但也同样伤亡惨重,只有武卫右军(袁世凯的新军)因为未参战而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这也使得清廷想收回汉人军权的意图功亏一篑,武卫军拼死抵抗八国联军的历史也成了大清王朝最后的辉煌。

从此,袁的新军成了清廷唯一所能倚重的军事力量,为后来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