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松桃县乌罗简介—座被遗落的司城

乌罗位于松桃县西部,距松桃县城65公里。梵净山东北部最大的冲积平原,盆地面积万余亩,这里锰矿资源极其富足,森林覆盖面积广。其最早的历史据《松桃苗族自治县志》,可追溯到唐代,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乌罗司积淀着厚重的人文历史,佛教文化鼎盛一时,工艺雕刻精湛无比,曾遗存下许多断壁残垣、寺庙宗祠、古塔牌坊等古建筑遗址。纵观松桃乃至黔东历史,乌罗极为深远悠久。这块人文历史厚重的土地,曾经经历过设府建司、匪事战乱,遭遇过血与火、生与死的冲击,它依然默默仰望苍穹,任沧桑岁月不停的轮回。

乌罗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代表性的有明代乌罗府儒学和乌罗府阴阳学;有乌罗司人杨国祚、肖时泰于“庚子科”乡试中举,为松桃中举之始;有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松桃县人李熙瑶、王团等创立“松阳书院”于乌罗司司城等。

【佛教文化】

自唐代以来,梵净山一直归乌罗管辖,梵净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深厚的佛教文化,与乌罗是分不开的。乌罗司佛教文化始于唐代,明、清之时佛寺林立,僧侣云集,曾鼎盛一时。著名的“三宫一庙”修建于明、清年间,“三宫”即乌罗司禹王宫、万寿宫、飞山宫,一庙为关帝庙。建于明清年间,这些庙宇四周均是高墙,庙院内石阶皆为大石板,屋檐飞翘,极为壮观,有的正殿已颓废,墙壁破损较严重。清道光年间司城东门外修建了一座罗家斋庙,耗资极大,占地宽广,有三层四方楼阁,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佛像极多,有观音菩萨、十八罗汉、二十四位诸天等神灵佛像,文革期间遭毁,一印江人氏的艾和尚已经96岁了,被赶出斋庙时满头白发亮如银针。明万历年间,始建乌罗观音山寺庙群,上为普陀宫、灵官殿,中为立德居凉亭,下为迎水寺,有佛像40余尊,终年香火最盛。观音山寺庙群坐落于悬崖峭壁间,树木沿崖而生,山路陡峭崎岖,雄伟险峻。乌罗前进村邱家湾坳上,有一座称之为“大庙”的庙宇,建于明末,现有庙房7间,内有大王宫、送子观音、十八罗汉、天王菩萨、牛王菩萨、诸天神灵、燃灯古佛、弥勒佛等50余尊大小佛像,香火极盛。据不完全统计,还有 “三抚庙”、 “佛堂”、“牛王庙”、“天王庙” 、“百神庙” 、“太阳庙”、 “米神庙”、 “地母庙”等大大小小庙宇遍布乌落,这些庙宇大多遭毁,我们只能从随处可见的留有遗址和颓废的庙房墙壁窥见当时佛教朝圣的盛世了。

【乌罗司司城遗址】

位于现乌罗镇岑司村一带,至今人们仍称这里为“司城”。司城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后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建司设府,曾繁华鼎盛一时。司城为一座府城,城墙为土砖和石头砌筑而成,司城分为上边城和下边城。整个司城有曾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从南门直入为司城当时府司官员的衙门府邸,至今岑司人仍称这里为“官衙组”,门前府衙庙宇建筑因年久失修,解放后拆毁改作良田,至今称为“南门大田”、“官家大田”。官衙组有岩石和土砖砌筑的土城墙,城墙旁有一条大沟,当地人称其为“南门沟”。当时府司官员的衙门府邸为司城中心地段,衙门府邸处有一圆形地段,至今人们仍称这里为“花厅”,这里的一些土城墙上每到秋天便开满了各种花。衙门府邸后有一座大庙宇,称为城隍庙,建于明永乐年间,寺庙建筑壮观,至今犹存。位于司城西南角上,有一口水井,称为“官井”,曾建有水井亭台楼阁,水井均用大石板砌成,水井四季不干。司城土司官员于官衙处办公执事,“花厅”为其后花园,城隍庙为其祭祀之庙宇,“官井”为其取水之井。由于乌罗的海拔较高,无大河,历年缺水。从明朝起,土司官员特别注重保护这里的水塘,遇到干旱年代,便沿水塘挖沟凿渠,引水入田,或从水塘担水浇田。曾有“乌罗四十八口名塘”之称。后因改塘变田或逐年挖掘沟渠排放水,有一部分水塘至今已不存在了。仍存在的二十几口塘,至今仍起着重要的灌溉作用。如:乌罗司城上边城明朝之时就筑有沟渠,引出龙塘湾之水,沟渠引水而下绕司城外围一圈,进入岑司大坝灌溉良田。沿龙塘而下左侧即为司城上衙门,至今仍称为“上衙”。上衙前,清乾隆年间杨氏家族曾在此兴建了两座高七层的古塔,一座称之文笔塔,一座称之文昌塔,后毁于大跃进期间。乌罗司城明隆庆二年(1568年)曾遭大火,几乎毁于一旦,移迁孟溪黑坡建司城。六年(1572年)因兵灾亦毁,又迁小寨筑城,称“小寨司”。

乌罗缺水,无大河,水路交通不便,这严重制约了乌罗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乌罗司城如今虽仅存一些断垣残壁、颓垣废庙,其城墙遗址之处至今仍可见其曲折雄壮之势。只要挖开当年司城城墙遗址处,还存有薄砖和瓦片,上面刻有各种精致的花纹。时间的脚步悄然走过,这座人文历史厚重、佛教文化鼎盛的司城已静静遗落在历史的角落了所以我们才称其为——一座被遗落的司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