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编者按易大厂是民国时期著名书法篆刻家,并在绘画、诗词、佛学、金石学、音乐等领域甚有建树。尤其在篆刻方面,其创作方法和风格迥异于“黔山派”诸弟子,用刀爽利泼辣,章法活泼多变,气息古拙厚实,以刀代笔,书写性很强,特别是其对入印文字很有考究。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厂像治印:性情中人,艺痴至此

易大厂(1874年4月28日-1941年12月26日),广东鹤山人。原名廷熹,字馥。因得汉印《臣熹之印》,乃改名熹,字季复,又更字孺,号大厂,大厂居士;别号甚多,有屯、大、隋、岸、屯公、念公、孺公、待公、缄公、隋公、墨公、岸公、念翁、悲翁、肿翁、人一、自大、阿大、不玄、侯、大岸、孝谷、守愚、守愚衲子、依柳词人、鹤山老人、南华老人、花邻词客,前休后已厂盦主等,斋馆署魏斋、韦斋、外斋、玦亭、檀栾室、绝景楼、人一庐、宜雅斋、悲智盦、冷梦盦、汉双环室、豇豆红馆、依柳词居、前休后已盦、妙法莲华红浮图砖宦等。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厂刻“屯老守愚”印

大厂早年肄业于广雅书院,从朱新、张延秋、廖廷相治朴学,曾求学于上海震旦书院,后赴东瀛学习师范,通日文、法文。陈伯陶提学江宁时襄助学务,并任南京方言学堂监学,从石埭杨仁山学佛。民国初年,掌唐绍仪记室,居燕京多年,曾任职于北平美专,一度与唐醉石、王福厂共事印铸局。篆刻早年曾亲炙黄牧甫,1917年回乡小住,同门李尹桑劝其深究战国古玺。次年,与李尹桑、邓尔雅、潘穌、蔡守、李研山等十余人,于广州清水濠盛家组“濠上印学社”,大厂为社长,社员每周雅集,相互观摩所作,交换创作心得,出版印谱,推动了岭南篆刻的发展。1920年,又与邓尔雅、庐乃潼、李研山潘穌等,在广州正南路组“三余印社”。1921年, 大厂携岭南印风北上,端午节与北京金石文字学者及印家四十余人共创学术研究社团“冰社” (取《荀子劝学篇》“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之意),宗旨为研究学术发扬国粹,同侪中有罗振玉、丁佛言、姚茫父、柯绍泗、陈宝琛、陈半丁、寿石工、罗惇曧、马衡、周康元、柯昌泗、林白水、梅兰芳、尚小云等名流,大厂以其才学之高卓被公推为社长。社友每周六、日聚会,参加者各出所藏金石文物,相互考释文字、鉴别年代,赠送拓本书报、交流学术信息、切磋研讨印艺,时间北方篆刻之学蔚然成风,可与南方“西冷印社”媲美,于后世也有深远影响,其中大厂功不可没。社友用印,多为其中擅铁笔者所刊。其中拓本的广泛流布,对后世古文字学研究的影响甚大。当时,大厂在琉璃厂54号“古光阁”(冰社社址)挂牌治印,罗惇曧(复堪)为题“大厂先生治印处”招牌。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厂刻“朱贲园读书记”印

大厂一生多异事。其原配夫人尚未过门,便已天折,于是娶妻妹为室,夫妻恩爱,始终如一。平日喜醉蟹、烧鸭,席间每食必双手并施,旁若无人。又嗜酒,每饮必大醉而归,醉则肠胃之疾复发。故友人招饮,非夫人首肯不能出,出则夫人必提心吊胆,坐卧不安,彻夜坐等,伉俪情深,令人感动;一次人厕,见台阶上有“人一”二字,颇似汉魏刻石,且“人”“一”相合为“大”字,与其号同,于是大喜,叫道:“快拿纸和蜡墨来!”待将字拓完,才知厕所的台阶是刚修过的,水泥未千时鸡足痕印于其上,于是大笑不止。乃以“人一庐”作斋名,并拟之成印,颇得自然之旨,其款日:“天九人一,悲翁未能,里门地砖,为我笺,吾爱吾庐,以石纪得。”真是性情中人,艺痴至此,其技不能不高;又,某次有名叶国梁者,求大厂治名章,大厂以古玺文为之,叶氏以“叶”无草头,“国”少边,“梁”缺木旁而甚为不满,大厂告之大篆小篆写法有别,叶仍不悦,大厂遂磨去所刻,退润资而遣之。后叶氏叩问识者,乃悔恨不已,再求,则大厂坚拒之;然遇知己,则另当别论,其平生为潮阳陈蒙厂、九江吕贞白、南海梁效钧刻石各百数十方,为印史上罕见之事。后来,梁氏拓《古溪书屋印集》以追旧情,在跋文中忆与大厂之交,日:“……每相见,必有印。印各尽其法,乃至奇诡不可思议。印石易得,文乃易竭,则穷搜冥索以赴之。往往谈笑之顷,印成累累;记言述事,制之石侧。陈子蒙戏谓大厂日:‘读公款记,冷隽可喜,非同与斯奇者为之笺解,猝不能解,将奈何?’乃相与大笑。亦可谓极人世之至乐矣。”其为人之洒落,为艺之才情,可见一斑;一般印家都有“劣石不刻”之说,大厂治印则从不择石,且喜刻劣石,以为佳石印文易被磨去,劣石反得以保留;平素铁笔锈钝不堪,却从来不磨,人以为此刀定不可用,他则挥运自如,游刃有余,并说:“只要功夫深,就是铁杆也同样可以用来治印。”可知其颇得缶翁钝刀之法,也知其与那些终日操笔弄刀的匠家有所不同,毕竟是文人,读书治学为其主业,铁笔就难免钝锈不堪。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厂刻昌化石印章

大厂晚年回沪上,在暨南大学、国立音专任教授,讲授古典文学,曾为胡展堂秘书。与萧友梅合作歌曲数十首。设南华书社,创制北碑字模,编印古籍和美术图书,出版《华南语业》。同时,鬻画海上,邓实、王秋斋等为订篆刻书画值例,云:“老友大厂居士,慧根积学,连年南北去来,朋从既众,闻见日多,于金石书画,孟晋深造,令人惊异。迩日京国倦游,木妻息海上,编述之暇,贡其艺术,吾人为分订其值于次。”20世纪30年代,书、画、印作品常刊于《美术生活》等刊,有钟山隐、陈运彰为题“大厂居士治印”“大厂居土造像印”之签。上海陷落后,曾绝食以示抗议,张显了民族气节,心境每劣,然景况渐厄,于1941年贫病忧愤而死,春秋六十有八。遗嘱日:“不立后,不发赴,不设奠”。其故人叶遐翁,为大厂夫妇营葬沪北联义山庄。治丧友好,选其遗稿若干,为印《大厂居士遗墨选刊》一册,以为纪念。大厂一生通朴学、禅学、音律、诗词、书画、篆刻等,且博而能专,于各领域均有建树,为近代文艺界罕见之奇才。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厂款壽山石朱祖謀自用印和壽山石馮育黎自用印

大厂居福煦路念吾新村时,尝对老画师商笙伯云:“生平得力之处,唯一宽字。旷达非宽,纵佚更非宽;放任非宽,聋聩尤非宽。宽者易以学问养育之,以世事锻炼之,使之自然而成,一宽而无所不宽之概。且非出以勉强矫揉,即圣人所谓心广体胖也。”此真大厂一生修悟的透彻之言。大厂存世著作甚多,主要有《秦斋魏斋钦印合稿》(与李尹桑合)《魏斋印集》《块亭印谱》《孺斋自刻印存》《古溪书屋印集》《魏斋印稿》《韦斋印稿》《大厂居士遗墨选刊》《大厂画集》《守愚斋题画诗词残存录》《大厂词稿》《双清池馆词集》《诵清芬室藏印》《杨花新声》《韦斋曲谱》《大厂印谱词联帖》《证常印藏》《孺斋丁戊集》《识字字典》等,遗作中尚有《荀帖》《魏斋汉碑跋》《声韵新解》《华严蠡测》《宋词集联》《和玉田词》等稿尚未刊印行世。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厂刻“林风山月雅兴长留”印

为书:无双江左竟何如

大厂书法取径六朝及赵之谦,深得赵氏“试看手,补天裂”的创新思想,精于行草,融诸体于一体之中,长于以北魏笔法写行草,作品生拙可爱,别具一格。小楷则用笔方健,无手书之柔媚。擅作擘窠大书,曾为杭州西湖黄龙洞写八尺四言联,日:“黄龙不竭,老子犹龙。”每字二尺,许为平生得意之笔:作山水、花卉简雅清致,多文人之逸笔,也名重一时;是一代才人,写诗填词,从不苦思,下笔立就。生平自诩:词第一,印次之,音韵又次之。其词有“纱谷轻,帘帏好。泪积和愁到。忆花间绪,信笔新诗付斜照”的妙句。不过,当以其印影响最大。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厂行书九言联“试吹篴楳边翦花镫外,任弦诗人瘦延梦春深”。

寿石工在《评近印人诗》中,谓易大厂、冯康侯印“跋扈竞秀青兕意,无双江左竟何如。”沈禹钟也咏大厂“岭表才名早著闻,樽前捉铁酒微醺。中原此局应无让,坛坫东南一席分。”邓散木、冯康侯推大厂为近世治印巨擘,造诣足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厂篆书五言联“绾红春亦丽,刻翠印常工”,水墨洒金红笺,立轴,1928年作。

大厂篆刻,最初由黄牧甫、赵之谦人手,经历了一个由“极工”到“极写”的过程。与一般印家以训练基本功为目的“工人”不同,作为黄牧甫的人室弟子,大厂一生的大半时间,都恪守着“黟山派”工细、挺拔、严整的作风,并依此名重南北领袖群伦。后来受同门李尹桑的影响,致力于对先秦古玺的学习和研究,所作或完全仿古,或以牧甫之意出之,从文字到形制、章法无不严谨精细、循规蹈矩,且带有“黟山派”特点。大约六十岁前后印风突变,将汉凿印和封泥的意趣相融合,再加上他对古玺、汉印章法的心得,才逐渐摆脱了“黟山派”面目。他在字法、刀法特别是章法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方面,以汉将军印之刀法,造封泥陶瓦之意象,产生了逸笔草草、浑茫苍古的写意风神,建立了一种介于吴昌硕和齐白石之间的艺术语言。虽也是“钝刀硬人”,但较缶翁之作更狂放,较萍翁之作稍内敛,正介乎“二翁”之间,这或许与他曾长期居住在北京和上海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他通过章法的变化,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形式之美和一种“踏天割云”的气象。其新颖奇特颇具现代感的章法变化,构成了其艺术的最大特色,以今天的眼光度之,依然是新奇的。大厂篆刻边款冷隽奇肆、稚拙古朴,有六朝造像的韵致,百年之中,鲜有抗手。关于大厂印风的演变及特点,笔者在《中国篆刻》

1995年第二期上曾有专文探讨,在此不再赘述。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易大厂寿山闲章“山中卧辞客”

在当代,大厂篆刻的奇肆放旷、一空依傍、卓然而立,每每令人赞叹不已,然至人“论艺”,要先“知人”,“人艺相合”方为高品,方不沦为轻浅之议。大厂好友吕贞白曾云:“……识大者,辄誉大厂治印之佳,是未足知大厂也。吾尝语:‘大厂穷不足为大厂病,治印不足以尽广大,知吾大厂者,常钦其奇郁之气与真挚之情耳。’”这才是知者之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一空依傍,变化从心”的印风,固然与他早年深研古法、“将功力变成本能”有关,也与他的学问养育和天才的想象有关,还与他对艺术的认识及审美好尚的变化有关,但最根本的是其独特的气质秉性使然,这不难从其生平事略中找到答案。因人之“奇郁之气”和“真挚之情”方有印之“奇肆放旷”人印相合, 人即印,印亦人,二者达到“浑然而一”的境界。苟非其人,东施效颦,偶然来一-通率意奔放的刀笔, 终也徒劳。当年胡风与人论诗,谓“人艺相悖”者为第二义的诗人,依此环视当代印坛,这“一”“二”之间的情势又当如何?每人心中自有答案。(本文作者单位朱京生,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第412期」易大厂其印其书:堪与吴昌硕、齐白石比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