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兴起“冷宴”风气,以前人不到,现在礼也不到了,农民咋想的?

新大风歌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大事小情总会通过摆酒席的方式来解决。大到婚丧嫁娶,老人做寿小孩抓周,搬进新房等等,甚至有些人家母猪下崽也要办一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来庆贺一番。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酒席和人情往来已经成为压在农民心头最大的一个负担。

在几十年前,农村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富裕,大家都比较穷,所以办酒席的风气并不是特别盛行,除了一些大的方面不会把小的事情上不会去操办。但是到了近10多年来,农村地区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有一些人就开始想着法子通过办酒席来挣钱,这就导致很多农民非常头痛,但又无可奈何。再加上很多农民外出打工,所以往往出现人不到礼到的情况。因为实在是抽不开身来参加名目繁多的宴席。


而现在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就是人不到礼也不到,很多农民不再参加一些小的宴席。这就称之为农村冷席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第一,农民收入来源有限,过重的人情往来成为沉重负担

现在农民在家里种地挣不到钱,大部分人外出打工,而一年下来也就挣几万块钱,再加上各种生活开销,其实根本存不下来钱。但是现在一个家庭正常的人情开销,一年就要1~3万。像我们家里,今年到现在为止,已经送出去了2万多块钱的人情。这里面既有亲戚朋友结婚,也有孩子考大学,还有一些很小的事情。但人家邀请去参加酒席之后,父亲说不去又不合适,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去参加,往往要送上红包。

但是有一些人,因为长期在外地打工,本人不在老家,所以有些宴席他们就不会回来参加,现在甚至也不会让人代为转送红包。因为确实有很多练习,真的是没有必要去参加,或者说完全是一种为了摆酒席而摆酒席。这种负担压在农民的心头已经非常沉重了,确实应该进行改革或者管制。


第二,人口迁徙流动,导致人情越来越淡漠

在现代社会可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人口流动最为频繁,也是最为容易的社会。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分布在全国各地打工。还有一些农村人举家迁到了外面的城市,甚至外省和外国。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流动,造成了传统农村群居结构的分散。现在农村里面常住的人口可能不到过去一半,大部分人特别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都在外面打工。

家里面只剩一些老人孩子和妇女,而农村人在农村老家操办宴席的时候,如果亲戚朋友举家在外地生活定居或者是工作的话,可能就没有时间回来。长此以往之下,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都比以前更少,人情也越来越淡薄。所以现在很多亲戚之间的宴席也越来越少人参加,从而出现了一些冷席的现象。


总体而言,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快,人群也逐渐地变得更加淡薄,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也不像原来那么亲密。再加上很多人的确被人情往来压的不堪重负,所以有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酒席就会选择不去参加,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

对于现在农村出现的人不到礼也不到的冷习现象,你怎么看呢?你们当地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欢迎您在下面留言说说您的想法和观点。


止茶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农村里面的社会性问题,最近也是感触颇深,所以在这里给大家回答一下,说一说我们农村青年对于这种现象内心的看法。

农村近两年所兴起“冷宴”风气,说白了就是不去吃酒席,尤其是农村里面的红喜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呢?

1、现在随礼那个高啊!就拿我们村子来说,从我小时候的5元、10元、20元,到现在的50元、100元,这还只是一个同村的村民所要“随的份子钱”,导致现在连礼也不随了,理都不理,爱咋咋地;

2、农村里面红喜事随礼更狠,说实话,最近这两年同学朋友结婚的有很多,那么说句实话,您结婚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关系有那么好吗?咱们以后的生活有关系吗?我随不随礼都影响不了您的心情?但是我随礼影响我的心情,觉得很没有必要。所以我的同学结婚,您结您的,与我没有关系,看着您在朋友圈里面发的婚礼邀请的H5,与我无关。

同理,村子里面的发小结婚也和我没有关系,这两年结婚的很多,礼都随不过来了,家人还问我呢,我说照最少了给,别管面子不面子的问题。

3、说实话,题目当中的现象说明咱们农民朋友把这个“面子给放下了”,尤其是在红喜事上面,结婚、嫁娶、满月酒、进新宅这些常见的红喜事,人们也都不爱参加了,没意思。

4、我以后结婚,我也不叫什么同学,我也不在朋友圈里面发那些邀请的H5,感觉那是一种炫耀,自己结婚的事情,没有必要搞得尽人皆知,只需要把男女双方的亲亲戚朋友叫几个,总共不要超过3至4桌子就可以了,更不会请什么一整个村子的人,我结婚和他们有没有关系,免得别人在背后说各种话。

5、农村里面现在人是越来越少了,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子在村子里面,自然去 酒席的人也很少,年轻人都在外面。

6、有的人说是农村里面的人情味淡了,这点不假,其实城市里面以前就出现了“冷宴”现象,现在是蔓延到农村里面了,毕竟农村年轻一代的思想生活方式和城市里面几乎差不多了。

7、农村里面的人对于白喜事是很重视的,说白了就是去世的葬礼,这个必须有一定的“隆重”性,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农村现象。

总结

农村“冷宴”的出现很正常,也很理性,当然人情味变淡了,(与其说人情味变淡了,还不如说农村里面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变了),您结婚、买车、买房进新宅摆满月酒和我有什么关系呢?红喜事要低调,白喜事要高调,这才是农村正确的传统。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直奉行的是“死者为大”,所以红喜事尽量简化,白喜事尽量办的有传统意味。


宁宁说的话


现在不光是农村有冷宴,就是城里也已出现了冷宴的状态。我家是东北伊春的,原来我们这个地方不管是办喜事办白事,大家都要张罗十几桌,然后亲朋好友就连一些平时只是有一些交往的人都会来凑热闹,随礼份子。现在这些年可能是东北人口的流失,我们这里但凡是年轻人或者有一些手艺的人,都会涌向外面的省份去打工挣钱,去做生意混口饭吃。所以说现在就是你告诉最要好的朋友,他在外地的话人家也不会回来,所以说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我们这个地方还真的就不办什么酒宴了。而且红白喜事的时候也不再有那么多的人,似乎人们对这里份子已经淡忘了。我想因为这里面有的人想的是我都不在这个地方混饭吃了,谁的礼将来也是白瞎。所以说,现在人们对待水里的事情已经不是那么看重了,所以说大家都有这种想法。也就渐渐地冲淡了人情往份儿的那种观念。所以说这也就是农村出现的这种叫做冷宴的现象了。



伊春美食美客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农村人,长话短说!农村以前是乡邻乡亲特别亲,就算有好吃的隔着墙吆喝一声,某谁家有困难遇到啥事都互帮互助,现在感觉不到亲切感了!以前,谁家有喜事宴请村里人拿了钱的几乎都去吃,现在为啥很多掏了钱没掏钱的不去了,每家每户生活水平相当不错谁还赶十里路几十几路去吃那几口饭,都忙着工作挣钱,,家家户户大人孩子都忙得不可开交,是个人都知道没有以前那种人情味道了!


祖国woaini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爷爷奶奶能带着自己去吃喜宴了,因为小的时候家里不像现在条件好了,以前因为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的,吃的也都是自家种的五谷杂粮,只有在喜宴的时候才能吃到那些大鱼大肉,每次去吃都能吃的很饱,而且那个时候去吃喜宴的人几乎都能坐满,有的甚至还是都挤一起的,非常的热闹。为什么现在农村却兴起“冷宴”风气呢?

首先以前的农村都是在家务农,几乎所有的农村人都是在家种地为生,大家的时间也都是比较充裕的,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将手头上的农活先放一放,把其他事情做完了之后再来干农活,没有多大的时间约束。

现在的农村已经很少有人在家务农了,有的中年的都到工厂企业上班,年轻的更加不会去种地务农了,现在的农村年轻人文化知识也高,也都到大城市发展了。剩下的就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了。到工厂企业上班可是有时间约束的,没有去上班是要请假扣工资的,一般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不会请假。

现在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农村的一些习俗也慢慢被淘汰了,再加上现在很多农村人都外出上班了,自然自己农村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宴席也不会在乎了,人都不去了,礼也自然不需要送。

以上是跟个人所答。


村里的男青年


我老家农村,我们两口子一直是认吃亏的,这么多年一直的随礼,儿子结婚时大办了,桌席在当地就算很高档了,庄礼赔钱,从前一天就开始吃,一大家子给一百,总算账没赔钱是因为我的娘家随礼重,都是两三千或者一万,所以我孙女出生啥也没办,想着乱哄哄的不说,主要是不想跟有的人家是的就为了挣钱把桌席搞得很简单,说实话吧,有的人是忒奸诈,为了捻财啥事儿都做,所以我们以前没有来往的也尽量不添礼了。


俺不较真儿


有些农村地区,“冷宴”频发,最主要是村里出门在外工作的人多,有点“人走茶凉”的意思。 记得以前,村里人家办酒席,街坊四邻都会来帮忙张罗。这种礼尚往来的乡情,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人们心中的“距离”越来越远,慢慢变得有点陌生。


比如说我的发小,我们毕业以后,各奔前程,各自发展。出生在八零后的人,赶上了好的发展时机,都出门在外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那么,我们同龄人,很多都定居在外,全国各地都有;有些亲近的发小还会偶尔联系,更多的发小十多年不曾谋面,美好的记忆,停留在儿时的回忆之中。即便是偶尔见面,也不知从何谈起,最多的谈话都是曾经的美好。

那么,这么多出去的人,使得老村子失去了往昔,孩童的欢声笑语。因为,好多八零后他们的孩子,大多数都跟随父母在外地念书,怕留守老人看护不周,教育不好。如今,村里培育我们成长的小学,已经空落落的没有了孩童,成为村委会的办公驻地。



这么多出去的人,即便在村里结婚,办酒席,没有太多的劳力帮忙张罗,也不是问题,可以请流动餐厅来包办酒席。问题是村里没有多少人,没有多少人来凑热闹。除了一些直系亲属,和一些亲近的相邻,岁数大的老人不愿意来凑热闹,年轻的人大多数又不在家,以前办二十桌酒席,现在办十桌酒席就够了。这就是所谓的“冷席”,没有了往日那么热闹的场景,即便是让闹新娘子,也没有人去闹腾了。

至于说人不到,礼也不到的问题,我不能苟同。为什么这么说呢?来了是情分,不来是本分。无论处于什么原因,情分在的朋友,只要知道消息,人不来也会送礼祝贺,表示一点心歉意;那些没有来往,已经没有往昔情分的人,送礼不送礼,人来不来,又有多大的意思呢?我们办酒席是为了办事,又不是为了收礼金,用得着那么计较吗?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冀豫耕耘


我回答这个问题有点困难,我城市生长没有发言权,但邀请我了可谈点看法。过去农村是生产队制度改革之后发生了变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快,无型中农村的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下乡接受再教育时候谁家盖房子大家都去帮工,我在农村时候就去过帮人家干一天活,有的给点工分基本上都是白干,我也帮过工因为我学点瓦工手艺,我的思想就是晩上那饨饭,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一般来说吃点大楂子饭(玉米粉碎粗点)炖煮的菜喝点一元糠夫酒。大家乐一乐房子盖好了大家也触了感情。现在年轻人进城农村留守的老人小孩,在外工作的人慢慢的也接触到城里人的思想,在加上常年在外感情有点冲淡,谁家盖房都是找工程队不需要帮工了。有钱人到城里办事买房所以人情越来越淡。我有一次和朋友去他们农村老家,他说我也几年不回了,走了一会村里就几个人都是70多岁,房子基本没有人住,说头几年过年还都回来,现在打工回来也不在这过年因都在城镇买房了。人在走动长年不动确实冲淡一切。为什么退休后也不愿出门一个道理。随着社会、经济、人文的发展越来越严重。谢谢🙏


悠闲的蜗牛86777788


首先我作为农村土生土长的一员对待这个问题是最深有体会的以及最有发言权的,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只要是谁家有事情办酒席比如像婚宴,那么大家一定会提前到场等待,甚至有的人早早的就把随礼的钱准备好了,在那个时候由于大家的家庭条件都不太富裕,因此基本上随礼都在5元到10元不等,现在是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因此现在随礼一般都是100元到500元不等。

可是最近在我们就出现很多像问题当中提到的“冷宴席”的风气,也就是说别人办婚宴的时候不但人不到就连礼钱也不到,就像我们村上个月有一家结婚的,当时主家准备了16桌的酒席,可是到场的人只坐满了7桌剩余的9桌空无一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想必大家也都很清楚,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好了所以对于吃也没有以前那么馋了。

再一个现在村里的很多人都去城里打工了,有的离家近一点的可能会一年两年回家一次,离的远一些的甚至有的在城市里挣到钱了,就把自己的家也安在了城里,那么这个时候如果老家谁家办宴席的话,像这些人因为在外地也不知道,所以人也来不了礼钱也随不了。


其实很多人不是不想不来,也不是不想随礼而是现在农村节的人几乎都在外地,想必大家在农村也看到现在农村给人的感觉非常的安静,在大街上根本看不到来来往往的人,所以这些才是最为根本的原因,毕竟在外地的农村人都是过年才回家。


纪录乡土


农村兴起冷宴风气,以前人不到,现在礼也不到了,这是怎么回事?这是社会变迁,出现的一个正常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总会有很多事和以前不一样了。

其实这种现象很多年前就开始了,出现冷宴风气,有的是人不到,钱不到,而有的是办红白喜事的主家不想再收礼了。

以前在农村随礼的风俗太严重了,那时候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少,基本上都在本村活动。

一个村分成十几个大队,每个大队可能有百十户人家,如果这个大队里有一家要办红白喜事,那么剩下的每家都要去随礼,而且要派一个人去帮忙。


那个时候办公事的人家真热闹,家里都是人,帮忙的,来随礼吃饭的,人来人往,比赶集人都多。

但是最近几年,这种同村随礼的越来越少了,我想了一下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 第一 社会在发展,随礼的钱越来越多,很多人感觉吃亏了。
在农村随礼这件事上,往前推十几年,那时候不管是结婚还是别的公事,随礼的钱都很少,当然了,那时候物价也便宜。以前可能随礼随个五块,十块都有,50块钱就算是很多了。

可是现在就算花一二百随礼也觉得不是很多了。

比如说在我老家,我邻居家的孩子在2010年的时候结婚,我爸当时花了50块钱随礼,可是前年的时候我结婚,我邻居花了100,这已经是前年在农村邻居间随礼的最低标准了。


他就觉得很吃亏,觉得以前自己家孩子结婚我家才花50,现在他要花100还回来,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七八年间物价已经涨了很多,现在的100可能没有以前的50块钱值钱了。

  • 第二. 现在人们工作的地方都不一样了,不是只局限在农村,有时候回来随礼不方便就不再花钱了。
以前的时候基本上所有人都在农村生活。不管是你随礼吃饭也罢,帮忙也罢,都很方便。

可是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已经很少了,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工作,工作日期间回老家随礼可能不方便。

我以前一块上小学的同学,现在还在农村的可能还有十来个,剩下的二三十人分布到了全国各个地方,出省的,出国的都有,隔着千山万水,你让他们回来随礼吃个饭,那是多不现实的事情。


  • 第三. 关系变淡了,大家都忙着工作,照顾各自的小家庭,有些比较远的亲戚也不走动了。
时代发展太快,每个人都像上了弦的闹钟一样不停的在转。平时有些空闲时间,都忙着陪陪家人孩子了,有一些关系不是很近的亲戚朋友,慢慢的也就不太走动了。

总结

社会一直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不必苛求以前的一些风俗习惯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我想不管工作再忙,社会风俗如何变化,你身边联系最紧密的家人和朋友是不会变的,有些可有可无的习惯就让它随风而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