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正面复合装甲1000mm,真的就是1m厚吗?

BjMr_T


坦克的正面装甲防御指数和坦克的正面装甲实际厚度属于两个概念,不能混淆。有时两者的数值会比较接近,这才导致很多人会将它们混淆同等看待。

一般情况下,讨论一款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防御能力时,一个常用的说法就是这款坦克面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防穿等效RHA厚度是多少多少。例如T-72B主战坦克的炮塔防穿等效RHA厚度为520~540毫米。

而这个防穿等效RHA厚度和坦克的正面装甲实际厚度是不一样的。仍然以T-72B主战坦克为例,它的这个520~540毫米的防穿等效RHA厚度是指它的炮塔装甲结构的防穿能力相当于520~540毫米的均质轧压钢板装甲。

而实际上它的炮塔装甲结构并不是由均质轧压钢板装甲制造的,T-72B主战坦克的炮塔间隙内插入了复合装甲结构,每块复合装甲结构由21毫米的钢装甲、6毫米的橡胶板以及3毫米的铝板组成,加上炮塔的原有车体基甲和外挂爆炸反应装甲,T-72B主战坦克炮塔的装甲实际厚度达到了几百毫米,但没有达到520~540毫米。毕竟复合装甲的防御能力是比均质轧压钢板装甲更强的,否则各国也不会极力发展各类复合装甲了。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坦克的正面装甲在安装时往往是倾斜的,正面装甲在垂直放置时它的水平厚度为100毫米时,倾斜安装时它的水平厚度可能达到120毫米,而来袭的穿甲弹都是水平打来的,倾斜安装时能够让装甲发挥最强的防护能力。

以下列举一些现役三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厚度:

德国的豹2A7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厚度为720毫米~850毫米。

美国M1A2 SEPV3坦克正面装甲厚度为960毫米。

中国的99A式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由车体基本结构装甲、复合装甲以及外挂反应装甲组成,其正面装甲的物理厚度超过1000毫米,防护能力非常可观。

而俄罗斯最新研发的T-14“阿玛塔”主战坦克作为全球“第一款”第四代主战坦克,它的正面装甲由主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组成,正面装甲的物理厚度接近1100毫米,俄方资料显示T-14“阿玛塔”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防穿等效于1200毫米RHA,防护能力同样是非常优异的,当然,不排除俄方数据存在水分。


科罗廖夫


很多人包括不少军迷都以为装甲不可能这么厚,会认为等效厚度1000mm的装甲实际厚度不可能会1000mm厚。因为从常识推断,我用100mm超高强度钢制造装甲肯定要比100mm普通钢材的防护效果好,但这个推断不够准确,对于单质装甲来说,这是对的,但是对复合装甲来说却明显错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坦克的装甲要考虑多重因素,我们考察装甲的好坏要用等效系数评价,而等效系数有三类,等效密度系数,等效防护系数,其中最常用的是等效系数。

等效系数是指装甲和同样防御效果的均质钢装甲的厚度比值。因为装甲需要对付的弹种是不一样的,等效系数也分两种。对于单质装甲来说,防护穿甲弹和破甲弹的等效系数差不多,都大于1,也就是说相当于更厚的均质钢装甲。

但问题来了,对于均质装甲,长杆脱壳穿甲弹的穿透深度目前最多也就在750mm左右,而聚能破甲弹的穿深能达到1400mm左右,假设你的一块厚度在500mm左右的超高强度钢装甲能抵御穿甲弹的打击,却根本防御不了目前主流的破甲弹打击了。

而复合装甲不同,它对于两大主流弹种的等效系数不一样,差别还非常大。复合装甲对于穿甲弹的防护等效系数小于1,先进复合装甲也大致在0.7~0.8之间,也就是说还比同厚度的均质装甲防护效果差。大家看到这可别惊讶,这还不如用均质装甲得了,复合装甲好在哪里呢?大家耐心的往下接着看,就知道原因了。复合装甲防穿的效果差,可是防破的效果出奇的好,等效系数能达到1.4~1.6左右,甚至更高,这样算来一块900mm的复合装甲能抵御700mm穿深的穿甲弹和1400mm穿深的破甲弹,满足了坦克的防护要求,另外,复合装甲的密度可大大低于钢材,一块厚度为900mm的复合装甲可比一块600mm的超高强度钢装甲轻的多,防护性能更均衡,能同时抵御穿甲弹和破甲弹。

所以事实是,坦克的复合装甲块可真的有那么厚,而且那么厚的复合装甲防穿甲弹还比不上同厚度的钢装甲,但是从综合防御效果来看,复合装甲是最合适坦克的。



99改的装甲块,最大厚度大于1000mm

这是99的装甲块,三角尺的长度是30cm,可做参考。


缘聚缘散皆忘忧


网络上有军迷猜测,99A炮塔正面,加挂反应装甲块后,真正物理厚度也超过一米,我怀疑主要问题在于炮管两侧的契型装甲,这种超厚的间隙装甲,西方国家是使用空心设计,99a据说也装填了反应装甲,所以是实心的,但我的问题是反应装甲的机制是什么?给塞进间隙装甲里面那不是扯蛋吗?



这种说法出来后,也没办法证伪,这两块契型间隙装甲,要真把间隙给填实喽,单物理厚度,加上坦克本身主装甲,再外挂反应装甲,超过一米到确实妥妥的。但正面复合装甲,说的应该就是主装甲,真不敢一米厚,说一米厚都是说相当于一米厚均质钢甲的防御水平,这个刚性数据拿反应装甲、间隙装甲来堆物理厚度其实没意义。

现在坦克设计主流理念,还是机动第一,没办法,真正大国之间的打击力,那点防御厚度确实没意义了,很多军迷认为穿深满700的一炮,防1000的装甲确实不穿,但不意味坦克里的人不受伤害。像英国坚持用的碎甲弹,以前对付单一的均质钢甲坦克,是追求蹦碎装甲反面,让碎片伤人,现在这一效应在复合装甲上作用很小,但震荡本身对乘员的伤害就够喝一壶的,完全靠装药爆炸力提升来提高威力,有点152神教的脑回路了。所以坦克正面没有间隙装甲,光考虑穿甲弹,意识碎甲弹,破甲弹怎么办?


李三万的三万里


T-34系列坦克的首上装甲为45毫米,按45度倾斜布置时其防御能力等效于约90毫米。而随着反坦克武器的不断升级,坦克的装甲厚度不断的提升,但是反坦克武器的性能能无限的提升优化,但是坦克的装甲不能无限加厚,因为太重的话机动能力也就没有。所以记得另寻出路。既然均质钢装甲不行那就整出新的防御能力更强装甲,这就是复合装甲。



不过虽说其防御能力为1000毫米,并不代表着复合装甲的厚度就是1000毫米。坦克400-600毫米的复合装甲的防御能力等效于1000毫米均质钢装甲,因为现在主战坦克在战场上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所以除了被动防御的主装甲外,还增加了附加装甲,外挂反应装甲。有的坦克还拥有主动防御系统。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坦克是现代战争中的钢铁洪流,坦克的优势就是强大的火力和强悍的装甲防护能力。当年苏联的大规模的坦克曾经是悬在欧洲国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



坦克炮塔周边有很厚的装甲防护,目前所说的1000毫米厚的复合装甲的概念有点类似于核弹的当量。我们常说1000万吨当量的TNT,其实不是说核弹就是1000万吨TNT炸药,而是指核弹的爆炸威力有1000万吨TNT炸药的效果。


所谓坦克的装甲厚度达到1000毫米就是指可以达到1000毫米均质钢板的抗穿甲能力。坦克的复合装甲并不是完全由钢板组成,其实是由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包括多种芳纶材料等。

复合装甲达到1000毫米均质钢板的能力并不是指这个装甲有1000毫米厚,如果这样坦克就开不动了,目前主战坦克的重量在50吨左右,而采用多种材料的复合装甲是保证坦克重量不会突然增加的一个关键。


航空君


复合装甲说的厚度1米,一般是指等效防护厚度,不是真的有1米厚,一般是指对于破甲弹的防护水平达到了1000毫米的钢板,通常这个数值是两个,一个是防穿甲弹的厚度,还有一个是防破甲弹的厚度,目前来看放破甲弹的厚度要大于防穿甲弹的厚度。

美国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曾经做过实验,当时美国人用的是玻璃,美国人得出的结论是加有2.5英寸厚硅核心装甲6.5英寸的复合装甲,重量相当于4.64英寸均质钢装甲,在对于穿甲弹的防护能力也和4.64英寸的钢板相同,但是对于破甲弹的防护效果相当于6.5英寸厚的钢装甲。这只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水平,这个时候的复合装甲还只是处于预研的阶段,都没有投入实际的使用,到了现在美国的M-1在换装了贫铀装甲以后,防破甲弹的水平都是相当于1000毫米以上的均质装甲,但是防穿甲弹的水平只有600毫米左右。

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都是属于各个坦克的机密,早期在使用均质装甲的时候,坦克各个部位的装甲厚度都是坦克的重要秘密参数,一般只有通过缴获样车,才能获得,现在使用复合装甲以后,装甲防护的秘密更是高度机密,象复合装甲实用化的乔巴姆装甲,到现在都不知道到底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

至于坦克要是真的用1000毫米的钢板来做前装甲,那么坦克就不用开了,没有发动机和传动系统能够匹配这么重的车辆,那么没有地面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强,根本开不动了。


有痰


我想应该是您的题目存在着一点问题,题目应该是相当于1000mm厚的装甲的复合装甲,毕竟坦克的装甲也是金属做的,如果坦克的装甲达到了一米,那得用多少金属来造坦克呢,就算造出来了那重量坦克也跑不了呀。


一只落单的小福煦


1000毫米厚自然厚度是一米啦!坦克装甲厚度是衡量防御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提到装甲厚度时不可避免还要提及到等效装甲厚度,就是等于多少厚度的均质钢,现如今蓝星所有复合装甲,(也没有谁家主战坦克敢纯堆均质钢)的等效指数不会,也不可能等于1,谁能更接近就谁装甲技术更牛逼。所以也可以这么说,装甲厚度高不等于防御力高,但要连装甲厚度都不高的,防御力铁定一般,因为基础原理摆在那,谁都不能违背,说到这大伙有兴趣的就了解一下鬼子吹上天的10式,看这货装甲的物理厚度是多少,看完相信没有人再帮着跪舔,当然精日除外


谁愿永生1


铸钢的肯定没有,复合轻质的才加一起有。不然坦克太重就失去灵活活性了。行军时不加,打起来现挂的还有……


用户58435540336阳城


其实如果见过真的99也就知道其实一米也没多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